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方法与技巧。
推荐于2017-12-16
展开全部
有睿智哲思,但过于“炫示”
★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 王立根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这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十分必要。这几年福建的作文题较新颖抢眼,题目貌似平实,其实有深意寓焉,重在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
今年高考作文提供一则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只是一个话题的引子,这材料只有故事没有观点,要考生自行提炼观点,这就要先读懂材料再深入思考。
新材料作文允许多种立意,多角度思考,我们可以从格林兄弟不成功的角度说,如“行百里半九十”“功亏一篑”;也可以从《格林童话》本身来说,《格林童话》的发现说明了经典的文学作品价值的巨大以及社会重功利轻人文等等;再从格林兄弟的朋友的角度说,说明文学价值是客观存在,而被发现被认可却是主观的偶然,这里有偶然与必然的哲理。这个例子很生动地告诉我们,平时我们之所以不能创新,或不敢创新,常常因为我们从惯常思维出发,乃至一条胡同走到底。要习惯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换一个角度试一试。要知道,社会进步是靠创新来推动的,要别具匠心勇为天下先,才可能采撷到鲜花和果实。
从2010年优秀作文看,有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表现为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
此次作文可看出考生们的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同时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何妨让思维转个弯》一文提出了“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观点新鲜,这是因为作文题激活了他们的顿悟思维,这思维是积极的、主动的,而平庸作文的思维是惰性的、被动的,很难悟出深层含义。《我与真善美诗意栖居》也深刻地指出:“实用主义的发展迷惑了我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人崇尚于机件般的冷酷言行,我们忽略了美,遗失了真,摒弃了善,似乎惟有孩童依然未忘记那颗心”。这是一种批判思维,切中时弊,能发人深省。《偶然?必然!》一文说:“没有一种偶然的成功,不是用‘必然’的意志绘就;没有一种偶然的成功,不曾被‘必然’的汗水沾染!”全文做到了语言与理趣的有机结合,充满了睿语哲思。《寻找硬币另一面的价值》动情地说:“翻转属于自己的硬币,找寻其另一面价值,事物的其他价值会为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同时在议论中说话不偏,说理不拗。仔细品味,便能发现此文在语言的辩证性方面有许多值得中学生借鉴的东西。《站对人生的舞台》说:“人人都是人生的主角,许多人只是站错了舞台,才使短暂却珍贵的一生耗费在一个看不到出路的角色上。”似乎有诗的敏感,可触摸和敏感、敏锐的诗性,它启发了我们的心志。《只待蓦然回首》一文说:“智慧女神的光芒更胜过幸运女神的眷顾。”也有一点睿智哲思。《驭思,轻吟韵调》更是如此:用诗意生动的画面、带有哲思的语言呈现出自己的情感色彩。《尘封的梦,重拾未晚》写他的爷爷,全文看似离题,与此次作文风马牛不相及,颇有套题、宿构之嫌,但结尾却有一句话:“只消一阵风,一句话,尘封的梦便会汹涌而至,重新拾起,为时未晚。莫再错过前世五百次回眸换回今生的这一次擦肩而过。”有一点点暗扣材料的主旨,相当“狡黠”。
其次,追求华丽,巧于“炫示”。
好文章真表现是质朴、自然。这本是为文的至美,巴金就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但是,质朴、自然的东西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抓住人心。可以看出这些优卷另一特点是“炫示”。所谓“炫示”,就是故意展示自己的才华,显露文章技巧以悦人,炫示思想,炫示积淀,炫示语言。从这次入选的高考优卷来看,几乎全是“炫示”。
当然,有思想,有积淀,有美的语言也不是坏事。能着力营造充分体现其才华的、使阅卷者认可和赞赏的地方,也是一种能力。但所有的优秀卷子都如此,阅卷者的偏好和眼界就需要认真商榷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今年的优秀作文一出,明年必定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刮起一股“追求华丽”的旋风,其后果不堪设想,这是我们多年的忧虑。中学生写作需要的是真感悟、真感情,在议论中运用大量绚丽的语言,就显得花俏。有的虽然广征博引,中外古今例子信手拈来,炫耀自己的文化积淀,但论证总在一个层面上滑行,此是议论文大忌。我们为什么不选一些真实、本色、纯净的真情文?不可能没有吧!
