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信息传播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来自受众的障碍因素,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障碍。语言是传播者想要把信息传达给受众的基本障碍,而且它可能成为有效传播中难以克服的障碍。新闻作者应该避免运用专门术语,力求使用平常的、通俗的语言,这样才能与受众沟通,除了意义的精确易懂以外,受众还要求语言的感情色彩十分贴切。否则也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字句本身,无论在新闻报道或诗里,都传达了感觉和情绪,它们能引起受众的心理反应。信息的隐含层面是非常微妙的,语文的感情色彩能影响信息的指向。意义与情感对于语言这种“符号”而言,还存在着“编码”和“解码”的程序问题。特别是当我们想要把两种不同文化的符号和事物相对应时,往往出现较大偏差,不同的语言,以十分不同的方式切入现实,它们在现实世界中,为解码提供了相当不同的类目。至 于对从事国际传播的新闻工作者而言,跨文化层面的限制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处于英浯环境的信息制造者,配制了大多数的新闻,供国际通讯社发送到几乎世界的每一个国家,语言的文化限制,影响了全世界的新闻,那么,不同语言环境的受众,理解同一新闻时,也会产生解码的障碍。文化背景和主观认知的不同,使受众对信息的理解,程序有很大差别。 2.经验障碍。受众理解某一新闻报道时,总是结合个人的经验加以判断,因此他们决不是一张消极被动的白纸,只等着填满每天的新闻。他们在心理上是积极、主动的个体,新闻信息只是加强或削弱自己主观世界的原始资料。由于现实的变动或刺激非常多,受众接受信息时还存在着一个再选择的过程,越是不常出现的叙述,越能给人深刻印象。受众往往运用他独特的经验,以自己的背景来弥补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刻板印象”是这种作用的一个例子。刻板印象实质上是一种顽固的经验;它将人、团体、事物类型化;使主、客观世界因机械对应而影响信息的正确传达;产生了所谓额外信息。中国人受“阶级”论的影响太深,习惯于将人看作阶级的人,也形成了不易改变的“刻板印象”。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干部、教师、工人、农民、企业家,等等人物一般都有类型化的特征,受众理解时也以刻板印象来加深某种认识。受众的原先固有的态度和观念,会减弱、改变甚至颠倒信息的本来意义,从而造成有效传播的障碍。偏见,是这种障碍的突出因素。种族偏见、阶级偏见、道德偏见,以至于意识形态的偏见,都会影响信息的有效传播。 3、知沟障碍。“知沟”是指受众因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获得信息多寡的差别,形成了“知”的鸿沟。按西方新闻学的观点,“知的权利”是一种基本人权。然而,实际上并非人人有平等的权利。信息丰富的人,其信息会愈丰富;信息贫乏的人,其信息永远贫乏。受教育程度 高的人或社会上层人士更有可能获得丰富的信息。但热门话题、焦点问题,较能使信息为更多的人注意。知沟似乎不会发生。而当人们认为某一信息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不大时,知沟最容易形成,因此越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信息,越能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不至于毫无意义。例如外交新闻,除非它直接和地方问题有关,否则只有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才会看。 4.兴趣障碍。不同的受众在兴趣上千差万别。媒介传播的信息是否满足他们的需要,或者是否让他们感兴趣,客观上制约着信息传播的效果,人们接触媒介、了解信息,通常有六种目的;“了望”环境是第一动机,许多人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是为了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有哪些是重要的。其次,媒介中的讯息,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决定”,获得参考意见;第三,使用媒介、获取信息能找到人际交流共同的话题,以便“讨论”;第四,媒介让其使用者有“身历其境”的感觉。受众可以透过媒介活在他们想去的世界里;第五,受众希望从媒介中,为他们已做的决定寻求“认可”,对与自己观点相同、兴趣一致的信息特别注意。第六,有些受众通常使用媒介只是为了“松弛”和“娱乐”。