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国学到底好不好

 我来答
红孩儿1718
2022-06-06 · TA获得超过77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1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4.1万
展开全部

孩子学国学到底好不好

孩子学国学到底好不好,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学习国学可以提升孩子的思想品质和社会责任 感。提升孩子淳朴儒雅的气质。下面来看看孩子学国学到底好不好?

孩子学国学到底好不好1

孩子学国学是好的。学国对孩子有许多好处。

一、有助于儿童道德素养的提升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孩子的人格,提升着孩子的素养,为孩子的养成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尊敬师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文明的中华文化,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如果失去了这些优秀的传统,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混乱了。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有益身心的圣世格言,其中一部分己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识,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只有了解它才不会和共同意识产生隔阂。一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价值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行道德教育就太迟了。而且儿童的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是诵国学经典、促养成教育的最佳时间。国学的精粹将成为学生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真正学会如何做人。

二、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

清代学者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体现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应成为治国者的首选教材,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天下兴亡、民族存亡。既然我们不想彻底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让学生诵读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更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深远意义又何止如此呢?

看看今日的教育,学生校园暴力视频常出现在网络上,以及现在部分大学生、研究生“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这些急功近利,只重视做事,不重视做人,不重视思维的现象,难道我们教育者就没有思考吗?那么,我们的文化教育到底在哪个重要环节上出了问题呢?究其根本,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固有的经典文化的认识与传承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忽略了儿童的养成教育;对体现民族之魂的基本载体——中华经典文化,有意无意地采取了忽略的态度。在最可塑的儿童阶段形成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养成教育,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事情现在看来是多么迫在眉睫呀!

三、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可以启迪孩子的天性,亦可作用于成人。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给了老师和孩子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的。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且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且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且以乐为本。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导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同时,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验而体验到快乐。也正是因为如此,“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循人伦而以和为本,重体验而以乐为本”,这成为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孩子学国学到底好不好2

国学启蒙方法

1、过程比内容重要

许多家长刚开始让孩子学经典,最为关心的是学什么。他们会到处咨询:应该从《弟子规》开始学,还是从《论语》开始学;学了蒙学之后,应该学“四书”还是“五经”;等等。实际上,学什么不是第一位的,是否能一直学才是第一位的。换言之,学习的持续性比学习内容的选择更重要。先从《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经典开始当然是可以的,从《论语》《老子》等哲理经典开始也无可非议,甚至从《周易》《诗经》等文化原典开始也行。关键是,一定要让孩子持续学,让孩子的学习生涯中始终有国学经典。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在家庭中建立一个学习国学的习惯。

2、少量而不是贪多

要培养孩子学国学的习惯,一定要注意学习安排的适切度。换句话说,要适合孩子,要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在这一点上,诀窍是每次少量即可,切忌贪多。那么,少量如何来衡量呢?从时间上看,每天大体限制在30分钟以内,20分钟、15分钟皆可,即使5分钟、2分钟也是可以的。从文字量看,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孩子自然不一样,大原则是3句话以上皆可,以孩子轻松学完为限。总之,经典学习关键在于时时有,而不在于一次能够吸收多大的量。否则的话,孩子很容易就排斥学国学而适得其反。

3、习惯比兴趣重要

一涉及孩子的学习,许多年轻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愿去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关于兴趣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这些家长的认识往往过于表面。他们看到了乐趣对学习的引入,但是没有看到学习的持续发生并不是兴趣所能维持的,更重要的是适切度、成就感。从日常来说,几乎没有孩子(哪怕是好学生)喜欢学习,但是他们每天都在学习中不断进步。认清这一点,对于学国学很重要,因为客观来说国学与经典本身难以长期激发孩子的兴趣。因而,比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习惯。让孩子树立每天(周)学点国学的习惯,就像要上学,要做做运动,要弹弹琴那样,让国学进入孩子的生活与人生。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非常适合学国学。

4、坚持而不是突击

要确立孩子学国学的习惯,除了贯彻每次少量的原则外,还要做到长期坚持。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少量的学习经过长期的坚持,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一个行为之所以能够成为习惯,就是因为持久的坚持。坚持对于孩子学国学来说,尤其重要。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三个要素:一是制定适切的学习计划,二是负责的监督机制,三是一定的考核办法。其中,监督机制尤其必要,如果没有监督,不光孩子,就是家长也会坚持不住。因而,监督角色最好是在家长、孩子之外的人。

