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出自哪个典故?
我们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呀,君子之间也有着他们的深厚友谊。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人生遇一知己真是难得。“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意思是我没有杀周伯仁,周伯仁却因为我死了。这是出自哪个典故?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中的晋纪。讲述的是周伯仁和王导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晋朝,晋朝有一位大臣叫王导,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他还有一个堂兄叫王敦,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大将军,他们两兄弟辅佐晋元帝夺得了皇位,手握重权。晋元帝坐稳江山后,非常忌惮他们,开始对兄弟两人实行削权。王敦性格刚烈,受不了这种委屈,于是就开始起兵造反。而王导并没有谋反之心,怕堂兄的事迹殃及到他,于是就请自己的好朋友周伯仁在晋元帝面前替他说清。
周伯仁表面不理王导,王导因此对周伯仁怀恨在心。但是周伯仁到了晋元帝面前,却一直为自己的好朋友王导。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让晋元帝不追究王导的责任。没想到,王导的堂兄真的造反成功了。王敦与朝臣们议论是否要留下周伯仁,王导一言不发。王敦觉得既然周伯仁不能为他所用,就见他处死吧。后来,王导在整理宫廷档案的时候,发现周伯仁一直在晋元帝面前替自己说好话,当场痛哭流涕。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我不杀周伯仁,周伯仁却因为我死了,两人如今阴阳相隔,我辜负了这位好朋友呀。言语之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导的悔恨,没能够出手就周伯仁的悲痛。两位好朋友,因为误解就桥归桥、路归路,实在是令人惋惜呀。
王敦说,周顗、戴若思应当位列三司,王导不表态。王敦说,如果不能用他们,就只能杀了他们了。王导以沉默作答。
王敦就杀掉了周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