总之,媒介功能与受众兴趣一致时,传播效果最佳。为了吸引受众,传播者在标题制作和节目设计上应尽可能做到有新意、有魅力。同时在信息的内容选择上,要为受众的需要着想。西方读者看报,最喜欢的是灾难新闻、疾病和自然现象的讨论、犯罪新闻以及读者来信。女性比较可能看流行信息和社会新闻,而男性则比较喜欢看体育版。西方的记者热衷报道“反常”的新闻,实质上是为了抓住读者、听众、观众的兴奋点。中国新闻 界长期以来忽?足受众的愿望当作资产阶级新闻观而批判,结果失去了受众的信任。近年来有较大改变,硬新闻、软新闻均有,信息丰富多了。 5.环境障碍。社会环境和人际环境对于信息的有效传播也能形成障碍。首先,“意见领袖”发挥着重新解释信息、再传播的作用。信息通过意见领袖进到某个团体的社会环境里,而意见领袖是从媒介中获知信息,然后按照顺序把它传给喜欢讨论公共事务的跟随者,意见领袖比一般人更对政治活动和 社会活动感兴趣,更大量地接触传播媒介,他们的观点对周围的人往往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部分地改变或增强他人的态度。其次,口头传播能够抵消或补充信息的内容。 “小道消息”、民谣、流言在人际传播中极有煽动性和感染力。怨声载道、街谈巷议、人言可畏,这些词语说明口头传播能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大众传媒所发送的信息因此而受到检验。若与民意、社会情绪相抵触,则效果适得其反。其三,媒介选择使受众分散或分流,形成意见多元化,对同一信息可以作出多样的解释。特别是由于国际传播的扩张,跨越国界的媒介能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受众。当国内媒介对信息的传播不能满足受众需要时,国外媒介的影响力就会增大。结果国内新闻转化为国际新闻,再传回国内,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情形必然对国内信息传播造成障碍。
久谦平台
2024-12-03 广告
2024-12-03 广告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对于家用电器的需求逐渐倾向于多功能一体化产品。一体机因其集成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了市场上的热门选择。消费者在选择一体机时,通常会考虑其技术创新性、操作便捷性以及能否满足家庭多样化的需求。例如,具有自动清...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久谦平台提供
展开全部
第一是来自受众的障碍,具体内容如下,仅供参考:
1.语言障碍。语言是传播者想要把信息传达给受众的基本障碍,而且它可能成为有效传播中难以克服的障碍。新闻作者应该避免运用专门术语,力求使用平常的、通俗的语言,这样才能与受众沟通,除了意义的精确易懂以外,受众还要求语言的感情色彩十分贴切。
2.经验障碍。受众理解某一新闻报道时,总是结合个人的经验加以判断,因此他们决不是一张消极被动的白纸,只等着填满每天的新闻。他们在心理上是积极、主动的个体,新闻信息只是加强或削弱自己主观世界的原始资料。由于现实的变动或刺激非常多,受众接受信息时还存在着一个再选择的过程,越是不常出现的叙述,越能给人深刻印象。受众往往运用他独特的经验,以自己的背景来弥补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
3、知沟障碍。“知沟”是指受众因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获得信息多寡的差别,形成了“知”的鸿沟。按西方新闻学的观点,“知的权利”是一种基本人权。然而,实际上并非人人有平等的权利。信息丰富的人,其信息会愈丰富;信息贫乏的人,其信息永远贫乏。受教育程度 高的人或社会上层人士更有可能获得丰富的信息。但热门话题、焦点问题,较能使信息为更多的人注意。知沟似乎不会发生。而当人们认为某一信息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不大时,知沟最容易形成,因此越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信息,越能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不至于毫无意义。例如外交新闻,除非它直接和地方问题有关,否则只有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才会看。
4.兴趣障碍。不同的受众在兴趣上千差万别。媒介传播的信息是否满足他们的需要,或者是否让他们感兴趣,客观上制约着信息传播的效果,人们接触媒介、了解信息,通常有六种目的;“了望”环境是第一动机,许多人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是为了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有哪些是重要的。
