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是什么?民间文学和文学有什么区别?
展开全部
基本概念
民众在其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中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语辞艺术。民间文学在口头性、传承性、集体性、变异性四个方面较为特殊。其文类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民间小戏、说唱、谚语、谜语、曲艺、仪式诵辞。当然民间文学也包括书面文献、经卷、宝卷、唱本、戏文;图案造型艺术;音乐舞蹈;岁时节日;电子媒介与互联网等媒介载体。
口头性
由于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民众(包括专业艺人或半专业艺人)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一般只能用口头语言,甚至地方土语方言去构思、表现(包括演出)和传播。在新社会的人民,虽然大多数识字并使用,但不少场合仍需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而且要取得民间文学(新民间文学)的资格,必须基本上采用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并且能够使得群众在口头上流传。因此,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
集体性
专业作家的书面创作﹐大都是个人的产物﹐民间文学作品﹐大相关书籍体上可说是群众集体的创作。所谓集体的创作﹐在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方面﹐比起专业作家的作品来﹐都存在著特有的集体性问题。但这种集体性的重要表现﹐更在于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有些作品﹐一开始就是集体参与的﹐但是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它已经成为"初坯"之后﹐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应的意见和情趣在内。这一点﹐与那种主要属于个人的一般专业作家的作品﹐是很不同的。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是无法署名的。民间文学作品﹐有一部分(可能还是相当优秀的部分)是群众中具有特殊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者的创作和加工的结果。它具有一定的个性。但是﹐由于生活经历和文艺教养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关系﹐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的又一特征。
变异性
民间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等在长期口头流传中﹐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但是﹐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作品在流传过程和具体的讲唱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在语言方面是经常的﹑大量的(尤其是散文作品)﹐其他诸如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异。特别是在社会发生大变动时﹐群众往往将传统作品加以变化来表现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也是某些新作品产生的一种原因。这种相当广泛存在的现象﹐在一般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中是很少见到的。作家作品中﹐虽也有前后版本文字不完全相同的情形﹐特别是古典作家的作品﹐往往有文字出入的现象(所以须有校勘)。但是﹐这毕竟是比较个别的情形﹐它除了由于本人的修订或别人的篡改外﹐大都是由于抄写﹑刻印﹑排字等技术失误所招致。它不像民间文学的变异现象那样经常和大量。民间文学的变异性蕴涵著所经过的历史﹑社会和传述者等的思想﹑才艺的因素﹐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这种特征与上文所述的口头性﹑集体性密切相联﹐或者说﹐是它们所产生的自然的果实。这是民间文学的又一个特征。
传承性
人民在过去﹐由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去记录﹑保存他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风俗习惯如此﹐民间文学也是如此。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也许没有文献或古物那样能够经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有些故事或谚语,已经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了﹐但是﹐直到今天﹐它还能够以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至于产生已有千年的这类作品至今还流传在人民中间的﹐就更不用说了。自然﹐这种靠口头世代传承下来的故事或歌谣﹐在形态上或内容上多少不免会有些变化。但总算是在生存著﹐成为我们现代活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重大变化﹐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广大劳动人民唯一的文学形式的口头传承文学﹐它的某些体裁可能会逐渐消失﹐某些体裁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不起一定的变化﹐也还会有我们所不熟悉世说新语的新的体裁出现。这些都是可能的﹐乃至于必然的。但是﹐整个民间文学决不会消失。因为它的表现媒介是应用最普通和最生动并富于活力的口头语言。只要语言存在﹐用它作媒介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经验的口头文学﹐人们所熟悉的﹑方便的表达形式﹐就要继续产生﹑存在和传承下去。在中﹑苏等国的广大民众中间﹐除了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以外﹐还不断有新的民间文学﹐即革命传说﹑新笑话﹑新民歌及新谚语等的产生和流传。再从历史的往事看﹐过去那些能使用文字的上层社会的文人学者﹐在他们的书面著述之外﹐也仍然在口头上产生和传播著那些轶事﹑笑话和品评人物的韵语﹐如《世说新语》里的某些故事和唐人笔记里关于某些名人的笑谈﹐都是这种例子。
以上四种特征﹐不是各自孤立的﹐正相反﹐是彼此互相关联的(前面已经提到一些)。这些特征﹐主要是从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分歧的地方提出的。它们在相当的程度上可以使我们认识这种文学的特征﹐但这并不是它的全部。
人民性
