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展开全部
��略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记得,我非常崇敬的老师季羡林先生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章里,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作为一位著名学者他本人并不信佛,但他对印度文化和佛教,以及中国佛教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即便是一个佛教徒也提不出的深刻见地和学术观点。比如,他说,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教。我们简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不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否则,我们无法写出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季先生的评价可谓公正精辟。但他老人家也要求我们对于这样的研究“更要细微、具体、事实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论断”。
佛教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博士京口授浮徒经,以及后来的汉永明帝梦金人,派遣使臣迎取佛像、传教士传教,翻译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修建洛阳白马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是直接从佛陀的故乡尼泊尔和印度进来的,而是从今天的中亚,西域传播而来的。其传播路线有二条:一条是北传路线是通过阿富汗、巴基斯坦、新疆的喀什、和田、吐鲁番、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进来的;一条是南传线路,既通过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的海上线路。
初传佛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翻译佛经,和如何适应中国化的问题。魏晋南北朝以来,佛经逐渐被翻译成了汉文,但是要想让人们理解和读懂、听懂这些外来的异族思想,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用汉语文化的习惯解释佛教的名词概念,如何让我们原有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接纳外来的佛教,让其本土化、民族化,这一过程经过了二三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佛教的传入由于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所以在魏晋六朝时期发展的非常迅猛。通过修建各种大规模的石窟寺,如克孜尔石窟、伯孜克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创作了难以记数的佛教石刻造像,全国各地兴建了大小不一的寺院,大量的佛经翻译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佛教建筑的传承就不可能留下这麽多文化遗产,中国历史上的雕塑艺术,基本上就是佛教的雕塑艺术。壁画艺术也是如此。
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对道德的说教色彩较重,而对形而上的思考较少,逻辑性差,我们的古代哲学不但有浓郁的道德说教,也有很多的诗意,直观而且唯美,这种理解很难用西方的哲学概念加以解释。佛教进来后,特别是佛教的唯识、般若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逻辑理性,对宋明理学的心性概念,对中国哲学中的思辨精神的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 又如为了方便给一般不识字的普通信众讲说佛经故事,由此产生了宝卷、讲俗等,后又发展成为通俗的小说;唐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画家很少没有不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尤其是宋朝的文人画也受到佛教思想和佛教绘画的影响;敦煌壁画采用了西域的画法;禅宗有南北之分,书法以禅宗的标准来进行区别也有南北之分,书画家董其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大书法家都抄写过佛经《华严经》、《心经》等,王羲之就是一例。魏晋南北朝时期译经和写经的过程,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的书法艺术的水平,而且也刺激了古代音韵学的发展;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元宵节也是跟佛教有关的节日,是释迦麽尼降服众妖魔的日子,世界通明一体,灯火辉煌象征着世界的光明和美好;佛教的音乐,在历代也被统治阶层所重视。隋炀帝收入宫廷的礼乐《九部乐》之中,就有不少是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朝的音乐,尤其受到了佛乐和胡乐的影响。佛教音乐使人听后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受,今天在民间还是很盛行,特别是五台山、峨眉山的佛教音乐依然非常的盛行。
可以说,在人类宗教的传播史上,唯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是从来没有采用过武力的宗教,这一点是与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有着不同的地方。
佛教初传的时期并没有自己的活动场所,大多是王公贵族、有钱人家,商人们进行的“舍宅为寺”,比如广州的光孝寺,就是汉朝时期南越王的玄孙施舍的。后来,僧人们有了一定的供养后开始修建自己的活动场所。中国早期寺庙的建筑格局是以佛塔为中心,在佛塔的周围修建僧舍,以供奉佛舍利的塔是主要的标志和象征,所以佛塔是建筑的主体,塔的旁边建寺。这也是继承了古印度寺院的建筑风格与要求;唐宋时期寺院建筑就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格局,不像过去只是在有钱人家施舍的一个空间里进行佛事活动。唐代著名的和尚道宣法师制定了一套关于修寺建塔的方案,制定了《戒坛图经》,明确规定了寺院的建筑要求与标准,特别规定应以殿为主,为整个寺院建筑的中心,理由是因为佛殿这里是供奉佛像,佛经和僧人们念经说法的主要地方,这样就把传统的殿堂和塔分离开来。从建筑形式上看,塔在殿的后面。宋朝时期,寺院建筑盛行“伽蓝七堂”的建筑格局,如佛殿、法堂、僧房、库房、山门、西净、浴室。