第二是环境的障碍,主要内容如下,仅供参考:
社会环境和人际环境对于信息的有效传播也能形成障碍。首先,“意见领袖”发挥着重新解释信息、再传播的作用。信息通过意见领袖进到某个团体的社会环境里,而意见领袖是从媒介中获知信息,然后按照顺序把它传给喜欢讨论公共事务的跟随者,意见领袖比一般人更对政治活动和 社会活动感兴趣,更大量地接触传播媒介,他们的观点对周围的人往往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部分地改变或增强他人的态度。其次,口头传播能够抵消或补充信息的内容。 “小道消息”、民谣、流言在人际传播中极有煽动性和感染力。怨声载道、街谈巷议、人言可畏,这些词语说明口头传播能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大众传媒所发送的信息因此而受到检验。若与民意、社会情绪相抵触,则效果适得其反。其三,媒介选择使受众分散或分流,形成意见多元化,对同一信息可以作出多样的解释。特别是由于国际传播的扩张,跨越国界的媒介能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受众。当国内媒介对信息的传播不能满足受众需要时,国外媒介的影响力就会增大。结果国内新闻转化为国际新闻,再传回国内,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情形必然对国内信息传播造成障碍。
1.语言障碍。语言是传播者想要把信息传达给受众的基本障碍,而且它可能成为有效传播中难以克服的障碍。新闻作者应该避免运用专门术语,力求使用平常的、通俗的语言,这样才能与受众沟通,除了意义的精确易懂以外,受众还要求语言的感情色彩十分贴切。
2.经验障碍。受众理解某一新闻报道时,总是结合个人的经验加以判断,因此他们决不是一张消极被动的白纸,只等着填满每天的新闻。他们在心理上是积极、主动的个体,新闻信息只是加强或削弱自己主观世界的原始资料。由于现实的变动或刺激非常多,受众接受信息时还存在着一个再选择的过程,越是不常出现的叙述,越能给人深刻印象。受众往往运用他独特的经验,以自己的背景来弥补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
3、知沟障碍。“知沟”是指受众因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获得信息多寡的差别,形成了“知”的鸿沟。按西方新闻学的观点,“知的权利”是一种基本人权。然而,实际上并非人人有平等的权利。信息丰富的人,其信息会愈丰富;信息贫乏的人,其信息永远贫乏。受教育程度 高的人或社会上层人士更有可能获得丰富的信息。但热门话题、焦点问题,较能使信息为更多的人注意。知沟似乎不会发生。而当人们认为某一信息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不大时,知沟最容易形成,因此越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信息,越能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不至于毫无意义。例如外交新闻,除非它直接和地方问题有关,否则只有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才会看。
4.兴趣障碍。不同的受众在兴趣上千差万别。媒介传播的信息是否满足他们的需要,或者是否让他们感兴趣,客观上制约着信息传播的效果,人们接触媒介、了解信息,通常有六种目的;“了望”环境是第一动机,许多人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是为了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有哪些是重要的。
第二是环境的障碍,主要内容如下,仅供参考:
社会环境和人际环境对于信息的有效传播也能形成障碍。首先,“意见领袖”发挥着重新解释信息、再传播的作用。信息通过意见领袖进到某个团体的社会环境里,而意见领袖是从媒介中获知信息,然后按照顺序把它传给喜欢讨论公共事务的跟随者,意见领袖比一般人更对政治活动和 社会活动感兴趣,更大量地接触传播媒介,他们的观点对周围的人往往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部分地改变或增强他人的态度。其次,口头传播能够抵消或补充信息的内容。 “小道消息”、民谣、流言在人际传播中极有煽动性和感染力。怨声载道、街谈巷议、人言可畏,这些词语说明口头传播能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大众传媒所发送的信息因此而受到检验。若与民意、社会情绪相抵触,则效果适得其反。其三,媒介选择使受众分散或分流,形成意见多元化,对同一信息可以作出多样的解释。特别是由于国际传播的扩张,跨越国界的媒介能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受众。当国内媒介对信息的传播不能满足受众需要时,国外媒介的影响力就会增大。结果国内新闻转化为国际新闻,再传回国内,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情形必然对国内信息传播造成障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机械障碍
