《围城》中方鸿渐的性格分析

 我来答
曦莲滩8177
2022-06-14 · TA获得超过693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26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114万
展开全部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方鸿渐人生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他的性格,他的悲剧性格就是他悲剧命运的直接根源。

一、方鸿渐的性格特征分析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对方鸿渐的主要性格特点进行分析。

(一)消极被动、逃避退却的处世态度

心理学家指出,人格由三种常规力量构成:智慧力量、道德力量、意志力量。

智慧力量属于思维意识范畴,是人格的表征力量;道德力量属于人的行为规范的范畴,是人格的外在力量;意志力量属于心理、性格范畴,是人格的内在力量。智慧力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媒介;道德力量规定人的价值取向;意志力量是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支撑点。

意志对于人的事业成功往往比智慧更重要,意志是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在这三种力量中,方鸿渐恰恰属于意志力量比较弱的人。就是那种无恶意的好人——不令人讨厌,却一无用处。

方鸿渐是个智商很高的人,他玩起聪明的花招丝毫不亚于他的对手们。例如他拿鲍小姐的未婚夫出气,灵机一动巧舌如簧地提出“信基督教的人不能做医生”的歪理邪说。为了讨好唐小姐,他侃侃而谈,大讲“女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段即兴的“口才表演”表现出他惊人的思辩能力。这些事情足以说明他完全具有应付世事人生的机巧和智谋,完全有能力与他的对手进行各种较量。只可惜他只有思想没有胆量,只有智慧没有意志,是个智商很高却办事无力、口才雄健而心理脆弱的“泥娃娃”。所以他在生活中总处于被动局面,毫无对抗能力。

方鸿渐自从留学归来,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外地到上海——从上海到三闾大学——从三闾大学再到上海——再从上海去外地”这个封闭的人生轨迹。他每一次更换环境都不是自己主动做出的积极选择,而是因为陷入了困境,求得暂时的解脱。

著名诗人里尔克说得好:“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的态度比事实更重要,意志和勇气就意味着成功。

可惜方鸿渐实在缺乏斗争精神,极少采取斗争手段,所以他总是不加抵抗的遭受打击和屈辱地承受失败。

(二)软弱无能、优柔寡断的本性

围城》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情节,方鸿渐受到唐小姐的斥责之后,痛苦地站在雨里,绝望地承受苦雨的冲刷,然而就在唐小姐叫人请他回来的时候,他却像狗抖毛似的把雨抖掉,走开了。

这个戏剧性的情节似乎是命运在捉弄他,表面上看有点阴差阳错的偶然性,但是这个偶然现象背后却存在着必然性。假如方鸿渐有那么一股韧劲儿和恒心,就不会轻易放弃对唐小姐的追求,也绝不会以几秒钟之差错失良机。

与唐小姐关系破裂之后,他一下子陷入了绝望境地。一边无奈的忍受着痛苦的折磨,一边却在“心理偷偷希望”意外的碰见唐小姐。他只会在幻境中想象着与她言归于好,却没有勇气在现实中采取行动,把破裂的关系“起死回生”。最后只能灰溜溜地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为了逃避内心的煎熬去了内地的三闾大学。

失败是对韧性和意志的最后考验,它或者把一个人的生命击得粉碎,或者使他更加坚固。如果你是一个强者,失败只会唤醒你的雄心,让你变得更强大。假如你是一个弱者,一次小小的失败也可能让你从此一蹶不振。

方鸿渐就是一个软弱退缩,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典型人物。恰恰是他的这种懦弱性格使他成为处处受欺、事事不成、屡屡退却的失败者。

(三)玩世不恭、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

方鸿渐的消极颓废,皆出于他的所谓“不过尔尔”的“围城”心理。即在方鸿渐看来,理想的实现与心理期待往往有一段距离,因此,人生追求多为虚枉,为此付出许多代价大可不必。

这正是作者通过方鸿渐这个艺术形象所揭示的“围城”心理——“这山望着那山高,到了那山也矮了”,这样一种人类普遍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用它来遏制人们无尽的贪欲倒有可取之处。但是,人们只有对未来充满希冀才有生活的动力;只有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才能不断前进。如果因为目标的实现不能完全称心如意,就对生活、对人生失去信心,放弃一切追求和理想。那么这种“看破红尘”的“围城”心理就是十分有害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

方鸿渐的懒散、软弱、逃避、退却、盲目、被动的人生态度皆出于这种“围城”心理。正是这种消极颓废的“围城”心理使他成了一个没有追求,没有理想的“空心人”。

(四)自以为是、缺乏自省意识

方鸿渐不但软弱无能,一味地逃避退却,而且有时还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盲目轻信、缺乏自知之明和自我反省意识。

他本是研究哲学的留学生。哲学是探索宇宙之奥妙和社会的规律的学问;又是培养人的观察、思维能力以及探究真理洞察世事人生的学问。方鸿渐虽然时而能发表一些颇富哲学意味的高谈阔论,但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完全没有哲学家的慎思明辨。他往往既无洞悉他人的睿智,又无自省、自知的理性。

世间万物人最复杂,人心最为难测,真正做到“知人”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不能全面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可能一叶障目、以偏盖全。

例如,方鸿渐在回国的船上与鲍小姐发生了“肉体恋爱”,他满以为鲍小姐是真的喜欢他,没想到是被她耍了还自作多情。后来他之所以迷恋唐小姐和陷入孙小姐的爱情陷阱,无非是觉得他们单纯、幼稚、天真、烂漫、小鸟依人,自以为能够驾驭对方。订婚以后孙小姐立刻露出了真面目,令他大感意外。她对唐小姐的迷恋更是建立在对唐小姐的一知半解,甚至完全“误读”的基础之上。唐小姐表面上显得十分天真、率直、活泼可爱,实际上她过人的机敏和辩才绝不在方鸿渐之下;她的坚强的意志、叛逆的性格和不可违逆的我行我素的个性比孙小姐有过之而无不及。她怒斥方鸿渐时显露出来的专制、任性,对爱情绝对化和对男人绝对占有的苛刻要求更令男人望而生畏。

