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个回答
展开全部
飞蛾扑火、蜻蜓点水、金蝉脱壳、蚕食鲸吞、蛛丝马迹、螳臂当车
一、飞蛾扑火 [ fēi é pū huǒ ]
【解释】: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
【出自】:南朝 姚察《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译文】:如飞蛾扑到火上,难道焚烧自己就可以解决问题。
二、蜻蜓点水 [ qīng tíng diǎn shuǐ ]
【解释】: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出自】:唐·杜甫《曲江》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译文】:蝴蝶在花丛中穿行起舞,时隐时现,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三、金蝉脱壳 [ jīn chán tuō qiào ]
【解释】: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出自】: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四、蚕食鲸吞 [ cán shí jīng tūn ]
【解释】: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的领土。
【出自】:秦 韩非《韩非子·存韩》:“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
【译文】:各国可以逐步蚕食了,可以和赵国对抗了
五、蛛丝马迹 [ zhū sī mǎ jì ]
【解释】: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出自】:清·王家贲《别雅序》:“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凝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译文】:大开通和转假之门,泛滥广泛繁多,有凝天下无字不能通用,而实际上是蜘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备在古代的书。
一、飞蛾扑火 [ fēi é pū huǒ ]
【解释】: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
【出自】:南朝 姚察《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译文】:如飞蛾扑到火上,难道焚烧自己就可以解决问题。
二、蜻蜓点水 [ qīng tíng diǎn shuǐ ]
【解释】: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出自】:唐·杜甫《曲江》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译文】:蝴蝶在花丛中穿行起舞,时隐时现,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三、金蝉脱壳 [ jīn chán tuō qiào ]
【解释】: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出自】: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四、蚕食鲸吞 [ cán shí jīng tūn ]
【解释】: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的领土。
【出自】:秦 韩非《韩非子·存韩》:“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
【译文】:各国可以逐步蚕食了,可以和赵国对抗了
五、蛛丝马迹 [ zhū sī mǎ jì ]
【解释】: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出自】:清·王家贲《别雅序》:“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凝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译文】:大开通和转假之门,泛滥广泛繁多,有凝天下无字不能通用,而实际上是蜘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备在古代的书。
展开全部
螳臂当车
螳臂为螳螂的前腿。《庄子·人世间》:“汝不知夫螳鳞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意思是螳辫举起臂膀抵挡车轮,不知道它力不胜任啊。后来就用“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
螳螂属螳螂目。世界已知有1500余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我国已知约100种。为陆生不完全变态类捕食性昆虫。由于螳螂的前足构造特殊,故有不少有关的描述。因常举前足,形成挡道之势,故有当郎、当轮等名。又因步行时以中、后足着地,昂首慢行,与马相似,遂有“天马”之称。李时珍曰:“螳螂骧首奋臂,修颈大腹,二手四足,善缘而捷,以须代鼻,喜食人发”。又因其举起前足状如祈祷,因而有人迷信螳螂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也有人说它这样举足昂首像是在“乞讨”食物。螳臂虽不能当车,但它那粗壮并带有利齿的前臂和灵敏的动炸,不但能捕住蝉,就是能飞善蹦的大蝗虫也难逃它的攻击。