机械障碍,主要是指不能维持传播信道的通行无阻,影响传播的效果。
对于印刷媒介而言,最常见的是印刷质量不好,字体模糊,缺页断行,错字漏字,画面不清等。
对于电子媒介而言,常见的障碍有两种:一是人为的干扰,电台与电台之间所使用的频率非常接近,会发生干扰;二是大气压的干扰,引起干扰的是传播静电,会发生爆炸似的杂音。电视媒介有时会出现不清楚的频道。面对面个人对团体的传播,如麦克风出现了故障,也会发生传播障碍。
(二)语言障碍
由于语言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信息传播障碍,称语言障碍。
语言是公共关系传播最重要的工具。但是语言本身是复杂的。首先,世界上不同国家的语言,一个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即使是同一民族的语言还有方言土语。这些语言的差异,阻碍着人们之间信息的传播;其次,人们掌握运用语言能力的差异,用语不明,不能正确表达思想,就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再次,当语言结构不符合语言规范时,产生语病,也会给传播带来困难。
(三)习俗障碍
习俗,即风俗习惯。这是在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社会规范,虽然一般不具有法律的强制力,但对调整人际关系有较强的约束力。公共关系传播会受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公众习俗的影响和制约。由于礼节习俗的不同,审美习俗的不同,时空观习俗的不同,如果公共关系人员在传播活动中不掌握民俗、民风知识,不注意因地制宜、入乡随俗,就可能在交往、沟通中形成误会甚至冲突。
(四)观念障碍
观念属于思想范畴,由一定的经验和知识积淀而成,是一定条件下人们接受、信奉并用以指导自己行动的理论和观点。观念本身是传播的重要内容,同时又对信息传播有巨大的影响。有的观念是传播的动力,而有的观念可成为传播的障碍。封闭的观念排斥传播活动的开展;僵化的观念窒息双向交流;极端的观念破坏传播的完成。观念障碍既可能在传播者身上存在,也可能在受传者身上存在。
(五)角色障碍
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在社会大舞台上都扮演着角色。担当不同社会角色的个人,如果缺乏明智性,或陷入盲目性,不能理解别人,则往往会因缺少共同语言而造成传播沟通的障碍。人们可以因为年龄不同而造成“代沟”;可以因为社会职业不同而造成“行沟”;可以因为社会地位不同而造成“位沟”。以上都是属于角色障碍的范围。
(六)舆论障碍
舆论障碍,是指传言、小道消息和谣言所造成的传播障碍。
所谓传言,一是指辗转流传的话;二是指某人向他人传述另一个人的话。小道消息又称小道新闻,即所谓“小道”传播的关于某人某事的“报道”。传言和小道消息,都是通过非正式传播渠道传播的。
传言和小道消息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一是领导者常常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二是通过有益的传言,可以化解矛盾,增强人们之间的协作和团结。传言和小道消息也有消极作用的一面,主要表现在:造成泄密,危害工作;给工作造成被动;影响团结等。
谣言是通过非正式渠道流传的无事实根据的消息。如果说小道消息有一些可能属实的话,那么谣言则纯属无稽之言。从谣言的来源看,大致可分为有意捏造和无意讹传两类。如果说传言和小道消息还可能有积极作用,那么谣言就只有消极作用。人们常把谣言比做一把“杀人剑”,比如,一个创业功臣,在艰难困苦中没有倒下,却往往被“桃色新闻”的谣言所淹没。因为这正是怀有恶意的人毁掉好人形象的“选中点”。这种谣言一经传出,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舆论力量,给人增加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影响人们的感情方式和行为方式,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七)心理障碍