更让我惊叹不已的是一考生写《士运论》一文,居然用文言文写就。中学生以“文言”写作成名,始作俑者是2001年南京的蒋昕捷的《赤兔之》,“一举成名天下知”,之后,中学生用这种文体写作的也就颇有其人了。但往往让人不能卒读更不要说“耐读”了。此文我读了数遍,颇觉此文论点游移,前后相左,从义理、考据、辞章上看实在并不高明,行文的逻辑有些混乱。全文看上去颇似明清的八股文,但八股文写作,特别讲究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一种逻辑关系。起即是提出问题;承是分析问题;转则是换一个角度,甚至是从反面来进一步分析“起”所提出的问题;合则是对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但此文起、承、转、合并不到位,论点不鲜明,也无新意。现在且不管它是否高明,我只问阅卷者为什么要推崇它。提倡文言写作,这对中学作文教学有什么意义?
当下,哗众取宠的作文比比皆是。才华从来不应限于文采与个性。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而言,一代人的思想素质与精神厚度,才是最根本的。文章追求文采,这是对的,但不能哗众取宠。有文采,绝不仅仅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一篇文章的思想和文辞是相互依存的,就真正的意义来说,美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准确、得体、通顺,还是第一位的。在基础教育中,我们更需要的是写真实、本色、纯净的真情文!不知阅卷诸君有同感否?
超越材料 拓展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余岱宗
2010年福建省高考作文,是给材料作文。从部分优秀作文来看,这些高考作文之所以能胜出,首先是对材料理解得透彻,其次是善于整体性地把握材料,洞察材料的意义;再者是善于超越材料直接概括出的意义,利用相似性联想,将意义延伸到其他领域。
优秀的作文,往往是既能扣住文章的内在含义,又能拓展材料所给定的意义范围。
比如《尘封的梦,重拾未晚》一文,就突破了材料的限制,将材料有限的意义扩大化。材料中只有一次偶然的发现,并且这一偶然的发现,让本已经没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变成畅销儿童读物。而所谓“儿童读物”,在《尘封的梦,重拾未晚》中,变成了爷爷的南音之梦。具象的童话,其对应物,成为爷爷个人化的爱好。换句话说,这篇文章其潜台词是爷爷私人的爱好,其重要性不亚于风行全球的畅销书,这是意义第一层面上的拓展。意义第二层的拓展,是材料仅有一次偶然的发现,而在此篇文章中,爷爷对自己的南音之梦却不停于一次发现,琵琶一次次被“裹上一层层寂”,梦想也被一次次“尘封”。而这篇文章的好处,还在于,作者告诉我们,美好的梦想,其本身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哪怕不断遭受冲击,哪怕生存的奴役再残酷,爷爷的“尘封之梦”都作为一种力量潜藏内心。这样,“发现梦想”的意义就转入“保存梦想”这一层面上。而被“保存”的梦想,告诉我们,梦想被摧毁仅仅只是一种假象,梦想的种子总是要发芽的,爷爷总是要在合适的时机再次自我发现的,爷爷会因为不断的自我发现,而让自己音乐生命的价值不断升华。这样,就从材料中有限的“一次发现”发展为作文中的“一辈子的发现”。这还不够,文章还有第三层的意义,还有更令人感叹的意义发现。那就是在资料中,所谓的“发现”,是“一个朋友”让《格林童话》成为全球性的“畅销书”,这样的材料,多少暗合了今天人们对所谓“成功”的渴望。而此篇文章,却带着悲凉的意味,爷爷一辈子对音乐的召唤,并没有带来“成功”,到都带着遗憾。然而,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爷爷又是幸福的,因为正是音乐使他的一生获得特别的意义,也得以在文章中获得特别的书写。就这样,以“尘封”为关键词,抓住“发现”的内涵,用一个远比材料中的“故事”更富有人生哲理性的“爷爷故事”超越材料,站在材料之上,将材料中的“浅意义”演绎为爷爷音乐命运中所包含着的“深意义”。
记叙性的《尘封的梦,重拾未晚》其实要比其他优秀作文中议论性文章更具有多层解读的含蓄性。这样的文章,是将材料中简单的意义,通过故事来加以“情感化”“多层次化”,从而走向更深沉也更深刻的境界。所以,我强调,特别优秀的文章,是能够将并不见得太深刻的“材料”活用起来,化为自己内在的理解,再投射到具体的表述中去。
当然,议论性的优秀作文,也是要站在材料之上的。议论性优秀作文同样也不是机械地运用材料,也不是对材料做紧紧“扣”的解答“应用题”式的写作,同样也是利用材料,超越材料,去一个更富有自我理解自我表述的境地里发现某种意义。
议论性文章,比如《我与真善美诗意栖居》亦可见其“意义的超越”。这篇议论文章,不是简单地关涉“偶然的发现”,也不是在“偶然性与必然性之关系”上展开,而是直接将主题伸长到一个更富有启示性的问题上:“格林兄弟为何见不到笔记的童话读物价值?”文章其实是假定了格林兄弟找真理找律条本无可厚非,关键在于,为什么如此努力,收集了大量童话故事的研究者,竟然对资料的审美价值熟视无睹呢?是的,就是抓住“熟视无睹”这个关键点,文章展开质疑,质疑格林兄弟的价值盲区。更可贵的是,文章不仅仅满足于对格林兄弟的价值盲区这一个别性的问题进行深究,而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那就是我们中诸多人其实也类似于格林兄弟,我们也可能将最简单最淳朴的某些美某些善丢弃了。如此,文章已经从单一的个体的盲区问题上升到一个集体的共有的盲区问题。同时,文章显然还带着一个明确的见解,那就是实用者哪怕学富五车,也可能不如一个幼稚些但心中存有美的发现之渴念的“邻家孩子”。
