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外面哭闹怎么办呢?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23-05-01
展开全部
在商场里,柠檬经常能听到有那么一两个孩子的吵闹声和哭喊声,凭着多年的咨询经验,我知道亲子大战又要开始了。而最常见的解决办法有两种,要么买下孩子想要的东西,要么就是把孩子拉倒一边呵斥禁止他再次哭闹给自己丢脸,甚至有的家长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场景出现,会提前带着孩子绕开玩具区域,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可是,在这里,柠檬不得不说,这些方法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孩子的需求不可忽视,教育更是和需求同等重要。
父母对于问题行为的正强化是问题的根本原因。
每个人都会有想要的东西,这不足为奇,但是孩子的自制力不比成人,更容易选择通过情绪去表达自己,因为情绪可以帮助他们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还在襁褓中时孩子就是通过哭去表达自己的,饿了会哭,想要妈妈的拥抱会哭,因为他们知道哭可以唤来父母的关注以及事情的解决,这是父母对于孩子行为的正强化。也就是说正因为每次孩子一哭,父母就会来满足他们的愿望,这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孩子用哭去达到目的的行为。而在商场里,孩子第一次哭的时候,父母担心旁人的眼光,于是一次次选择妥协,这样孩子就会认为:我的哭可以让我得到我想要的玩具。
与此同时,孩子的模仿能力也导致了更多这样的例子出现。很多孩子看见别的孩子通过哭解决了问题会心生疑惑:原来哭可以满足愿望的吗?那我下次也试试看。虽然孩子的模仿行为本身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化程度,但模仿的对象是孩子自我选择的,不管看见好的坏的都会去学,久而久之,模仿的外显行为逐渐会影响到观念层次,于是这种问题行为逐渐变多。所以,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忽视孩子的这一观察模仿,那么孩子下一次就非常有可能用到自己身上。
不断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性和反应性。要求性是指家长对孩子建立标准并要求孩子对于这些标准的满足程度;而反应性是指孩子对于这些要求做出的态度以及行为方面的回应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将教养方式总结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而溺爱型以及忽视型是最易导致这一类问题出现的两种教养方式。
在溺爱型教养方式下,虽然父母是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但给予孩子过多的决定权。比如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并没有必要作一些家务,并且在孩子出现一些问题行为时,选择去无视或接受孩子的这些问题行为,促使孩子下一次问题行为出现。而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家长对孩子没有太多的情感的表露,这就导致在于孩子的相处中没有过多的互动。在孩子提出要求时,单纯以满足为目的,这些父母并不会太多关注需要付出精力去达成的关于孩子的发展的目标,如关于孩子的长期教育及培养。
这两种都是家长对于孩子发展中出现问题的不作为。在孩子第一次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应该及时制止并且和孩子积极沟通。孩子虽然小,但不代表什么也不懂。比如刘烨的对于自己的孩子诺一,什么事情都要和诺一说清楚,很多人觉得孩子是听不懂的,但事实证明,诺一确实能比同龄人更多的考虑别人的看法,显示出较高的情商。这就说明我们是可以和孩子沟通的,一次不行就两次,并且用认真的态度让孩子意识到这件事是不对的,孩子的观念才会发生转变。所以教育中不仅需要家长积极的关注,还需要家长“严格”与“宽松”的教育方式并存,强化孩子对于规范的的概念,才能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价值观,从而对孩子的长期发展起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的家庭一般是属于这几种教养方式的中间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关系不断在发展,相应的教养方式其实也在不断转变。
总的来说,家长应该对自己的孩子负起责任,给予适当的爱与关怀,让孩子在家庭中有安全感和责任感,与此同时,要建立起相应的规范去适当控制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体系。最后,针对孩子的行为以及要求,要积极做出回应,不断去沟通,共同去探索,才能形成更融洽的家庭关系。
小林之城
2023-04-29 · 超过31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3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7万
展开全部
当孩子在外面想要一个东西时,作为家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来处理:
1.先和孩子沟通。和孩子沟通,问问他们为什么想要这个东西,是因为他们真的需要还是只是因为看到别人也有了才想要。如果是因为看到别人有了才想要,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跟别人一样,我们可以尝试找到不同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2.根据情况考虑是否给予。如果孩子的需求是真正的需要,我们可以考虑给予,但是在给予之前,我们需要判断这个东西是否对孩子有益,是否安全,是否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如果这个东西不是必要的,或者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可以和孩子解释并尝试寻找其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教育孩子理财和价值观。在孩子想要某个东西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理财,如何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教育孩子一些价值观,例如珍惜资源、尊重他人、勤俭节约等。
4.尝试给孩子制定规矩。有时候孩子可能会想要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些规矩,例如每月只能买一个玩具或者限制在一定的价位范围内购买。
总的来说,当孩子在外面想要一个东西时,我们可以通过和孩子沟通、考虑孩子的需求、教育孩子理财和价值观等方式来处理。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需求,同时也要教育孩子懂得合理消费和珍惜资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jyh19820803
高能答主

2023-11-09 · 致力于成为全知道最会答题的人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304万
展开全部
父母对于问题行为的正强化是问题的根本原因。
每个人都会有想要的东西,这不足为奇,但是孩子的自制力不比成人,更容易选择通过情绪去表达自己,因为情绪可以帮助他们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还在襁褓中时孩子就是通过哭去表达自己的,饿了会哭,想要妈妈的拥抱会哭,因为他们知道哭可以唤来父母的关注以及事情的解决,这是父母对于孩子行为的正强化。也就是说正因为每次孩子一哭,父母就会来满足他们的愿望,这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孩子用哭去达到目的的行为。而在商场里,孩子第一次哭的时候,父母担心旁人的眼光,于是一次次选择妥协,这样孩子就会认为:我的哭可以让我得到我想要的玩具。
与此同时,孩子的模仿能力也导致了更多这样的例子出现。很多孩子看见别的孩子通过哭解决了问题会心生疑惑:原来哭可以满足愿望的吗?那我下次也试试看。虽然孩子的模仿行为本身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化程度,但模仿的对象是孩子自我选择的,不管看见好的坏的都会去学,久而久之,模仿的外显行为逐渐会影响到观念层次,于是这种问题行为逐渐变多。所以,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忽视孩子的这一观察模仿,那么孩子下一次就非常有可能用到自己身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