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史书中说王安石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 我来答
美丽之最JS
2018-01-29 · 超过6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4
采纳率:75%
帮助的人:108万
展开全部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到宋神宗时期,北宋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虽然有过一度繁荣,但由于内部机构臃肿,人满为患,外部辽国、夏国不断侵扰,军费开支陡增,加上花钱买和平,每年要向辽、夏支付高额赔款,导致财政空虚,人民生活困苦,许多走投无路的百姓甚至揭竿而起,四川王小波、李顺起义,就暴发在这一时期。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之下,熙宁二年(1069),年轻的宋神宗为了摆脱困局,起用王安石,推行了变法,史称“熙宁变法”。王安石远见卓识,颁布推行了一系列破除弊端、发展生产、增加税收、提升军备的政策,也是对症下药,颇见成效。然而,为什么史书中很多地方记载说,王安石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呢?

一、王安石的观点在当时的士大夫看来太过激进。宋朝以儒家思想为治理国家的思想法宝,儒家讲究谦让、中庸,如果太激进,就会被扣上离经叛道的罪名,而王安石却在变法前后,提出过惊世骇俗的“三不足”狂言。熙宁三年(1070)春,作为翰林学士的司马光,给谋求馆职的一班朝臣初拟了一道“策问”题,内容就是王安石的“三不足”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司马光希望参考者辩驳一下这一离经叛道的“怪论”。可见,当时许多人对王安石的议论十分反感,因为这些言论是为推行变法进行思想铺垫的,所以在后来推行变法中,反对这些言论的官员,反对他变法主张的态度异常坚决。

二、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贵族士大夫的利益。王安石变法中,有一条变法政策就是打击地主们的土地兼并。但是,贵族和士大夫中大地主多如牛毛,打击土地兼并就是抽空他们的钱袋子,触犯了他们的既得利益。王安石虽然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载,但他深谙王道而不通权变,深知国弊而不懂“官箴”。变法乃是一种利益的重新调整,必然伤筋动骨,他急于事功而又不能因势利导,结果犯了众怒。贵族士大夫不乏对祖宗的孝顺和对国家的忠诚,但侵犯了谁都会刺猬般反戈一击,因此,这些锦衣玉食的士大夫结成牢固的利益集团,哭爹喊娘向宋神宗告御状,欲置王安石于死地。

苏洵以王安石面垢不擦,衣垢不浣,一年四季不洗澡,而作《辨奸论》一文,断言:“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苏洵因此在朝野暴得大名。谏官陈?甚至说:“寻常学者须知得王安石一分不是,即是一分好人,知得王安石十分不是,便是十分好人。”这些人和这些骂声,不过是反对和攻击王安石变法的冰山一角而已。所以,史书中说王安石是北宋灭亡罪魁祸首的记载,真是随处可见,多得很。

当然,也有说话公允的评价,比如,黄庭坚。黄庭坚也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他对王安石却是欣赏和敬佩的,他在《跋王荆公禅简》中说:“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你说的史书应该是指《宋史》这样的传统正史。《宋史·王安石传》的定评是引用的朱熹的评论: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在这样的史书中,都是用传统政治的观点来评价政治人物的,而且会受到史料和修史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氛围的影响。

《宋史》关于王安石的评价,主要来自宋朝留下的官方记录。但宋朝本身是一个非常注重自身历史和评价的朝代,从真宗时期开始修太祖实录、太宗实录,每个皇帝登基后都会给前面的皇帝修实录。

那么,关于王安石的历史评价主要是牵扯到对神宗朝的评价,关于他的材料也主要保存在神宗实录中。但是神宗实录是宋朝经历过三次重修的。

首先是神宗死后,哲宗年幼,由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主持朝政。她反对新法,所以她在神宗死后,马上将之前反对新法的主要干将如司马光、吕公著、吕公弼等人召回朝廷,担任宰相,开始推翻新法,恢复旧法。

这段时期,史书上称之为元?时期,“众正盈朝”(不是东林党),原来王安石提拔起来参与变法的骨干如吕惠卿、章??⒃?嫉热耍?急槐嶂鹪斗健R簿褪窃谡舛问逼冢?谕耆?穸ㄍ醢彩?浞ǖ淖芑?飨拢?瓿闪松褡谑德嫉牡谝话妗?/p>

