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不良行为如何预防与改正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要: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生与其在儿童时期没有受到良好的规训有关。"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人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而现在的中学生处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因此更加要重视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预防。下面就来看看青少年不良行为都有哪些,该怎么预防和改正。一、防治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是我们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社会青少年能否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二、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与成因
(一)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青少年不良行为主要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行为规范,或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自身带来危害的行为。这种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二)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1.青少年自身因素。
从心智和生理角度来讲,青少年主要是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年之前的社会群体。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说的青少年主要是满14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人,多为在校的学生,他们之所以养成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仅是因为受到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样自身原因也是关键。青少年自身的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身的性格,还有心理的缺陷和不成熟等因素都会导致易受外界的影响。
2.家庭方面因素。
第一,家庭的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大都是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也就促使许多孩子养成了好吃懒做、自私自利、霸道横行、娇生惯养的坏毛病。
第二,家庭对孩子的放任。虽然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都是受到家里的百般溺爱,但也有一部分青少年是在缺少关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第三,家庭关系失和。在父母关系不和或是离异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就会缺少关怀和爱。
第四,家长教育方法粗暴。
3.学校方面因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德育教育。
4.社会方面因素。
青少年学生由于年龄小,思想简单,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难区分善恶。所以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没有正确的看待,对一些不良风气也没有很好的抵制。
三、防治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措施
(一)加强行为习惯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自我磨炼、自我约束、加强修养而形成的。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只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同时挖掘各学科的德育因素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通过团委组织的一些活动,如各种纪念日,为贫困学生和有疾病的学生献爱心活动,等等。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
1.家长要树立道德榜样。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形成的保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受父母的影响很大。家长也应该尽量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水平,有健康的爱好、兴趣和追求。
2.学校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极强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三)加强法制教育
防治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途径除了必要的行为习惯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以外,法制教育也十分重要。许多青少年虽然接受教育,但法律意识还是十分淡薄的,很容易受到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触犯法律,所以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青少年大多为在校的学生,所以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应以学校为教育平台。在校园中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应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法制宣传片,让学生在每次观看后写一篇读后感或是在法制宣传月中组织学生欣赏一些法制图片,由于图片形象直观的特点,学生可能从中得到更好的教育。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法制知识竞赛等活动,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活动,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一些法律常识,有法制观念。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是我们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社会青少年能否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二、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与成因
(一)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青少年不良行为主要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行为规范,或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自身带来危害的行为。这种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二)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1.青少年自身因素。
从心智和生理角度来讲,青少年主要是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年之前的社会群体。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说的青少年主要是满14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人,多为在校的学生,他们之所以养成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仅是因为受到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样自身原因也是关键。青少年自身的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身的性格,还有心理的缺陷和不成熟等因素都会导致易受外界的影响。
2.家庭方面因素。
第一,家庭的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大都是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也就促使许多孩子养成了好吃懒做、自私自利、霸道横行、娇生惯养的坏毛病。
第二,家庭对孩子的放任。虽然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都是受到家里的百般溺爱,但也有一部分青少年是在缺少关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第三,家庭关系失和。在父母关系不和或是离异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就会缺少关怀和爱。
第四,家长教育方法粗暴。
3.学校方面因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德育教育。
4.社会方面因素。
青少年学生由于年龄小,思想简单,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难区分善恶。所以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没有正确的看待,对一些不良风气也没有很好的抵制。
三、防治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措施
(一)加强行为习惯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自我磨炼、自我约束、加强修养而形成的。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只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同时挖掘各学科的德育因素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通过团委组织的一些活动,如各种纪念日,为贫困学生和有疾病的学生献爱心活动,等等。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
1.家长要树立道德榜样。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形成的保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受父母的影响很大。家长也应该尽量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水平,有健康的爱好、兴趣和追求。
2.学校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极强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三)加强法制教育
防治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途径除了必要的行为习惯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以外,法制教育也十分重要。许多青少年虽然接受教育,但法律意识还是十分淡薄的,很容易受到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触犯法律,所以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青少年大多为在校的学生,所以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应以学校为教育平台。在校园中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应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法制宣传片,让学生在每次观看后写一篇读后感或是在法制宣传月中组织学生欣赏一些法制图片,由于图片形象直观的特点,学生可能从中得到更好的教育。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法制知识竞赛等活动,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活动,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一些法律常识,有法制观念。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