这样的议论文,就是将“小事写大”。当然,这样的“写大”不是盲目拔高,而是能够从问题中提取概括出材料中重要的意义点,利用意义点巧妙地“转出”自己有过思考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要将这样一则材料写成带质疑和批判意味的文章,是很不容易的。能够将批判上升到一个带有共性带有针对我们时代的某种浮躁病的论题更不容易。当然,文章又岂是如此就了结,文章引用哲人的话,也很恰当,更表明论者是带着立场来写作的,是揣着思想走进考场的。换句话说,有高度的文章,其实都是将材料当成牵引物的开端,让意义沿着思想的线条,在高处放飞精神的风筝。这样的文章,已经获得了俯视材料的能力,已经获得自由地驱动材料并让材料完全为自己的观点服务的论述空间。
细察这9份高考优秀作文,我们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作者不仅有概括观点的能力,还有一种概括之后迅速推进观点的能力;不仅有推进观点的能力,还有着让前一观点催生后一观点的能力。当然,作为优秀作文,这些能力都是基本条件。优秀作文的特殊性,还在于这些文章都有一定的文学意味,将观点像数学题那样推演,那只能将文章写成思路汇报。作文不是以枯燥的方式用论据演算出“观点”来。优秀的作文,常常既“回避”直接引用材料,不直接拿已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加减乘除”,而是能让人看出其内容的观点是从材料中概括并延伸出来的。
所以,得材料之“神”者,是善于拿材料来做第一次“推力”的文章,材料是“多级火箭”的第一波燃料,当其思想能源已经消耗尽之后,不必担心,因为第一波燃料已经点燃了下一波的思想。第一层面上的观点足以推动第二个层面上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哪怕是高考优秀作文,有些文章,还是不太懂得自觉地运用有层次的论证方式让思想拾级而上,过分照顾与材料对应性的想法似乎捆住了应试者的手脚,使得思想的风筝无法放飞得更远。
当然,就整体水平而言,这9篇文章能在应试作文环境中以如此洋洋洒洒的方式论述观点,分析案例,陈述思想,已经很不容易了,已经相当出彩了。相信将来会出现更富有挑战性的给材料作文,才能激发考生的论述热情,也才可能让考生有更丰富和更精彩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福建师大附中高级教师薛章辉
今年我省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所设置的材料不出现关键词,不暗示观点,审题有一定难度。如何把握原材料内涵,如何找准最佳切入点,如何在构思立意上体现创意,如何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词语……这一切都成为考试中的重点。摆在我案前的9篇高考作文优卷,文思飞扬,哲理深远,语言行云流水,我实在很难用一句确切的话语对它们作概括点评。我想借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自喻诗“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来作为我的点评之题。因为潇湘妃子诗中的 “偷来”与“借得”实在用得太妙了,而这9篇优卷从立意、构思、材料、语言等方面都彰显了9位作者“偷来”与“借得”的写作智慧。9篇优卷有以下特色:
一、辩证分析,哲思深远。
一篇好的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离不开对所阐述的对象作辩证的分析。高中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对事物作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局部到全体,支流到主流等的分析、品评能力;当然这些分析、品评应当是理性的、客观的,而不是肤浅或生硬的。《偶然?必然!》的作者以“偶然进入蚌中一粒沙,若无蚌之日日磨砺,也不会成为温润赛玉的珍珠;偶然遗于石缝一树种,若无韧如磐石之志,亦不能长成黄山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为切入点,既点明了题意,又开启了下文。接着,作者列举了电影导演王家卫、《三杯茶》的作者摩顿森、画家梵高等事例,通过夹叙夹议,阐明了“偶然的成功?请用必然的意志绘就”。文章做到事例与道理水乳交融、相映成趣。《寻找硬币另一面的价值》实际上是阐述了事物具有两面性,必须从另一面去“寻找硬币另一面的价值”。舞者赫本,发现自己无望当上首席芭蕾舞演员时选择了演戏,精湛的舞技为她的演戏得到更多掌声,作者采用辩证分析得出了理性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否也应翻转我们的硬币,侍弄快枯萎的花草,让生活充满情趣……人生路的坎坎坷坷或许都像这一枚枚硬币,需要你去寻找它另一面的价值。”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归纳,无疑有力证明了中心论点。
《我与真善美诗意栖居》的作者非常巧妙自然地亮明观点:“格林兄弟苦苦寻觅的与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无言处彰显,那便是亘古以来不变的人之血脉——真善美。”文章批评了没有真善美为信仰的实用主义,阐述了真善美的关系:美不能脱离真,美不能违背善,作者坚持真善美的统一。真善美之间的关系,历来是美学家研究不休的课题,作者能够从《格林童话》落笔,去触碰真善美之间的关系,这是十分难得的。文章的理性思考是厚重的。特别应当提出的是,文章结尾应用比喻来说明“善是枝干中的琼浆”“真是丰沛的雨水”“美是头顶湛蓝的晴空”,这些比喻显得多么形象、生动!