现实的传播与沟通过程中还常为人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所影响,消极的心理状态常会造成传播障碍。认知不当、情感失控、态度欠当都会导致传播障碍。
(八)组织障碍
衡量一个功能的优劣,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看能否有效地进行内外信息沟通,组织不合理会造成内外信息传播的障碍。层次过多会造成信息失真,重叠会造成信息沟通缓慢,管理系统的条块分割会造成信息沟通不畅等。
查看全文
机械障碍,主要是指不能维持传播信道的通行无阻,影响传播的效果。
对于印刷媒介而言,最常见的是印刷质量不好,字体模糊,缺页断行,错字漏字,画面不清等。
对于电子媒介而言,常见的障碍有两种:一是人为的干扰,电台与电台之间所使用的频率非常接近,会发生干扰;二是大气压的干扰,引起干扰的是传播静电,会发生爆炸似的杂音。电视媒介有时会出现不清楚的频道。面对面个人对团体的传播,如麦克风出现了故障,也会发生传播障碍。
(二)语言障碍
由于语言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信息传播障碍,称语言障碍。
语言是公共关系传播最重要的工具。但是语言本身是复杂的。首先,世界上不同国家的语言,一个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即使是同一民族的语言还有方言土语。这些语言的差异,阻碍着人们之间信息的传播;其次,人们掌握运用语言能力的差异,用语不明,不能正确表达思想,就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再次,当语言结构不符合语言规范时,产生语病,也会给传播带来困难。
(三)习俗障碍
习俗,即风俗习惯。这是在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社会规范,虽然一般不具有法律的强制力,但对调整人际关系有较强的约束力。公共关系传播会受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公众习俗的影响和制约。由于礼节习俗的不同,审美习俗的不同,时空观习俗的不同,如果公共关系人员在传播活动中不掌握民俗、民风知识,不注意因地制宜、入乡随俗,就可能在交往、沟通中形成误会甚至冲突。
(四)观念障碍
观念属于思想范畴,由一定的经验和知识积淀而成,是一定条件下人们接受、信奉并用以指导自己行动的理论和观点。观念本身是传播的重要内容,同时又对信息传播有巨大的影响。有的观念是传播的动力,而有的观念可成为传播的障碍。封闭的观念排斥传播活动的开展;僵化的观念窒息双向交流;极端的观念破坏传播的完成。观念障碍既可能在传播者身上存在,也可能在受传者身上存在。
(五)角色障碍
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在社会大舞台上都扮演着角色。担当不同社会角色的个人,如果缺乏明智性,或陷入盲目性,不能理解别人,则往往会因缺少共同语言而造成传播沟通的障碍。人们可以因为年龄不同而造成“代沟”;可以因为社会职业不同而造成“行沟”;可以因为社会地位不同而造成“位沟”。以上都是属于角色障碍的范围。
(六)舆论障碍
舆论障碍,是指传言、小道消息和谣言所造成的传播障碍。
所谓传言,一是指辗转流传的话;二是指某人向他人传述另一个人的话。小道消息又称小道新闻,即所谓“小道”传播的关于某人某事的“报道”。传言和小道消息,都是通过非正式传播渠道传播的。
传言和小道消息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一是领导者常常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二是通过有益的传言,可以化解矛盾,增强人们之间的协作和团结。传言和小道消息也有消极作用的一面,主要表现在:造成泄密,危害工作;给工作造成被动;影响团结等。
谣言是通过非正式渠道流传的无事实根据的消息。如果说小道消息有一些可能属实的话,那么谣言则纯属无稽之言。从谣言的来源看,大致可分为有意捏造和无意讹传两类。如果说传言和小道消息还可能有积极作用,那么谣言就只有消极作用。人们常把谣言比做一把“杀人剑”,比如,一个创业功臣,在艰难困苦中没有倒下,却往往被“桃色新闻”的谣言所淹没。因为这正是怀有恶意的人毁掉好人形象的“选中点”。这种谣言一经传出,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舆论力量,给人增加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影响人们的感情方式和行为方式,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七)心理障碍
现实的传播与沟通过程中还常为人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所影响,消极的心理状态常会造成传播障碍。认知不当、情感失控、态度欠当都会导致传播障碍。
