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何为忠孝仁义?何为信礼智勇?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见到它们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轶序不再回来,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各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四书五经】
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群“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孩子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现在,舒乙在北京创办了一家现代私塾馆,专门教授四书五经。
关于传统文化的缺失
造成今日之中国国民素质不高或者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我想应该至少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也许就是大多数人都要提到的中国的经济条件滞后,泱泱大国,在国民教育上的投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拉大了中国国民与 其他文明国家公民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倒不是先天就决定了的,只不过我们效法的是西方的文明,我们在许多方面追赶他们,要适应他们的文明规则,这自然就显出 了差距,也必然有个适应的过程。
第二个,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毫无疑问,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但是为什么在现代 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呢?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文明的国度,这一点在唐宋之前尤为明显。真正的固步自 封、冥顽不化只是从程朱理学被统治者疯狂推广、驯化民众之后才开始。整个国家对世界的不了解,自然就跟不上文明的步伐。此后,在上个世纪之初轰轰烈烈开展 地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封建的、愚昧的理学和落后的礼教发起进攻是正确的,但是此过程中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摒弃却是不够明智的。此后,直到现 在,将近一百年过去了,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才发现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 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而此时的我们,的确已经快把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光散尽了,危险啊!
第三个,民族缺乏信仰。实际上,这个问题是由第二点引发的。中国在唐宋以前是个对各种宗教、信仰兼收并蓄的国家,佛教、伊斯兰教等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演 变就是很好的例证,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自己的宗教:道教。不论哪个宗教,其实不可避免地要被政权所利用,撇开这一点不谈,无一例外,这些宗教在信徒的教 化上都是要求向善的。但是随着明清以来时局的动荡更替,宗教在中国政权中心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几百年来以来的中国统治者和领导人都没有过多强调宗 教的作用,应该说,对宗教,始终还是保持着相对的谨慎。时至今日,中华民族缺少了一种类似于西方基督教一样的共同的民族信仰,而关系到国民的思想道德、精 神文明的培养重任,又落到了本已负重累累的政府肩上,无形中给了政权巨大的压力。宗教是对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洗礼,宗教从来都是和政权结合在一起的,或为政权所用,或者本身就是政权的一部分,其实这本无可厚非,缺少了宗教来教化民众,国家政权只有通过其他方式来改良社会、倡导新风尚,而这个任务,却是十分的艰巨。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姑娘。父亲在部队做了八年文书后转正到地方做相当于文秘一职的工作,母亲一直在初中当英语教师,算起来也有二十五年的教龄了。父亲情趣高雅,喜爱养花、下棋、钓鱼,写得一手漂亮的隶书和楷书,文笔也相当不错,我上小学三年级之前,家里经济拮据,爸爸用稿费保证了我们一家四口(包括我弟弟)天天有肉吃。我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以自己单纯的心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带给我的辉煌和耻辱。 