元明以后,中国的寺院布局和建筑风格基本定型,其特点是寺院的布局是坐南向北,寺院修建在南北的中轴线上,讲究对称组合,但不同地区的寺院修建总是因地制宜,借势而建,给人一种自然而成的美感。汉传佛教的禅宗寺院,其建筑风格大体相同,规划严格,布局合理,一般是山门、然后是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东配殿,一般是祖师堂,西配殿伽蓝殿,正殿(大雄宝殿)后是法堂,两边一是禅堂,一是斋堂,最后是藏经楼。北京的广济寺,大钟寺、戒台寺,还有河南河北的禅宗寺庙建筑都是这样。南方的寺院有不少是修建在山里,常常是借势而建,上高下低,寺院建筑由几重院组成,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层层递进,形成了层层叠叠的纵深感,由于空间比较大,还有不少寺院修建有放生池等设施。有的寺院建筑在构想上非常的巧妙,使用厅、台、楼、阁、长廊等建筑设施把整个寺院互相连接起来,院内种植有花草树木,荷花池,果树、苗圃、菜园、茶园等,小路常以鹅暖石铺成,不仅体现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而且构成了寺院建筑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建筑,以及修行者之间所形成的特殊关系,他们相互关联,彼此呼应,达到了一种清净、安详、自然、朴素、优美和谐的禅境与画意。
这些地方如今都成了中国各地著名的历史名胜和文化旅游的景点,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下名山僧占多的”缘起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都是当年的僧人们的努力的结果。如果有机会去佛教的四大名山,比如清凉山,也就是五台山,你能有许多的感受和收获,但是你必须用心体验五台山佛教建筑的美学情调。例如,台怀镇象征性的建筑是元代的覆钵式的藏传佛教喇嘛塔,塔下面的建筑是塔院寺,以塔为中心修建了几个寺院,最顶上是菩萨顶,下来时,有著名的女众道场普寿寺,塔的傍边不远是藏传佛教寺院广仁寺,也叫十方堂,一路走下来所欣赏到的美,及在四季,或是烟雨中的景致全都不一样…,实在是,慢慢走,欣赏吧!
此外,我们要到这些佛教圣地到底是看什么?拜什麽?我所理解的拜佛,拜一尊佛到底是在拜什麽?这绝对不是偶像崇拜,而是通过这个象征形式唤起我们内心的一种精神和思想。比方说,我们拜观音菩萨,是要拜她的慈悲精神,是要把这种慈悲的精神化在我们的心里,把慈悲的种子埋藏在我们的身心里,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信仰者来进行拜观音菩萨最终目的;峨眉山的普贤菩萨是拜他的行愿精神,因为他曾向佛祖发誓一定要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和实现他成佛的心愿;拜文殊菩萨,是拜他智慧地通达地看待生老病死的人世态度,开启我们智慧人生的大门;九华山地藏菩萨的精神,与西方耶稣基督的“我不被钉十字架,谁被钉十字架”的精神很象,他曾向佛发誓,在佛圆寂后未来佛还没有诞生时,他要度尽地狱里受苦受难的人们,即“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想这也是佛教和基督教精神可以沟通和呼应的地方,它闪耀着一种伟大的全人类思想的魅力和光芒,以这种伟大精神为基础才能在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之间找到一种大家可以共同遵守的东西,才能建立一种周先生所谓的新的世界秩序,和共同信仰。
我记得以前读过一位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诗人吉普林的一首诗,表达了他的东西方对立观念,例如:“嗷,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那老哥俩再难聚首,永远也不回头。”但同样是一位西方的作家,比如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也曾有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却表达了东西方和睦相处的、更高的文化观念和精神境界。他的大意是:
无论东方,无论西方,我们都要结合在一起就象兄弟姐妹一样。为什麽比较文学,世界文学能够遵从歌德的思想和观念呢?我认为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歌德要比吉普林伟大的多,因为他表达了一种更为深远,更为博大,更为和谐的人类美好理想。
(中国佛教艺术信息中心提供 文/《佛教文化》尘中客)
我记得,我非常崇敬的老师季羡林先生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章里,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作为一位著名学者他本人并不信佛,但他对印度文化和佛教,以及中国佛教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即便是一个佛教徒也提不出的深刻见地和学术观点。比如,他说,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教。我们简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不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否则,我们无法写出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季先生的评价可谓公正精辟。但他老人家也要求我们对于这样的研究“更要细微、具体、事实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论断”。
佛教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博士京口授浮徒经,以及后来的汉永明帝梦金人,派遣使臣迎取佛像、传教士传教,翻译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修建洛阳白马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是直接从佛陀的故乡尼泊尔和印度进来的,而是从今天的中亚,西域传播而来的。其传播路线有二条:一条是北传路线是通过阿富汗、巴基斯坦、新疆的喀什、和田、吐鲁番、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进来的;一条是南传线路,既通过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的海上线路。