(八)组织障碍
衡量一个功能的优劣,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看能否有效地进行内外信息沟通,组织不合理会造成内外信息传播的障碍。层次过多会造成信息失真,重叠会造成信息沟通缓慢,管理系统的条块分割会造成信息沟通不畅等。
查看全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什么是传播障碍
传播障碍是指在传播活动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传播障碍的因素
来自受众的障碍因素,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障碍。语言是传播者想要把信息传达给受众的基本障碍,而且它可能成为有效传播中难以克服的障碍。新闻作者应该避免运用专门术语,力求使用平常的、通俗的语言,这样才能与受众沟通,除了意义的精确易懂以外,受众还要求语言的感情色彩十分贴切。否则也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字句本身,无论在新闻报道或诗里,都传达了感觉和情绪,它们能引起受众的心理反应。信息的隐含层面是非常微妙的,语文的感情色彩能影响信息的指向。意义与情感对于语言这种“符号”而言,还存在着“编码”和“解码”的程序问题。特别是当我们想要把两种不同文化的符号和事物相对应时,往往出现较大偏差,不同的语言,以十分不同的方式切入现实,它们在现实世界中,为解码提供了相当不同的类目。至 于对从事国际传播的新闻工作者而言,跨文化层面的限制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处于英浯环境的信息制造者,配制了大多数的新闻,供国际通讯社发送到几乎世界的每一个国家,语言的文化限制,影响了全世界的新闻,那么,不同语言环境的受众,理解同一新闻时,也会产生解码的障碍。文化背景和主观认知的不同,使受众对信息的理解,程序有很大差别。
2.经验障碍。受众理解某一新闻报道时,总是结合个人的经验加以判断,因此他们决不是一张消极被动的白纸,只等着填满每天的新闻。他们在心理上是积极、主动的个体,新闻信息只是加强或削弱自己主观世界的原始资料。由于现实的变动或刺激非常多,受众接受信息时还存在着一个再选择的过程,越是不常出现的叙述,越能给人深刻印象。受众往往运用他独特的经验,以自己的背景来弥补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刻板印象”是这种作用的一个例子。刻板印象实质上是一种顽固的经验;它将人、团体、事物类型化;使主、客观世界因机械对应而影响信息的正确传达;产生了所谓额外信息。中国人受“阶级”论的影响太深,习惯于将人看作阶级的人,也形成了不易改变的“刻板印象”。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干部、教师、工人、农民、企业家,等等人物一般都有类型化的特征,受众理解时也以刻板印象来加深某种认识。受众的原先固有的态度和观念,会减弱、改变甚至颠倒信息的本来意义,从而造成有效传播的障碍。偏见,是这种障碍的突出因素。种族偏见、阶级偏见、道德偏见,以至于意识形态的偏见,都会影响信息的有效传播。
3、知沟障碍。“知沟”是指受众因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获得信息多寡的差别,形成了“知”的鸿沟。按西方新闻学的观点,“知的权利”是一种基本人权。然而,实际上并非人人有平等的权利。信息丰富的人,其信息会愈丰富;信息贫乏的人,其信息永远贫乏。受教育程度 高的人或社会上层人士更有可能获得丰富的信息。但热门话题、焦点问题,较能使信息为更多的人注意。知沟似乎不会发生。而当人们认为某一信息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不大时,知沟最容易形成,因此越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信息,越能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不至于毫无意义。例如外交新闻,除非它直接和地方问题有关,否则只有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才会看。
