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学的一些问题

 我来答
圆田西I
2022-11-07 · TA获得超过155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2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4.6万
展开全部
分类: 人文学科
问题描述:

1.色诺芬是如何看待财富及其增长的?

2.简述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两个发展阶段。

3.怎样理解“土地是财富之母,而劳动力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

请大家帮忙,高分酬谢!!

解析:

1.色诺芬是如何看待财富及其增长的?面对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物质财富的矛盾,苏格拉底主张严格的自制,柏拉图主张将人的需要严格控制在基本需求范围内,而色诺芬承认物质幸福的意义,并将收入与支出的平衡作为实现物质幸福的前提。在色诺芬那里,财富不仅是物质幸福的来源,也是精神幸福的物质基础。承认物质幸福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承认了财富增长的必要性。色诺芬虽然也主张自制,主张通过抑制“欲望”以实现支出和收入的平衡,但同时主张通过推动财富增长以缓解物质匮乏,这是他不同于古希腊其他思想家的重要方面。

色诺芬首先强调劳动对财富增长的重要性。在色诺芬看来,即使劳动具有负效用,也是为了获得财富的一种代价,“神明要求我们把劳动作为获得一切美好事物的代价。”(色诺芬,1984:47)在《经济论》中,色诺芬还指出,对于那些有知识和资力的人,“如果他们工作,他们就可以凭这种知识和资力增加他们的财产”。(色诺芬,1961:4)由于财富来源于劳动,色诺芬进一步将劳动的意义上升到伦理的角度,“做工就是善,闲懒就是恶……只有那些做好事情的人才是真正地工作,才是真正有用处的工人。”(色诺芬,1984:19)在这里,色诺芬实际上已经提出古典经济学关于“生产性”与“非生产性”的某些观念。

色诺芬还第一次阐述了分工对财富生产的意义。色诺芬提出,由于人的天分的差异,具有不同才能的人应该从事不同性质的劳动。“很难找到精通一切技艺的工人,而且也不可能变成一个精通一切技艺的专家。”(色诺芬,1961:12)在古希腊哲学里,按照天分分工具有伦理和道德的性质,但色诺芬也考虑到了分工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意义。色诺芬尤其强调分工对产品质量提高的作用。色诺芬对分工理论的真正创见也许在于,他早于斯密2000多年提出了分工程度取决于市场范围的思想。在《居鲁士的教育》中,色诺芬指出,波斯国王宴会上的食物丰盛,质量上乘,“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如同其他手艺在大城市里特别完善一样,国王的食物也是特别精美的。在小城市里,同一个人要制造床、门、犁、桌子;有事还要造房子,如果他能找到使他足以维持生活的主顾,他就很满意了。一个从事这么多种工作的人,是绝不可能把一切都做好的。但在大城市里,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许多买者,只从事一种手艺就足以维持生活。有时甚至不必从事整个手艺,一个人做男鞋,另一个人做女鞋。有时,一个人只靠缝鞋为生,另一个人只靠切鞋底为生;有的只裁衣,有的只缝纫。从事最简单工作的人,无疑能最出色地完成这项工作,这是必然的。烹调的手艺也是这样。”(马克思,2004:424脚注)

色诺芬分工理论的重要创见还表现在,他在思想史上第一次意识到分工的负作用——分工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负面影响。色诺芬指出,分工的发展使人们终身从事单调的职业。有的粗俗的技艺会伤害工人的身体,甚至损害他们的精神,使他们不能参加社会活动,不能参与国家事务(色诺芬,1961:12)。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的一些影子。

2.无论是早期重商主义,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认为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标准。在一国范围内这种财富不会增加,因为在一国范围内,一些人之所得就是另一些人之所失。因此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并且要在这种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Nm^K;c=q

在增加货币财富的方法和手段上,早、晚期重商主义的观点有所不同。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应该把货币以贮藏货币的形式积累起来,主张国家采取行政措施,禁止货币输出,同时要保持每一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当时,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颁布过各种法令,规定严厉的刑法,禁止金银出口。与早期重商主义者不同,晚期重商主义者逐步认识到货币运动和商品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再强调每一笔交易都必须保持顺差,只要记住如下原则: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不能多于出售本国商品所获得的货币总额,这样最终贸易总量是顺差,金银总量增加。因为按照重商主义的观点各国都希望创造贸易顺差,那么顺差从何而来?因此,重商主义发展到后期,从实践中认识到:一味追求顺差不仅徒劳无益,而且是有害的。正如托马斯•曼所说:“凡是我们将在本国加之于外人身上的,也会立即在他们国内制成法令而加之于我们身上……因此,首先我们将丧失我们现在所享有的可以将现金带回本国的自由和便利,并且因此我们还要失掉我们输往各地许多货物的销路,而我们的贸易和我们的现金将一块儿消失。”同时,重商主义还认识到,国内金银太多还会造成物价上涨,从而导致消费下降,出口减少,影响贸易差额。因此认为保存金银的最好办法是输出金银,用来从事更多的国际贸易。这不但不会使金银消失,而且使金银增加。现在的输出是为了将来更多的输入,这就是晚期重商主义“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的精辟结论。

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即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弊得失是完全相反的,你之所得就是我之所失。因此重商主义者鼓吹经济民族主义,认为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冲突的。这一观点,反映了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 15 ~ 16 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 17 世纪上半期,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 晚期重商主义为保证对外贸易中的出超,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由于晚期重商主义力图控制或调节商品的运动并发展工场手工业,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反映了商业资本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要求。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允许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生产要素,按哪种生产要素分配。

按经济学说史上的传统说法,劳动、资本、土地(指一切自然力)构成生产要素。但应明确两点:第一,生产要素的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现代生产中的要素已不止劳动、资本和土地了。第二,生产要素主要是生产物质财富即使用价值的要素,要把构成财富的源泉同构成价值的源泉区别开来。就生产物质财富即使用价值来说,威廉·配第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名言,是正确的,得到马克思的赞同和引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中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所谓“劳动过程”,是指抛开生产关系的劳动者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所谓“简单要素”,是指一切劳动过程所必需的最基本、最抽象、最一般的生产要素,它由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要素构成。无论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任何物质生产劳动过程都离不开这三项简单要素。劳动过程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也就是生产力的作用过程。因此,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也可以说是生产力的简单要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