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否有价值﹐首先要看它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情绪﹐此外﹐自然还有人民的美学趣味等。人民性越高﹐同时艺术的力量又能相称﹐这种作品无疑就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的优越性。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同时也是许多民族文化财富的生产者。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他们在文化创造上有著不利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得到了极优厚的补偿。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斗争﹑思想﹑感情和希望等﹐他们是亲身的体验者。他们的文艺传统又都是这株社会生活常青树上所结的果子。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是"得天独厚"的。许多优秀的进步作家﹐由于同情和理解劳动人民﹐他们写作了具有人民性﹐乃至高度人民性的作品﹐这当然是值得称赞的事。但是﹐由于生活本身存在的距离﹐他们的作品尽管有其不可企及之处﹐在理解和表现人民的心理等方面就往往有某些隔阂﹐因而使作品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情况﹐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古代那些表现民间疾苦的诗歌中找到例证。在这点上﹐民间文学的作者却天然地有其优越性。只要听听中国过去流传的那些"长工歌"及"长工和地主"的故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他们自身是文学内容的经验者或见证人﹐因此有些学者把这种人民性叫做"直接的人民性"。
艺术性(从审美角度的阐释)
民间文学的优越所在﹐决不仅仅限于它的内容﹑思想方面。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它必须也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一般文学体裁﹐分为三大类﹐就是诗歌的﹑散文的和戏剧的。在这方面﹐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文学基本上是相同的。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这也都与作家文学大略相同。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作品还具有独自的和《格萨尔王传》优越的艺术特点﹑艺术成就。中国陆续发现﹑收集的兄弟民族史诗﹐不但数量多﹐有的篇幅的浩繁和内容的壮阔(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是使世人惊异的。马克思曾经称赞古代希腊的民族史诗﹐"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这种赞词也不同程度地适用于中国许多兄弟民族反映早期人类经历的创世史诗及英雄史诗。数量算不清的爱情叙事诗和各种抒情歌谣﹐包括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及两性生活的歌谣﹐在表现人民怨愤﹑爱恋﹑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我们作家的同类作品﹐至少没有什么逊色。许多表现舍身救人﹐奋勇保卫乡土﹑祖国的非凡人物的故事﹑传说﹐它的不可磨灭的魅力﹐正在于扼要而精炼的艺术表现力中。无穷无尽的小型故事──动物故事﹑笑话等的幽默﹑讽刺的锋芒和技巧﹐差不多会使许多专业执笔者看了自愧不如。特别是那些短小的谚语﹑歇后语﹐真使思想﹑经验和智慧凝缩得像五个指头捏紧的拳头(用高尔基的语意)。我们常常把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简括为"刚健﹑清新"﹐这自然有一定根据。但它的艺术的特长是多方面的。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重要特点。但是﹐某些类型的作品﹐例如小戏﹐却往往比较精巧地描绘了人物的心理。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和它的内容的广泛一样﹐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生活性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
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与一般专业作家文学相比,在这一点上,民间文学有其独特性。由于它的作者人数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和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它的社会功用,也和书面文学颇有不同的地方。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从来源说,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大抵已经产生,这是氏族和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日益书面化。与原始文学的传统距离远了。但是,广大的下层人民因为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加以变化。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
另一方面,这两种文学又互相影响。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它作“词藻”的,就更多了。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多少对民间文学起过一定的影响。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
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影响民间文学是多民族的民间文学,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存在着相互交流、影响的明显现象。不同民族在文化上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在中国,汉族的民间文学,与各民族民间文学交错着、联接着。特别是那些民族间接触较早或居住交错、比邻的民族所产生影响或承受影响的痕迹更为显著。
各民族之间民间文学的接受影响,大都是以自己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为基础,对它进行选择、取舍、改造、加工。他们尽力使它民族化。这是民族间文化交流影响的自然法则。
民间文学的世界关系民间文学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在国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较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不仅有许多构思、表现手法相似,有的故事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像灰姑娘型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等"世界大扩布"的民间叙事作品,就属这一类。此外,像故事或叙事诗里,某些构思或部分情节相似的,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别的民族影响的结果。如中国与邻国印度、朝鲜、日本等,就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与那些国家的同种类作品的关系相当密切。从民间文学的互相交流、影响现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及文化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