4.兴趣障碍。不同的受众在兴趣上千差万别。媒介传播的信息是否满足他们的需要,或者是否让他们感兴趣,客观上制约着信息传播的效果,人们接触媒介、了解信息,通常有六种目的;“了望”环境是第一动机,许多人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是为了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有哪些是重要的。其次,媒介中的讯息,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决定”,获得参考意见;第三,使用媒介、获取信息能找到人际交流共同的话题,以便“讨论”;第四,媒介让其使用者有“身历其境”的感觉。受众可以透过媒介活在他们想去的世界里;第五,受众希望从媒介中,为他们已做的决定寻求“认可”,对与自己观点相同、兴趣一致的信息特别注意。第六,有些受众通常使用媒介只是为了“松弛”和“娱乐”。总之,媒介功能与受众兴趣一致时,传播效果最佳。为了吸引受众,传播者在标题制作和节目设计上应尽可能做到有新意、有魅力。同时在信息的内容选择上,要为受众的需要着想。西方读者看报,最喜欢的是灾难新闻、疾病和自然现象的讨论、犯罪新闻以及读者来信。女性比较可能看流行信息和社会新闻,而男性则比较喜欢看体育版。西方的记者热衷报道“反常”的新闻,实质上是为了抓住读者、听众、观众的兴奋点。中国新闻 界长期以来忽?足受众的愿望当作资产阶级新闻观而批判,结果失去了受众的信任。近年来有较大改变,硬新闻、软新闻均有,信息丰富多了。
5.环境障碍。社会环境和人际环境对于信息的有效传播也能形成障碍。首先,“意见领袖”发挥着重新解释信息、再传播的作用。信息通过意见领袖进到某个团体的社会环境里,而意见领袖是从媒介中获知信息,然后按照顺序把它传给喜欢讨论公共事务的跟随者,意见领袖比一般人更对政治活动和 社会活动感兴趣,更大量地接触传播媒介,他们的观点对周围的人往往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部分地改变或增强他人的态度。其次,口头传播能够抵消或补充信息的内容。 “小道消息”、民谣、流言在人际传播中极有煽动性和感染力。怨声载道、街谈巷议、人言可畏,这些词语说明口头传播能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大众传媒所发送的信息因此而受到检验。若与民意、社会情绪相抵触,则效果适得其反。其三,媒介选择使受众分散或分流,形成意见多元化,对同一信息可以作出多样的解释。特别是由于国际传播的扩张,跨越国界的媒介能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受众。当国内媒介对信息的传播不能满足受众需要时,国外媒介的影响力就会增大。结果国内新闻转化为国际新闻,再传回国内,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情形必然对国内信息传播造成障碍。
相关条目
公关传播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
0
分享到:
传播障碍是指在传播活动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传播障碍的因素
来自受众的障碍因素,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障碍。语言是传播者想要把信息传达给受众的基本障碍,而且它可能成为有效传播中难以克服的障碍。新闻作者应该避免运用专门术语,力求使用平常的、通俗的语言,这样才能与受众沟通,除了意义的精确易懂以外,受众还要求语言的感情色彩十分贴切。否则也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字句本身,无论在新闻报道或诗里,都传达了感觉和情绪,它们能引起受众的心理反应。信息的隐含层面是非常微妙的,语文的感情色彩能影响信息的指向。意义与情感对于语言这种“符号”而言,还存在着“编码”和“解码”的程序问题。特别是当我们想要把两种不同文化的符号和事物相对应时,往往出现较大偏差,不同的语言,以十分不同的方式切入现实,它们在现实世界中,为解码提供了相当不同的类目。至 于对从事国际传播的新闻工作者而言,跨文化层面的限制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处于英浯环境的信息制造者,配制了大多数的新闻,供国际通讯社发送到几乎世界的每一个国家,语言的文化限制,影响了全世界的新闻,那么,不同语言环境的受众,理解同一新闻时,也会产生解码的障碍。文化背景和主观认知的不同,使受众对信息的理解,程序有很大差别。
2.经验障碍。受众理解某一新闻报道时,总是结合个人的经验加以判断,因此他们决不是一张消极被动的白纸,只等着填满每天的新闻。他们在心理上是积极、主动的个体,新闻信息只是加强或削弱自己主观世界的原始资料。由于现实的变动或刺激非常多,受众接受信息时还存在着一个再选择的过程,越是不常出现的叙述,越能给人深刻印象。受众往往运用他独特的经验,以自己的背景来弥补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刻板印象”是这种作用的一个例子。刻板印象实质上是一种顽固的经验;它将人、团体、事物类型化;使主、客观世界因机械对应而影响信息的正确传达;产生了所谓额外信息。中国人受“阶级”论的影响太深,习惯于将人看作阶级的人,也形成了不易改变的“刻板印象”。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干部、教师、工人、农民、企业家,等等人物一般都有类型化的特征,受众理解时也以刻板印象来加深某种认识。受众的原先固有的态度和观念,会减弱、改变甚至颠倒信息的本来意义,从而造成有效传播的障碍。偏见,是这种障碍的突出因素。种族偏见、阶级偏见、道德偏见,以至于意识形态的偏见,都会影响信息的有效传播。
