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历史遗迹
倡议安庆文化人沿着皖河行走
---探寻古皖文化的遗迹
在当今火热的皖江开发开放中,皖西南大地上皖河静静地流淌,显得格外冷清。
遥想当年可不是这样,在近代及其以前,皖河流域是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古老的潜山梅城镇(古称舒州)到古皖口,再到安庆城,政治、经济中心从皖河中游到皖河下游。
皖河水道不仅是经济纽带更是文化纽带,皖河流域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济盛,文物丰富。
唐宋时期即形成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蚕丝、茶叶、生漆、桐油、竹木器等多经此运销外地;明清之际,徽商云聚,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
时至今日皖河两岸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历史遗迹和传说众多。
现整理了大观区与怀宁县境内皖河沿岸的一些历史遗存姿料。
皖口,即今山口乡山口镇,为古城址,是古代军事要地,三国吴嘉禾六年(公元237年)大将诸葛恪在此屯兵。
南朝陈武帝为抗御玉琳作乱,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四月,遣镇北将军徐渡驻守,六月,临川王陈倩(陈文帝)在南皖口筑城,使徐州刺史钱道戢守之。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太祖遣将由采石架浮桥过江伐南唐。
南唐朱令赟自湖口以战舰、木筏东下,企图以断浮梁以援金陵。
行至皖口。
宋将行营步兵都指挥刘迂挥兵阻击,火烧战舰,朱令赟大败。
皖口,今为山口乡渔业村。
自汉末至今1700余年,历经兴废,当年城池已不可辨认。
自汉代以来的历代墓葬,大片成堆瓦砾、柱础、瓷片、古钱、民房墙壁上带有文字的城砖, 皖口遗存着大量文物胜迹,距岸十多米的河床上有古城墙遗址,枯水期可见古城墙基脚,当地百姓早年挖起的古城墙砖上刻有“怀宁县”“太湖县”“桐城县”“潜山县”等县捐制字样,有的城墙砖上,还刻着人名。
镇西塔岭上可见古时战壕,还有宋代房屋遗址,古钱制造厂,清代古井。
皖口,背临百子山,面对石门湖,依山傍水,景色迷人。
“百子晴岚”“石门秋泛”为旧时怀宁十二景中著名二景。
皖口曾先后两次作为怀宁县县府所在地。
第一次是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 622 年),怀宁县分为四个县:皖城、安乐、梅城、皖阳,其中皖阳县县治设在皖口,设置时间一年左右。
第二次是南宋嘉定十年(公元 1217 年),到南宋景定元年(公元 1260 年),设置县治时间 43 年。
皖口又是怀宁县古代一座文化重镇,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来此巡游,吟诗作赋。
唐代的李涉曾作七绝诗《井栏沙宿遇夜客》“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相逢不用相回避,世上于今半是君”。
宋代的王安石曾作《别皖口》《过皖口》《渡长安岭至皖口》等诗作,黄庭坚曾作》发舒州向皖口道中作寄李德叟》。
明曹学全诗作《皖口阻风二首》,刘基诗作《江行,为余庭心》。
清汪宗周诗《舟过皖城》,施润章诗《李阳驿至皖口》《侯风皖口》等等。