断肢自救
这是比喻为了逃避敌人的危害,可断其肢体而救得性命。这种现象在双翅目大蚊科昆虫中比较普遍。大纹的腿又细又长,非常醒目,抓住或碰到后很容易脱落,而虫体本身并不会受到伤害,却可借机逃走。
大蚊属双翅目,大蚊科,与吸血传病的蚊虫,只能算是远房姐妹。
大蚊的幼期一般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通常取食土壤中的腐烂物质,有些种类也危害植物的根,成为水稻的一害。因此,在稻丛中常见到大蚊的成虫用前足抓住叶片,后面的两对足伸得直直的垂吊着,摇摇晃晃的身体象是在荡秋千。如果不去触动它,又好象一具干枯的虫尸,原来它是以装死迷惑敌人。
大蚊的这套骗人把戏,可欺骗不了“捕虫能手”青蛙的锐利眼睛。当青蛙看到垂吊着的大蚊时,便猛然跳起,张嘴伸出长舌捕住大蚊。本想享受一顿美餐,哪知卷入口中的只是一条细细的大腿。原来大蚊受到突如其来的攻击,便断肢自救,逃之天天了。
昆虫中有不少种类能产生一种对不利环境的抗性行为。人发现蚊、蝇、蝶蛾类足上的跗节是杀虫药剂D.D.T极易通过的部位,接触后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自行脱落而免于一死。生物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残体自卫”。
蚍蜉撼树
蚍蜉:大蚂蚁。小小的蚂蚁竟想撼动参天的大树,这不是很可笑吗?该成语比喻其力量很小,而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唐·韩愈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蚂蚁属膜翅目,蚁科,是多种蚁类的总称。世界上记载的有4600种以上。几乎全部是营社会性生活。为全变态陆生昆虫。
汉语成语词典中说蚍蜉是大蚂蚁,究竟指哪种蚂蚁恐伯无从考证。有些蚂蚁确实凶猛,虽不能撼动大树,但由于善吃肉食,不仅可捕食其他昆虫和小形动物,甚至还可侵袭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工蚁喜阴天或夜间群体活动,编队而行,遇有小动物就群起进攻致敌于死命,形如大兵团作战,因此中文名叫“军团蚁”。
有一种蚂蚁,它们虽不能掐动大树,但可以将树干蛀空,使大树折倒。不过这种蚁不是黑蚂蚁,而是属于等翅目的白蚁。
飞蛾扑火
蛾子扑到火上,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也可写成“飞蛾投火”、“飞蛾投焰”或“灯蛾扑火”。〈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鲁迅先生在〈秋夜〉一文中描述过当他面对这些投向灯火的小飞蛾时,激起了赞赏的心情。
飞蛾是鳞翅目昆虫中的一大类,与蝴蝶相对应。其腹部短而粗,休止时翅膀呈屋脊状,多在夜间活动,但有趋光性,喜欢聚集在光亮处,因此民谚有“飞蛾扑火自烧身”的说法。人们利用该习性,用黑光灯(其波长更适合昆虫的视觉)来引诱蛾类,既可用来捕杀害虫,也可用来采集蛾类标本。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朝有一个少年才子,名叫到荩。他是当朝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到溉的孙子。到荩十分聪明刻苦,自幼就能写诗作文。皇帝萧衍非常稀爱他,常带他到京口,登上北固楼吟诗作赋。有一次,梁武帝萧衍看过到荩写的诗后很赞赏,便与到溉开玩笑说:“南怪你每次上书都写得那么出色,大概是孙子替你写的吧?!”说完便哈哈大笑起来,并提笔为到溉题了一首诗,诗上说:“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荩。”意思是:砚台磨出墨水来写字,飞动起毛笔的毫锋来写书信与文章。这毛笔、砚台就像是飞蛾投火一样,自己毁掉了身体也毫不吝惜。你的年纪已很老了,文章可由孙子到荩来代写了。
朝生暮死
意为早上才出生,晚上即死亡,比喻寿命很短。诗云:“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尔雅释虫》写道:“蜉蝣,渠略也”。
蜉蝣真的是这样命短吗?其实“朝生暮死”是一种误解,就从稚虫到成虫的全过程而言,蜉蝣的生命还是相当长的。
蜉蝣属蜉蝣目,目前世界已知约1270种,其实远不止比数。蜉蝣为原变态类的水生昆虫,其特点是有一个亚成虫阶段。稚虫生长发育到半成熟时,在胸部背面就长出了发达的翅芽,然后顺着伸出水面的草茎,或岸边的岩石爬出水面。这时它仍身体上的足、尾须和体内的生殖器官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此时称之为亚成虫。亚成虫一般都是在夜间爬出水面,在水边的草丛或石块上停歇很短时间,即脱去亚成虫的“外衣”,才变成触角很短,复眼大,胸背上有两对大而脆弱的膜质状的翅,细长的身体,纤细的足,两根比身体长一倍的尾须拖在腹部末端,性器官完全成熟的成虫--蜉蝣。只要有亚成虫停留过的地方,便留下了一个个像死蜉蝣一样的空外壳,真的成虫早已在天亮时飞走了,这也许便是误认为蜉蝣“朝生暮死”的一个原因吧。
蜉蝣成虫的寿命确实比其他昆虫短得多,这可能是它退化了的口器不能取食以及由亚成虫变为成虫的过程中大量消耗了体内营养物质的缘故吧。
蚕食鲸吞
如蚕一般慢吃桑叶,像鲸一样猛吞食物。比喻用种种方式侵占、吞并。孙中山《兴中会宣言》:“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