民间文学的研究民间文学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方式。对民间文学进行研究的学科称为民间文艺学。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类民间文学作品进行的探索和阐明,或对它的历史进行清理和论述。近年来,学术界把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学的重要部分给予科学的探索和确当的叙述,给予民间文学以应有的地位。
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与文化史以及文化学的关系,同样是密切的。文化史和文化学的探究、叙述应该以世界的或民族的整个文化为对象。要叙述一个国家的文化史或文化学,决不能抛掉民间文学这种重要的精神文化产物,否则,不仅概括不周全,还可能影响到对整个文化现象评价和叙述的准确性
民众在其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中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语辞艺术。民间文学在口头性、传承性、集体性、变异性四个方面较为特殊。其文类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民间小戏、说唱、谚语、谜语、曲艺、仪式诵辞。当然民间文学也包括书面文献、经卷、宝卷、唱本、戏文;图案造型艺术;音乐舞蹈;岁时节日;电子媒介与互联网等媒介载体。
口头性
由于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民众(包括专业艺人或半专业艺人)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一般只能用口头语言,甚至地方土语方言去构思、表现(包括演出)和传播。在新社会的人民,虽然大多数识字并使用,但不少场合仍需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而且要取得民间文学(新民间文学)的资格,必须基本上采用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并且能够使得群众在口头上流传。因此,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
集体性
专业作家的书面创作﹐大都是个人的产物﹐民间文学作品﹐大相关书籍体上可说是群众集体的创作。所谓集体的创作﹐在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方面﹐比起专业作家的作品来﹐都存在著特有的集体性问题。但这种集体性的重要表现﹐更在于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有些作品﹐一开始就是集体参与的﹐但是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它已经成为"初坯"之后﹐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应的意见和情趣在内。这一点﹐与那种主要属于个人的一般专业作家的作品﹐是很不同的。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是无法署名的。民间文学作品﹐有一部分(可能还是相当优秀的部分)是群众中具有特殊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者的创作和加工的结果。它具有一定的个性。但是﹐由于生活经历和文艺教养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关系﹐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的又一特征。
变异性
民间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等在长期口头流传中﹐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但是﹐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作品在流传过程和具体的讲唱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在语言方面是经常的﹑大量的(尤其是散文作品)﹐其他诸如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异。特别是在社会发生大变动时﹐群众往往将传统作品加以变化来表现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也是某些新作品产生的一种原因。这种相当广泛存在的现象﹐在一般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中是很少见到的。作家作品中﹐虽也有前后版本文字不完全相同的情形﹐特别是古典作家的作品﹐往往有文字出入的现象(所以须有校勘)。但是﹐这毕竟是比较个别的情形﹐它除了由于本人的修订或别人的篡改外﹐大都是由于抄写﹑刻印﹑排字等技术失误所招致。它不像民间文学的变异现象那样经常和大量。民间文学的变异性蕴涵著所经过的历史﹑社会和传述者等的思想﹑才艺的因素﹐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这种特征与上文所述的口头性﹑集体性密切相联﹐或者说﹐是它们所产生的自然的果实。这是民间文学的又一个特征。
传承性
人民在过去﹐由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去记录﹑保存他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风俗习惯如此﹐民间文学也是如此。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也许没有文献或古物那样能够经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有些故事或谚语,已经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了﹐但是﹐直到今天﹐它还能够以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至于产生已有千年的这类作品至今还流传在人民中间的﹐就更不用说了。自然﹐这种靠口头世代传承下来的故事或歌谣﹐在形态上或内容上多少不免会有些变化。但总算是在生存著﹐成为我们现代活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重大变化﹐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广大劳动人民唯一的文学形式的口头传承文学﹐它的某些体裁可能会逐渐消失﹐某些体裁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不起一定的变化﹐也还会有我们所不熟悉世说新语的新的体裁出现。这些都是可能的﹐乃至于必然的。但是﹐整个民间文学决不会消失。因为它的表现媒介是应用最普通和最生动并富于活力的口头语言。只要语言存在﹐用它作媒介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经验的口头文学﹐人们所熟悉的﹑方便的表达形式﹐就要继续产生﹑存在和传承下去。在中﹑苏等国的广大民众中间﹐除了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以外﹐还不断有新的民间文学﹐即革命传说﹑新笑话﹑新民歌及新谚语等的产生和流传。再从历史的往事看﹐过去那些能使用文字的上层社会的文人学者﹐在他们的书面著述之外﹐也仍然在口头上产生和传播著那些轶事﹑笑话和品评人物的韵语﹐如《世说新语》里的某些故事和唐人笔记里关于某些名人的笑谈﹐都是这种例子。