杨汝谷墓 位于山口乡百子村石门湖畔狮子口大桥左侧的纱帽山之巅,为夫妇合葬墓,海拔400米,有墓圹、墓碑(无字),正前墓圹石上浮雕舞鹤。
距墓2米处立方形华表1对,高近2米,宽0.3米,左侧碑文:故光禄大夫予告都察院掌院左都都御史加之三级湓勤恪杨公漳汝谷大人之墓;右侧碑文:故诰封一品夫人杨母刘太夫人之墓。
两碑均同样署:“经廷讲官太得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三等伯加十级张廷玉顿首拜题。
”时间两碑均署“大清乾隆十一年岁次丙寅孟春月丁丑吉旦”(即1747年)。
两碑同署其两孙、曾孙、玄孙名。
雪山洞、普陀寺 普陀寺位于洪镇乡冶塘湖东南长安岭的半山腰间,寺后有洞曰雪山洞,怀宁县人民 *** 1982年3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雪山洞,为寒武纪石灰岩溶洞,深50米,最高5米,曲折下行,宽广处如大厅,可容百人。
洞内有依石壁雕佛象1尊,前置香炉供案。
洞门面北,高4米,上有砖砌牌楼,高出洞口4米,3层砖制斗拱,正身横额楷书石刻“岩脱金身”4字。
普陀寺依洞而建,为1座约300平方米的硬山式建筑。
南北合面,两个3开间的佛殿,中隔天井,正殿背后直通山洞,寺门在两殿之间转折向西,门头横额“普陀寺”为清咸丰二年(1852年)所制。
雪山涧牌楼、普陀寺,传说始建于明,但无文字可考。
民国4年《怀宁县志》仅云“雪山洞,有寺”。
在已发现的碑刻中,最早为洞内石供案上刻有“雍正八年”字样,另有乾隆二十五年残碑上有“建洞门以建石楼”之句,寺内和门前壁上嵌的10余块重修碑记,最早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最迟为同治四年(1865年),因此,雪山洞牌楼与普陀寺的始建时间应在清初康熙至雍正年间。
乾隆至同治百余年间,曾屡经重修,民国年间也进行过修整,并在东侧新建佛殿1座,已毁。
此寺早年香火旺盛,百里香客云集。
石库道光水文碑 碑立于洪镇乡石库村马家楼田畈上,高0.5米,宽0.33米,碑文直式楷书阴刻“道光二十九年潮水至此”。
左下方署款“斐辅仁立”。
立碑者身份不详,石库一带多裴姓,应为当地人士。
石库地处皖河下游,皖河经此而下15公里于安庆入江,南岸为跨湖北、安徽两省的长江干堤——同马堤。
此碑系长江水文史的重要资料。
1973年长办复查时发现碑已被人挖走,当即查出,复立原址。
1974年3月5日,长江流域规则办公室水文处曾来函安庆行署文化局索取了该碑的拓片资料。
冶塘湖冶铁矿遗址 位于洪镇乡石库村冶塘湖畔。
地形属小山环抱的盆地,东侧为狮象二山,称狮象把口,其间开口处水运连接皖河直入长江。
遗址当狮象把口之内沿湖畔相连的蛇形嘴、汪家嘴、王家嘴等大小五个山嘴的山坡、滩地,面积约两平方公里。
地面暴露物有铁渣、铁矿石和绳纹砖块,以王家嘴最为密集,文化层堆积0.5~1米厚。
传说有公冶长墓在此。
在遗址东面的东山和龙泉岭尚有铁矿坑遗迹,民间传说是秦始皇挖龙脉的坑,近年乡镇企业也在老坑附近开挖铁矿。
汉时中国冶铁业高度发达,怀宁汉属皖县,《汉书·地理志》载“皖有铁官”,汉对皖县已设官专掌冶铁,冶塘湖是皖县的重要冶铁基地,是属汉代冶铁遗址。
金鸡碑 位于洪镇乡学堂村。
碑高1.1米,宽0.75米,白色石料刻成。
碑的正文为“金鸡社令直之神位”,正文两侧冠“日”、“月”二字。
上款“庚戌岁冬月吉旦众生祀奉”,下款为立碑人“本社”、“信官”、“信士”、“生员”杨文堂等25人姓名。
碑边刻缠枝花纹,碑文楷书阴刻。
金鸡碑的立碑时间最晚应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或者上到明代。