大概是父辈那一代受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洗礼”的缘故吧,渴望读书却欲罢不能的遗憾使得我的降临蒙上了“星光”的希望之色,父亲寄予我很高的期望。在我的记忆中,我因为没有背出《九九乘法表》之类的小错误而被父亲脱光衣服用皮带抽打的伤痛如冰山后的太阳,一碰便呼之欲出,抽得我浑身颤抖,不寒而栗。日本小鬼的大刀在中国人的眼里刻下耻辱,我因此成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要挨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种种教条信奉者实现理想的工具,尽管我颇有文艺天赋,但写作、唱歌、演讲的爱好一直被父母压制,语文成绩名列前茅、声乐比赛勇夺第一、演讲比赛冠军在手与数学成绩远在全班二十名之后、物理从未上过60分(满分70分)、化学总也拿不了45分(满分50分)的强烈反差成为父母心中的耻辱,也成为他们的同事,一帮自命不凡的小丑们冷嘲热讽的话题。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今天,我将用我的笔,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与酒渣。 一、关于饮食 “民以食为天。”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何时诞生,但颇能概括中国人的饮食心理。“民以食为天”,吃是最根本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亏什么也不能亏肚子”,“饱暖思淫欲”,只有吃饱了才谈得上其他。所以说,中国文化是吃饭吃出来的。 中国人讲究饮食,所以才会生出一堆菜系来满足食欲,所以才会演绎出一堆关于民间特色小吃的“动人的传说”,所以才会养出一堆与吃有关的文字。吃饱了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也就罢了,中国的文人学者们还要捣腾出一堆“吃”词语、“吃”成语,形成了一种“泛食主义”,蔚为大观:思索即咀嚼,体验即品味,嫉妒即吃醋,幸福即陶醉,司空见惯谓之家常便饭,轻而易举谓为小菜一碟,学风浮躁谓为浅尝辄止,理解深刻谓之吃透精神,广泛流传曰脍炙人口,改变处境曰苦尽甘来,还有什么吃亏、吃不肖、吃里扒外,什么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秀色可餐、食古不化,什么“吃小灶”、“吃官司”、“吃回扣”,什么“吃哑巴亏”、“吃闭门羹”,不管吃没吃到,吃的是什么,总也离不开一张嘴,泛化到上层建筑方面,就高贵成在饭桌上谈政治。中国的政治,说白了就是吃饭,不管是原始民还是中央领导人,不管是“南蛮”还是“高贵”的汉人,不管吃的是打来的鹿肉还是经过几道工序检测安全无害的瘦猪肉,不管喝的是奶酒还是“统一”鲜橙多,中国的一切政治问题均在饭桌上讨论,“政治既吃饭”成为中国人民共同遵守的规范,所以,腐败问题困扰了华夏民族几千年而毫无削弱之势。 我想,大概是我们的祖先找点儿吃的太费劲儿,这才造成中国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这才造成了父母一打电话便问“最近吃得还好吧?”这样百问不厌的问题,这才造成了“要想拴住丈夫的心,先要拴住他的胃”这样的厨房内阁。 二、关于“家庭本位” 我们的祖先太孤单了,所以大家凑到一起形成氏族,形成部落,也因此而形成了“内外与亲疏”、“长幼与贵贱”、“夷夏与官民”的民族心理,所以在泛滥成灾的古装剧、历史剧中常有因“以下犯上”、“以卑犯尊”、“以内通外”而遭斥责、鞭笞甚至送命的情节,所以才有“父母之命不可违”的古训,所以我在反驳长辈观点,反抗父母鞭打无理时会遭致众怒,所以父母打我说得最有道理的道理便是“你还敢跟我顶嘴,反了你了!” 中国文化崇尚家庭本位、内外有别,这才搞得部落大战,民族纷争不断,也搞得“以下犯上”的群众斗争历史悠久。 三、关于婚姻 “结婚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大事,尤其是女人。”先民的婚姻很好讲,无非是“亲上加亲”,发展到奴隶社会,婚姻的性质就变了,婚姻成了一种手段,到封建社会,婚姻就不仅仅是出于爱情发展的成熟了。皇帝老儿最喜欢结婚了,女人也喜欢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权力和地位了,结个婚还能使汉匈和好,能使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婚姻的作用不可小觑,婚姻不是结婚双方的事,而关乎家庭,关乎责任,关乎民族大义,关乎国家前途,于是,婚姻陷入了一个“无爱之婚、无性之恋”的怪圈。到现代,“婚姻是否是爱情的坟墓”成了辩论赛上常青的大树,无数辩手乐此不疲。 我实在是搞不懂我爸妈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两个人吵了十几年,要分不分,要合不合,子女成了维系婚姻的纽带,不离婚最堂而皇之的理由就是孩子,好不容易离了吧又经常保持联系,貌似又想起对方的好了,两个人都一大把年纪的人了,还不知道爱情是什么。父母婚姻的失败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不轻易把心交给男人”,恐怕这也是诸多人一辈子单身,“宁愿没有爱情也不要在爱情里受伤害”的原因吧。但是,奇怪的是,随着单身一族势力日趋强大,医院妇科中心要求做人流的低龄少女越来越多,中国的婚姻文化似乎陷入了一个“要性不要人”的境地。 四、关于信仰 “你有信仰吗?” “信仰?信仰是什么?” “我信耶稣,你呢?你信什么?” “我不信什么。” “怎么会不信什么呢?怎么可能没有信仰呢?没有信仰怎么活?” “为什么要有信仰呢?你看,我没有信仰不是活得好好儿的吗?”
