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的与孩子说话?
母亲如何与孩子说话,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看到有的妈妈对孩子说话几乎都是命令式的,一次经过一个饭店门口,里面母亲与儿子正在争执,只听见儿子一直无理取闹的说“我听不见,我听不见”,而母亲就是非常生气的指着儿子说“你再说!!你这个混蛋!坏蛋!再敢说我打死你!”,然后几乎是歇斯底里的生气状态,而儿子越发赌气的说“我就是听不见,听不见”。两个相爱的母子,因为彼此不理解相互伤害,这是不应该发生的。
我想我永远不会这样对孩子说话,也永远不会与孩子陷入这样无意义的互相伤害。这样的对话,怎么让孩子尊重父母?怎么让孩子知道他还被妈妈爱着,他怎么可能还去爱别人。而且他当然会模仿妈妈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那么下一步的教育是否又陷入下一个恶性循环呢?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就听话么?怎么可能呢?没有给孩子好的土壤,没有好的阳光,他怎么会灿烂?
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永远要记住的一句话就是:孩子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爱。物质满足对孩子来说并不重要,穿高档衣服吃高档饭菜住高档房子对孩子来说并不重要,对孩子来说让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满足,是父母浓浓的爱,不是溺爱,是有温暖的缓缓流出的,有纪律有规则的爱,是能让孩子心理充满阳光的爱。
有次在马路边,无意听到一对母子的谈话,母亲说“你今天是不是没有把信封给老师?”
“给了”(如果孩子这个时候在说谎,一定有他的原因,可惜这位母亲似乎从来就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肯定没给!说老实话!”(也许是这个孩子经常说谎,也许是母亲太了解孩子,才得出这么武断的结论,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把孩子当大人看,即使是真的撒谎也没有必要当面拆穿,我们可以事后在与孩子商讨。如果孩子真的这么轻易就撒谎,是否和父母平时的教育有关系呢?)
“给了”
“没给吧?!说,说老实话”妈妈已经故意放下脸来看着儿子的,其实也一直没有笑容过。
儿子用眼睛余光看妈妈。(我读懂他的意思,是让妈妈给他一个台阶。可惜现在很多父母都错误的认为孩子是附属品,是用来教育和教训,而不是一起享受快乐和生活的家庭一分子,根本就没有想过孩子的尊严,孩子也爱面子,难怪很多父母都把教育孩子当作是痛苦的事情了)
“是你早上没有放进我书包”(孩子担心被责备,也需要在陌生人面前保全自己的面子,开始推卸责任,这是不是将来,他养成推诿责任的开始呢?)
“胡说,是你自己没有拿!”(妈妈用恶狠很厌恶的眼神撇了一眼儿子。天,母亲怎么可以用这样的眼神对自己的孩子,儿子无论是如何,都是一张白纸来到世界,他成为怎么样的人,一定是与养育他的父母有直接关系的,我认为父母永远没有权利用这种厌恶的恶狠狠的眼神来看孩子)
这个儿子不敢再看母亲的眼睛,蹲下来,拿根树枝,假装再画什么。(也许他已经习惯被伤害,我明显感觉,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在他的性格里一定是烙下了什么)
儿子说“可能在家里吧,你自己回去找找”(听到这里,这个对话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对孩子只是一次伤害,没有任何其他意义了,我心痛了,赶紧走开了,当时真想对那位妈妈说,你就不能笑一笑吗?)
没有笑容的父母,怎么能让孩子笑对以后的人生呢?