蚕是鳞翅目蚕蛾科的昆虫,以家蚕为代表。
蜂拥而来
像成群的蜜蜂似的一拥而来。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又等了一会儿,方见胡统领打着灯笼火把,一路蜂拥而来。”
蜜蜂属于膜翅目蜜蜂科的昆虫,以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为代表。
蜻蜓点水
唐代杜甫《曲江二首》:“点水蜻蜓款款飞”。比喻做事肤浅浮泛,不深入。老舍《四世同堂》第二十八章:“那点悔意像蜻蜓点水似的,轻轻的一挨便飞走了”。
蜻蜓在昆虫纲中自成一大类,叫蜻蜓目,世界已知的种类超过五千种。蜻蜓是人们熟悉的昆虫,它的飞行速度在昆虫中仍保持着冠军的称号;它在飞翔中捕食了大量的蚊蝇;它那“小憩钓鱼杆”的姿态和“款款飞”的点水动作,为诗画留下了情意。
蜕化变质
蜕化:指昆虫脱皮掉壳后改变了原形态。比喻正派人腐化堕落而变坏。
昆虫在胚后发育要经过变态,分不全变态和完全变态两大类。不全变态有卵、幼虫(若虫)、成虫三个虫态。完全变态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
一条线拴两蚂蚱
比喻两事物彼此相连,不可分离,也比喻二者的命运紧密联系,谁也不能单独逃脱。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因为咱们是一条线儿拴两蚂蚱,飞不了我,蹦不了你的。”
蚂蚱是蝗虫的俗称,有的地方也兼指蚱蜢。蝗虫和蚱蜢都是直翅目昆虫。
蚂蚁啃骨头
机械制造工业中用几台小型、简易的机器设备加工大型工作件的形象比喻。蚂蚁比喻小型、简易的机械设备,骨头指大型的工作件。
蚂蚁属膜翅目蚁科,种类繁多。
薄如蝉翼
形容非常薄,像蝉的翅膀一样。古代用来形容一种薄的丝绸。
蝉属同翅目蝉科,俗称“知了”。
蚕头燕尾
书法上说横画起笔着纸痴笨的,叫“蚕头”;捺画收笔出锋出,提笔回锋,分成叉式的,叫“燕尾”。这是不善于学习颜字碑刻所容易染上的一种习气。
一窝蜂
比喻人多声音杂乱,乱哄哄地一拥而上。
蜂类属膜翅目昆虫,主要指蜜蜂和马蜂。
蜂目豺声
眼睛像蜂,声音像豺。形容面目凶恶,声音可怖。蜂类属膜翅目昆虫,主要指蜜蜂和马蜂,其复眼很大而呈球形,人的眼睛要长成这样,那一定很可怕。
[成语故事]
传说春秋时期,楚王准备立他的大儿子商臣为太子,一时没有决定下来,便找令尹(宰相)子上来商量。子上说:“大王,你现在还很年轻,爱儿子的情感还不专一。如果你这样早就立了太子,将来移情爱另外一个儿子时,再废除这个太子,这样做容易发生祸乱。况且在楚国历代传统中,真正继承王位的常常是小儿子。就拿公子商臣的外貌来说,我觉得他眼睛长得像蜂眼似的可怕,说话声音像豺狼叫一样难听。依相法来说,这种相貌的人是凶残的,如果他做了太子,一定会做出不义的事来。”
楚王听了这话不以为然,还是将商臣立为太子。商臣听说子上在父亲面前说了他很多坏话,便对子上怀恨在心。有一次,他利用和别国打仗的机会,在楚王面前说子上受了敌国行贿,楚王不问情由便将子上赐死。
后来,楚王了解真相时已后悔莫及。不久,楚王真的就像子上说的那样开始讨厌商臣,而喜欢上了第二个儿子子职,并想改立子职为太子。商臣知道这事以后,便与老师潘崇合谋,率领宫中军队将王宫围住,逼死了父亲,自立为王,称作楚穆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蚂蚁洞或白蚁穴而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蚂蚁属膜翅目蚁科,白蚁自成一大类,称为等翅目。
蝇头小利
蝇头,比喻细小的事物,多指小字或小的财利。《南史·衡阳元王道度传》:“殿下家自有坟素,复何须蝇头细书,别藏巾箱中。”苏轼《满庭芳》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蝇是双翅目昆虫,种类很多。我国最常见而与人类关系最大的为舍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uart) ,也就是家蝇或称苍蝇在我国分布的一个亚种。
与武器有关的歇后语
(1)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2) 迫击炮打蚊子--小题大作。
螳臂为螳螂的前腿。《庄子·人世间》:“汝不知夫螳鳞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意思是螳辫举起臂膀抵挡车轮,不知道它力不胜任啊。后来就用“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
螳螂属螳螂目。世界已知有1500余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我国已知约100种。为陆生不完全变态类捕食性昆虫。由于螳螂的前足构造特殊,故有不少有关的描述。因常举前足,形成挡道之势,故有当郎、当轮等名。又因步行时以中、后足着地,昂首慢行,与马相似,遂有“天马”之称。李时珍曰:“螳螂骧首奋臂,修颈大腹,二手四足,善缘而捷,以须代鼻,喜食人发”。又因其举起前足状如祈祷,因而有人迷信螳螂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也有人说它这样举足昂首像是在“乞讨”食物。螳臂虽不能当车,但它那粗壮并带有利齿的前臂和灵敏的动炸,不但能捕住蝉,就是能飞善蹦的大蝗虫也难逃它的攻击。
断肢自救
这是比喻为了逃避敌人的危害,可断其肢体而救得性命。这种现象在双翅目大蚊科昆虫中比较普遍。大纹的腿又细又长,非常醒目,抓住或碰到后很容易脱落,而虫体本身并不会受到伤害,却可借机逃走。
大蚊属双翅目,大蚊科,与吸血传病的蚊虫,只能算是远房姐妹。
