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编辑本段]【“皇帝”的来历】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
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
皇为上,帝为下,古人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皇”的起源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传说伏羲氏,又称皇羲,以通神明之德创八卦,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
“帝”的起源
『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姓姬(或云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原居于西北,后迁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一带。炎帝传为神农氏,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时南方强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率领之下,和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串,向黄帝求救,并结为联盟。黄帝统帅炎、黄二部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大败蚩尤,结果蚩尤被杀。涿鹿之战后,炎黄两部落发生战争,黄帝击败了炎帝。从此,中原各部落咸尊黄帝为共主,炎、黄等部落在黄帝的领导下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中华民族素自承为『黄帝后裔』,又因炎、黄两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也称为『炎黄子孙』
“皇帝”的由来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
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尊贵.
另一种说法:
秦灭六国后,秦王政觉得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不出他的伟大,更不能让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们商议改帝号之事。
丞相王绾禀奏:“三皇五帝的名称,是天下共主,实际上本身所占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自商周称王后,才真正拥有天下,而且周维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认为王的称号最好。”
秦王政不悦的说:“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的朝代。”
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建议称泰皇。”
秦王政一听,高兴的说:“泰皇仍与以前分别不出来,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另追尊庄襄王为太上。”就这样,嬴政被称为“秦始皇帝”,通称“秦始皇”
“陛下”的由来
人们在文艺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况。为什么把皇帝称为“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陛下”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后来,人们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自己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在礼仪上不敢忘记自己本来无此资格。
“太上皇”的由来
秦朝末年,楚汉争霸,汉高祖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刘邦十面埋伏,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突围不成,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每天都去参拜自己的老父亲。谁知有一天当他又去参拜父亲刘太公时,却见父亲穿着一件旧袄,手拿扫帚,毕恭毕敬地迎接他。刘邦大吃一惊,急忙上前搀扶父亲,而刘太公却连连后退。刘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然是您的父亲,也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杀头的。我也不想为这事坏了天下的法纪。”汉高祖犯了愁,对于怎样才能不失礼度地对待自己的父亲,他一直想不出个好办法。后来,有个大臣说秦始皇曾尊去世的父亲为太上皇,建议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听了这话大喜过望,马上举行大典,将刘太公扶上太上皇位。皇帝的父亲从此就被称为“太上皇”,这一叫法历代沿袭下来。
皇帝是专制政治体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中文“皇帝”一词相传为秦始皇所创,取“三皇”及“五帝”合一而成。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232年的皇帝制度时期。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则称皇帝为“陛下”、“万岁”或“圣上”等。秦朝时,秦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后,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中央政府辅助完成,汉朝时这种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开始三省六部制。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运作,但同时由于中央政府长官(如宰相、丞相等)的权力可能过重,有可能威胁皇帝的权力,甚至通过政变自己当皇帝,比如王莽篡政。
欧洲