5、浸润而不是灌输

学经典,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这是每个让孩子学经典的家长想要弄清楚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以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程度来比照国学学习。这显然是削足适履的行为。学经典与学语文不一样:语文的内容根据孩子年龄来建构的,因而孩子有能力学懂、学透;经典则是一个个高度凝练的文化整体,并非简单而轻巧的学科知识。因此,学经典不必一时学懂、学透(也做不到),而应立足于熏染和浸润。这是一种隐性的学习方式。所以,孩子学经典学到什么样的程度都是可以的,如熏听、随读、熟读、理解等,孩子有多少能力、多大的积极性,家长就让其学到相应的程度。只要经过长期的点点滴滴的浸润,学习效果自然会展现出来。

6、积淀而不是

对于学国学的程度,除了要把握浸润的方法之外,还要把握积淀的目标。我们说,孩子学经典要点滴浸润,长期熏染。但是,浸润不仅仅是一个过程,而且也是一种结果。所谓“润”,就像水之于万物那样,必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这个作用就是提升孩子的文化积淀。因而,在浸润和熏染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是否去学了,是否产生了必要的接触,是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要关注这些影响是否持续发酵。在这一点上,家长要有细心、耐心和恒心:细心是观察孩子的点滴积累,耐心是地等待孩子积少成多,恒心是坚信孩子积淀必然实现。

7、悟读而不是硬讲

孩子学经典时,有什么简易的方法可行?当然有,就是读。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浸润,是积淀,所以当孩子面对那些古奥难懂的文言文时,读就是最简易的方法。通过口诵吟咏,孩子首先从语感上亲近了经典文本,也拉近了经典与生活的距离;其次,累积了大量的语料,为了适当的理解和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说多读与理解的关系。因而,学经典应当先读再悟,或边读边悟,而不是以讲解为重点。不少家长认为如果只是读读,没有好好讲讲,就似乎没学一样。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其实没有好好读,没有积淀和感悟,光有硬讲,是不会在孩子脑中留根的。

8、共学而不是独学

孩子学国学的特点是浸润性、点滴式、长期性、积淀性。这样的学习对于自觉性不高、理性薄弱的孩子来说,显然一个人单打独斗的自学是不现实的,而更适合在亲子、家庭的共学氛围中进行。本来,国学经典作为学习内容其实更适合家长学习。同时,这种学习每次是少量的,程度是自选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家长与孩子很容易一起操作。因而,亲子共学,塑造学国学的氛围,养成学国学的习惯,这将是保障孩子完成学国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否则,家长只是把孩子晾在一旁,不断要求其自学,而自己则娱乐休闲,在此情况下,孩子学习的长期性是难以保证的。

孩子学国学到底好不好3

从小教孩子学国学有什么好处

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社会中各种不良风气进入孩子的视野,电视电影的娱乐明星容易让孩子跟随模仿,孩子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

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是以培育诚意正心的品德修养为主要方向的,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奥地利哲学家布贝尔在《品格教育》中说:“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

英国思想家欧文在《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 中也说:“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阐释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时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人的优秀品格的形成,是教育引导的结果。品格教育是少儿教育的核心。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周易贲卦》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抵制社会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贤达圣哲灿若群星,英雄人物层出不穷。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中,推讲述历史或传说中人格优秀的英雄或圣贤的故事,作为孩子参照学习的榜样,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如孔子、孟子、张良、关公、范仲淹、岳飞、戚继光等。

这些圣贤或英雄的优秀人格、修养、言论和品行,不仅传承发展了中华文明独具特质的传统美德,也用行动验证了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展现了中华文明的道德教化功能。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老师、政府、社会为孩子树立着什么样的榜样,就是给未来培养出什么样的结果。

爱因斯坦说:“只有伟大的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

把榜样者的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常能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榜样者行为、思想和理念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与榜样者一致的品格和道德。

用榜样的力量来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感染和净化,对每个孩子的品格形成、生活习惯、职业发展、人生信仰等都将起到着积极而正面的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