大蚊的幼期一般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通常取食土壤中的腐烂物质,有些种类也危害植物的根,成为水稻的一害。因此,在稻丛中常见到大蚊的成虫用前足抓住叶片,后面的两对足伸得直直的垂吊着,摇摇晃晃的身体象是在荡秋千。如果不去触动它,又好象一具干枯的虫尸,原来它是以装死迷惑敌人。
大蚊的这套骗人把戏,可欺骗不了“捕虫能手”青蛙的锐利眼睛。当青蛙看到垂吊着的大蚊时,便猛然跳起,张嘴伸出长舌捕住大蚊。本想享受一顿美餐,哪知卷入口中的只是一条细细的大腿。原来大蚊受到突如其来的攻击,便断肢自救,逃之天天了。
昆虫中有不少种类能产生一种对不利环境的抗性行为。人发现蚊、蝇、蝶蛾类足上的跗节是杀虫药剂D.D.T极易通过的部位,接触后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自行脱落而免于一死。生物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残体自卫”。
蚍蜉撼树
蚍蜉:大蚂蚁。小小的蚂蚁竟想撼动参天的大树,这不是很可笑吗?该成语比喻其力量很小,而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唐·韩愈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蚂蚁属膜翅目,蚁科,是多种蚁类的总称。世界上记载的有4600种以上。几乎全部是营社会性生活。为全变态陆生昆虫。
汉语成语词典中说蚍蜉是大蚂蚁,究竟指哪种蚂蚁恐伯无从考证。有些蚂蚁确实凶猛,虽不能撼动大树,但由于善吃肉食,不仅可捕食其他昆虫和小形动物,甚至还可侵袭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工蚁喜阴天或夜间群体活动,编队而行,遇有小动物就群起进攻致敌于死命,形如大兵团作战,因此中文名叫“军团蚁”。
有一种蚂蚁,它们虽不能掐动大树,但可以将树干蛀空,使大树折倒。不过这种蚁不是黑蚂蚁,而是属于等翅目的白蚁。
飞蛾扑火
蛾子扑到火上,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也可写成“飞蛾投火”、“飞蛾投焰”或“灯蛾扑火”。〈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鲁迅先生在〈秋夜〉一文中描述过当他面对这些投向灯火的小飞蛾时,激起了赞赏的心情。
飞蛾是鳞翅目昆虫中的一大类,与蝴蝶相对应。其腹部短而粗,休止时翅膀呈屋脊状,多在夜间活动,但有趋光性,喜欢聚集在光亮处,因此民谚有“飞蛾扑火自烧身”的说法。人们利用该习性,用黑光灯(其波长更适合昆虫的视觉)来引诱蛾类,既可用来捕杀害虫,也可用来采集蛾类标本。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朝有一个少年才子,名叫到荩。他是当朝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到溉的孙子。到荩十分聪明刻苦,自幼就能写诗作文。皇帝萧衍非常稀爱他,常带他到京口,登上北固楼吟诗作赋。有一次,梁武帝萧衍看过到荩写的诗后很赞赏,便与到溉开玩笑说:“南怪你每次上书都写得那么出色,大概是孙子替你写的吧?!”说完便哈哈大笑起来,并提笔为到溉题了一首诗,诗上说:“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荩。”意思是:砚台磨出墨水来写字,飞动起毛笔的毫锋来写书信与文章。这毛笔、砚台就像是飞蛾投火一样,自己毁掉了身体也毫不吝惜。你的年纪已很老了,文章可由孙子到荩来代写了。
朝生暮死
意为早上才出生,晚上即死亡,比喻寿命很短。诗云:“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尔雅释虫》写道:“蜉蝣,渠略也”。
蜉蝣真的是这样命短吗?其实“朝生暮死”是一种误解,就从稚虫到成虫的全过程而言,蜉蝣的生命还是相当长的。
蜉蝣属蜉蝣目,目前世界已知约1270种,其实远不止比数。蜉蝣为原变态类的水生昆虫,其特点是有一个亚成虫阶段。稚虫生长发育到半成熟时,在胸部背面就长出了发达的翅芽,然后顺着伸出水面的草茎,或岸边的岩石爬出水面。这时它仍身体上的足、尾须和体内的生殖器官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此时称之为亚成虫。亚成虫一般都是在夜间爬出水面,在水边的草丛或石块上停歇很短时间,即脱去亚成虫的“外衣”,才变成触角很短,复眼大,胸背上有两对大而脆弱的膜质状的翅,细长的身体,纤细的足,两根比身体长一倍的尾须拖在腹部末端,性器官完全成熟的成虫--蜉蝣。只要有亚成虫停留过的地方,便留下了一个个像死蜉蝣一样的空外壳,真的成虫早已在天亮时飞走了,这也许便是误认为蜉蝣“朝生暮死”的一个原因吧。
蜉蝣成虫的寿命确实比其他昆虫短得多,这可能是它退化了的口器不能取食以及由亚成虫变为成虫的过程中大量消耗了体内营养物质的缘故吧。
蚕食鲸吞
如蚕一般慢吃桑叶,像鲸一样猛吞食物。比喻用种种方式侵占、吞并。孙中山《兴中会宣言》:“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
蚕是鳞翅目蚕蛾科的昆虫,以家蚕为代表。
蜂拥而来
像成群的蜜蜂似的一拥而来。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又等了一会儿,方见胡统领打着灯笼火把,一路蜂拥而来。”
蜜蜂属于膜翅目蜜蜂科的昆虫,以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为代表。
蜻蜓点水
唐代杜甫《曲江二首》:“点水蜻蜓款款飞”。比喻做事肤浅浮泛,不深入。老舍《四世同堂》第二十八章:“那点悔意像蜻蜓点水似的,轻轻的一挨便飞走了”。