总之,“偷来”“借得”平时学过的辩证分析方法,将它贴切自然地运用到写作中去,这是一种成熟,一种智慧的表现。
二、条理清晰,事例新颖
并列式结构可以给人留下层次清楚、条理清晰的良好印象。《何妨让思维转个弯》用的是并列式结构:“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当作者论述完这个问题后,接着写“郁悒幽囚,悲天悯人,何妨让思维转个弯”。最后总结全文。《站对人生的舞台》用的是并列式结构:一写村上春树站对人生舞台,二写撑杆跳女王伊辛巴耶娃站对人生舞台,三写乐坛名人吉尔贝托·吉尔站对人生舞台。就连用浅近文言文写成的《士运论》也用了并列式结构:一曰士运在此不在彼,再曰士运在勤不在求,三曰士运在我不在他。这几篇文章因为采用了并列式结构,所以层次清楚、条理清晰,成为优卷也是情理之中。不过应当强调,采用并列式结构后,文章的结尾应当有个总结,这样,文章的结构就显得严谨。
这几年考场作文的毛病之一是事例陈旧,人云亦云。有的老师十分形象地说:六月份高考中,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不知去活来多少回;海伦·凯勒、比尔·盖茨、霍金不知出现多少次。事例陈旧,突显一大部分学生缺少文化积淀。摆在我面前的9篇作文的事实论据令人耳目一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直言”,摩顿森的《三杯茶》,芭蕾舞者赫本的成功经历,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撑杆跳女王伊辛巴耶娃,《康熙大帝》的作者凌解放,《二泉映月》与阿炳……此外,《左传》《汉书》《三国志》《诗》《运命论》《日知录》中的名言名句,甚至麦克阿瑟的话,精彩的事例俯拾皆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广博地阅览诗书,并加以积累,才能在考场上下笔如有神。这种“偷来”与“借得”的材料与文章浑然一体,结合得天衣无缝,令人叫绝!
三、形式多样,彰显特色
优卷中多以议论性散文见长,但《尘封的梦,重拾未晚》却是以记叙文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应该说,今年高考作文题,写记叙文有点难,难在文章必须展现新意,写得有特色,才能征服阅卷老师。《尘封的梦,重拾未晚》这篇文章初读可能给人造成与原材料偏离的感觉。细读之后才会让人明白,作者还是紧扣考题的材料进行创作的,这可见阅卷老师的认真负责。因为作文考题的原材料提到格林兄弟收集很多传说后找不到民间传说与人文历史有关,于是他把笔记本“束之高阁”。后来,他们的朋友偶然发现了他们整理的东西并联系出版社出版。考题中这些语言与“尘封”“重拾”是相吻合的。作者在文中叙写了爷爷重拾年轻时的尘封的梦的经过,最后点明:“只消一阵风,一句话,尘封的梦便会汹涌而至,重新拾起,为时未晚”。全文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士运论》作者的文言文功底是很扎实的。作者受三国李萧远《运命论》的影响,文章扣住作文题材料中格林兄弟努力收集民间传说以及《格林童话》出版后对世人的影响,写出习作。当然,作者对历史知识以及古代经典的认知也是令人赞许的。没有这些积累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是很难写就《士运论》的。用文言文的方式来作文,需要有一些前提条件。如果同学们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机械模仿,势必产生“东施效颦”的结果。可见,“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必须积累、借鉴、创新,才能彰显自己的特色。
★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 王立根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这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十分必要。这几年福建的作文题较新颖抢眼,题目貌似平实,其实有深意寓焉,重在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
今年高考作文提供一则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只是一个话题的引子,这材料只有故事没有观点,要考生自行提炼观点,这就要先读懂材料再深入思考。