3、知沟障碍。“知沟”是指受众因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获得信息多寡的差别,形成了“知”的鸿沟。按西方新闻学的观点,“知的权利”是一种基本人权。然而,实际上并非人人有平等的权利。信息丰富的人,其信息会愈丰富;信息贫乏的人,其信息永远贫乏。受教育程度 高的人或社会上层人士更有可能获得丰富的信息。但热门话题、焦点问题,较能使信息为更多的人注意。知沟似乎不会发生。而当人们认为某一信息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不大时,知沟最容易形成,因此越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信息,越能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不至于毫无意义。例如外交新闻,除非它直接和地方问题有关,否则只有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才会看。
4.兴趣障碍。不同的受众在兴趣上千差万别。媒介传播的信息是否满足他们的需要,或者是否让他们感兴趣,客观上制约着信息传播的效果,人们接触媒介、了解信息,通常有六种目的;“了望”环境是第一动机,许多人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是为了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有哪些是重要的。其次,媒介中的讯息,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决定”,获得参考意见;第三,使用媒介、获取信息能找到人际交流共同的话题,以便“讨论”;第四,媒介让其使用者有“身历其境”的感觉。受众可以透过媒介活在他们想去的世界里;第五,受众希望从媒介中,为他们已做的决定寻求“认可”,对与自己观点相同、兴趣一致的信息特别注意。第六,有些受众通常使用媒介只是为了“松弛”和“娱乐”。总之,媒介功能与受众兴趣一致时,传播效果最佳。为了吸引受众,传播者在标题制作和节目设计上应尽可能做到有新意、有魅力。同时在信息的内容选择上,要为受众的需要着想。西方读者看报,最喜欢的是灾难新闻、疾病和自然现象的讨论、犯罪新闻以及读者来信。女性比较可能看流行信息和社会新闻,而男性则比较喜欢看体育版。西方的记者热衷报道“反常”的新闻,实质上是为了抓住读者、听众、观众的兴奋点。中国新闻 界长期以来忽?足受众的愿望当作资产阶级新闻观而批判,结果失去了受众的信任。近年来有较大改变,硬新闻、软新闻均有,信息丰富多了。
5.环境障碍。社会环境和人际环境对于信息的有效传播也能形成障碍。首先,“意见领袖”发挥着重新解释信息、再传播的作用。信息通过意见领袖进到某个团体的社会环境里,而意见领袖是从媒介中获知信息,然后按照顺序把它传给喜欢讨论公共事务的跟随者,意见领袖比一般人更对政治活动和 社会活动感兴趣,更大量地接触传播媒介,他们的观点对周围的人往往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部分地改变或增强他人的态度。其次,口头传播能够抵消或补充信息的内容。 “小道消息”、民谣、流言在人际传播中极有煽动性和感染力。怨声载道、街谈巷议、人言可畏,这些词语说明口头传播能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大众传媒所发送的信息因此而受到检验。若与民意、社会情绪相抵触,则效果适得其反。其三,媒介选择使受众分散或分流,形成意见多元化,对同一信息可以作出多样的解释。特别是由于国际传播的扩张,跨越国界的媒介能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受众。当国内媒介对信息的传播不能满足受众需要时,国外媒介的影响力就会增大。结果国内新闻转化为国际新闻,再传回国内,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情形必然对国内信息传播造成障碍。
相关条目
公关传播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
0
分享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信息传播的主要障碍是对实事不好认证,所以就会采取对政府不利的一律取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