“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这是一个西方人跟一个中国人的对话。我想要说的是,中国人真的没有信仰吗?否!中国人有信仰!中国文化有信仰!问题是,中国人的信仰太多、太乱、太容易变,所以,其实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文化还是没有信仰! 中国人信天地鬼神,却无宗教虔诚;信为人正直,却又极尽左右逢源之策;信礼仪,却又缺少社会公德;信节俭却又大肆铺张浪费;信团结互助却好“窝里斗”;信“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却又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信“爱党爱国爱人民”却极尽搜刮剥削之能事受用腐败资产;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却又让每个城市散落着无家可归、无食可觅、无移可敝的老人儿童;信“男女平等”却公然开出招聘条件“女性年龄在45岁以下”;信“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却见少管所人数日日增多;信:温文尔雅”却执行“不打不成材”;信“孔融让梨”却吵着“我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却让无数学子甘拜“题海战术”下风;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却逼得数百名教师联名写信讨要一年的工资;信“和谐社会”却又爱明争暗斗;信“淡泊名利”却见无数文人墨客笔锋生刺直抒人生不得志;信尊重自然却见餐馆里野味备受欢迎,动物园中珍稀动物队伍日益壮大……中国文化信仰太多,说都说不完,即使我信仰“坚持真理”,面对权威也还是不得不收敛锋芒作“明智”之举即所谓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中国人有信仰吗?有。等于没有。 中国文化有信仰吗?有。等于没有。 不如没有! 五、关于女人 这又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当今中国,谁要是站在街上吼一句:“女人他妈的不就是件衣服吗?!”,担保他会被骂死。 说实话,我个人对“红颜祸水”一说颇有微辞,男人无德,凭什么把过错全摊到女人特别是美女身上!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女人一有外遇便被指责道德品质败坏,男人难道不汗颜吗?女人并不是不能成就大事,而是男人不喜欢也不允许更害怕女人成就大事。 但是,我说话的重点在“但是”,因为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就一定也要“三雄四公”了吗?因为男人不喜欢也不允许更害怕女人成就大事女人就甘愿取悦男人,死守厨房吗?
中国的女人从历史走出来,等到了今天的“男女平等”,悲哀的是,肉走出来了,灵还在徘徊,大多数女人靠依附男人而活。女人需要独立,因为女人是人!女人可以独立,因为女人是人!为什么无数个惨遭家庭暴力的女人痛恨男人却依旧“藕断丝连”?因为“有个男人,至少我还有饭吃,有衣穿,有个男人,心里踏实。”愚昧啊! 女人不是衣服,不是贡品,不是工具,女人是完完全全的人。不要自怜自哀,不要指望爱情会给你一切,中国的女人们,该觉醒了! 六、关于教育 中国的教育很有问题。最有名的科举制的弊端我不想再说,我更关心的是当今中国的教育。 〈1〉关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学校教育) 素质教育在绝大多数省市是空谈是众所周知的,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招牌搞应试教育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身为一名在全国应试教育名区黄冈的恶爪下走出来的莘莘学子,对应试教育之恨之入骨自不用说,我初中、高中毕业时光是可以拿去卖掉的试卷就都超过一米之高,更不用说那些可以收集到一起开家书店的学习资料了!其实,“题海战”还不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学生模式化机械化地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思维在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限制下趋于僵化,以致学生慢慢失去质疑的冲动和思考的能力。为什么当今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而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等等各个方面鲜出对人类社会有巨大贡献的成果?为什么中国人的创新能力连中国人自己都鄙视?中国人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其中的缘由? 再谈各阶段的学校教育。 我个人认为,当今中国的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中,最失败的就是初中教育了。在小学,虽然家长、老师在“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的方针指导下让孩子承担了过多的压力,但这毕竟还是不小心让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平衡发展了;在高中,老师深刻地懂得升学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意味着什么,所以会尽一切努力不放弃任何任何一名学生,争取帮助每个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在大学,尽管充分的自由让不少大学生迷失了方向,但大一点毕竟还是大一点,大学生总会有自己的判断力,大多数还是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而在初中,孩子们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最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细微的关怀,而偏偏有绝大多数老师急功近利,追求重点高中高升学率,对大部分学生不闻不问或者根本就是不痛不痒的假关心,更有甚者,歧视非尖子生,造成一个班的学生两级分化严重,学生“等级矛盾”尖锐。这些伤害反映在学习上还可以看到,反映到孩子的内心就如太阳挡不住乌云的覆盖,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孩子内心慢慢滋长,在老师家长的不经意间,曾经乖巧听话的孩子仿佛中了邪似的,一下子变得判若两人,沉迷网络游戏、赌博、打架、杀人、在色情场所中寻找刺激。祖国的花朵在自虐、自残、自毁!我们的老师在口口声声教育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过失呢?! 〈2〉关于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我看这句话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家长来说是废话。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学兼优,“品学兼优”这四个字分量好重啊,可惜极少有家长在命令孩子干嘛干嘛或者呵斥孩子不应该干嘛干嘛的时候意识到这样的错误自己已经犯过很多次了,这也难怪中国的孩子内心深处普遍藏着被压抑的逆反心理,也难怪孩子遭骂遭打的普及性理由是“你还敢跟我顶嘴,反了你了!” 〈3〉关于社会教育 其实这个方面单独列出来理由不充分,当今中国社会存在很多问题,教育方面有缺陷当然也不足为奇。我觉得,社会对人的影响往往是微观的,但渗透进了每个个体的方方面面,所以上文提到的种种问题在学生身上的表现也是可以想到的。而让我痛心的是,意识到问题存在性和严重性的大有人在,而有能力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哪怕是削弱问题的人却鲜有大动作。其实这也不能全怪他们,不是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吗?生在中国,长在中国,谁能逃得了环境的影响呢?