以上四种特征﹐不是各自孤立的﹐正相反﹐是彼此互相关联的(前面已经提到一些)。这些特征﹐主要是从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分歧的地方提出的。它们在相当的程度上可以使我们认识这种文学的特征﹐但这并不是它的全部。
人民性
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否有价值﹐首先要看它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情绪﹐此外﹐自然还有人民的美学趣味等。人民性越高﹐同时艺术的力量又能相称﹐这种作品无疑就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的优越性。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同时也是许多民族文化财富的生产者。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他们在文化创造上有著不利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得到了极优厚的补偿。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斗争﹑思想﹑感情和希望等﹐他们是亲身的体验者。他们的文艺传统又都是这株社会生活常青树上所结的果子。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是"得天独厚"的。许多优秀的进步作家﹐由于同情和理解劳动人民﹐他们写作了具有人民性﹐乃至高度人民性的作品﹐这当然是值得称赞的事。但是﹐由于生活本身存在的距离﹐他们的作品尽管有其不可企及之处﹐在理解和表现人民的心理等方面就往往有某些隔阂﹐因而使作品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情况﹐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古代那些表现民间疾苦的诗歌中找到例证。在这点上﹐民间文学的作者却天然地有其优越性。只要听听中国过去流传的那些"长工歌"及"长工和地主"的故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他们自身是文学内容的经验者或见证人﹐因此有些学者把这种人民性叫做"直接的人民性"。
艺术性(从审美角度的阐释)
民间文学的优越所在﹐决不仅仅限于它的内容﹑思想方面。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它必须也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一般文学体裁﹐分为三大类﹐就是诗歌的﹑散文的和戏剧的。在这方面﹐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文学基本上是相同的。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这也都与作家文学大略相同。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作品还具有独自的和《格萨尔王传》优越的艺术特点﹑艺术成就。中国陆续发现﹑收集的兄弟民族史诗﹐不但数量多﹐有的篇幅的浩繁和内容的壮阔(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是使世人惊异的。马克思曾经称赞古代希腊的民族史诗﹐"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这种赞词也不同程度地适用于中国许多兄弟民族反映早期人类经历的创世史诗及英雄史诗。数量算不清的爱情叙事诗和各种抒情歌谣﹐包括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及两性生活的歌谣﹐在表现人民怨愤﹑爱恋﹑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我们作家的同类作品﹐至少没有什么逊色。许多表现舍身救人﹐奋勇保卫乡土﹑祖国的非凡人物的故事﹑传说﹐它的不可磨灭的魅力﹐正在于扼要而精炼的艺术表现力中。无穷无尽的小型故事──动物故事﹑笑话等的幽默﹑讽刺的锋芒和技巧﹐差不多会使许多专业执笔者看了自愧不如。特别是那些短小的谚语﹑歇后语﹐真使思想﹑经验和智慧凝缩得像五个指头捏紧的拳头(用高尔基的语意)。我们常常把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简括为"刚健﹑清新"﹐这自然有一定根据。但它的艺术的特长是多方面的。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重要特点。但是﹐某些类型的作品﹐例如小戏﹐却往往比较精巧地描绘了人物的心理。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和它的内容的广泛一样﹐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生活性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
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与一般专业作家文学相比,在这一点上,民间文学有其独特性。由于它的作者人数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和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它的社会功用,也和书面文学颇有不同的地方。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从来源说,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大抵已经产生,这是氏族和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日益书面化。与原始文学的传统距离远了。但是,广大的下层人民因为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加以变化。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
另一方面,这两种文学又互相影响。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它作“词藻”的,就更多了。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多少对民间文学起过一定的影响。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
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影响民间文学是多民族的民间文学,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存在着相互交流、影响的明显现象。不同民族在文化上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在中国,汉族的民间文学,与各民族民间文学交错着、联接着。特别是那些民族间接触较早或居住交错、比邻的民族所产生影响或承受影响的痕迹更为显著。
各民族之间民间文学的接受影响,大都是以自己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为基础,对它进行选择、取舍、改造、加工。他们尽力使它民族化。这是民族间文化交流影响的自然法则。
