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路遥《人生》里面,高加林的选择,是对还是错?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当时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拍成了电影《人生》,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
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个非常有争议性的人物, 却非吃瓜群众眼中,"陈世美“遭报应。对于"扁担挑缸砵,两头都滑脱",亚萍和巧珍都离他去,感觉幸灾乐祸。
路遥选择刘巧珍,就要当一辈子农民,这是向下的; 选择黄亚萍,则是进城当干部,向上的。人往高处走,无可厚非。
80后的人们,恐怕很难理解,城乡差别是怎样的天壤之别。吃上商品粮,可是了不得的事。路遥说,农村孩子要想离开土地,一是当兵转干,二是招工,三是上大学,哪条路都不容易啊。
二元化社会造成的人格扭曲。个人的命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力而渺小。
第一块奥运金牌得主许海峰,当年进入射击队,初衷也是为了吃上商品粮,这大概让很多人不可思议吧。
世易时移,而今不用再花钱买城市户口了,城乡差别的缩小,也是社会进步令人欣慰的。
路遥对高加林,认为他只是没有经住诱惑的青年,理想主义的失败者。一个对生活和精神都有崇高追求的人,不能简单批判他是好坏 。
他并不是巴尔扎克笔下的投机分子吕西安,虽然他们的梦幻都破灭了。
因为高加林不比渣男王沪生,他只是人生走了一段弯路。
路遥小说中有这么一个情节: 高加林同顺德爷去城里拉粪,受到城里人的蔑视和辱骂后,心中满是屈辱,他望着眼前理想中的城市,心里大声说:
"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哪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
高加林作为有志青年,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没错,但他软弱,且虚荣心重。
当老师的梦破后,他面对善良的刘巧珍的爱,也有犹豫,又想到,她是二能人刘立本的女儿,还是村里最俊的姑娘,虽不识字,但他在当时挫折的情况下,还是沾沾自喜的。
他对巧珍的感情,虽然有炽热的爱恋,也有甜蜜温馨,却只停留在男性的冲动和心理慰藉。巧珍 是个好姑娘,但她大字不识,无法理解他精神上的苦闷。
所以亚萍出现后,出于前途的考虑,他本能的选择了的,对自己吸引力更大的城市。
因此,有理由相信,像高加林这样的热切改变命运的青年,乘着时代的春风,一定会离开黄土地,在未来走出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哪怕他会被生活打倒,但永远打不垮……
我觉得没有对错,只有缘分,很多人的际遇不同,他们就是有缘无分。
古今中外,只要是人谁不想过得好,高加林每个时代都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