中央电视台的公德广告新意百出,至于收效如何我还不得而知,只是期望我们的社会对我们这些需要爱而不懂爱,常常在爱里犯错误的花朵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关怀,不要让那些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失去拥有春天的机会。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 洋洋洒洒写了十三页纸,大多是针砭时弊,但这并不代表我是个“愤青”,只是因为中国人听多了“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灿烂辉煌”,我担心我们的民族会自取灭亡才会把这些陈词滥调不厌其烦地拿出来折腾。 不满归不满,痛心归痛心,我们的民族需要的不仅仅是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后的行动。作为一名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我所要做的就是传播中华文明。为此,我一直在默默耕耘,我希望我能用我微薄的力量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行!中国文化,了不起!我想用我微弱的声音唤醒每一个中国人真实的、真诚的、真挚的爱国热情为祖国的崛起奋斗,为世界的和谐奋斗,为人类的进步奋斗! 如果每一个个体都强大起来了,中国何愁不富不强? 如果每一个个体都强大起来了,人类文明何愁停滞? 自强不息,生生不止,不要忘了,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精神! 两篇文章你选吧!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四书五经】
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群“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孩子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现在,舒乙在北京创办了一家现代私塾馆,专门教授四书五经。
关于传统文化的缺失
造成今日之中国国民素质不高或者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我想应该至少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也许就是大多数人都要提到的中国的经济条件滞后,泱泱大国,在国民教育上的投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拉大了中国国民与 其他文明国家公民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倒不是先天就决定了的,只不过我们效法的是西方的文明,我们在许多方面追赶他们,要适应他们的文明规则,这自然就显出 了差距,也必然有个适应的过程。
第二个,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毫无疑问,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但是为什么在现代 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呢?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文明的国度,这一点在唐宋之前尤为明显。真正的固步自 封、冥顽不化只是从程朱理学被统治者疯狂推广、驯化民众之后才开始。整个国家对世界的不了解,自然就跟不上文明的步伐。此后,在上个世纪之初轰轰烈烈开展 地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封建的、愚昧的理学和落后的礼教发起进攻是正确的,但是此过程中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摒弃却是不够明智的。此后,直到现 在,将近一百年过去了,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才发现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 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而此时的我们,的确已经快把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光散尽了,危险啊!