与孩子说话,我庆幸我一直很小心。也许是和丁丁一出生开始,我就谨小慎微的培育孩子有关系,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教育错了孩子。
孩子一出生,我就没有把他当成小孩子看待过。一直认为他只是一个需要照顾的大人,一个朋友,只是现在自己还没办法照顾自己,我帮他照顾他自己。所以骨子里我就是把他当大人看待,骨子里就尊重他,骨子里就平等对待他,骨子里就相信他自己的决定,骨子里就相信他的所有想法,所以对孩子说话的处理上也许就感觉容易很多。
原则一:不装腔作势说话
不要故意在孩子面前显得很热情很开心说违心话,或者故意显得很严肃很愤怒说气话等等,应该在孩子面前自然表露自己,说话大方得体,和蔼可亲,最好是缓言缓语。特别是做母亲的,做了母亲后,就尽量改掉自己的急躁脾气,不要太容易生气也不轻易发火,平心静气对待生活和工作,安详和缓的母亲对孩子就如一捧甘泉,他会学会细细品味,他会学习你的处事方式和方法。要想让孩子成为怎么样的人,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夫妻之间尽量不要吵架,尽量做到相敬如宾。
原则二:说话的时候微笑,不说话的时候也微笑
孩子早上一睁开眼,看到的一定是我的笑容,不用造作,看到孩子甜美的可爱,微笑是从心里散发出来的。我说“早上好,丁丁”,他会回报给我灿烂的笑容和满是口水的香吻。
当丁丁看到我的时候,我一定会对他微笑。和丁丁说话,我一定是带着笑容。丁丁很少让我生气,他一般不捣乱也不无理取闹,我非常非常少对丁丁生气过,如果生气一般是把丁丁一个人放下,让他哭一阵,我走开。过一会回来,微笑着对丁丁说,妈妈刚才很生气,但是妈妈也有不对的地方,刚才不应该这样对你,但是以后你也不要。。。好吗?来,抱抱。丁丁就会很快乐的抱着我,头靠着我的头好一会。
现在的丁丁随时阳光般的笑容是他最迷人的招牌了。也许他是慢慢学会的吧。他从5个多月开始,就会用迷人笑容和每个看到他的人打招呼,许多人都称奇。
原则三:说正话
3岁前的孩子是听不懂反话伪话的,比如“你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把你送给叔叔阿姨咯”“你是妈妈路边捡来的”“不听话,让大灰狼把你吃掉”。。。
孩子是无法分辨这些话的真假的,会十分相信大人的话,以为妈妈真的会把自己送给别人,以为真的自己是捡来的,以为真的会被大灰狼吃掉,等等,这并不会让孩子更听话,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恐惧心理,缺乏安全感,会死死缠住母亲,寸步不离,会有自卑感,不敢也不愿同生人说话等。
类似这样会让孩子产生不安感觉的话,最好不要说。
如果有朋友开玩笑的说,阿姨把你带回家吧。你要赶紧说,宝宝放心,妈妈不会离开你的,妈妈爱宝宝,永远和宝宝在一起。
原则四:说好话
尽量少评价孩子的缺点,尤其不要在外人面前说孩子的坏话。这点是很多父母都会犯的错误。
比如我们经常听父母说“我的孩子很调皮”“他经常搞破坏”“他很不听话”,如果这个时候你的孩子很不幸正好听到,就对他(她)产生了潜意识,孩子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孩子往往就会按照你说的话更变本加厉的去做。
比如,一个孩子老去翻抽屉,母亲一看到孩子就对别人说,“你看着,等一下他就跑去乱翻抽屉了,烦死人的,一点也不听话”,试想想,孩子听到这个话,也许本来还没注意到抽屉,就会转而到抽屉那里,乱翻起来。
还有平时一些细节我们也要注意。比如一次,外婆在家,丁丁也在,桌子上放了刀和杯子。外婆看到了,就大叫“丁丁不要拿刀哟”,(外婆错误的提醒了丁丁的无意识,我只能想办法补救了,如果是你怎么做呢?)结果丁丁发现新大陆似的,抓住刀不放,我看到了,用眼神制止了外婆准备继续说,然后开心的对丁丁说“哇,丁丁好乖,知道这个是刀哟,来妈妈教你怎么用。。。(趁机抓住丁丁的手,保护他不受伤害,但动作不要太明显,要适度就好,顺势教他刀的正确用法和危险性),恩,丁丁的手还不能很好的控制刀,要再长大点才能用哟,(让外婆去取个好玩的玩具来转移他的注意力),记住以后拿到刀,就给妈妈,丁丁真乖,丁丁长大了,知道刀是危险的。恩,谢谢,妈妈爱丁丁,丁丁真懂事”。从那以后,丁丁拿到刀,只要我说“丁丁,刀给妈妈,真乖,谢谢丁丁”他就会主动把刀给我,有时候甚至拿到刀,就直接交到我手里,或者就不会去碰刀了。
原则五:少说不
我们尽量少对孩子说“不要”“不行”,要把这个“NO”,放在最关键的原则上,比如电,火等。然后把家里收拾一个可以让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间,比如他自己的房间,就让他自由的疯。等他稍微大一点就教他,玩完了要收拾干净。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快,很快就会收拾东西的游戏。