初传佛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翻译佛经,和如何适应中国化的问题。魏晋南北朝以来,佛经逐渐被翻译成了汉文,但是要想让人们理解和读懂、听懂这些外来的异族思想,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用汉语文化的习惯解释佛教的名词概念,如何让我们原有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接纳外来的佛教,让其本土化、民族化,这一过程经过了二三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佛教的传入由于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所以在魏晋六朝时期发展的非常迅猛。通过修建各种大规模的石窟寺,如克孜尔石窟、伯孜克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创作了难以记数的佛教石刻造像,全国各地兴建了大小不一的寺院,大量的佛经翻译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佛教建筑的传承就不可能留下这麽多文化遗产,中国历史上的雕塑艺术,基本上就是佛教的雕塑艺术。壁画艺术也是如此。
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对道德的说教色彩较重,而对形而上的思考较少,逻辑性差,我们的古代哲学不但有浓郁的道德说教,也有很多的诗意,直观而且唯美,这种理解很难用西方的哲学概念加以解释。佛教进来后,特别是佛教的唯识、般若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逻辑理性,对宋明理学的心性概念,对中国哲学中的思辨精神的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 又如为了方便给一般不识字的普通信众讲说佛经故事,由此产生了宝卷、讲俗等,后又发展成为通俗的小说;唐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画家很少没有不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尤其是宋朝的文人画也受到佛教思想和佛教绘画的影响;敦煌壁画采用了西域的画法;禅宗有南北之分,书法以禅宗的标准来进行区别也有南北之分,书画家董其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大书法家都抄写过佛经《华严经》、《心经》等,王羲之就是一例。魏晋南北朝时期译经和写经的过程,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的书法艺术的水平,而且也刺激了古代音韵学的发展;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元宵节也是跟佛教有关的节日,是释迦麽尼降服众妖魔的日子,世界通明一体,灯火辉煌象征着世界的光明和美好;佛教的音乐,在历代也被统治阶层所重视。隋炀帝收入宫廷的礼乐《九部乐》之中,就有不少是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朝的音乐,尤其受到了佛乐和胡乐的影响。佛教音乐使人听后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受,今天在民间还是很盛行,特别是五台山、峨眉山的佛教音乐依然非常的盛行。
可以说,在人类宗教的传播史上,唯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是从来没有采用过武力的宗教,这一点是与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有着不同的地方。
佛教初传的时期并没有自己的活动场所,大多是王公贵族、有钱人家,商人们进行的“舍宅为寺”,比如广州的光孝寺,就是汉朝时期南越王的玄孙施舍的。后来,僧人们有了一定的供养后开始修建自己的活动场所。中国早期寺庙的建筑格局是以佛塔为中心,在佛塔的周围修建僧舍,以供奉佛舍利的塔是主要的标志和象征,所以佛塔是建筑的主体,塔的旁边建寺。这也是继承了古印度寺院的建筑风格与要求;唐宋时期寺院建筑就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格局,不像过去只是在有钱人家施舍的一个空间里进行佛事活动。唐代著名的和尚道宣法师制定了一套关于修寺建塔的方案,制定了《戒坛图经》,明确规定了寺院的建筑要求与标准,特别规定应以殿为主,为整个寺院建筑的中心,理由是因为佛殿这里是供奉佛像,佛经和僧人们念经说法的主要地方,这样就把传统的殿堂和塔分离开来。从建筑形式上看,塔在殿的后面。宋朝时期,寺院建筑盛行“伽蓝七堂”的建筑格局,如佛殿、法堂、僧房、库房、山门、西净、浴室。
元明以后,中国的寺院布局和建筑风格基本定型,其特点是寺院的布局是坐南向北,寺院修建在南北的中轴线上,讲究对称组合,但不同地区的寺院修建总是因地制宜,借势而建,给人一种自然而成的美感。汉传佛教的禅宗寺院,其建筑风格大体相同,规划严格,布局合理,一般是山门、然后是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东配殿,一般是祖师堂,西配殿伽蓝殿,正殿(大雄宝殿)后是法堂,两边一是禅堂,一是斋堂,最后是藏经楼。北京的广济寺,大钟寺、戒台寺,还有河南河北的禅宗寺庙建筑都是这样。南方的寺院有不少是修建在山里,常常是借势而建,上高下低,寺院建筑由几重院组成,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层层递进,形成了层层叠叠的纵深感,由于空间比较大,还有不少寺院修建有放生池等设施。有的寺院建筑在构想上非常的巧妙,使用厅、台、楼、阁、长廊等建筑设施把整个寺院互相连接起来,院内种植有花草树木,荷花池,果树、苗圃、菜园、茶园等,小路常以鹅暖石铺成,不仅体现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而且构成了寺院建筑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建筑,以及修行者之间所形成的特殊关系,他们相互关联,彼此呼应,达到了一种清净、安详、自然、朴素、优美和谐的禅境与画意。
这些地方如今都成了中国各地著名的历史名胜和文化旅游的景点,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下名山僧占多的”缘起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都是当年的僧人们的努力的结果。如果有机会去佛教的四大名山,比如清凉山,也就是五台山,你能有许多的感受和收获,但是你必须用心体验五台山佛教建筑的美学情调。例如,台怀镇象征性的建筑是元代的覆钵式的藏传佛教喇嘛塔,塔下面的建筑是塔院寺,以塔为中心修建了几个寺院,最顶上是菩萨顶,下来时,有著名的女众道场普寿寺,塔的傍边不远是藏传佛教寺院广仁寺,也叫十方堂,一路走下来所欣赏到的美,及在四季,或是烟雨中的景致全都不一样…,实在是,慢慢走,欣赏吧!