西方的“皇帝”一词来自拉丁语的imperator或caesar,意思为罗马军队的最高统治者、元首、皇帝。古代欧洲国家君主通常称为国王,只有神圣罗马帝国因为自称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和延续,所以其君主称为皇帝。
法国
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恢复君主制,因为国王(roi)这个头衔在大革命后的法国已经极不得人心,象征腐朽、专制、蛮横,所以拿破仑不称国王而称皇帝。从这个时候起,“皇帝”这个称号有一种冠冕堂皇的、比国王高一级的味道在里头。所以,1804年,奥地利大公兼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国国王弗朗茨二世宣布采用“奥地利皇帝”的称号,并于1806年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1867年,奥地利帝国实行二元君主制,改为奥匈帝国,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而非匈牙利皇帝,匈牙利王国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
俄国
1721年,俄国元老院授予沙皇彼得一世以皇帝(Imperator)的头衔,以与其更加强大的君权和更加庞大的国家相对称。俄国元老院直接把古罗马帝国皇帝的拉丁文头衔拿来献给彼得。这也是彼得大帝吸收西方文化的成就之一。在此之前俄国最高统治称者称“沙皇”(Tsar),也就是“恺撒”的意思。
普鲁士
德文“皇帝”是Kaiser,凯撒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德文写成Römischer Kaiser,拉丁文写成Romanorum Imperator。意思都是“罗马人的皇帝”。 到了18世纪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变为君主专制国,皇帝这个头衔大多作为专制君主的头衔使用。当时欧洲的皇帝只有法国(拿破仑)、奥地利和俄罗斯三个。1850年,德意志邦联议会曾经给普鲁士国王加皇帝的尊号,但是被拒绝。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意志统一,普鲁士国王才接受这个头衔。
英国
英国本土一直是王国。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继承莫卧儿王朝皇帝的帝位。她的头衔是“天佑大不列颠、爱尔兰及海外领地女王,国教保卫者,印度女皇”
这是所谓“大英帝国”的来源。不过确切地说,应该说是有一个共同君主的两个国家,大不列颠王国(及其海外领地)和印度帝国。英国在印度的直接统治者为Viceroy,直译为“副王”,意译为“总督”。而英文皇帝称emperor,女皇称emperess。
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后,男性的英国君主头衔是“国王大皇帝”。只有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和乔治六世三个国王用了这个头衔。爱德华八世未加冕即逊位,乔治六世时期印度独立,印度皇帝的头衔被取消。
其他
自从彼得一世和拿破仑使得“皇帝”的尊号成为伟大帝王的头衔和象征之后,一些小国的君主也称自己为皇帝,比如葡萄牙王太子出身的巴西皇帝,自称墨西哥皇帝的奥地利马克西米连大公等等。海地独立之后,还曾经有一个奴隶出身的黑人皇帝——亨利一世。埃塞俄比亚也有皇帝,不过更确切的翻译是“万王之王(国王们的国王),犹太人的雄狮”。因为在埃塞俄比亚,国王也是一种和公爵伯爵一样的贵族头衔。中非共和国总统博卡萨也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加冕为皇帝。
匈奴采用单于,突厥和蒙古采用可汗。日本使用天皇称号大概是在隋朝时期,日本天皇最早文字记载是673—688年前后天武天皇的《飞鸟净御原令》。中国称日本元首为天皇大约是在清朝的同治、光绪时期。越南的后黎朝和阮朝君主对内自称皇帝,对中国则称国王。朝鲜在1896年后改为帝国,其国王李熙也改称皇帝。
当今世界上仍有不少王国,而政体绝大多数是君主立宪制,皇帝只是象征性,没有多少实权。曾做个小统计,目前尚存的王国共有29个,其中亚洲14个,欧洲11个,非洲3个,大洋洲1个。
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已死了四十年,越南末代皇帝保大于前年在法国病逝,世界上到底还有多少皇帝的后人?开国、治国、亡国,朝代之兴衰起落,都和皇帝分不开。君王已成了历史名词,中国再不会有皇帝,留下大量史料让后人去挖掘。要研究中国历史,就必须从“皇帝学”入手。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编辑本段]【中国的小皇上】
12岁以下登基:
汉
西汉
汉昭帝刘弗陵(8岁登基,21岁死)
汉平帝刘衎(9岁登基,14岁死)
孺子婴刘婴(2岁登基,21岁死)
东汉
汉和帝刘肇(10岁登基,27岁死)
汉殇帝刘隆(100日登基,1岁死)
汉顺帝刘保(11岁登基,30岁死)
汉冲帝刘炳(2岁登基,3岁死)
汉质帝刘缵(8岁登基,9岁死)
汉灵帝刘宏(12岁登基,34岁死)
汉献帝刘协(9岁登基,54岁死)
三国
魏
魏齐王曹芳(8岁登基,45岁死)
吴
吴废帝孙亮(12岁登基,20岁死)
晋
东晋
晋成帝司马衍(8岁登基,25岁死)
晋穆帝司马聃(2岁登基,21岁死)
晋孝武帝司马曜(11岁登基,35岁死)
南北朝
南朝
宋
宋后废帝刘子业(12岁登基,13岁死)
宋顺帝刘准(11岁登基,14岁死)
北朝
北魏
北魏孝文帝元宏(5岁登基,33岁死)
北魏孝明帝元翊(6岁登基,19岁死)
北魏幼主元钊(3岁登基,3岁死)
东魏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11岁登基,28岁死)
北齐
北齐后主高纬(8岁登基,21岁死)
北齐幼主高恒(8岁登基,8岁死)
北周
北周静帝宇文衍(7岁登基,9岁死)
五代十国
后周
后周恭帝柴宗训(7岁登基,16岁死)
宋
北宋
宋哲宗赵煦(10岁登基,25岁死)
南宋
宋恭帝(4岁登基,5岁死)
宋端宗(7岁登基,10岁死)
宋幼主(7岁登基,8岁死)
辽
辽圣宗(12岁登基,61岁死)
西夏
西夏毅宗(2岁登基,21岁死)
西夏惠宗(8岁登基,27岁死)
西夏崇宗(4岁登基,58岁死)
元
天顺帝(9岁登基)
元宁宗(7岁登基,7岁死)
明
明英宗(9岁登基,39岁死)
明神宗(10岁登基,57岁死)
清
清世祖(6岁登基,24岁死)
清圣祖(8岁登基,69岁死)
清穆宗(6岁登基,19岁死)
清德宗(4岁登基,38岁死)
清恭宗(2岁登基)
中国皇帝(君王)包括正统朝代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有一些政变、夺权所建立的政权,再加上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中国皇帝共有1000多位呢!