新材料作文允许多种立意,多角度思考,我们可以从格林兄弟不成功的角度说,如“行百里半九十”“功亏一篑”;也可以从《格林童话》本身来说,《格林童话》的发现说明了经典的文学作品价值的巨大以及社会重功利轻人文等等;再从格林兄弟的朋友的角度说,说明文学价值是客观存在,而被发现被认可却是主观的偶然,这里有偶然与必然的哲理。这个例子很生动地告诉我们,平时我们之所以不能创新,或不敢创新,常常因为我们从惯常思维出发,乃至一条胡同走到底。要习惯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换一个角度试一试。要知道,社会进步是靠创新来推动的,要别具匠心勇为天下先,才可能采撷到鲜花和果实。
从2010年优秀作文看,有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表现为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
此次作文可看出考生们的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同时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何妨让思维转个弯》一文提出了“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观点新鲜,这是因为作文题激活了他们的顿悟思维,这思维是积极的、主动的,而平庸作文的思维是惰性的、被动的,很难悟出深层含义。《我与真善美诗意栖居》也深刻地指出:“实用主义的发展迷惑了我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人崇尚于机件般的冷酷言行,我们忽略了美,遗失了真,摒弃了善,似乎惟有孩童依然未忘记那颗心”。这是一种批判思维,切中时弊,能发人深省。《偶然?必然!》一文说:“没有一种偶然的成功,不是用‘必然’的意志绘就;没有一种偶然的成功,不曾被‘必然’的汗水沾染!”全文做到了语言与理趣的有机结合,充满了睿语哲思。《寻找硬币另一面的价值》动情地说:“翻转属于自己的硬币,找寻其另一面价值,事物的其他价值会为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同时在议论中说话不偏,说理不拗。仔细品味,便能发现此文在语言的辩证性方面有许多值得中学生借鉴的东西。《站对人生的舞台》说:“人人都是人生的主角,许多人只是站错了舞台,才使短暂却珍贵的一生耗费在一个看不到出路的角色上。”似乎有诗的敏感,可触摸和敏感、敏锐的诗性,它启发了我们的心志。《只待蓦然回首》一文说:“智慧女神的光芒更胜过幸运女神的眷顾。”也有一点睿智哲思。《驭思,轻吟韵调》更是如此:用诗意生动的画面、带有哲思的语言呈现出自己的情感色彩。《尘封的梦,重拾未晚》写他的爷爷,全文看似离题,与此次作文风马牛不相及,颇有套题、宿构之嫌,但结尾却有一句话:“只消一阵风,一句话,尘封的梦便会汹涌而至,重新拾起,为时未晚。莫再错过前世五百次回眸换回今生的这一次擦肩而过。”有一点点暗扣材料的主旨,相当“狡黠”。
其次,追求华丽,巧于“炫示”。
好文章真表现是质朴、自然。这本是为文的至美,巴金就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但是,质朴、自然的东西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抓住人心。可以看出这些优卷另一特点是“炫示”。所谓“炫示”,就是故意展示自己的才华,显露文章技巧以悦人,炫示思想,炫示积淀,炫示语言。从这次入选的高考优卷来看,几乎全是“炫示”。
当然,有思想,有积淀,有美的语言也不是坏事。能着力营造充分体现其才华的、使阅卷者认可和赞赏的地方,也是一种能力。但所有的优秀卷子都如此,阅卷者的偏好和眼界就需要认真商榷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今年的优秀作文一出,明年必定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刮起一股“追求华丽”的旋风,其后果不堪设想,这是我们多年的忧虑。中学生写作需要的是真感悟、真感情,在议论中运用大量绚丽的语言,就显得花俏。有的虽然广征博引,中外古今例子信手拈来,炫耀自己的文化积淀,但论证总在一个层面上滑行,此是议论文大忌。我们为什么不选一些真实、本色、纯净的真情文?不可能没有吧!
