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章——道之德

 我来答
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
游戏玩家

2022-07-13 · 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8万
展开全部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本章解读】

要想把握道德经的要旨,首先就必须搞清楚道、无、有、德、天地、圣人、自然、万物,这几个主要核心概念,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其次,必须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两个问题,可以说是研究道德经的基础和前提。

“道”,第一章已经明确“道可道,非常道”,那我们该怎样更确切的描述、理解“道”呢?

因为“道”是天地的运行法则,是全面综合普适通用的,即所谓的自然规律,是无法全面用言语描述的。就像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些科学家,物理学家的“道”在哲学家、生物学家们看来就不是什么“道”,反之亦然。

“道”既是天地运行法则之自然规律的全集,也是生化自然规律之母,我们能见之相,行之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却不可即,真所谓“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那么天地是如何产生的呢?

道之动,天地生。道之动的结果而为道之相,道之相即为天地。道生天地,天地即是道之相,道之相即是道之德,因此天地就是德,德就是天地。天地的运行法则就是道,天地的运行状态、过程和结果就是德。

探究道,就是探究天地的运行法则;

效法道,就是效法天地的运行法则。

一阴(无)一阳(有)之谓道,有无相生,即阴阳相合,而生天地万物。

道之一体两面之谓“无”、“有”。

无生天地,天地亦即自然规律;天地化道而为德,德化道而为天地,故天地即道之相;(无,名天地之始)。

有无相生而为万物,万物亦即自然现象;(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母”,非常形象,暗含“有无相生”(阴阳合方可生之)而为万物,相生,即共同而生,对应天地仅仅是“无”而生之)。

可以用人本身举例来方便这几个基础概念关系的理解:

一个完整的人就相当于“道”;

这个人的精神世界就相当于“无”

这个人的身体就相当于“有”;

他的信仰就是“自然”;

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是他的“天地”;

他所做的事情(所作所为)及其结果就是“万物”;

他的为人处世,即做人的原则、做事的规矩,就是“自然规律”;

如果这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很正(能够服从信仰),那么他的人生对社会就会有事功、贡献,就是有“德”;

所谓的“圣人”,就是得“道”、有“道”、行“道”之人。

显然,这些做人的原则、做事的规矩一定是服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即他的“天地”)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天地的。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某某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根本上也就是他秉持的三观打开了“市场”,也是蛮有道理的。

把这些基本的概念搞清楚,道德经的文旨脉络就会更加清晰。

第二章的主旨,由第10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可知,是由天之道的运行法则而释道之德的内涵,讲述道之相—德在天下、人间的表现是什么?以及圣人如何效法天地。本章提纲挈领总述圣人效法天地的原则,后续多个章节都呼应本章再作进一步的阐释。

圣人该如何效法天地执道施德呢?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1. 顺应天之道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直译 :大家都知道了怎么样做就可以成为美的标准,那么恶也就已经产生了;大家都知道了怎么样做就可以成为善的标准,那么不善也就已经产生了。

即圣人治世,应避免标榜美丑善恶,摒弃主观设置标准。像现在的摆拍,不就是“斯恶已”、“斯不善矣”吗?

2. 天之道是什么?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直译 :所以说,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生相克,也是随时都可以相互变动的。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复杂之于简单,再复杂的事物也是由最简单的东西构成的。就像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无所不能,但是所有的复杂其实都是由0、1变换而成,看似简单容易的往往又知易行难。像人人都知道健康是最宝贵的,可是又有几人能真的足够重视并做得到呢?

这六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一个主旨:就是相生相克。这些道理也是谋略、兵家之根本思想基础。意思就是说:万物都是相生相克,并无绝对的标准,随时都在变化,一旦陷于某一个标准或主观,便违逆了“天之道”。存在,都是矛盾的辩证统一。

没有下,便没有高,没有长,便没有短...,得意即失意,比如一个人去年赚了很多钱,很得意,结果今年亏损了,自然便会失意。还比如,买股票赚了钱很开心,亏了钱就自然不开心。还比如:如果做长官的比较有优越感,平时很倨傲,那么有一天下属突然成为长官了,他的心态可想而知。苏秦嫂嫂“前倨而后恭”也是很鲜明的反例。

所以,“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既然“有无相生”,存在,都是矛盾的辩证统一,那么思想也是一种存在或物质,思想之外,尚有何物?可能就是“道”了吧?

换句话说,在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内,有没有不存在呢?或者该怎样去理解“不存在”呢?这个问题等同于:人生真的有死亡吗?灵魂真的可以彻底湮灭吗?

我想:能把这个问题真的想得通,想得透,应该就是“得道”了。

3. 该怎样顺应天之道?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无为:即无我为,一方面是不为自己的为,没有私心私欲私利;另一方面是合符道的“为”,不主观的“为”,不违逆自然规律的“为”。

与第9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相呼应。

4. 顺应天之道的结果会怎样?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