蜻蜓在昆虫纲中自成一大类,叫蜻蜓目,世界已知的种类超过五千种。蜻蜓是人们熟悉的昆虫,它的飞行速度在昆虫中仍保持着冠军的称号;它在飞翔中捕食了大量的蚊蝇;它那“小憩钓鱼杆”的姿态和“款款飞”的点水动作,为诗画留下了情意。
蜕化变质
蜕化:指昆虫脱皮掉壳后改变了原形态。比喻正派人腐化堕落而变坏。
昆虫在胚后发育要经过变态,分不全变态和完全变态两大类。不全变态有卵、幼虫(若虫)、成虫三个虫态。完全变态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
一条线拴两蚂蚱
比喻两事物彼此相连,不可分离,也比喻二者的命运紧密联系,谁也不能单独逃脱。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因为咱们是一条线儿拴两蚂蚱,飞不了我,蹦不了你的。”
蚂蚱是蝗虫的俗称,有的地方也兼指蚱蜢。蝗虫和蚱蜢都是直翅目昆虫。
蚂蚁啃骨头
机械制造工业中用几台小型、简易的机器设备加工大型工作件的形象比喻。蚂蚁比喻小型、简易的机械设备,骨头指大型的工作件。
蚂蚁属膜翅目蚁科,种类繁多。
薄如蝉翼
形容非常薄,像蝉的翅膀一样。古代用来形容一种薄的丝绸。
蝉属同翅目蝉科,俗称“知了”。
蚕头燕尾
书法上说横画起笔着纸痴笨的,叫“蚕头”;捺画收笔出锋出,提笔回锋,分成叉式的,叫“燕尾”。这是不善于学习颜字碑刻所容易染上的一种习气。
一窝蜂
比喻人多声音杂乱,乱哄哄地一拥而上。
蜂类属膜翅目昆虫,主要指蜜蜂和马蜂。
蜂目豺声
眼睛像蜂,声音像豺。形容面目凶恶,声音可怖。蜂类属膜翅目昆虫,主要指蜜蜂和马蜂,其复眼很大而呈球形,人的眼睛要长成这样,那一定很可怕。
[成语故事]
传说春秋时期,楚王准备立他的大儿子商臣为太子,一时没有决定下来,便找令尹(宰相)子上来商量。子上说:“大王,你现在还很年轻,爱儿子的情感还不专一。如果你这样早就立了太子,将来移情爱另外一个儿子时,再废除这个太子,这样做容易发生祸乱。况且在楚国历代传统中,真正继承王位的常常是小儿子。就拿公子商臣的外貌来说,我觉得他眼睛长得像蜂眼似的可怕,说话声音像豺狼叫一样难听。依相法来说,这种相貌的人是凶残的,如果他做了太子,一定会做出不义的事来。”
楚王听了这话不以为然,还是将商臣立为太子。商臣听说子上在父亲面前说了他很多坏话,便对子上怀恨在心。有一次,他利用和别国打仗的机会,在楚王面前说子上受了敌国行贿,楚王不问情由便将子上赐死。
后来,楚王了解真相时已后悔莫及。不久,楚王真的就像子上说的那样开始讨厌商臣,而喜欢上了第二个儿子子职,并想改立子职为太子。商臣知道这事以后,便与老师潘崇合谋,率领宫中军队将王宫围住,逼死了父亲,自立为王,称作楚穆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蚂蚁洞或白蚁穴而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蚂蚁属膜翅目蚁科,白蚁自成一大类,称为等翅目。
蝇头小利
蝇头,比喻细小的事物,多指小字或小的财利。《南史·衡阳元王道度传》:“殿下家自有坟素,复何须蝇头细书,别藏巾箱中。”苏轼《满庭芳》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蝇是双翅目昆虫,种类很多。我国最常见而与人类关系最大的为舍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uart) ,也就是家蝇或称苍蝇在我国分布的一个亚种。
与武器有关的歇后语
(1)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2) 迫击炮打蚊子--小题大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关昆虫的成语
由于汉语成语多来自古语,其中有些昆虫名称与现在常用的名称不同,甚至很少为现代大众所知。现将有这一类成语中有代表性的列出来,并综合多种资料对其中的昆虫名称进行解释。
蜩螗沸羹 蜩为蝉类的别名;螗是蝉的一种,体小,背青绿色,鸣声清圆。“蜩螗沸羹” 指如蝉鸣和沸汤翻滚,表示纷扰不宁的意思。
猬锋螗斧 此成语中的“螗”与前一成语中不同,应为“螗螂”即“螳螂”的简称。“螗斧”即“螳斧”。“螳斧”即螳螂的前足,因常高举如人执斧之形,故名。“猬锋”指刺猬的刺。“猬锋螗斧”比喻渺小的力量。
螓首蛾眉 螓为蝉的一种,体小、方头广额、有花纹。“螓首蛾眉”形容女子面容之美。
蚍蜉撼树 蚍蜉为大蚂蚁。
楚腰蛴领 这里的“蛴”指“蝤蛴”即天牛幼虫。在现代“蛴”一般指蛴螬,即金龟甲之幼虫。“楚腰蛴领”形容女子体态苗条,脖子美白。
蝶怨蛩凄 “蛩”指蟋蟀或蝗虫。“蝶怨蛩凄”喻哀怨凄清的思家之情。在现代昆虫学名称中,“蛩”见于“蛩蠊目”,是一类在我国很少见的昆虫。
井蛙醯鸡 醯鸡为在酒醋或变酸的酒上活动的蠓或蚋类昆虫。“井蛙醯鸡”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蛾附蜂屯 此处“蛾”通“蚁”。“蛾附蜂屯” 指像蚂蚁和蜜蜂一样聚集,形容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特点
部分汉语成语明确地应用了某些昆虫的体型、体形、体色、头型、复眼、喙、触角、翅、足等部分的形态学特征。少数涉虫成语中所用何种昆虫或何部位则不够明确。兹考证、归纳如下。
体型 汉语成语中的昆虫多数体型较小,借此表示微不足道的人和事,有的还自不量力。如“蚍蜉撼树”、“蝇头小利”、 “蝇名蜗利”、“蚊虻负山”、“鹪巢蚊睫”、“蚊虻过耳”等。
体形 膜翅目细腰亚目中的多数蜂类胸部和腹部连接处很狭窄, 称“细腰”, 成语中借喻人的体态修长或细弱。如“蜂腰削背”、“蜂腰猿背”、“蜂腰鹤膝”等。
体色 天牛幼虫体色洁白,成语中用来比喻女子的脖颈美白。 如“楚腰蛴领” 。