更让我惊叹不已的是一考生写《士运论》一文,居然用文言文写就。中学生以“文言”写作成名,始作俑者是2001年南京的蒋昕捷的《赤兔之》,“一举成名天下知”,之后,中学生用这种文体写作的也就颇有其人了。但往往让人不能卒读更不要说“耐读”了。此文我读了数遍,颇觉此文论点游移,前后相左,从义理、考据、辞章上看实在并不高明,行文的逻辑有些混乱。全文看上去颇似明清的八股文,但八股文写作,特别讲究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一种逻辑关系。起即是提出问题;承是分析问题;转则是换一个角度,甚至是从反面来进一步分析“起”所提出的问题;合则是对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但此文起、承、转、合并不到位,论点不鲜明,也无新意。现在且不管它是否高明,我只问阅卷者为什么要推崇它。提倡文言写作,这对中学作文教学有什么意义?
当下,哗众取宠的作文比比皆是。才华从来不应限于文采与个性。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而言,一代人的思想素质与精神厚度,才是最根本的。文章追求文采,这是对的,但不能哗众取宠。有文采,绝不仅仅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一篇文章的思想和文辞是相互依存的,就真正的意义来说,美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准确、得体、通顺,还是第一位的。在基础教育中,我们更需要的是写真实、本色、纯净的真情文!不知阅卷诸君有同感否?
超越材料 拓展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余岱宗
2010年福建省高考作文,是给材料作文。从部分优秀作文来看,这些高考作文之所以能胜出,首先是对材料理解得透彻,其次是善于整体性地把握材料,洞察材料的意义;再者是善于超越材料直接概括出的意义,利用相似性联想,将意义延伸到其他领域。
优秀的作文,往往是既能扣住文章的内在含义,又能拓展材料所给定的意义范围。
比如《尘封的梦,重拾未晚》一文,就突破了材料的限制,将材料有限的意义扩大化。材料中只有一次偶然的发现,并且这一偶然的发现,让本已经没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变成畅销儿童读物。而所谓“儿童读物”,在《尘封的梦,重拾未晚》中,变成了爷爷的南音之梦。具象的童话,其对应物,成为爷爷个人化的爱好。换句话说,这篇文章其潜台词是爷爷私人的爱好,其重要性不亚于风行全球的畅销书,这是意义第一层面上的拓展。意义第二层的拓展,是材料仅有一次偶然的发现,而在此篇文章中,爷爷对自己的南音之梦却不停于一次发现,琵琶一次次被“裹上一层层寂”,梦想也被一次次“尘封”。而这篇文章的好处,还在于,作者告诉我们,美好的梦想,其本身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哪怕不断遭受冲击,哪怕生存的奴役再残酷,爷爷的“尘封之梦”都作为一种力量潜藏内心。这样,“发现梦想”的意义就转入“保存梦想”这一层面上。而被“保存”的梦想,告诉我们,梦想被摧毁仅仅只是一种假象,梦想的种子总是要发芽的,爷爷总是要在合适的时机再次自我发现的,爷爷会因为不断的自我发现,而让自己音乐生命的价值不断升华。这样,就从材料中有限的“一次发现”发展为作文中的“一辈子的发现”。这还不够,文章还有第三层的意义,还有更令人感叹的意义发现。那就是在资料中,所谓的“发现”,是“一个朋友”让《格林童话》成为全球性的“畅销书”,这样的材料,多少暗合了今天人们对所谓“成功”的渴望。而此篇文章,却带着悲凉的意味,爷爷一辈子对音乐的召唤,并没有带来“成功”,到都带着遗憾。然而,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爷爷又是幸福的,因为正是音乐使他的一生获得特别的意义,也得以在文章中获得特别的书写。就这样,以“尘封”为关键词,抓住“发现”的内涵,用一个远比材料中的“故事”更富有人生哲理性的“爷爷故事”超越材料,站在材料之上,将材料中的“浅意义”演绎为爷爷音乐命运中所包含着的“深意义”。
记叙性的《尘封的梦,重拾未晚》其实要比其他优秀作文中议论性文章更具有多层解读的含蓄性。这样的文章,是将材料中简单的意义,通过故事来加以“情感化”“多层次化”,从而走向更深沉也更深刻的境界。所以,我强调,特别优秀的文章,是能够将并不见得太深刻的“材料”活用起来,化为自己内在的理解,再投射到具体的表述中去。
当然,议论性的优秀作文,也是要站在材料之上的。议论性优秀作文同样也不是机械地运用材料,也不是对材料做紧紧“扣”的解答“应用题”式的写作,同样也是利用材料,超越材料,去一个更富有自我理解自我表述的境地里发现某种意义。
议论性文章,比如《我与真善美诗意栖居》亦可见其“意义的超越”。这篇议论文章,不是简单地关涉“偶然的发现”,也不是在“偶然性与必然性之关系”上展开,而是直接将主题伸长到一个更富有启示性的问题上:“格林兄弟为何见不到笔记的童话读物价值?”文章其实是假定了格林兄弟找真理找律条本无可厚非,关键在于,为什么如此努力,收集了大量童话故事的研究者,竟然对资料的审美价值熟视无睹呢?是的,就是抓住“熟视无睹”这个关键点,文章展开质疑,质疑格林兄弟的价值盲区。更可贵的是,文章不仅仅满足于对格林兄弟的价值盲区这一个别性的问题进行深究,而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那就是我们中诸多人其实也类似于格林兄弟,我们也可能将最简单最淳朴的某些美某些善丢弃了。如此,文章已经从单一的个体的盲区问题上升到一个集体的共有的盲区问题。同时,文章显然还带着一个明确的见解,那就是实用者哪怕学富五车,也可能不如一个幼稚些但心中存有美的发现之渴念的“邻家孩子”。