民间文学的世界关系民间文学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在国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较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不仅有许多构思、表现手法相似,有的故事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像灰姑娘型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等"世界大扩布"的民间叙事作品,就属这一类。此外,像故事或叙事诗里,某些构思或部分情节相似的,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别的民族影响的结果。如中国与邻国印度、朝鲜、日本等,就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与那些国家的同种类作品的关系相当密切。从民间文学的互相交流、影响现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及文化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
民间文学的研究民间文学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方式。对民间文学进行研究的学科称为民间文艺学。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类民间文学作品进行的探索和阐明,或对它的历史进行清理和论述。近年来,学术界把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学的重要部分给予科学的探索和确当的叙述,给予民间文学以应有的地位。
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与文化史以及文化学的关系,同样是密切的。文化史和文化学的探究、叙述应该以世界的或民族的整个文化为对象。要叙述一个国家的文化史或文化学,决不能抛掉民间文学这种重要的精神文化产物,否则,不仅概括不周全,还可能影响到对整个文化现象评价和叙述的准确性
展开全部
民间文学是文学类学术名词,是文学的一个小分类。
民间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和流行的学术名词,是指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
从文类上来说,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民间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曲艺等。
目前中国民间文学是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自设二级学科,以及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属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二级学科而并存。目前世界上民间文学研究较为发达的有美国、中国、日本、芬兰、德国、韩国、俄罗斯等。中国国内研究实力较强的研究机构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
民间文学﹐与过去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在许多方面﹐特别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这两种文学﹐已经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东西。自然﹐它们彼此还是有多方面的关系的。从来源说﹐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大约在“野蛮阶段”的中期)﹐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传说﹑歌谣之类﹐大抵已经产生了。这主要是氏族或部落大众所产生和共有的文学。它即使有初步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带有某些专职性质的管理者兼作者﹐如早期的巫师﹑祭司之类﹐但在思想和艺术趣味上也是和氏族或部落的一般成员密切联系著的。阶级社会形成之後﹐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中国早期的诗文作者如屈原﹑宋玉等﹐
民间文学稍後也出现了。这就使文学日益书面化﹐越到后来越和“原始文学”的传统(口头性等)距离远了。但是在上层阶级的专业或半专业的书面文学产生﹑发展的同时﹐广大的下层人民﹐主要是农民﹐还有工匠等﹐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他们基本上仍然沿用著以口头语言为表现和传播工具的传统﹐并且随著社会生活的前进﹐或大或小地变化著。从个别作品或体裁说﹐著新生和死亡的现象﹐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其实中间还有一种市民阶级的通俗文学﹐这里暂且不提)﹐封建社会以及的半封建社会里﹐它们的性质和面貌已经呈现出极大的不同﹐不免形成那种对立或对抗的状态。
但是﹐这只是事实的一方面﹐尽管也许是主要的一方面﹔在另一方面﹐它们两者又互相影响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例如汉魏﹑六朝的民歌及古代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包括寓言﹑笑话)﹐被记录下来而成为书面文学﹐成为这方面文学的一部分﹔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和传奇﹑笔记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有的学者曾经指出这种影响﹐对某时期的专业作家文学起了一种“拯救衰弊”的作用。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它作“词藻”的﹐就更加常见了。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多少对民间文学起过一定的影响(它往往通过市民文学的渠道)﹐虽然和前者比较起来﹐这种影响是微弱的
民间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和流行的学术名词,是指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
从文类上来说,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民间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曲艺等。
目前中国民间文学是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自设二级学科,以及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属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二级学科而并存。目前世界上民间文学研究较为发达的有美国、中国、日本、芬兰、德国、韩国、俄罗斯等。中国国内研究实力较强的研究机构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
民间文学﹐与过去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在许多方面﹐特别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这两种文学﹐已经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东西。自然﹐它们彼此还是有多方面的关系的。从来源说﹐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大约在“野蛮阶段”的中期)﹐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传说﹑歌谣之类﹐大抵已经产生了。这主要是氏族或部落大众所产生和共有的文学。它即使有初步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带有某些专职性质的管理者兼作者﹐如早期的巫师﹑祭司之类﹐但在思想和艺术趣味上也是和氏族或部落的一般成员密切联系著的。阶级社会形成之後﹐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中国早期的诗文作者如屈原﹑宋玉等﹐
