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是什么地方
古玩市场。
有人说,北京有两个地方永远人头攒动,一个是天安门广场,所有人都仰着头看升国旗;另一个是潘家园旧货市场,所有人都低着头寻国宝。
如今提起潘家园,几乎成为北京古玩市场的代名词。这里不仅有潘家园旧货市场,周边地方还建起了北京古玩城、天雅古玩城等高端古玩城。
“逛潘家园已成习惯了。尤其是周末的鬼市,人头攒动,很有年代感。想寻好东西就得上鬼市呐。”一位藏家说,虽然这两年想在潘家园“捡漏儿”淘到宝贝的机会越来越小,但经过这20多年的积淀,潘家园的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成了一个文化地标。
这次潘家园市场搬迁的传言之所以让这么多人坐不住了?不能不说,它源自众多收藏爱好者们对于潘家园的一种特殊的情结。那种情结就叫,有空就去潘家园。
扩展资料:
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形成:
一是伴随着北京旧城改造,老北京纷纷离开了祖居,家里的旧货、旧家具、旧建筑部件大量流向潘家园,这里的古玩市场的味道越来越浓。
二是潘家园离使馆区近,老外们突然发现,这里原来也能淘宝,先有秀水街,后有潘家园,朝阳区这两块初期不起眼的野市儿,成了老外眼中最有北京味道的所在。
对于潘家园古玩市场的正式出现,一个外国人功不可没:1992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夫人到潘家园来淘宝,据说到这里的淘宝经历,还写进了希拉里回忆录。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有一种情结,叫有空就去潘家园
潘家园又有“鬼市”之称。说起“鬼市”还要追溯到清末民初。当时国运衰落,许多达官显贵家道中落,便偷拿了家中的古玩站街变卖。毕竟这是件有失身份的事,只能选在凌晨三四点打着灯笼交易。”有多年摆摊经验的霍老不胜唏嘘,“想当年,‘鬼市’上还脱手些来路不明的物件,因为都有着不可言说的秘密,大多只能贱价出售。‘鬼市出好货’的传闻也就传开了。”现在虽然不需要躲躲藏藏、掩人耳目,但是凌晨四点开市的传统被延续了下来。仿古家具、文房四宝、古籍字画、玛瑙玉器、中外钱币、皮影脸谱、宗教信物、民族服饰、“文革”遗物甚至生活用品,除了军火、毒品、人口,只要你能想到的有价值的物品纷纷上架上摊。
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位于北京三环路的东南角,是全国最大的旧货市场,每周四至周日开放4天,经营各种文物书画、文房四宝、瓷器及木器家具等,共有三千多摊位,全国24个省市都有人在此设摊经营,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在此经经本民族产品,因此经营的商品除了食品外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也有人说它像一个博物馆,这里是北京最便宜的旧货市场,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
2001年10月底建成投入使用的工艺品大棚。每末都有许多专业或业务的书画家在此直接销售自己的书画作品,因此价格比别处便宜,北京许多画廊也从这里进货。
在潘家园市场上有许多经营古旧书画的摊位,特别是各个年代的宣传画,是影视作品中反映时代特点的重要道具,也是一些人收藏的对象。
潘家园“鬼市”野考
穆槿
要解释“鬼市”的由来,先要澄清一个概念——开市时间。过去北京的鬼市又叫夜市,也称为晓市。此夜市非彼夜市。现在的夜市始于黄昏左右,一直延续到前半夜,也有通宵的,用一句赶时髦的话说就叫“夜生活”。而过去的夜市指的是从后半夜开始,以天亮为限,天亮就收摊,百姓形象地称它为“三更半夜撂地摊的买卖”。据说从晚清到民国在京师很是有名,如崇文门外的“东晓市”、宣武门外的“夜市”和德胜门外的“晓市”等。潘家园的鬼市属于老北京鬼市,凌晨4点来钟就有人进入市场了。
再谈为什么叫“鬼市”。一说晚清时期,时局动荡,国之将亡,皇帝都保不住,何况臣子们。许多清廷遗贵,破落富豪,家道败颓后无以糊口,只能靠变卖祖宗留下来的那点家产苟且维生。但是总归曾经显赫一时,哪里放得下架子丢得起面子?于是趁着天亮前半明半暗的光线,拿了古董偷偷到街边摆摊贩卖,既躲开了熟人还做成了买卖。北京是皇城,当年是官僚世家集中地,此时破败的显贵也不少,久而久之,沿袭成市就是“鬼市”了。
