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军的使命不仅是要保卫丝绸之路的正常运行,还要牵制住大食、吐蕃这些边境国家,毕竟在唐朝十分昌盛的时候,边境这些小国也同样处在鼎盛时期。而安西军的存在可以遏制住这些国家对唐朝的骚扰和威胁,足以见得这支军队有多么强大。
之所以说安西军很厉害,不仅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地段环境十分恶劣,在边境地区长期驻扎生活是很艰难的,而且他们还要处理各个国家民族与唐王朝的关系,要时刻保持戒备和武装,因为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当时安西军面对的敌人是大食、吐蕃这些国家的精兵,长期积累的打仗经验也使他们越来越强,再加上唐王朝对他们的优待,也让他们一直保持绝对的忠诚。
巅峰时期的安西军一共有两万多人,几乎全是由唐王朝的精锐士兵组成,个个擅长骑射、骁勇善战。当时安西军还有十分厉害的陌刀队。陌刀可以说是唐王朝最厉害的武器,制造过程比较繁杂但是杀伤力很大。可以拥有一支精锐的陌刀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安西军武器装备的强大。
安史之乱以后这支强大的军队就渐渐没落了,一方面是唐王朝政府官员们对武将和边境军队的信任度下降,另一方面是国家版图的缩小,朝廷已经没有心思和能力再去管理西部地区,安西军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性了。
此后我国古代的骑兵再也没有能在西域驰骋,也没有军队能像安西军一样到达葱岭地区了。
安西都护府的这两任都护都是将军出身,治所正式建立后,由于所处地域与唐内陆相距甚远,因此长期只有数千兵力镇戍。但初唐时期的府兵战斗力极强,郭孝恪所任都护时,时常以两三千人的兵力深入焉耆等地作战,却也屡战屡胜。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为进一步拓展西域。皇帝任命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大总管,契苾何力、郭孝恪为副大总管,征发铁勒、突厥等部十余万骑兵,进讨龟兹。次年龟兹都城被攻下,唐军主力追歼残敌,郭孝恪负责留守,但因大意被该国国相那利引兵袭击而亡,郭孝恪成为了第一位战死的安西都护。郭孝恪虽亡,但这次战争唐军大胜,不仅攻灭了龟兹,还擒杀了焉耆国王,逼服了于阗等国,威震西域。安西都护府也迁到了龟兹城,同时唐军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地修城、驻军,安西四镇就此形成(后碎叶城代替焉耆)。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吐蕃与大食古乌孙扶植傀儡政权阿了达为拔汗那国王,并击败了正牌国王遏波之,后者向安西都护府求救。时任安西都护府巡察张孝嵩对都护吕休璟说“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随后得到安西军指挥权,统率万余精兵长途进击。安西军向西挺进上千里,一路攻克上百个据点,并在当年十一月攻克阿了达都城。此后,张孝嵩传檄诸国,大食、康居等八国莫敢与之争锋,安西军声威大震。
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以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一万安西军进讨小勃律(今克什米)。我国著名边塞诗人岑参(《长安十二时辰》中程参的原型)当时就在安西军中,对高仙芝所部有“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太白引官军,天威临大荒”之描述。安西军得令后潜行百余日,过疏勒,翻葱岭,越播密川,突然出现在了天险连云堡城下,城内敌军根本没想到唐军如此迅速,无法组织有效抵抗。使安西军取得“杀五千人,生擒千人,馀并走散,得马千馀匹,军资器械不可胜数”的战果。
安西精兵投入到平叛战场上后,立即显示出了强大战斗力。在收复长安一战中,叛军以精骑冲击唐军,使唐军主力不得列阵。这时李嗣业“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之后,安西军“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此战,安西军与友军配合,“自日中至昃,斩首六万级,填涧壑死几半,贼东走,遂平长安”。之后,安西军又收复了东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