高太皇太后死后,哲宗亲政,又开始反对旧法,恢复新法,召回了章??⒃?嫉热耍?簿褪巧苁ナ逼凇R彩窃谡舛问逼冢?彼蔚牡痴??佳杆俜⒄梗?碌澈途傻呈仆??穑??坎蝗荨?/p>

到徽宗登基后,旧党曾经有过短暂的恢复,但为时不久,就又回到“绍述”神宗之政的路线上去了,不但以前早已被认定的旧党被悉数贬逐远方,甚至连曾布这种曾经参与过变法,只是和章??胁煌?饧?娜耍?急淮蛉搿霸?v党人”,立了元?党人碑,以示要将旧党永远禁锢不用。

也是在这段时期,重修了神宗实录,对旧党全盘否定,对王安石和新法又全盘否定,以新党为君子,以旧党为小人,这就颠覆了之前的神宗实录。

北宋灭亡之后,高宗南渡,在江南守着半壁河山,重建了宋朝,是为南宋。高宗前期,所用的重要的大臣,几乎全部出自旧党一脉,所以高宗说,“最爱元?”。所以,在这个基础上,高宗下令重修神宗实录,又把徽宗时期的神宗实录颠覆了一次。

按照高宗的这个指示修订过的神宗实录,自然又回到了元?时期的神宗实录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全盘否定新法,全盘否定王安石,以新党为小人,以旧党为君子。这个版本的神宗实录后来就作为官方史料保存下来,后来元朝修宋史,就是以此为基础。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宋史中,对王安石基本上是贬斥的。

当然,这只是宋朝的官方评价,如果有问题,后人是可以指出来的。但从元朝到清朝灭亡,对王安石的评价却基本上都延续了之前的评价,也就是王安石祸宋这个定评一直维持下来了,并没有给他全面翻案。

为什么呢?

在古代的传统政治中,皇帝对大臣最为忌讳的事情是什么?大臣结党营私,搞党争。

党争意味着什么呢?党争就意味着,这个朋友圈是围绕着某个大臣的政治主张团结起来的,他们首先会忠于自己一党的政治领袖和政治主张,而不是忠于皇帝。

这对皇帝来说,自然是不能原谅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无二日,人无二主。在整个国家机器里,怎么能有皇帝之外的忠诚对象呢?

而且,围绕着这个政治领袖在朝廷上的进退得失,和政治主张的能否得到皇帝的认可和实施,就很容易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搞党争。搞党争就意味着,以自己的党派主张为衡量标准,而不是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皇帝为标准。作为臣子来说,这其实就是不忠。

历史上的党争确实也都结果很糟糕。汉朝的党锢之祸形成了士族和寒族之分,唐朝中后期的牛李党争导致朝廷政策的摇摆不定,北宋的新旧党争一直持续到北宋灭亡还没结束,甚至到南宋初期的政治依然在这个结构里,明朝的东林党和阉党之争也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甚至到南明政权。

那么,最容易引起党争的是什么?

在宋朝和明朝,就是变法。宋朝是从王安石变法开始,所有的朝廷大臣都要在新党和旧党之间选边站对,几乎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明朝也是在张居正变法时期,开始出现言官和内阁之间的对抗,后来发展为三党与东林之争,再后来又演变为东林与阉党之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虽然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使国家的能力有所提升,但同时,变法也带来了党同伐异,因人而废言,因人而废政,导致国家的政策不断在两个不同的取向之间来回摇摆。所以,正史上对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持比较尖锐的批评态度,乃至全盘否定。

近代以前,主流意见对王安石变法一般持负面意见,但近代以后,受西方史影响,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越来越积极,甚至成为主流意见。

有两个因素值得考虑:首先,主流意见对王安石变法给予正面评价,是在近千年后,很多史实已不清晰;其次,正面评价王安石变法是基于西方史的逻辑,而非中国古代史的逻辑。

西方史强调变法,特别重视制度改造。这与欧洲文化多元、彼此竞争激烈相关,没有制度优势,很难胜出。用这套思维看中国史,会觉得很有失落感——古代中国在近两千年时间中制度几乎没有太大变化,也没有什么制度探讨方面给人印象深刻的著作。