金鸡碑是戏神碑,是研究我国戏曲史的一项重要资料,是研究戏剧史的活化石,全国仅存两座,“电影金鸡奖”名源于此。
1984年7月怀宁县文物普查中发现。
安徽省人民 *** 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猖神庙碑 在金鸡碑南侧3米处。
高0.9米,宽0.6米。
碑额楷书横行“五猖□碑”(原注:“□”应为“庙”字)。
正文4行,记述建庙立碑之缘由,后为捐款建庙名单20余人及款额。
下款“大清庆□□年大吕月立”,部份字迹不清。
太平军石牌城遗址 位于石牌猫山,皖河北岸,与上下石牌隔河相望。
城址为相连的四个丘岗,中间一条狭长的洼地纵贯南北,面积约0.8平方公里。
现存的遗迹为环城两条宽约2米、深1.5米的壕沟。
群众传说西部有“金銮殿”(即指挥部),北部有炮台,中部有水井、兵工厂。
据近年发现的房屋、兵器、炮弹等遗迹遗物,基本上可资印证。
石牌是安庆西部要隘。
太平军三河大捷以后,西南战场失利,九江失守,危及安庆。
保卫安庆,保卫天京西大门的战斗,猛烈展开。
当围攻安庆的清兵多隆科被击退缩至宿松后,英王陈玉成布兵镇守石牌以及太湖、潜山,遏制清兵,保卫安庆。
据史料记载,石牌城异常坚固,“上下均开炮眼,周围深壕3道,外护木城6道,桩签密布,驻军数千”。
当英王在此布置守兵后,统兵攻往六安时,多隆科乘机袭击石牌,于咸丰九年(1859年)9月24日夜由茶棚岭潜至城下,“乘守军陷于疲惫,越濠爬沟,施放喷筒火箭”。
守军奋起炮击,英勇抵抗至次日晨,城内起火,守军数千人牺牲,守将霍天燕荣、石廷玉被俘,石牌城陷落清军之手。
广王庙 坐落在小市乡良湖村。
背负山峦,面向皖水,古朴雅静,别具风韵。
建筑年代不洋,面积约300平方米。
中殿设有广王大帝神龛,广王神像居于正中,右为二广王,三广王,左为小广王。
广王神像头戴皇冠,身着龙袍,足履朝靴,俨然一副帝王偶像。
解放前庙内香火极盛,常住僧2至3人。
每年农历2月间,广王大帝要到方圆百里内巡狩一次,农民称为广王会。
足迹所至,涉及潜怀两县的小市、梅城、油坝、三祝等6个乡。
广王所到之处,都要设台,陈列香几接驾,盛会3天,参加者数以万计。
据传,广王乃是后梁皇帝朱全温之长兄朱全昱,原系安徽砀山午里沟人。
朱全温参加镇压黄巢起义的部队,战功显赫,被唐朝封为魏王,任四镇节度使,一跃而为晚唐后期独揽朝政的新贵。
朱全温准备篡唐时,接长兄全昱到京师,委以重任,朱全昱不接受,回到砀山隐住山林。
朱全温即位太祖后,有一次生病,很想长兄全昱来看他,派人到砀山请全昱,错传皇帝派人来捉拿全昱。
全昱于是只身向南逃亡,来到皖水东岸的岗峦地带,定居下来,为当地百姓看病植树,做了不少好事。
以后,他回到砀山,被太祖封为广王,死后又加封为帝,称为广王大帝。
后人知道了这段逸事,特在朱全昱的栖身之所立庙,岁时享祀。
广王神龛两旁有副对联,可资为证。
联日:身隐砀山,生耻封王死作帝;灵昭皖水,功名及物德嘉民。
当地文人谢鸿斌早在20年代也曾为广王庙题写一副对联,亦可作证:寄迹烟霞,砀山一角帝王贼;功垂民社,皖水千秋俎豆馨。
另外马庙镇孙家城遗址、小市镇王家山遗址、《孔雀东南飞》遗址等在这不一一罗列了,至今皖河两岸古村落、古民居、祠堂、古墓葬等遗存众多。
喜欢探险寻奇的朋友还可到安庆市郊与怀宁县交界处柏子山区寒武纪溶洞群探险寻奇。
近年来在总面积60平方公里的山区发现了大量溶洞群“水晶洞”、“梅花洞”、“麻姑洞”、“蝙蝠洞”、“雪山洞”等,洞景精奇。
该区集山秀、洞奇、水美于一体,生态环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