附:南越、东越、闽越、东瓯、匈奴、突厥、回纥(回鹘)、吐蕃、高昌、于阗、柔然、吐谷浑、渤海国(大震)、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前理、后理)、大中、东夏(大真)(以上不包括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
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
皇为上,帝为下,古人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皇”的起源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传说伏羲氏,又称皇羲,以通神明之德创八卦,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
“帝”的起源
『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姓姬(或云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原居于西北,后迁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一带。炎帝传为神农氏,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时南方强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率领之下,和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串,向黄帝求救,并结为联盟。黄帝统帅炎、黄二部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大败蚩尤,结果蚩尤被杀。涿鹿之战后,炎黄两部落发生战争,黄帝击败了炎帝。从此,中原各部落咸尊黄帝为共主,炎、黄等部落在黄帝的领导下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中华民族素自承为『黄帝后裔』,又因炎、黄两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也称为『炎黄子孙』
“皇帝”的由来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
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尊贵.
另一种说法:
秦灭六国后,秦王政觉得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不出他的伟大,更不能让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们商议改帝号之事。
丞相王绾禀奏:“三皇五帝的名称,是天下共主,实际上本身所占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自商周称王后,才真正拥有天下,而且周维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认为王的称号最好。”
秦王政不悦的说:“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的朝代。”
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建议称泰皇。”
秦王政一听,高兴的说:“泰皇仍与以前分别不出来,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另追尊庄襄王为太上。”就这样,嬴政被称为“秦始皇帝”,通称“秦始皇”
“陛下”的由来
人们在文艺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况。为什么把皇帝称为“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陛下”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后来,人们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自己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在礼仪上不敢忘记自己本来无此资格。
“太上皇”的由来
秦朝末年,楚汉争霸,汉高祖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刘邦十面埋伏,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突围不成,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每天都去参拜自己的老父亲。谁知有一天当他又去参拜父亲刘太公时,却见父亲穿着一件旧袄,手拿扫帚,毕恭毕敬地迎接他。刘邦大吃一惊,急忙上前搀扶父亲,而刘太公却连连后退。刘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然是您的父亲,也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杀头的。我也不想为这事坏了天下的法纪。”汉高祖犯了愁,对于怎样才能不失礼度地对待自己的父亲,他一直想不出个好办法。后来,有个大臣说秦始皇曾尊去世的父亲为太上皇,建议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听了这话大喜过望,马上举行大典,将刘太公扶上太上皇位。皇帝的父亲从此就被称为“太上皇”,这一叫法历代沿袭下来。
皇帝是专制政治体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中文“皇帝”一词相传为秦始皇所创,取“三皇”及“五帝”合一而成。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232年的皇帝制度时期。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则称皇帝为“陛下”、“万岁”或“圣上”等。秦朝时,秦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后,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中央政府辅助完成,汉朝时这种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开始三省六部制。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运作,但同时由于中央政府长官(如宰相、丞相等)的权力可能过重,有可能威胁皇帝的权力,甚至通过政变自己当皇帝,比如王莽篡政。
欧洲