第三个,民族缺乏信仰。实际上,这个问题是由第二点引发的。中国在唐宋以前是个对各种宗教、信仰兼收并蓄的国家,佛教、伊斯兰教等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演 变就是很好的例证,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自己的宗教:道教。不论哪个宗教,其实不可避免地要被政权所利用,撇开这一点不谈,无一例外,这些宗教在信徒的教 化上都是要求向善的。但是随着明清以来时局的动荡更替,宗教在中国政权中心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几百年来以来的中国统治者和领导人都没有过多强调宗 教的作用,应该说,对宗教,始终还是保持着相对的谨慎。时至今日,中华民族缺少了一种类似于西方基督教一样的共同的民族信仰,而关系到国民的思想道德、精 神文明的培养重任,又落到了本已负重累累的政府肩上,无形中给了政权巨大的压力。宗教是对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洗礼,宗教从来都是和政权结合在一起的,或为政权所用,或者本身就是政权的一部分,其实这本无可厚非,缺少了宗教来教化民众,国家政权只有通过其他方式来改良社会、倡导新风尚,而这个任务,却是十分的艰巨。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姑娘。父亲在部队做了八年文书后转正到地方做相当于文秘一职的工作,母亲一直在初中当英语教师,算起来也有二十五年的教龄了。父亲情趣高雅,喜爱养花、下棋、钓鱼,写得一手漂亮的隶书和楷书,文笔也相当不错,我上小学三年级之前,家里经济拮据,爸爸用稿费保证了我们一家四口(包括我弟弟)天天有肉吃。我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以自己单纯的心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带给我的辉煌和耻辱。 大概是父辈那一代受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洗礼”的缘故吧,渴望读书却欲罢不能的遗憾使得我的降临蒙上了“星光”的希望之色,父亲寄予我很高的期望。在我的记忆中,我因为没有背出《九九乘法表》之类的小错误而被父亲脱光衣服用皮带抽打的伤痛如冰山后的太阳,一碰便呼之欲出,抽得我浑身颤抖,不寒而栗。日本小鬼的大刀在中国人的眼里刻下耻辱,我因此成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要挨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种种教条信奉者实现理想的工具,尽管我颇有文艺天赋,但写作、唱歌、演讲的爱好一直被父母压制,语文成绩名列前茅、声乐比赛勇夺第一、演讲比赛冠军在手与数学成绩远在全班二十名之后、物理从未上过60分(满分70分)、化学总也拿不了45分(满分50分)的强烈反差成为父母心中的耻辱,也成为他们的同事,一帮自命不凡的小丑们冷嘲热讽的话题。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今天,我将用我的笔,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与酒渣。 一、关于饮食 “民以食为天。”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何时诞生,但颇能概括中国人的饮食心理。“民以食为天”,吃是最根本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亏什么也不能亏肚子”,“饱暖思淫欲”,只有吃饱了才谈得上其他。所以说,中国文化是吃饭吃出来的。 中国人讲究饮食,所以才会生出一堆菜系来满足食欲,所以才会演绎出一堆关于民间特色小吃的“动人的传说”,所以才会养出一堆与吃有关的文字。吃饱了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也就罢了,中国的文人学者们还要捣腾出一堆“吃”词语、“吃”成语,形成了一种“泛食主义”,蔚为大观:思索即咀嚼,体验即品味,嫉妒即吃醋,幸福即陶醉,司空见惯谓之家常便饭,轻而易举谓为小菜一碟,学风浮躁谓为浅尝辄止,理解深刻谓之吃透精神,广泛流传曰脍炙人口,改变处境曰苦尽甘来,还有什么吃亏、吃不肖、吃里扒外,什么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秀色可餐、食古不化,什么“吃小灶”、“吃官司”、“吃回扣”,什么“吃哑巴亏”、“吃闭门羹”,不管吃没吃到,吃的是什么,总也离不开一张嘴,泛化到上层建筑方面,就高贵成在饭桌上谈政治。中国的政治,说白了就是吃饭,不管是原始民还是中央领导人,不管是“南蛮”还是“高贵”的汉人,不管吃的是打来的鹿肉还是经过几道工序检测安全无害的瘦猪肉,不管喝的是奶酒还是“统一”鲜橙多,中国的一切政治问题均在饭桌上讨论,“政治既吃饭”成为中国人民共同遵守的规范,所以,腐败问题困扰了华夏民族几千年而毫无削弱之势。 我想,大概是我们的祖先找点儿吃的太费劲儿,这才造成中国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这才造成了父母一打电话便问“最近吃得还好吧?”这样百问不厌的问题,这才造成了“要想拴住丈夫的心,先要拴住他的胃”这样的厨房内阁。 