头型 蝉方头广额,成语中用来形容女子的面容。如“螓首蛾眉”等。
复眼 胡蜂的复眼较突出,且腹末有毒刺,成语中借以形容人的相貌凶恶、丑陋,性情凶狠。如“蜂目豺声”等。
喙 蝉的口器为刺吸式口器,下唇特化为喙管,内藏上、下颚特化而成的口针,平常喙紧贴在胸部腹面,象古代冠带在颔下打结后的下垂部分。成语“蝉緌蟹匡”中的“蝉緌”即为此意。“蝉緌蟹匡”比喻相互矛盾或名不副实。
触角 成语“螓首蛾眉” 中的“蛾眉”本指蛾类细长弧形的触角,比喻女子漂亮的眉毛。
翅 蝉的翅轻、薄而透明。成语“蝉衫麟带”中的“蝉衫”指薄绢制成的衣衫。“蝉衫麟带”比喻飘逸华美的服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形容是非混淆。
足 螳螂的前足为捕捉足,看上去很厉害,但与强大的力量相比,自然是相形见绌。成语“猬锋螗斧”、“蛮睫螳轮”、“螳臂挡车”中都提到螳螂的前足,且都比喻自不量力。
其他 成语“鹪巢蚊睫”、“虫巢蚊睫”、“蛮睫螳轮”中都有“(蚊)睫”。“蚊睫”或“睫”又称“蚊眉”。其实蚊子并没有真正的睫毛或眉毛。“鹪巢蚊睫”只是一个传说而已,“蚊睫”或 “蚊眉”只是古人杜撰出来的,用于比喻一种极其狭小的处所。如果一定要说有“蚊睫”或 “蚊眉”的话,那只能是指蚊复眼上方的刚毛丛了。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汉语成语中所用到的昆虫生物学特性有变态、食性、取食方式、群集性、趋性、筑巢、做茧、发声、发光、自卫、寿命、产卵场所和方式等。
变态 昆虫一生中要经过若干次蜕皮、变态。成语“金蝉脱壳”借蝉若虫蜕皮变为成虫比喻用计摆脱对手的追查;“蛛游蜩化” 借蜘蛛的游网和蝉的蜕变比喻技艺熟练。
食性 螳螂为著名的捕食性昆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成语从侧面反映这一点;有些昆虫是腐食性的, 因此有“物腐虫生”的成语,现比喻祸患的产生必有其内部原因。
取食方式 蚕幼虫口器为咀嚼式,能一点一点地咬食桑叶,所以成语“蚕食鲸吞”中的“蚕食”形容象蚕一样逐步侵吞别人的利益;有些昆虫如蠹类能钻蛀木头等, 成语“鼠啮蠹蚀”等反映了这一点,“神奸巨蠹”则形容大奸人,“蠹国害民”中的“蠹”则转意为祸害国家的行为;蝉的口器属吸收式,只能吸进液态食物,而不能大嚼树的枝叶,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必定象长时间不吃东西的龟那样空腹细肠,因此用“蝉腹龟肠”比喻忍饥挨饿的穷困处境。
群集性 有些昆虫尤其是社会性昆虫往往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成语借以比喻人的聚集,如“猬集蚁聚”、“蜂合蚁聚”、“蚁萃螽集”等。
趋性 昆虫有各种趋性,这在汉语成语中也有所反映,如“如蚁附膻”、“蚁附蝇集”、“以鱼驱蝇”、“飞蛾扑火”、“逐臭之夫”、“招蜂引蝶”等。其中有些亦与昆虫食性有关。
筑巢 有些昆虫尤其社会性昆虫能筑巢。土栖性白蚁营巢于土中,能使堤 坝中产生空洞,危害其安全。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用来比喻不注意小问题就会酿成大患。
做茧 有些昆虫能做茧,如蚕会吐丝作茧,人类自古就懂得加以利用。成语“作茧自缚”比喻人自扰自困;“剥茧抽丝”比喻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独茧抽丝”比喻诗文条理分明,脉络清晰或单方思慕。
发声 有些昆虫能发出鸣声。成语“蝶怨蛩凄”、“噤若寒蝉”、“仗马寒蝉”、“蜩螗沸羹”、“蛙鸣蝉噪”、“蝉喘雷乾”等用昆虫不同的鸣声或停止鸣叫比喻人的不同心情和情态或环境;“聚蚊成雷”比喻众口嚣喧,积小成大。
发光 有些昆虫能发光,如“映雪囊萤”中的萤火虫。
自卫 有些昆虫有自卫本领,如胡蜂用产卵器变成的毒针蜇刺敌人。成语中多转意为狠毒,不可小视。如“狼猛蜂毒”、“蜂虿有毒”、“撩蜂吃螫”等。
寿命 有些昆虫看上去寿命很短,如古人认为蜉蝣寿命很短,一般只有不到1天,最长不过3天。汉语成语“朝生暮死”借以比喻某些事物的短命。
产卵场所和方式 蜻蜓在飞行过程中产卵于水面物体上。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不深入。
排便 苍蝇能一边舐食半流质食物,一边排出黑色的粪便,会污染洁白的物体。成语“青蝇染白”、“青蝇点玉(璧)” 等借此比喻小人用谗言污蔑别人。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生态学特性
某些成语从侧面反映了一些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蝼)”、“ 噤若寒蝉”等。“户枢不蠹(蝼)” 字面上的意思是经常转动的门轴不易生蛀虫;“ 噤若寒蝉”中的“寒蝉 ”指晚秋的蝉,因天寒而不发出鸣声。
几个不符合科学的涉虫成语
由于成语多来自古语,而古人对昆虫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而成语中对昆虫的描述有一些不符合科学的地方。现列举若干例:
作茧自缚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人作事原来希望于自己有利,结果反把自己陷于困境,也比喻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其实蚕作茧并非出于自讨苦吃,而是用来保护不能爬也不能飞的蛹。