西方的“皇帝”一词来自拉丁语的imperator或caesar,意思为罗马军队的最高统治者、元首、皇帝。古代欧洲国家君主通常称为国王,只有神圣罗马帝国因为自称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和延续,所以其君主称为皇帝。
法国
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恢复君主制,因为国王(roi)这个头衔在大革命后的法国已经极不得人心,象征腐朽、专制、蛮横,所以拿破仑不称国王而称皇帝。从这个时候起,“皇帝”这个称号有一种冠冕堂皇的、比国王高一级的味道在里头。所以,1804年,奥地利大公兼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国国王弗朗茨二世宣布采用“奥地利皇帝”的称号,并于1806年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1867年,奥地利帝国实行二元君主制,改为奥匈帝国,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而非匈牙利皇帝,匈牙利王国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
俄国
1721年,俄国元老院授予沙皇彼得一世以皇帝(Imperator)的头衔,以与其更加强大的君权和更加庞大的国家相对称。俄国元老院直接把古罗马帝国皇帝的拉丁文头衔拿来献给彼得。这也是彼得大帝吸收西方文化的成就之一。在此之前俄国最高统治称者称“沙皇”(Tsar),也就是“恺撒”的意思。
普鲁士
德文“皇帝”是Kaiser,凯撒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德文写成Römischer Kaiser,拉丁文写成Romanorum Imperator。意思都是“罗马人的皇帝”。 到了18世纪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变为君主专制国,皇帝这个头衔大多作为专制君主的头衔使用。当时欧洲的皇帝只有法国(拿破仑)、奥地利和俄罗斯三个。1850年,德意志邦联议会曾经给普鲁士国王加皇帝的尊号,但是被拒绝。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意志统一,普鲁士国王才接受这个头衔。
英国
英国本土一直是王国。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继承莫卧儿王朝皇帝的帝位。她的头衔是“天佑大不列颠、爱尔兰及海外领地女王,国教保卫者,印度女皇”
这是所谓“大英帝国”的来源。不过确切地说,应该说是有一个共同君主的两个国家,大不列颠王国(及其海外领地)和印度帝国。英国在印度的直接统治者为Viceroy,直译为“副王”,意译为“总督”。而英文皇帝称emperor,女皇称emperess。
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后,男性的英国君主头衔是“国王大皇帝”。只有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和乔治六世三个国王用了这个头衔。爱德华八世未加冕即逊位,乔治六世时期印度独立,印度皇帝的头衔被取消。
其他
自从彼得一世和拿破仑使得“皇帝”的尊号成为伟大帝王的头衔和象征之后,一些小国的君主也称自己为皇帝,比如葡萄牙王太子出身的巴西皇帝,自称墨西哥皇帝的奥地利马克西米连大公等等。海地独立之后,还曾经有一个奴隶出身的黑人皇帝——亨利一世。埃塞俄比亚也有皇帝,不过更确切的翻译是“万王之王(国王们的国王),犹太人的雄狮”。因为在埃塞俄比亚,国王也是一种和公爵伯爵一样的贵族头衔。中非共和国总统博卡萨也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加冕为皇帝。
匈奴采用单于,突厥和蒙古采用可汗。日本使用天皇称号大概是在隋朝时期,日本天皇最早文字记载是673—688年前后天武天皇的《飞鸟净御原令》。中国称日本元首为天皇大约是在清朝的同治、光绪时期。越南的后黎朝和阮朝君主对内自称皇帝,对中国则称国王。朝鲜在1896年后改为帝国,其国王李熙也改称皇帝。
当今世界上仍有不少王国,而政体绝大多数是君主立宪制,皇帝只是象征性,没有多少实权。曾做个小统计,目前尚存的王国共有29个,其中亚洲14个,欧洲11个,非洲3个,大洋洲1个。
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已死了四十年,越南末代皇帝保大于前年在法国病逝,世界上到底还有多少皇帝的后人?开国、治国、亡国,朝代之兴衰起落,都和皇帝分不开。君王已成了历史名词,中国再不会有皇帝,留下大量史料让后人去挖掘。要研究中国历史,就必须从“皇帝学”入手。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编辑本段]【中国的小皇上】
12岁以下登基:
汉
西汉
汉昭帝刘弗陵(8岁登基,21岁死)
汉平帝刘衎(9岁登基,14岁死)
孺子婴刘婴(2岁登基,21岁死)
东汉
汉和帝刘肇(10岁登基,27岁死)
汉殇帝刘隆(100日登基,1岁死)
汉顺帝刘保(11岁登基,30岁死)
汉冲帝刘炳(2岁登基,3岁死)
汉质帝刘缵(8岁登基,9岁死)
汉灵帝刘宏(12岁登基,34岁死)
汉献帝刘协(9岁登基,54岁死)
三国
魏
魏齐王曹芳(8岁登基,45岁死)
吴
吴废帝孙亮(12岁登基,20岁死)
晋
东晋
晋成帝司马衍(8岁登基,25岁死)
晋穆帝司马聃(2岁登基,21岁死)
晋孝武帝司马曜(11岁登基,35岁死)
南北朝
南朝
宋
宋后废帝刘子业(12岁登基,13岁死)
宋顺帝刘准(11岁登基,14岁死)
北朝
北魏
北魏孝文帝元宏(5岁登基,33岁死)
北魏孝明帝元翊(6岁登基,19岁死)
北魏幼主元钊(3岁登基,3岁死)
东魏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11岁登基,28岁死)
北齐
北齐后主高纬(8岁登基,21岁死)
北齐幼主高恒(8岁登基,8岁死)
北周
北周静帝宇文衍(7岁登基,9岁死)
五代十国
后周
后周恭帝柴宗训(7岁登基,16岁死)
宋
北宋
宋哲宗赵煦(10岁登基,25岁死)
南宋
宋恭帝(4岁登基,5岁死)
宋端宗(7岁登基,10岁死)
宋幼主(7岁登基,8岁死)
辽
辽圣宗(12岁登基,61岁死)
西夏
西夏毅宗(2岁登基,21岁死)
西夏惠宗(8岁登基,27岁死)
西夏崇宗(4岁登基,58岁死)
元
天顺帝(9岁登基)
元宁宗(7岁登基,7岁死)
明
明英宗(9岁登基,39岁死)
明神宗(10岁登基,57岁死)
清
清世祖(6岁登基,24岁死)
清圣祖(8岁登基,69岁死)
清穆宗(6岁登基,19岁死)
清德宗(4岁登基,38岁死)
清恭宗(2岁登基)
中国皇帝(君王)包括正统朝代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有一些政变、夺权所建立的政权,再加上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中国皇帝共有1000多位呢!