我们在孩子面前
不说“小心,不要把杯子打翻了”而要说“小心点拿,要把杯子拿好”
不说“不要把饭撒的到处都是”而要说“吃饭慢慢吃,保持饭桌的干净”
不说“不准乱扔东西”而要说“来,我们一起把这里收拾好”
不说“不要打弟弟”而要说“弟弟还小,我们要好好保护他,对待弟弟,要轻一点”
。。。。。。。。。。。。。
我们要说好话,看到孩子的优点,特别2岁前的孩子一定要多表扬,让孩子产生“好”的潜意识。孩子自然就会按照你的潜意识发展。2岁以后的孩子,比较敏感,对表扬要控制一些,绝对不过渡表扬,不泛泛表扬,只表扬具体事务,不表扬虚的。
如果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这不行,那不对,孩子处处受压抑,处处受限制,反而容易让孩子有腻烦和逆反心理,就会让家长觉得“不听话”和“调皮”。所以要改变孩子,首先我们要学会科学的育儿方式。
一个简单的育儿原则就是:你想将来孩子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孩子。
慢慢吞吞地起床,悠哉游哉地吃饭、换衣服......眼看着就要迟到,小孩子在等着,他还悠然自得。
“快点快点!”不知道讲了多少遍可他就是不听。
我想大部分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这时候先不要抓狂,其实只要换一种说话的方法就可以让孩子乖乖听话。
将命令变成选择
这也要做那也要做......一想到这个,就觉得早上的时间好短好紧张呀。所以,妈妈的催促肯定会让孩子变得焦急。
不过请稍等一下。既然没有贪睡晚起也没有迟到,却总有种被催着赶着的感觉,那么就并不是没有足够的时间,而可能是没有从容淡定的心情吧,也许并没有必要催孩子快点快点。
在这里,希望各位妈妈能回顾一下自己早上说的话。
你是不是惯于在孩子做任何事之前都指手画脚呢?一旦妈妈习惯了催促孩子,自己内心中的从容感也会消失不见。
这时候,不妨试着改变一下自己说话的方法。比如,将“快起床”改为“已经到X点了哦”,“赶快去吃饭”不妨改成“早饭已经准备好啦”,“再不快点上学就要迟到了”,不妨改成“今天准备几点出门呀?”
我们可以通过语言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需要去做什么,将被动的教育转化为主动的思考。我想,在这样的思考方式下,妈妈的心情应该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从容很多。
把命令当成游戏
孩子最喜欢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还会有浓烈的求胜心,因此我们可以好好的利用这一点。
不仅仅是早晨,在任何我们希望孩子抓紧时间的时候,都可以把任何的命令的语言变成游戏的邀请。
在早上孩子不肯穿衣服的时候,不必说“快换衣服”,试着用“和妈妈比赛看谁今天比较乖”来开启一天的生活吧。孩子会在求胜心的驱动下,麻利地穿好自己的衣服。
在孩子不愿意去上厕所的时候,试着说“如果尿出来就是你赢,没尿出来就是妈妈赢哦”,孩子很可能会回答你“肯定是我赢”,然后干劲十足的去厕所,然后还会嚷着“赢了”从厕所里跑出来。
还有晚上孩子不肯睡觉的时候,妈妈如果提出“我们装睡吓爸爸怎么样”,孩子就会很认真地假睡......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这些话,都是实测有效的。
如果你总是对孩子重复同样的话,那不管怎么训斥他都会当作耳边风。不过,我们如果从语言上多下功夫,事情也许会简单很多。
让语言击中孩子的心理
我们真正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理解孩子的心理。但是孩子的心理是怎么样的呢?
孩子的心理其实和大人很像。我们喜欢鼓励,不喜欢批评;我们喜欢顺利,不喜欢挫折;我们喜欢自由自在,不喜欢受到诸多限制......孩子也是一样。
只不过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失去随心所欲,我们要被各种各样的规则包裹,我们学会了克制和忍耐,但是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也做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