飞蛾扑火 这个成语源自《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原是赞赏献身精神的意思。现在一般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其实飞蛾扑火,并非奉献, 也非寻死,而是因为蛾类多有趋光性。人们利用该习性,用黑光灯(其波长更适合昆虫的视觉)来引诱蛾类,既可用来调查害虫种类和数量,也可捕杀害虫或采集蛾类标本。
朝生暮死 古人认为蜉蝣“朝生暮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蜉蝣的幼虫(稚虫)要在水中生活一到三年甚至五、六年,然后才变为成虫飞出水面。当然它的成虫寿命是很短的,最短的只有几小时, 长的最多也就六、七天。可能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古人只注意到蜉蝣的成虫阶段,因而认为蜉蝣是“朝生暮死”。
蝉腹龟肠 用成语“蝉腹龟肠” 比喻穷困的处境,是因为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必定腹中空空。其实蝉并非靠饮露水为生,而是用刺吸式口器刺进树的嫩枝,吸食树的汁液,因此是树木的“吸血鬼”。
由于汉语成语多来自古语,其中有些昆虫名称与现在常用的名称不同,甚至很少为现代大众所知。现将有这一类成语中有代表性的列出来,并综合多种资料对其中的昆虫名称进行解释。
蜩螗沸羹 蜩为蝉类的别名;螗是蝉的一种,体小,背青绿色,鸣声清圆。“蜩螗沸羹” 指如蝉鸣和沸汤翻滚,表示纷扰不宁的意思。
猬锋螗斧 此成语中的“螗”与前一成语中不同,应为“螗螂”即“螳螂”的简称。“螗斧”即“螳斧”。“螳斧”即螳螂的前足,因常高举如人执斧之形,故名。“猬锋”指刺猬的刺。“猬锋螗斧”比喻渺小的力量。
螓首蛾眉 螓为蝉的一种,体小、方头广额、有花纹。“螓首蛾眉”形容女子面容之美。
蚍蜉撼树 蚍蜉为大蚂蚁。
楚腰蛴领 这里的“蛴”指“蝤蛴”即天牛幼虫。在现代“蛴”一般指蛴螬,即金龟甲之幼虫。“楚腰蛴领”形容女子体态苗条,脖子美白。
蝶怨蛩凄 “蛩”指蟋蟀或蝗虫。“蝶怨蛩凄”喻哀怨凄清的思家之情。在现代昆虫学名称中,“蛩”见于“蛩蠊目”,是一类在我国很少见的昆虫。
井蛙醯鸡 醯鸡为在酒醋或变酸的酒上活动的蠓或蚋类昆虫。“井蛙醯鸡”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蛾附蜂屯 此处“蛾”通“蚁”。“蛾附蜂屯” 指像蚂蚁和蜜蜂一样聚集,形容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特点
部分汉语成语明确地应用了某些昆虫的体型、体形、体色、头型、复眼、喙、触角、翅、足等部分的形态学特征。少数涉虫成语中所用何种昆虫或何部位则不够明确。兹考证、归纳如下。
体型 汉语成语中的昆虫多数体型较小,借此表示微不足道的人和事,有的还自不量力。如“蚍蜉撼树”、“蝇头小利”、 “蝇名蜗利”、“蚊虻负山”、“鹪巢蚊睫”、“蚊虻过耳”等。
体形 膜翅目细腰亚目中的多数蜂类胸部和腹部连接处很狭窄, 称“细腰”, 成语中借喻人的体态修长或细弱。如“蜂腰削背”、“蜂腰猿背”、“蜂腰鹤膝”等。
体色 天牛幼虫体色洁白,成语中用来比喻女子的脖颈美白。 如“楚腰蛴领” 。
头型 蝉方头广额,成语中用来形容女子的面容。如“螓首蛾眉”等。
复眼 胡蜂的复眼较突出,且腹末有毒刺,成语中借以形容人的相貌凶恶、丑陋,性情凶狠。如“蜂目豺声”等。
喙 蝉的口器为刺吸式口器,下唇特化为喙管,内藏上、下颚特化而成的口针,平常喙紧贴在胸部腹面,象古代冠带在颔下打结后的下垂部分。成语“蝉緌蟹匡”中的“蝉緌”即为此意。“蝉緌蟹匡”比喻相互矛盾或名不副实。
触角 成语“螓首蛾眉” 中的“蛾眉”本指蛾类细长弧形的触角,比喻女子漂亮的眉毛。
翅 蝉的翅轻、薄而透明。成语“蝉衫麟带”中的“蝉衫”指薄绢制成的衣衫。“蝉衫麟带”比喻飘逸华美的服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形容是非混淆。
足 螳螂的前足为捕捉足,看上去很厉害,但与强大的力量相比,自然是相形见绌。成语“猬锋螗斧”、“蛮睫螳轮”、“螳臂挡车”中都提到螳螂的前足,且都比喻自不量力。
其他 成语“鹪巢蚊睫”、“虫巢蚊睫”、“蛮睫螳轮”中都有“(蚊)睫”。“蚊睫”或“睫”又称“蚊眉”。其实蚊子并没有真正的睫毛或眉毛。“鹪巢蚊睫”只是一个传说而已,“蚊睫”或 “蚊眉”只是古人杜撰出来的,用于比喻一种极其狭小的处所。如果一定要说有“蚊睫”或 “蚊眉”的话,那只能是指蚊复眼上方的刚毛丛了。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汉语成语中所用到的昆虫生物学特性有变态、食性、取食方式、群集性、趋性、筑巢、做茧、发声、发光、自卫、寿命、产卵场所和方式等。
变态 昆虫一生中要经过若干次蜕皮、变态。成语“金蝉脱壳”借蝉若虫蜕皮变为成虫比喻用计摆脱对手的追查;“蛛游蜩化” 借蜘蛛的游网和蝉的蜕变比喻技艺熟练。
食性 螳螂为著名的捕食性昆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成语从侧面反映这一点;有些昆虫是腐食性的, 因此有“物腐虫生”的成语,现比喻祸患的产生必有其内部原因。
取食方式 蚕幼虫口器为咀嚼式,能一点一点地咬食桑叶,所以成语“蚕食鲸吞”中的“蚕食”形容象蚕一样逐步侵吞别人的利益;有些昆虫如蠹类能钻蛀木头等, 成语“鼠啮蠹蚀”等反映了这一点,“神奸巨蠹”则形容大奸人,“蠹国害民”中的“蠹”则转意为祸害国家的行为;蝉的口器属吸收式,只能吸进液态食物,而不能大嚼树的枝叶,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必定象长时间不吃东西的龟那样空腹细肠,因此用“蝉腹龟肠”比喻忍饥挨饿的穷困处境。
群集性 有些昆虫尤其是社会性昆虫往往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成语借以比喻人的聚集,如“猬集蚁聚”、“蜂合蚁聚”、“蚁萃螽集”等。