附:南越、东越、闽越、东瓯、匈奴、突厥、回纥(回鹘)、吐蕃、高昌、于阗、柔然、吐谷浑、渤海国(大震)、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前理、后理)、大中、东夏(大真)(以上不包括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展开全部
清朝历代皇帝
1、顺治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鳌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5、嘉庆
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
7、咸丰
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死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
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终未能跨过着一门槛,带者无穷的忧虑,去了那个没有忧虑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
9、光绪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10、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宣统帝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
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
1、顺治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鳌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5、嘉庆
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
7、咸丰
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死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
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终未能跨过着一门槛,带者无穷的忧虑,去了那个没有忧虑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
9、光绪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10、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宣统帝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
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78.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79.明英宗(朱祁镇)——玩童皇帝 80.明代宗(朱祁钰)——“代替他人当皇帝” 81.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 82.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 83.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统 84.明穆宗(朱载重)——平平淡淡才是真 85.明神宗(朱翊钧)——一代英主却背负千古骂名 86.明光宗(朱常洛)——赋予传奇色彩的皇帝 87.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88.明思宗(朱由检)——历史剧中的悲剧人物 89.清太祖(努尔哈赤)——开疆扩土、骁勇善战的英雄 90.清太宗(皇太极)——血腥人生 91.清世祖(顺治)——清人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92.清圣祖(康熙)——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93.清世宗(雍正)——一位扑朔迷离的皇帝 94.清高宗(乾隆)——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 95.清仁宗(嘉庆)——励精图治却未能扭转历史 96.清宣宗(道光)——满清唯一的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帝王 97.清文宗(咸丰)——有重整江山之心,却无回天之力 98.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99.清德宗(光绪)——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选而继承大统的皇帝 100.末代皇帝(宣统)——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l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启 l6年。 6、武帝彻 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骜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婴 居摄,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l9年。 8、冲帝炳 永加 l年。 9、质帝钻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献帝协 初平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 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l7年。 晋: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 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 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 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 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历代帝皇的名字,年号,在位时间在《现代汉语词典》的后面都有,市场售价好像是55元人民币,弄一本来看看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秦始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