此外,我们要到这些佛教圣地到底是看什么?拜什麽?我所理解的拜佛,拜一尊佛到底是在拜什麽?这绝对不是偶像崇拜,而是通过这个象征形式唤起我们内心的一种精神和思想。比方说,我们拜观音菩萨,是要拜她的慈悲精神,是要把这种慈悲的精神化在我们的心里,把慈悲的种子埋藏在我们的身心里,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信仰者来进行拜观音菩萨最终目的;峨眉山的普贤菩萨是拜他的行愿精神,因为他曾向佛祖发誓一定要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和实现他成佛的心愿;拜文殊菩萨,是拜他智慧地通达地看待生老病死的人世态度,开启我们智慧人生的大门;九华山地藏菩萨的精神,与西方耶稣基督的“我不被钉十字架,谁被钉十字架”的精神很象,他曾向佛发誓,在佛圆寂后未来佛还没有诞生时,他要度尽地狱里受苦受难的人们,即“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想这也是佛教和基督教精神可以沟通和呼应的地方,它闪耀着一种伟大的全人类思想的魅力和光芒,以这种伟大精神为基础才能在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之间找到一种大家可以共同遵守的东西,才能建立一种周先生所谓的新的世界秩序,和共同信仰。
我记得以前读过一位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诗人吉普林的一首诗,表达了他的东西方对立观念,例如:“嗷,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那老哥俩再难聚首,永远也不回头。”但同样是一位西方的作家,比如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也曾有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却表达了东西方和睦相处的、更高的文化观念和精神境界。他的大意是:
无论东方,无论西方,我们都要结合在一起就象兄弟姐妹一样。为什麽比较文学,世界文学能够遵从歌德的思想和观念呢?我认为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歌德要比吉普林伟大的多,因为他表达了一种更为深远,更为博大,更为和谐的人类美好理想。
(中国佛教艺术信息中心提供 文/《佛教文化》尘中客)
展开全部
按考题的形式给你总结下: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1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影响
佛教为中国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为中国的音乐、建筑、天文、医药注入了新元素。
2、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
研究中国文化史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同样也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因为语言的相互借用是文化接触融合后最明显的产物,由于宗教的介入,我国人民学习传播的要求才造成佛教词语的渗透。
3、佛教对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有深远影响。从哲学角度来说,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其实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可见经过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两千年中不断的融合,佛教文化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1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影响
佛教为中国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为中国的音乐、建筑、天文、医药注入了新元素。
2、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
研究中国文化史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同样也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因为语言的相互借用是文化接触融合后最明显的产物,由于宗教的介入,我国人民学习传播的要求才造成佛教词语的渗透。
3、佛教对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有深远影响。从哲学角度来说,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其实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可见经过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两千年中不断的融合,佛教文化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语言、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医学、科技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日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世俗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学术思想、修养方法、音乐美术、工艺建筑、风俗习惯等等。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佛学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中国传统社会民众精神生活以新的启发。
佛教为中国文化、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教对中国音乐、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
伴随佛教俱来的还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的传习。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学术思想、修养方法、音乐美术、工艺建筑、风俗习惯等等。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佛学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中国传统社会民众精神生活以新的启发。
佛教为中国文化、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教对中国音乐、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
伴随佛教俱来的还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的传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佛教词汇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深远,就连梁启超先生都曾对此评价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绘画啊
雕塑啊
诗词啊
都有。
主要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
雕塑啊
诗词啊
都有。
主要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