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7
1.做好互联网舆情监测
第一,企业需要对互联网舆情进行全面的实时监测,以便第一时间知晓负面舆情,抢占舆情应对的先机,防止舆情失控。这样做一方面是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时掌握舆情动态,避免公关危机的产生。
具体的话,企业则可以通过借助像识微商情监测系统这样的大数据舆情监测平台,对全网舆情信息进行自动收集整理,实时地了解与己相关的媒体报道和网民讨论,并自动生成相关的舆情分析图表及报告,供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依据。当发现敏感信息时,可自动报警,及时地通知相关管理人员,创造舆情应对处置的黄金时间。
2.制定敏感/负面舆情应对预案
第二,企业需要制定一份敏感/负面舆情应对预案,如舆情发生后由谁发声、需要借助哪些媒体的力量、与媒体的沟通技巧、通过什么举措重塑企业形象等等。
3.快速开展调查工作,全面合理地运用各种网络平台引导舆情
第三,企业需要保证信息发布及时、透明,减少不必要的公众恐慌,除去新闻媒体、政府网站等官方渠道外,还可以运用微博、微信等网民更容易接受的渠道引导舆情,有错误主动认错,有误解及时澄清。
4.负面舆情动态持续跟踪
由于舆情的多变性,为避免二次舆情的爆发,最后,企业还需要对负面舆情动态进行持续跟踪,以牢牢掌握舆情应对的主动权。如利用大数据舆情监测平台-识微商情,即可实时跟踪舆情的发展变化趋势,包括传播各阶段的热点话题、传播的具体渠道、具体媒体、关键传播节点等等,便于企业掌握舆情发展的脉络,做出有效的预测。
网络舆情发生后,第一时间由领导组组织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专题部署会,传达市委的指示精神,分析舆情的发展形势,统一宣传口径,明确引导要求,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二)启动新闻发布审批和通报机制
网络舆情发生后,严格按照《中共介休市委组织部新闻发言人制度》,迅速制定新闻发布方案和发布内容,报市委批准后组织发布,及时通报网络舆情发展,汇编舆情专报。
(三)启动网络监控和引导机制
启动公安局网络监控设备,严密监控舆情的发展动向;及时封堵和删除网上有害信息,组织网络舆情监测员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相关舆情和舆论引导工作,积极撰写网评文章,通过发帖、跟帖等形式进行解释疏导,引导正确舆论发展方向,做好网络媒体的宣传导向工作。
做好应急处置结束后的善后各项工作,并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应急处置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及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估,针对处置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暴露出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本预案。
对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网络宣传引导工作并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重大影响和严重后果的人员及部门由纪检部门实行问责制。
网民既是传播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再生产者。网络事件的传播是多向度、呈放射或折射线状地散发开去的,网络热点借助娱乐化的名目实现爆炸性传播。在当今社会广开言路的风气尚未完全形成、不少批评性和质疑性的意见和建议难以畅所欲言之际,网络更显其坦诚和率真的一面。
二、强化舆论反映速度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因为网络、微博、即时通信和社交网工具的广泛应用,新闻周期大大缩短,新闻呈现和传播不是以小时计,而是以分秒计。在4小时内,就可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有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如果在“黄金4小时”内默不出声,那么影响舆论的关键时机就被贻误了,负面舆论就会铺天盖地,在后期应对中便处处被动。
三、注重信息的公开
信息公开是个法宝。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中,西方媒体第一次惊叹中国媒体的开放性。充分认可我国媒体及时、客观、开放、透明的报道,大大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真相之所以战胜谎言,真情之所以感动世界,就是源于信息的公开透明。政府官员需要了解网络传播知识,推进施政的民主化、透明化,需要放低身姿,以平等心态学习如何和网络、网民打交道,才能推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四、坚定处置态度
负面信息在网上遭遇曝光后,必然会吸引众多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对于事件的发生,官方在处置过程表现出来的态度往往备受舆论关心。如果官方在处理事件中的表态不明确、不坚定、不真诚、不实事求是,就极易激发公众舆论的声讨,引发更大范围的危机。
五、重视互联网的作用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在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里,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正在成为党政机关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不断提高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技巧,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施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