民间文学稍後也出现了。这就使文学日益书面化﹐越到后来越和“原始文学”的传统(口头性等)距离远了。但是在上层阶级的专业或半专业的书面文学产生﹑发展的同时﹐广大的下层人民﹐主要是农民﹐还有工匠等﹐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他们基本上仍然沿用著以口头语言为表现和传播工具的传统﹐并且随著社会生活的前进﹐或大或小地变化著。从个别作品或体裁说﹐著新生和死亡的现象﹐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其实中间还有一种市民阶级的通俗文学﹐这里暂且不提)﹐封建社会以及的半封建社会里﹐它们的性质和面貌已经呈现出极大的不同﹐不免形成那种对立或对抗的状态。
但是﹐这只是事实的一方面﹐尽管也许是主要的一方面﹔在另一方面﹐它们两者又互相影响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例如汉魏﹑六朝的民歌及古代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包括寓言﹑笑话)﹐被记录下来而成为书面文学﹐成为这方面文学的一部分﹔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和传奇﹑笔记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有的学者曾经指出这种影响﹐对某时期的专业作家文学起了一种“拯救衰弊”的作用。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它作“词藻”的﹐就更加常见了。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多少对民间文学起过一定的影响(它往往通过市民文学的渠道)﹐虽然和前者比较起来﹐这种影响是微弱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民间文学
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 传 ,并不断 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见中国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特征
①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
②集体性。民间文学作品,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所谓集体创作,既包括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诸方面,更包括整个创作和流传的过程。有些作品,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过程中,受到无数唱述者的加工、琢磨,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无法署名。有一些民间文学作品,经群众中具有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人的加工,具有了一定的个性,但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
③变异性。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和讲唱的过程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在语言方面是经常的,大量的,其他诸如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甚至主题也都会发生变异。民间文学的变异性蕴涵着所经过的历史、社会和传述者的思想、才艺的因素。这种特征是口头性、集体性所产生的自然果实。
④传承性。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我们现在有些故事或谚语,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直到今天,还能够以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
民间文学的表现媒介是应用最普通和最生动并富于活力的口头语言。只要语言存在,民间文学就会继续产生、存在和传承下去。
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 传 ,并不断 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见中国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特征
①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
②集体性。民间文学作品,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所谓集体创作,既包括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诸方面,更包括整个创作和流传的过程。有些作品,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过程中,受到无数唱述者的加工、琢磨,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无法署名。有一些民间文学作品,经群众中具有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人的加工,具有了一定的个性,但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
③变异性。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和讲唱的过程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在语言方面是经常的,大量的,其他诸如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甚至主题也都会发生变异。民间文学的变异性蕴涵着所经过的历史、社会和传述者的思想、才艺的因素。这种特征是口头性、集体性所产生的自然果实。
④传承性。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我们现在有些故事或谚语,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直到今天,还能够以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
民间文学的表现媒介是应用最普通和最生动并富于活力的口头语言。只要语言存在,民间文学就会继续产生、存在和传承下去。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基础,没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表现丰富多彩,内容广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民间文学是选自民间。就是大众化。文学涵盖很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