这样的议论文,就是将“小事写大”。当然,这样的“写大”不是盲目拔高,而是能够从问题中提取概括出材料中重要的意义点,利用意义点巧妙地“转出”自己有过思考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要将这样一则材料写成带质疑和批判意味的文章,是很不容易的。能够将批判上升到一个带有共性带有针对我们时代的某种浮躁病的论题更不容易。当然,文章又岂是如此就了结,文章引用哲人的话,也很恰当,更表明论者是带着立场来写作的,是揣着思想走进考场的。换句话说,有高度的文章,其实都是将材料当成牵引物的开端,让意义沿着思想的线条,在高处放飞精神的风筝。这样的文章,已经获得了俯视材料的能力,已经获得自由地驱动材料并让材料完全为自己的观点服务的论述空间。
细察这9份高考优秀作文,我们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作者不仅有概括观点的能力,还有一种概括之后迅速推进观点的能力;不仅有推进观点的能力,还有着让前一观点催生后一观点的能力。当然,作为优秀作文,这些能力都是基本条件。优秀作文的特殊性,还在于这些文章都有一定的文学意味,将观点像数学题那样推演,那只能将文章写成思路汇报。作文不是以枯燥的方式用论据演算出“观点”来。优秀的作文,常常既“回避”直接引用材料,不直接拿已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加减乘除”,而是能让人看出其内容的观点是从材料中概括并延伸出来的。
所以,得材料之“神”者,是善于拿材料来做第一次“推力”的文章,材料是“多级火箭”的第一波燃料,当其思想能源已经消耗尽之后,不必担心,因为第一波燃料已经点燃了下一波的思想。第一层面上的观点足以推动第二个层面上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哪怕是高考优秀作文,有些文章,还是不太懂得自觉地运用有层次的论证方式让思想拾级而上,过分照顾与材料对应性的想法似乎捆住了应试者的手脚,使得思想的风筝无法放飞得更远。
当然,就整体水平而言,这9篇文章能在应试作文环境中以如此洋洋洒洒的方式论述观点,分析案例,陈述思想,已经很不容易了,已经相当出彩了。相信将来会出现更富有挑战性的给材料作文,才能激发考生的论述热情,也才可能让考生有更丰富和更精彩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福建师大附中高级教师薛章辉
今年我省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所设置的材料不出现关键词,不暗示观点,审题有一定难度。如何把握原材料内涵,如何找准最佳切入点,如何在构思立意上体现创意,如何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词语……这一切都成为考试中的重点。摆在我案前的9篇高考作文优卷,文思飞扬,哲理深远,语言行云流水,我实在很难用一句确切的话语对它们作概括点评。我想借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自喻诗“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来作为我的点评之题。因为潇湘妃子诗中的 “偷来”与“借得”实在用得太妙了,而这9篇优卷从立意、构思、材料、语言等方面都彰显了9位作者“偷来”与“借得”的写作智慧。9篇优卷有以下特色:
一、辩证分析,哲思深远。
一篇好的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离不开对所阐述的对象作辩证的分析。高中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对事物作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局部到全体,支流到主流等的分析、品评能力;当然这些分析、品评应当是理性的、客观的,而不是肤浅或生硬的。《偶然?必然!》的作者以“偶然进入蚌中一粒沙,若无蚌之日日磨砺,也不会成为温润赛玉的珍珠;偶然遗于石缝一树种,若无韧如磐石之志,亦不能长成黄山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为切入点,既点明了题意,又开启了下文。接着,作者列举了电影导演王家卫、《三杯茶》的作者摩顿森、画家梵高等事例,通过夹叙夹议,阐明了“偶然的成功?请用必然的意志绘就”。文章做到事例与道理水乳交融、相映成趣。《寻找硬币另一面的价值》实际上是阐述了事物具有两面性,必须从另一面去“寻找硬币另一面的价值”。舞者赫本,发现自己无望当上首席芭蕾舞演员时选择了演戏,精湛的舞技为她的演戏得到更多掌声,作者采用辩证分析得出了理性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否也应翻转我们的硬币,侍弄快枯萎的花草,让生活充满情趣……人生路的坎坎坷坷或许都像这一枚枚硬币,需要你去寻找它另一面的价值。”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归纳,无疑有力证明了中心论点。
《我与真善美诗意栖居》的作者非常巧妙自然地亮明观点:“格林兄弟苦苦寻觅的与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无言处彰显,那便是亘古以来不变的人之血脉——真善美。”文章批评了没有真善美为信仰的实用主义,阐述了真善美的关系:美不能脱离真,美不能违背善,作者坚持真善美的统一。真善美之间的关系,历来是美学家研究不休的课题,作者能够从《格林童话》落笔,去触碰真善美之间的关系,这是十分难得的。文章的理性思考是厚重的。特别应当提出的是,文章结尾应用比喻来说明“善是枝干中的琼浆”“真是丰沛的雨水”“美是头顶湛蓝的晴空”,这些比喻显得多么形象、生动!
