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菊打官司》到《英雄》,张艺谋的商业片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只要有一部成名作品,接下来就会受到关注,受到关注后其作品也都会被大家所熟知,慢慢的积累就会成长起来的。
张艺谋的作品分为第一个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代表作:红高粱、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我的父亲母亲。要么体现最原始、粗狂的野性生命力,要么批判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摧残,要么就是歌颂人性的坚强、忠诚、纯洁。美轮美奂的色彩,充满人文关怀的内核,帮助他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斩获三金三银,捧出一帝一后,顺带发掘出大陆欧女演员的60top和70top,可谓荣誉等身。
第二阶段:尝试商业片,虽然很久以前就尝试过代号美洲豹,但是失败了,姑且不提,英雄显然是华语电影划时代的存在。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就是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武侠三部曲。这三部电影质量是逐级递减的,但是依旧有不同于普通商业片的内核。英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客精神、贵族精神,色彩画面登峰造极,无与伦比。十面埋伏:对自由的向往,批判专制对人性的束缚。黄金甲:雷雨的剧本,体现权力对人性的扭曲,一开始我也不能理解这个服装造型,后台看纪录片说是为了体现纸醉金迷,体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要的就是让观众产生厌恶感,这电影的服装造型拿了美国工会奖,提了奥斯卡。
这三部电影,是商业化的包装,古装、动作、武侠、色情、明星、大场面,但是内核还是文艺片,提现的是他对中国传统精神的思考或者是批判。
武侠三部曲是优秀的电影,但不是优秀的商业电影。最好的商业电影,是彼得杰克逊、詹姆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那种经典叙事流,故事丰富完整,节奏感好,内核丰富,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作品。张艺谋的商业片,克制,压抑,几乎从来没有感情的释放,张艺谋的这三部商业片,骨子里还是文艺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片。
第三个阶段:奥运会是个分水岭,状态就大不如前了,出了三枪和长城两个大烂片,长城就不提了,当初就不应该接。山楂树、归来是回归第一阶段风格,四平八稳的作品,没啥好说的。十三钗是个惊喜,十三钗算是张艺谋离最纯粹、最传统的商业片最近的一步,叙事风格也在向经典叙事流靠拢,故事内容比他以往的要丰富很多。虽然在北美遇冷,冷嘲热讽一片,但是国内表现不错,曲线很漂亮。十三钗算是他近期最佳了。但是和真正的商业片还是不同,内核太压抑,太让人痛苦,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样的主题太让人心痛。
他的大放异彩,他拍出的那些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作品,得益于他的成长背景。80年代中国文学大爆发,文学是电影的土壤,他改编了很多具有反思性、批判性的优秀的文学剧本,商业化浪潮以来,他还是没能摆脱骨子里的文艺属性,他成长的年代,西风压倒东风,所以给他一种错觉,长城这样的电影还会有市场,白人拯救中国人的电影还会有人去跪舔,后来自己也想明白了,说这种早就过时了,要拍本土化的题材,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但是呢,还是回归文艺作品吧,希望影尽快上映。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一代人完成一代人的使命,第五代曾经辉煌过,为中国电影筚路蓝缕,开拓山林,如今可以放手拍自己喜欢的电影了。吴京、乌尔善这种,才是国产成熟商业片的希望,他们的表现看来,他们就是朝着真正商业片的路子去努力的,期待他们未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