二、关于“家庭本位” 我们的祖先太孤单了,所以大家凑到一起形成氏族,形成部落,也因此而形成了“内外与亲疏”、“长幼与贵贱”、“夷夏与官民”的民族心理,所以在泛滥成灾的古装剧、历史剧中常有因“以下犯上”、“以卑犯尊”、“以内通外”而遭斥责、鞭笞甚至送命的情节,所以才有“父母之命不可违”的古训,所以我在反驳长辈观点,反抗父母鞭打无理时会遭致众怒,所以父母打我说得最有道理的道理便是“你还敢跟我顶嘴,反了你了!” 中国文化崇尚家庭本位、内外有别,这才搞得部落大战,民族纷争不断,也搞得“以下犯上”的群众斗争历史悠久。 三、关于婚姻 “结婚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大事,尤其是女人。”先民的婚姻很好讲,无非是“亲上加亲”,发展到奴隶社会,婚姻的性质就变了,婚姻成了一种手段,到封建社会,婚姻就不仅仅是出于爱情发展的成熟了。皇帝老儿最喜欢结婚了,女人也喜欢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权力和地位了,结个婚还能使汉匈和好,能使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婚姻的作用不可小觑,婚姻不是结婚双方的事,而关乎家庭,关乎责任,关乎民族大义,关乎国家前途,于是,婚姻陷入了一个“无爱之婚、无性之恋”的怪圈。到现代,“婚姻是否是爱情的坟墓”成了辩论赛上常青的大树,无数辩手乐此不疲。 我实在是搞不懂我爸妈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两个人吵了十几年,要分不分,要合不合,子女成了维系婚姻的纽带,不离婚最堂而皇之的理由就是孩子,好不容易离了吧又经常保持联系,貌似又想起对方的好了,两个人都一大把年纪的人了,还不知道爱情是什么。父母婚姻的失败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不轻易把心交给男人”,恐怕这也是诸多人一辈子单身,“宁愿没有爱情也不要在爱情里受伤害”的原因吧。但是,奇怪的是,随着单身一族势力日趋强大,医院妇科中心要求做人流的低龄少女越来越多,中国的婚姻文化似乎陷入了一个“要性不要人”的境地。 四、关于信仰 “你有信仰吗?” “信仰?信仰是什么?” “我信耶稣,你呢?你信什么?” “我不信什么。” “怎么会不信什么呢?怎么可能没有信仰呢?没有信仰怎么活?” “为什么要有信仰呢?你看,我没有信仰不是活得好好儿的吗?”
“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这是一个西方人跟一个中国人的对话。我想要说的是,中国人真的没有信仰吗?否!中国人有信仰!中国文化有信仰!问题是,中国人的信仰太多、太乱、太容易变,所以,其实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文化还是没有信仰! 中国人信天地鬼神,却无宗教虔诚;信为人正直,却又极尽左右逢源之策;信礼仪,却又缺少社会公德;信节俭却又大肆铺张浪费;信团结互助却好“窝里斗”;信“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却又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信“爱党爱国爱人民”却极尽搜刮剥削之能事受用腐败资产;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却又让每个城市散落着无家可归、无食可觅、无移可敝的老人儿童;信“男女平等”却公然开出招聘条件“女性年龄在45岁以下”;信“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却见少管所人数日日增多;信:温文尔雅”却执行“不打不成材”;信“孔融让梨”却吵着“我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却让无数学子甘拜“题海战术”下风;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却逼得数百名教师联名写信讨要一年的工资;信“和谐社会”却又爱明争暗斗;信“淡泊名利”却见无数文人墨客笔锋生刺直抒人生不得志;信尊重自然却见餐馆里野味备受欢迎,动物园中珍稀动物队伍日益壮大……中国文化信仰太多,说都说不完,即使我信仰“坚持真理”,面对权威也还是不得不收敛锋芒作“明智”之举即所谓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中国人有信仰吗?有。等于没有。 中国文化有信仰吗?有。等于没有。 不如没有! 五、关于女人 这又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当今中国,谁要是站在街上吼一句:“女人他妈的不就是件衣服吗?!”,担保他会被骂死。 说实话,我个人对“红颜祸水”一说颇有微辞,男人无德,凭什么把过错全摊到女人特别是美女身上!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女人一有外遇便被指责道德品质败坏,男人难道不汗颜吗?女人并不是不能成就大事,而是男人不喜欢也不允许更害怕女人成就大事。 但是,我说话的重点在“但是”,因为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就一定也要“三雄四公”了吗?因为男人不喜欢也不允许更害怕女人成就大事女人就甘愿取悦男人,死守厨房吗?