总之,“偷来”“借得”平时学过的辩证分析方法,将它贴切自然地运用到写作中去,这是一种成熟,一种智慧的表现。
二、条理清晰,事例新颖
并列式结构可以给人留下层次清楚、条理清晰的良好印象。《何妨让思维转个弯》用的是并列式结构:“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当作者论述完这个问题后,接着写“郁悒幽囚,悲天悯人,何妨让思维转个弯”。最后总结全文。《站对人生的舞台》用的是并列式结构:一写村上春树站对人生舞台,二写撑杆跳女王伊辛巴耶娃站对人生舞台,三写乐坛名人吉尔贝托·吉尔站对人生舞台。就连用浅近文言文写成的《士运论》也用了并列式结构:一曰士运在此不在彼,再曰士运在勤不在求,三曰士运在我不在他。这几篇文章因为采用了并列式结构,所以层次清楚、条理清晰,成为优卷也是情理之中。不过应当强调,采用并列式结构后,文章的结尾应当有个总结,这样,文章的结构就显得严谨。
这几年考场作文的毛病之一是事例陈旧,人云亦云。有的老师十分形象地说:六月份高考中,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不知去活来多少回;海伦·凯勒、比尔·盖茨、霍金不知出现多少次。事例陈旧,突显一大部分学生缺少文化积淀。摆在我面前的9篇作文的事实论据令人耳目一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直言”,摩顿森的《三杯茶》,芭蕾舞者赫本的成功经历,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撑杆跳女王伊辛巴耶娃,《康熙大帝》的作者凌解放,《二泉映月》与阿炳……此外,《左传》《汉书》《三国志》《诗》《运命论》《日知录》中的名言名句,甚至麦克阿瑟的话,精彩的事例俯拾皆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广博地阅览诗书,并加以积累,才能在考场上下笔如有神。这种“偷来”与“借得”的材料与文章浑然一体,结合得天衣无缝,令人叫绝!
三、形式多样,彰显特色
优卷中多以议论性散文见长,但《尘封的梦,重拾未晚》却是以记叙文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应该说,今年高考作文题,写记叙文有点难,难在文章必须展现新意,写得有特色,才能征服阅卷老师。《尘封的梦,重拾未晚》这篇文章初读可能给人造成与原材料偏离的感觉。细读之后才会让人明白,作者还是紧扣考题的材料进行创作的,这可见阅卷老师的认真负责。因为作文考题的原材料提到格林兄弟收集很多传说后找不到民间传说与人文历史有关,于是他把笔记本“束之高阁”。后来,他们的朋友偶然发现了他们整理的东西并联系出版社出版。考题中这些语言与“尘封”“重拾”是相吻合的。作者在文中叙写了爷爷重拾年轻时的尘封的梦的经过,最后点明:“只消一阵风,一句话,尘封的梦便会汹涌而至,重新拾起,为时未晚”。全文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士运论》作者的文言文功底是很扎实的。作者受三国李萧远《运命论》的影响,文章扣住作文题材料中格林兄弟努力收集民间传说以及《格林童话》出版后对世人的影响,写出习作。当然,作者对历史知识以及古代经典的认知也是令人赞许的。没有这些积累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是很难写就《士运论》的。用文言文的方式来作文,需要有一些前提条件。如果同学们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机械模仿,势必产生“东施效颦”的结果。可见,“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必须积累、借鉴、创新,才能彰显自己的特色。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