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特征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与创作手法。一是反映革命的现实,二是对大众的影响教育。文学的现实功用被摆在艺术追求之上。革命浪漫主义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过程中,可以看出文学在“情节化”与“宗教化”上的深层次结合。情节是反映现实的,在世俗意义上宣传政策吸引读者 。 这个看作品名字就很容易体现::《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
2、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暴风骤雨〉等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复、魏巍、姚雪垠等优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3、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所以这个时候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4、17年文学在诗歌上:三十、四十年代活跃的一批诗人(以郭沫若,何其芳,徐迟为例)在建国初期五十年代仍在歌唱,然而已无法代表这个时代。情感的空洞使诗歌变得苍白和不值一体。五十年代选择了属于他的诗人,年轻的能适应这一时代政治要求的诗人,他们从小就受革命的教育,未受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代表人物:郭小川,贺敬之,闻捷,李瑛,公刘,邵燕祥
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体颂》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艾青《国旗》。一系列的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等。有的写革命战争中的爱情,高大纯洁的必然旋律外,类似于宗璞的《红豆》那样的感情也贯注其中。
贺敬之的诗时代特色较郭小川更为明显。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贺敬之开始虔诚的改造自己的创作,使作品大众化。这些类似于顺口溜的诗作也在后来集结成书《朝阳花开》(《南泥湾》就是其中的作品)与丁毅和写的歌剧《白毛女》使贺敬之成为新中国戏剧的领导人,重执诗笔之后的第一首诗《回延安》即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诗人本身的艺术技巧是值得肯定的,而时代背景下曾经在延安生活过的人们的强烈共鸣也是《回延安》成功的重要原因。紧接着贺敬之以《放声歌唱》奠定了他在当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闻捷等人的诗。闻捷“适应政治需要和吸引读者”的夹缝中寻找创作道路,在大西北做随军记者多年,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颂歌风”中作品不多,到1955年才成为为人广泛知晓的青年诗人。最有代表性的是组诗《吐鲁番情歌》和《果子沟山谣》(均收入《天山牧歌》)。李瑛手法上值得肯定,善于细致刻画。邵燕祥50年代表现建设者、歌唱建设者的诗人代表。作为记者的邵燕祥,走遍全国进行报道和诗歌创作。
5、17年文学在散文上: 魏巍等人的报告文学、杨朔等人的散文。杨朔善于结构文章,成为一种雕琢的模式,从根本上是缺乏真实性的。秦牧则以知识见长。
邓拓等人的杂文。邓拓是北京是副书记,作官的文人。文革开始时对“三家村”批判,就是针对邓拓、吴晗和廖沫沙的批判,其实他们只写了一点社会上鸡毛蒜皮的问题的批判。
6、17年文学在小说上: 农村题材的小说:赵树理的小说及“赵树理方向”。 赵树理,柳青和浩然构成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一条发展线索。
1948年赵树理在文坛已有了很高的地位,“赵树理方向”形式上通俗易懂,内容上为农民所喜闻乐见,追求大众化,不能以精英知识分子的立场“高高在上”的看待生活,或是用启蒙的姿态写农民。而是站在农民之中写生活、写农民。短篇小说《登记》是为了配合新中国《婚姻法》的出台,长篇小说《三里湾》是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
五十年代末,赵树理的时代过去了,而取而代之的是柳青和李准。柳青和他的《创业史》。梁生宝这个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形象,优点太多,以致于显得并不真实。相反,作家笔下受批判的人物,却写的较为真实。李准,五十年代初《不准走那条路》(指的是个人发家致富的道路)为互助合作唱赞歌;1958年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轰轰烈烈的生活,妇女解放事业在农村的发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浩然的《艳阳天》
革命历史题材
杨沫《青春之歌》:结构上以主人公命运为线索,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
梁斌《红旗谱》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者想把它写成史诗,却写成了一部革命传奇。
7、17年文学在戏剧上:老舍的《茶馆》
老舍可以说是十七年话剧中最优秀的,为配合宣传而作,但是老舍懂得艺术,在顺从政治之余,他做过很大的努力争取,保留下了不少精彩的章节。
郭沫若、田汉等人的历史剧:郭沫若是善于迎合政治和现实的,这使他的诗歌创作在1949年之后变的象小丑。然而他是通晓时理的,回避现实,从历史剧中求得创新,是他开辟的一条道路,《蔡文姬》为曹操翻案,同时作为大文学家,大文人的郭沫若在思想感情上对蔡文姬是有感情的,这使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动人之处。《武则天》则为武则天翻案。
田汉,浪漫主义手法歌颂伟大剧作家关汉卿。
