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姜子牙》遭遇一些差评,你怎么看?
搜罗了一圈,发现网友居然对电影《姜子牙》有些差评,集中点主要在“故事格局小”、“剧情逻辑不清内涵混乱”、“画面一般”、“黑色恐怖元素不适合孩子观看”这几个点。
首先表明我的态度,以上评论皆是无稽之谈。
《姜子牙》的完成度,在综合层面已经高出《哪吒》不止一个量级,下文我会对网络观点一一驳论,博诸看官一笑。
关于格局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在围绕几个人讲故事,背景不过一个陈塘关。以“哪吒闹海”的神话传说为故事的核心,主题立足点在“友情”和“亲情”的展现。为了丰富人物,才勉强从《封神演义》的体系中借出一个申公豹,“客串”小白龙的师傅,叙事的框架相对狭窄,更多地都是脱离文化背景的原创元素。
反观电影《姜子牙》,讲的是一个人和天下苍生的羁绊。完全融入到了《封神演义》的大背景里,时间跨度十余年,把改朝换代的人神战争用作了背景,围绕 “救一个人还是天下苍生”的问题展开了整个剧情的叙述。问鼎封神榜——北海思过——放弃仙缘——二次问鼎神仙之首——斩断天梯背弃上师。每一次的剧情反转,都是小我与苍生之间断舍离的碰撞,浩荡的运动中,申公豹和小九完美填补了个体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得整个剧情结构趋向平衡,不会假大空,大我与小我相融的叙事格局甩哪吒三条街。
所以说《姜子牙》格局太大我还理解,格局小的结论,试问那些看官是怎么得出来的?
关于逻辑和文化内涵
《哪吒之魔童降世》属于简单的线式逻辑,哪吒的成长之路就等于故事的叙事架构,非常好理解,同时不免趋向低龄化。
《姜子牙》的叙事结构则是多维立体的,因为它要处理的是人、妖、神的关系,思考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正义与公平等大问题,很多人看过之后不知所云,就指责影片线索不全。此处请注意,线索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说不代表没有说。
比如姻缘锁的由来是元始天尊和狐族的交易。姜子牙引渡狐族怨魂的蓝光与玄鸟同源,狐妖在怨念消散后消失,小九影片最后转世到了北海,申公豹用死亡达成了超越姜子牙的目标……甚至影片最后已经借旁白叙述了仙班的结局,画蛇添足之举已经可以看作对观众理解能力的一种照顾了。
至于文化内涵,《哪吒》里只有一幅太乙的图和两只青铜兽直观展现了中华文化,反观《姜子牙》,文化内涵大大增加,仅举几个例子略作说明。
《史记·殷本纪》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契的母亲在郊外吞玄鸟卵才生下他,玄鸟一直被认为是商人祖先,安排它去引渡商人亡魂合情合理。
为什么天尊要和狐族联合去谋取上位,因为上古时期天皇,帝皇,人皇平等。仅靠仙家之力是无法推翻纣王的,神仙帮助武王伐纣,纣王放弃平等身份,自降为“天子”,成为了神仙的下属,纣王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与天地平齐的人皇。
妲己数次诟病“天尊”欺骗她,这在《封神演义》中也是有文化依据的,只不过始作俑者从女娲娘娘改到了影片中的元始天尊。女娲为了惩罚纣王在自己庙中提轻薄之诗,召唤轩辕坟中千年狐狸等三妖让她们去“顺应天意,加速商朝灭亡”。
狐妖钻入了民女苏妲己的身体取而代之,这也是影片中“小九”的由来,商朝灭亡前夕,三妖被女娲以“罪孽深重”为理由毁约,最终命丧朝歌。
除了以上所说,还有归墟、风铃、幽都……都是中华文化中的典型元素,《姜子牙》的编剧把故事深深嵌入了五千年的时光脉络之中,取的都是些小众意向,并且环环相扣,件件有渊源,笔笔有回应,可谓下足了功夫。单在这点上,跟哪吒完全是天上地下的差距。
关于画面
来,数据说话,《姜子牙》全片,总镜头数1851个;特效镜头数1300个,占比70%;高难度特效镜头179个,中等难度特效镜头100个,单镜头电影崩溃1000多次;重点镜头打磨40-50版;特效迭代最多镜头修改8次,用时190小时;4000台电影同时渲染,12台电脑损坏……小九,四不像,九尾狐的形象改动都超过了100版……这个数据已经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不相上下了。此外,《姜子牙》末尾的三个彩蛋兼具幽默,情怀和文化元素,尤其《海底》的预告片的3D建模完成度相当高,也算影片之外接连的惊喜。因此站在画面这个角度上去诟病《姜子牙》的质量,亦是站不住脚的。
关于国漫的暗黑恐怖元素影响儿童
持这个论调的评论者,我建议带孩子们老实在家看《熊出没》和《大耳朵图图》。
国漫电影和动画片,本身属于两种概念不同的东西。动画片,主要承担小孩子的教育娱乐功能,而国漫的内涵相对而言深得多,优秀的国漫和类型电影相差无几,要求受众具备相对完善的三观和独立思考能力。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里涉及的环保元素,历史元素,甚至《千与千寻》的剧情本身,都不是小孩子可以完全理解的,但不妨碍它成为世界动画电影的丰碑。如果照国内某些人对“暗黑元素”的理解,《名侦探柯南》和《雾山五行》之流,一定会被归为失败的动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