或者说以方鸿渐的头脑,他在其间应该体察到一些让他警惕的蛛丝马迹,但最终还是被他懦弱和自以为是的性格所轻轻掩盖过去,跳入对方设计的爱情陷阱中。

知人不易,自知更难。认识自己、解剖自己、正视自身的缺陷和战胜自己的弱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有善于此道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方鸿渐作为一个具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却愚顽懵懂得不可思议。他在短短一段人生经历中一次次遭到失败,又一次次重蹈覆辙,却从来没有进行过认真的自我反思、理性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实在是个愚顽麻木之人。

意识力是一个人性格特征中的核心力量,丧失了意志就失去了生命的支撑点。方鸿渐的人格发展很不健全,他最缺乏的就是勇气、意志和毅力。可以说他的所有性格弱点都由此滋生而来。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人生的支撑点,就必然坍塌下去,因此方鸿渐的懦弱性格就是他的人生悲剧的真正根源。

二、方鸿渐性格形成原因的分析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是什么导致了方鸿渐这样的性格特征。

(一)家庭成长因素

方鸿渐生长于一个中国传统家族本位制的大家庭中,从小受到来自父辈们各种封建礼教的教瑜和束缚,加上他是长子,作为父辈们第一个教育表率的对象,自然受到更多的关注。

从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父亲是一位清高、古板、有威严的大家长,在自己的家庭中有说一不二的权威。虽然年纪大了之后,子女们也长大成人,这种控制力不能再那么严丝合缝了,但从说话的态度和行事的风格中仍然是一副大家长的派头。就可想而知在方鸿渐小时候家庭中那种无所不在的控制力。

这种成长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己的主张和意志不能自由独立的运行,屡屡受到方方面面的阻力,势必造成他懦弱的一面,遇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不知道抗争,缺乏斗争的意愿和动力。

(二)社会环境因素

方鸿渐出生和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经历巨变的时代。中国一些传统的思想意识正在被洗涤革新,但又没那么彻底纯粹。中西方新旧文化的激烈冲突,正激荡着那个时代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

方鸿渐在传统的文化背景下长大,有着根深蒂固的旧文化渊源。出去上学和留学欧洲的经历,又让他受到西方新文化的强烈冲击,有了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和愿望。

留学归来后,在国内这种依然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专制的束缚下,他向现实屈服,理想和愿望化为泡影。这样的矛盾冲突积淀在他的内心深入,构筑起一座精神围城,从而形成了方鸿渐对立的人生态度和双重人格——认真而玩世,正直而脆弱。

(三)个人特质因素

方鸿渐的性格特质的形成,自然跟他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他内心的人格力量上来。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有着同样的社会大背景和相似的家庭成长环境,后来却可以发展出来不同的人格特质?

正所谓我们不能选择所处的时代,也不能选择出生的家庭,但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方鸿渐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应该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性格缺陷。但却没有勇气和格局去打破超越它,为什么?

归根结底是缺乏的高远的志向。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缺乏志向、随波逐流,是方鸿渐最致命的弱点,也是他无法克服性格上的缺陷、超越自己人生束缚的最大障碍。

分析到这里,我们对《围城》中方鸿渐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形成原因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那么如何才能帮助他克服这些性格上的缺陷,走上一条更加自由开阔的人生之路呢?

三、对方鸿渐性格改善的建议

下面从三个方面提出我的建议。

(一)立志

立志是人生的根本。

人没有志向,就好比大海中航行的船没有目的地,只好任凭风吹雨打,随波逐流,飘到哪儿是哪儿。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对立志非常看重,曾说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流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方鸿渐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人生的命运,彻底变化自己的性格气质,就必然要从认识自己、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开始。

所以,给方鸿渐的第一味药就是立志——做目标清晰的人。

(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只有远大的志向,却没有正确的方法,也抵达不了人生的彼岸,最后只能落个志大才疏的下场。

我们从小到大,从父母、师长、亲友那里,学到很多的道理。但是为什么知道了许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

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知和行是分离的。我们内心认定正确的事情,没有勇气去做!碍于世俗的偏见,碍于亲友的压力,碍于自身的懦弱,诸多的原因,迫使我们放弃了内心的声音。

知行合一实际上就是勇敢的做自己。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内心的声音,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坚定地做自己。

所以,给方鸿渐的第二味药就是知行合一——勇敢做自己。

三、在事上磨。

在事上磨,是关乎人生的态度。

有了远大的目标,有了正确的方法,就一定能够实现人生的理想吗?也未必!

一切愿望都是好的,但实际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具体的困难和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一些人就会知难而退、败下阵来。

在事上磨就是要有曾国藩所谓的“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气概,不是在那里悬空假想,而是在具体的事务上摸打滚爬,勇猛精进。只要前方的目标是对的,路途上遇到各种困难险阻,都不能让我退缩气馁,而是拿出十二分的勇气和毅力,坚持、坚持、再坚持,直到跨过这道坎。

所以,给方鸿渐的第三味药就是在事上磨——培养坚韧不拔的品性。

《围城》的结尾我个人认为算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方鸿渐的人生还算不上定型,遭遇如此的人生挫折和变局,难道还不能深刻反思、痛定思痛?也许痛苦之后就是人生的涅槃呢,也未曾可知。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