中国的女人从历史走出来,等到了今天的“男女平等”,悲哀的是,肉走出来了,灵还在徘徊,大多数女人靠依附男人而活。女人需要独立,因为女人是人!女人可以独立,因为女人是人!为什么无数个惨遭家庭暴力的女人痛恨男人却依旧“藕断丝连”?因为“有个男人,至少我还有饭吃,有衣穿,有个男人,心里踏实。”愚昧啊! 女人不是衣服,不是贡品,不是工具,女人是完完全全的人。不要自怜自哀,不要指望爱情会给你一切,中国的女人们,该觉醒了! 六、关于教育 中国的教育很有问题。最有名的科举制的弊端我不想再说,我更关心的是当今中国的教育。 〈1〉关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学校教育) 素质教育在绝大多数省市是空谈是众所周知的,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招牌搞应试教育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身为一名在全国应试教育名区黄冈的恶爪下走出来的莘莘学子,对应试教育之恨之入骨自不用说,我初中、高中毕业时光是可以拿去卖掉的试卷就都超过一米之高,更不用说那些可以收集到一起开家书店的学习资料了!其实,“题海战”还不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学生模式化机械化地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思维在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限制下趋于僵化,以致学生慢慢失去质疑的冲动和思考的能力。为什么当今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而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等等各个方面鲜出对人类社会有巨大贡献的成果?为什么中国人的创新能力连中国人自己都鄙视?中国人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其中的缘由? 再谈各阶段的学校教育。 我个人认为,当今中国的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中,最失败的就是初中教育了。在小学,虽然家长、老师在“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的方针指导下让孩子承担了过多的压力,但这毕竟还是不小心让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平衡发展了;在高中,老师深刻地懂得升学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意味着什么,所以会尽一切努力不放弃任何任何一名学生,争取帮助每个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在大学,尽管充分的自由让不少大学生迷失了方向,但大一点毕竟还是大一点,大学生总会有自己的判断力,大多数还是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而在初中,孩子们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最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细微的关怀,而偏偏有绝大多数老师急功近利,追求重点高中高升学率,对大部分学生不闻不问或者根本就是不痛不痒的假关心,更有甚者,歧视非尖子生,造成一个班的学生两级分化严重,学生“等级矛盾”尖锐。这些伤害反映在学习上还可以看到,反映到孩子的内心就如太阳挡不住乌云的覆盖,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孩子内心慢慢滋长,在老师家长的不经意间,曾经乖巧听话的孩子仿佛中了邪似的,一下子变得判若两人,沉迷网络游戏、赌博、打架、杀人、在色情场所中寻找刺激。祖国的花朵在自虐、自残、自毁!我们的老师在口口声声教育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过失呢?! 〈2〉关于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我看这句话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家长来说是废话。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学兼优,“品学兼优”这四个字分量好重啊,可惜极少有家长在命令孩子干嘛干嘛或者呵斥孩子不应该干嘛干嘛的时候意识到这样的错误自己已经犯过很多次了,这也难怪中国的孩子内心深处普遍藏着被压抑的逆反心理,也难怪孩子遭骂遭打的普及性理由是“你还敢跟我顶嘴,反了你了!” 〈3〉关于社会教育 其实这个方面单独列出来理由不充分,当今中国社会存在很多问题,教育方面有缺陷当然也不足为奇。我觉得,社会对人的影响往往是微观的,但渗透进了每个个体的方方面面,所以上文提到的种种问题在学生身上的表现也是可以想到的。而让我痛心的是,意识到问题存在性和严重性的大有人在,而有能力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哪怕是削弱问题的人却鲜有大动作。其实这也不能全怪他们,不是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吗?生在中国,长在中国,谁能逃得了环境的影响呢?
中央电视台的公德广告新意百出,至于收效如何我还不得而知,只是期望我们的社会对我们这些需要爱而不懂爱,常常在爱里犯错误的花朵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关怀,不要让那些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失去拥有春天的机会。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 洋洋洒洒写了十三页纸,大多是针砭时弊,但这并不代表我是个“愤青”,只是因为中国人听多了“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灿烂辉煌”,我担心我们的民族会自取灭亡才会把这些陈词滥调不厌其烦地拿出来折腾。 不满归不满,痛心归痛心,我们的民族需要的不仅仅是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后的行动。作为一名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我所要做的就是传播中华文明。为此,我一直在默默耕耘,我希望我能用我微薄的力量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行!中国文化,了不起!我想用我微弱的声音唤醒每一个中国人真实的、真诚的、真挚的爱国热情为祖国的崛起奋斗,为世界的和谐奋斗,为人类的进步奋斗! 如果每一个个体都强大起来了,中国何愁不富不强? 如果每一个个体都强大起来了,人类文明何愁停滞? 自强不息,生生不止,不要忘了,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精神! 两篇文章你选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