又一种说法是鬼市开市时间早,天还没亮,又没有电灯,乌漆抹黑的,穷人打燃火石,富人提着灯笼,幽幽晃晃如鬼火一般简陋的照明设备下,人影穿梭停走,飘忽不定。鬼没半只,鬼气先有了。再加上很多梁上君子也到此脱手一些见不得光儿的玩意儿,更有造假者趁乱兜售一些赝品,两者又都是鬼鬼祟祟的。前前后后总之是离不开“鬼”字,鬼市由此得名。
再往下就愈发带有传奇色彩了。说鬼市开在阴阳交替之时,周遭又忽明忽暗影影绰绰,你看不清我我看不清你,所以不光阳世间的生人来往,更引得了阴间神鬼的兴趣,搞不好前脚从您处买下东西,后脚就躺回棺材里去了。各种传说中最为有趣的是相传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非得让手下小太监们准备狐裘,那时正逢国难当头,上哪里弄狐狸皮去呀?眼见着时限将至脑袋不保,小太监无奈之下烧香拜佛,还真有了回应,趁着夜色在鬼市上买来了极品狐狸皮,而卖家竟一个转身化作一缕青烟而去,再摸狐狸皮竟还是热的,小太监这才醒悟那卖家是狐仙化身,脱下皮来救他一命。
不管潘家园的鬼市到底是哪种出处,也不管可信度有多少,各种传说都为潘家园平添了神秘感,商户们乐意传,游客们也乐意听,反正双方都开心。潘家园鬼市更成为了京城一景,在现代化都市里保持着古代的情趣,这也是潘家园作为“文化市场”的独特魅力吧。
“潘家园”本是“潘家窑”
户力平
十几年前,潘家园本是北京一个并不太知名的地方,近几年来随着潘家园古玩市场的红火,这里便成了收藏爱好者“淘宝”的好地方,也使“潘家园”之名家喻户晓。
潘家园位于朝阳西南部,临近劲松小区,解放前只是北京城外一个小小的村落,当时被称为潘家窑。
早年间在护城河东边有不少砖窑瓦场,潘家窑是其中的一家,因窑主姓潘,于是窑场以窑主的姓氏而得。据传这潘窑主是位山东济宁人,年过五旬,原是烧琉璃瓦出身。当初来到这里,他本想开家烧制琉璃瓦的窑场,但烧了几次之后,便不再烧了,因为这里的土质疏松,不宜烧制琉璃瓦,于是改烧小方砖。当时这一带有七八家砖窑,彼此竞争很激烈,潘窑主初来乍到,又是改行烧砖的,所以生意一直不好。但他不想放弃,因为他看准了这里临近京城,地理位置好。于是他私下里在各个窑场转了几天,回来后就有了主意,一是要提高砖的质量,二是在经营上下工夫。
首先他严格把好每一块砖的烧制环节,绝不偷工减料,所以烧出的砖成色好,光洁度高、硬度很强,不易破碎。同时在销售上,他也比别人技高一筹,当时卖砖是以“丁”为单位,一“小丁”砖是二百块,一“大丁”砖是八百块,但他在码砖时,一“小丁”要码二百二十块,一“大丁”要码八百五十块——价格上与别的窑场差不多,可数量上却暗自比别人多了一些。同时又雇了三辆马车,凡买主在十里地之内的,一律免费送砖上门。一些买主在他这里买了几次砖后,就发现他的砖不但质量好,而且数量比别的窑场多,还能免费送货,便经常来他这里买,不到一年的工夫,潘家窑场就红火起来,并很快出了名,甚至连一二百里地以外的人也慕名来他这里买砖。于是这潘家窑场越开越大,据说最多时有二三百人在这里干活,车进车出的,很是热闹,而另外几家窑场因经营不善便相继关了张。以后在潘家窑场附近形成村落,便依窑场之名,得地名潘家窑。
到了民国后期,这一带的土被用得差不多了,只留下许多大水坑和洼地,再取土烧砖很是困难,于是潘家窑暂时关闭,不久便迁到了房山一带。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这里的水坑和洼地被逐渐填平,并开始建设居民区,几年的时间就出现了一大片居民区,并以“潘家窑”之名而称。但叫了没有多久,人们就觉得不雅,因为老北京人通常将妓院叫“窑子”,所以就改为“潘家园”,这个“园”字,便是“家园”的意思,并将附近新修的道路称为潘家园路。后来在修建三环路时,在潘家园东侧修建了一座立交桥,便得名“潘家园桥”。
1992年以后,在这里逐渐形成一个旧货市场,短短几年时间便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古玩旧货集散地,吸引着大批淘宝者和游客。
而今,“潘家园”已不只是一个街道或一个地域的名称,几乎成为古玩市场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654949.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