当然,古代中国在过去两千年中制度一直在变化,只是以渐变为主,所以不熟悉相关史料,就会给人以“停滞”“没有历史”之感。

对比唐代与清代,改变可用惊人来形容,几乎可以视为两个国家,彼此很少有相同之处,可科举制等制度却一以贯之,其实唐朝科举与清朝科举完全不是一回事,但不深入考察,就会觉得彼此没有后差别,产生“中国没产生过大的制度变化”之感。

所以,不仅“王安石变法”被过多关注,包括“商鞅变法”等,都有被过度关注的问题。

首先,这些变法是此前一些政策的延续,不过是士大夫给予期文化合法性、皇权给予背书而已。

其次,变法的过程并不确定,很多办法随心所欲,实施与废止往往不由上决定,而是基层来决定。

其三,这些“变法”多是一些具体措施,制度性的东西并不多。

王安石变法从实际效果看,无非是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收入而已,这其实不用王安石的方法,用商鞅的方法,也未必行不通,而且南宋中央政府从民间获取收入的能力更强,可当时王安石已被彻底否定。

沿着目前这种思路看王安石变法,往往会觉得有些失望,得出“王安石这样杰出的改革家也没意识到制度的重要性”之类的结论。

或者,不能沿着制度改造、制度创新的方式来解读中国史,毕竟古代中国面临的问题更多元、更复杂,它在制度上往往会呈现出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但因中层羸弱,执行力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这才是历代王朝面临的真问题,至于发展、变革之类,既然外部没有真正的挑战者,大概不会有人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思考也没什么意义,王安石变法的价值也绝不在制度创新上。

总之,更愿相信古人的看法,王安石变法应对北宋灭亡负很大责任。

二、我认为历史可能90%以上是假的,至少,历史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需要编写的。

三、一个昏君的灭亡,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在于他自身,而不能归因于女祸、奸臣(女祸、奸臣的产生,是因为昏君的出现,而不是相反。这里的因与果的关系不能搞反)。但是,一个王朝的灭亡,又不是仅仅因为一个昏君出现,就导致了灭亡。

一个王朝的立国者,多为雄才大略。新王朝建立之后,必然要借鉴前朝灭亡的教训,制定一系列安邦定国的大计。象如何安民,如何立君,如何选择大臣等,都有一系列成法与规定。

也就是说,即使有昏君出现,也让他做不成昏君;即使有奸臣出现,也让他做不成奸臣。

慢慢地,王安石变法派的重要人物蔡京得到了宋徽宗的重用,司马光派遭到大清洗。于是变法大行其道。

只可惜,历史证明,宋徽宗是个大大的昏君,蔡京之流是大大的奸臣。

大昏君遇到大奸臣,又坚决进行变法,真是国家不灭亡都不可能。

后来,徽宋的儿子赵构做了南宋的皇帝,大臣如秦桧也不能说他不奸,国家之弱不能比北宋,金国并了辽、北宋后不能不说更强大,但终金国之世,不能灭了南宋。为什么?

南宋不再搞王安石变法,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与北宋灭亡有这么大的关系呢?

王安石变法被称为“三不足”变法,他们明确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变法到底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这里不做评论。

但有一点应明确,即使在当世,也有司马光等大家坚决反对。后世对它的完全肯定,是不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需要讨论。

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一法宝传到了宋徽宗、蔡京之流手里时,我们可以想见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宋徽宗与蔡京之流用他们的穷奢极欲,向后人们宣示了什么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历代开国之君,他们往往出身民间,尝遍、闻遍人间疾苦。他们能成为一代雄主,说明他们都有雄才大略。

他们建立国家后,借鉴前朝亡国经验,他们不可能不想到,他们锦衣玉食的后代,很可能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就是昏君辈出。

如何保持富贵延续,他们必定要制定一些祖宗之法,做不到“祖宗之法”的皇帝,是不称职的皇帝,是要被替换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