趋性 昆虫有各种趋性,这在汉语成语中也有所反映,如“如蚁附膻”、“蚁附蝇集”、“以鱼驱蝇”、“飞蛾扑火”、“逐臭之夫”、“招蜂引蝶”等。其中有些亦与昆虫食性有关。
筑巢 有些昆虫尤其社会性昆虫能筑巢。土栖性白蚁营巢于土中,能使堤 坝中产生空洞,危害其安全。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用来比喻不注意小问题就会酿成大患。
做茧 有些昆虫能做茧,如蚕会吐丝作茧,人类自古就懂得加以利用。成语“作茧自缚”比喻人自扰自困;“剥茧抽丝”比喻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独茧抽丝”比喻诗文条理分明,脉络清晰或单方思慕。
发声 有些昆虫能发出鸣声。成语“蝶怨蛩凄”、“噤若寒蝉”、“仗马寒蝉”、“蜩螗沸羹”、“蛙鸣蝉噪”、“蝉喘雷乾”等用昆虫不同的鸣声或停止鸣叫比喻人的不同心情和情态或环境;“聚蚊成雷”比喻众口嚣喧,积小成大。
发光 有些昆虫能发光,如“映雪囊萤”中的萤火虫。
自卫 有些昆虫有自卫本领,如胡蜂用产卵器变成的毒针蜇刺敌人。成语中多转意为狠毒,不可小视。如“狼猛蜂毒”、“蜂虿有毒”、“撩蜂吃螫”等。
寿命 有些昆虫看上去寿命很短,如古人认为蜉蝣寿命很短,一般只有不到1天,最长不过3天。汉语成语“朝生暮死”借以比喻某些事物的短命。
产卵场所和方式 蜻蜓在飞行过程中产卵于水面物体上。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不深入。
排便 苍蝇能一边舐食半流质食物,一边排出黑色的粪便,会污染洁白的物体。成语“青蝇染白”、“青蝇点玉(璧)” 等借此比喻小人用谗言污蔑别人。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生态学特性
某些成语从侧面反映了一些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蝼)”、“ 噤若寒蝉”等。“户枢不蠹(蝼)” 字面上的意思是经常转动的门轴不易生蛀虫;“ 噤若寒蝉”中的“寒蝉 ”指晚秋的蝉,因天寒而不发出鸣声。
几个不符合科学的涉虫成语
由于成语多来自古语,而古人对昆虫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而成语中对昆虫的描述有一些不符合科学的地方。现列举若干例:
作茧自缚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人作事原来希望于自己有利,结果反把自己陷于困境,也比喻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其实蚕作茧并非出于自讨苦吃,而是用来保护不能爬也不能飞的蛹。
飞蛾扑火 这个成语源自《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原是赞赏献身精神的意思。现在一般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其实飞蛾扑火,并非奉献, 也非寻死,而是因为蛾类多有趋光性。人们利用该习性,用黑光灯(其波长更适合昆虫的视觉)来引诱蛾类,既可用来调查害虫种类和数量,也可捕杀害虫或采集蛾类标本。
朝生暮死 古人认为蜉蝣“朝生暮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蜉蝣的幼虫(稚虫)要在水中生活一到三年甚至五、六年,然后才变为成虫飞出水面。当然它的成虫寿命是很短的,最短的只有几小时, 长的最多也就六、七天。可能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古人只注意到蜉蝣的成虫阶段,因而认为蜉蝣是“朝生暮死”。
蝉腹龟肠 用成语“蝉腹龟肠” 比喻穷困的处境,是因为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必定腹中空空。其实蝉并非靠饮露水为生,而是用刺吸式口器刺进树的嫩枝,吸食树的汁液,因此是树木的“吸血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螳臂当车
金蚕脱壳
张良蚁计
飞蛾投火
断肢自救
无头苍蝇
噤若寒蝉
作茧自缚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蜩螗沸羹
猬锋螗斧
螓首蛾眉
蚍蜉撼树
楚腰蛴领
蝶怨蛩凄
井蛙醯鸡
蛾附蜂屯
鹪巢蚊睫
蚊虻过耳
金蚕脱壳
张良蚁计
飞蛾投火
断肢自救
无头苍蝇
噤若寒蝉
作茧自缚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蜩螗沸羹
猬锋螗斧
螓首蛾眉
蚍蜉撼树
楚腰蛴领
蝶怨蛩凄
井蛙醯鸡
蛾附蜂屯
鹪巢蚊睫
蚊虻过耳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螳臂当车
金蚕脱壳
张良蚁计
飞蛾投火
断肢自救
无头苍蝇
噤若寒蝉
作茧自缚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蜩螗沸羹
猬锋螗斧
螓首蛾眉
蚍蜉撼树
楚腰蛴领
蝶怨蛩凄
井蛙醯鸡
蛾附蜂屯
鹪巢蚊睫
蚊虻过耳
金蚕脱壳
张良蚁计
飞蛾投火
断肢自救
无头苍蝇
噤若寒蝉
作茧自缚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蜩螗沸羹
猬锋螗斧
螓首蛾眉
蚍蜉撼树
楚腰蛴领
蝶怨蛩凄
井蛙醯鸡
蛾附蜂屯
鹪巢蚊睫
蚊虻过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