《千万不要忘记》等现代戏,代表着当时的一般潮流。毛泽东又一次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亿苦思甜”运动在全国广泛开展。《霓虹灯下的哨兵》、《丰收之后》等现代戏剧涌现。“告戒青年一代继承革命传统,保持革命本色”为主题的。《千万不要忘记》、《霓虹灯下的哨兵》是与毛泽东思想占领社会每一个角落的阶级观念一致的。取材于民间传说的《刘三姐》,改编自历史剧的《天仙配》、《秦香莲》调和了当时一切戏剧都讲政治的格局。
2、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暴风骤雨〉等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复、魏巍、姚雪垠等优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3、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所以这个时候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4、17年文学在诗歌上:三十、四十年代活跃的一批诗人(以郭沫若,何其芳,徐迟为例)在建国初期五十年代仍在歌唱,然而已无法代表这个时代。情感的空洞使诗歌变得苍白和不值一体。五十年代选择了属于他的诗人,年轻的能适应这一时代政治要求的诗人,他们从小就受革命的教育,未受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代表人物:郭小川,贺敬之,闻捷,李瑛,公刘,邵燕祥
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体颂》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艾青《国旗》。一系列的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等。有的写革命战争中的爱情,高大纯洁的必然旋律外,类似于宗璞的《红豆》那样的感情也贯注其中。
贺敬之的诗时代特色较郭小川更为明显。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贺敬之开始虔诚的改造自己的创作,使作品大众化。这些类似于顺口溜的诗作也在后来集结成书《朝阳花开》(《南泥湾》就是其中的作品)与丁毅和写的歌剧《白毛女》使贺敬之成为新中国戏剧的领导人,重执诗笔之后的第一首诗《回延安》即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诗人本身的艺术技巧是值得肯定的,而时代背景下曾经在延安生活过的人们的强烈共鸣也是《回延安》成功的重要原因。紧接着贺敬之以《放声歌唱》奠定了他在当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闻捷等人的诗。闻捷“适应政治需要和吸引读者”的夹缝中寻找创作道路,在大西北做随军记者多年,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颂歌风”中作品不多,到1955年才成为为人广泛知晓的青年诗人。最有代表性的是组诗《吐鲁番情歌》和《果子沟山谣》(均收入《天山牧歌》)。李瑛手法上值得肯定,善于细致刻画。邵燕祥50年代表现建设者、歌唱建设者的诗人代表。作为记者的邵燕祥,走遍全国进行报道和诗歌创作。
5、17年文学在散文上: 魏巍等人的报告文学、杨朔等人的散文。杨朔善于结构文章,成为一种雕琢的模式,从根本上是缺乏真实性的。秦牧则以知识见长。
邓拓等人的杂文。邓拓是北京是副书记,作官的文人。文革开始时对“三家村”批判,就是针对邓拓、吴晗和廖沫沙的批判,其实他们只写了一点社会上鸡毛蒜皮的问题的批判。
6、17年文学在小说上: 农村题材的小说:赵树理的小说及“赵树理方向”。 赵树理,柳青和浩然构成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一条发展线索。
1948年赵树理在文坛已有了很高的地位,“赵树理方向”形式上通俗易懂,内容上为农民所喜闻乐见,追求大众化,不能以精英知识分子的立场“高高在上”的看待生活,或是用启蒙的姿态写农民。而是站在农民之中写生活、写农民。短篇小说《登记》是为了配合新中国《婚姻法》的出台,长篇小说《三里湾》是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
五十年代末,赵树理的时代过去了,而取而代之的是柳青和李准。柳青和他的《创业史》。梁生宝这个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形象,优点太多,以致于显得并不真实。相反,作家笔下受批判的人物,却写的较为真实。李准,五十年代初《不准走那条路》(指的是个人发家致富的道路)为互助合作唱赞歌;1958年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轰轰烈烈的生活,妇女解放事业在农村的发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浩然的《艳阳天》
革命历史题材
杨沫《青春之歌》:结构上以主人公命运为线索,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
梁斌《红旗谱》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者想把它写成史诗,却写成了一部革命传奇。
7、17年文学在戏剧上:老舍的《茶馆》
老舍可以说是十七年话剧中最优秀的,为配合宣传而作,但是老舍懂得艺术,在顺从政治之余,他做过很大的努力争取,保留下了不少精彩的章节。
郭沫若、田汉等人的历史剧:郭沫若是善于迎合政治和现实的,这使他的诗歌创作在1949年之后变的象小丑。然而他是通晓时理的,回避现实,从历史剧中求得创新,是他开辟的一条道路,《蔡文姬》为曹操翻案,同时作为大文学家,大文人的郭沫若在思想感情上对蔡文姬是有感情的,这使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动人之处。《武则天》则为武则天翻案。
田汉,浪漫主义手法歌颂伟大剧作家关汉卿。
《千万不要忘记》等现代戏,代表着当时的一般潮流。毛泽东又一次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亿苦思甜”运动在全国广泛开展。《霓虹灯下的哨兵》、《丰收之后》等现代戏剧涌现。“告戒青年一代继承革命传统,保持革命本色”为主题的。《千万不要忘记》、《霓虹灯下的哨兵》是与毛泽东思想占领社会每一个角落的阶级观念一致的。取材于民间传说的《刘三姐》,改编自历史剧的《天仙配》、《秦香莲》调和了当时一切戏剧都讲政治的格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