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孙子呢?
先举个例子解释一下”沉没成本”。这就好比我们在等公交汽车,我们已经等了半个小时了,但是公交汽车没有来,我们是要选择继续等待呢,还是立马走掉呢?立马走掉肯定是不甘心的,因为我们已经等了半个小时了,但是如果现在你立马走掉,也许你前脚走后脚汽车就来了,但实际上你继续等下去,可能还要再等半个小时。。
我们的沉没成本是前面等公交车的半个小时,朱元璋的沉没成本就是朱标当了24年的储君。
通常我们说道朱元璋选择朱标以及朱允炆,主要是因为他们出身好,都是嫡长子,符合传统”立长立嫡”的宗法制度。当然有这部分原因存在,但这真的不是绝对的原因。
在洪武25年(1392年)朱标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到洪武31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这7年里,朱元璋可以说每天都在面对着”沉没成本”的问题。
在这7年间,他的”沉没成本”还在不断的增加,他接连死了另外2个重要的儿子。
秦王朱樉,洪武28年(1395年)正月,在洮州平叛,获得大功,结果同年3月20日染了瘟疫死掉了;晋王朱棡洪武31年(1398)3月死在了朱元璋前面。
朱标做了24年的太子,无论政治能力还是威望,经过朱元璋多年来手把手悉心的教导。大明王朝再也找不到一个比他更合适的继承人了。但是他的突然离去,打破了朱元璋的一个全盘计划。
朱元璋有一个“理想格局”,那就是定都长安,”封建诸子,籓屏帝室”,开创万世基业。
然而汉人已经失去故都长安几百年了,所以洪武25年,朱标视察陕西的真实目的,就是去考察西安是否合适定都,但是噩梦也从此开始。
他除了在边境设置了大量的卫所,还分封了九大攘夷塞王,来拱卫帝室(也就是现在的自己,未来的朱标)。所以他对各个赛王是相当的“赏罚分明“、”要求极高”的。这在朱元璋给秦王朱樉祭文里有清楚的表述,”朕封建诸子,以尔年长,首封于秦,期永绥禄位,以籓屏帝室。”
秦王朱樉分封西安,正妃是王保保的妹妹(秦王死后,元璋命王妃殉葬);晋王朱棡分封太原,正妃是谢成的女儿;燕王朱棣分封北平,正妃是徐达当然女儿。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吧?
就这种格局而言,朱棣事实上并没有受朱元璋的特殊对待。朱元璋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去考虑用朱棣来代替朱标。
因为“沉没成本”实在太高,选朱棣就意味着要将他的这个整体的理想格局全部打翻重来。
朱元璋为了这个理想格局,已经奋斗了一辈子。到了他晚年,已经有心无力的时候,是谁也不会轻易动这个格局的。更何况自己的3个儿子都离自己而去,谁又能保证朱棣活得会比朱允炆还长呢?
所以清代学者褚人获的《坚瓠集》中,朱棣的"日照龙鳞万点金"比朱允炆的“雨打羊毛一片毡”更高明。这简直就体现了清代文人的无耻。
事实上大家只要仔细想想,一个文化程度并不高的武将朱棣在对对子上面会比一个饱读诗书、受过严格儒家教育的朱允炆更厉害?不客气地讲,“雨打羊毛一片毡”都不符合朱允炆的气质。
所以抛开从朱棣成功者的视角,回望之前经历的问题。朱棣只是朱元璋用来拱卫朱允炆的一枚棋子而已,仅此而已。
其实从清代开始一直到现在,很多小说、影视剧,还在一味的刻画朱允文的荒诞与懦弱,朱棣的英明与神武。这完全都是屈从于”成王败寇”的逻辑。
事实上朱元璋对其他各个儿子都做了安排,而且安排的不是这一代人的事情,而是往后无数代人的事情。所以朱棣你再能打仗,但你以及你的儿子,只是为了守护朱标的儿子而存在的。
听上去很残忍,都是你朱元璋的儿子,待遇为何如此的不同?但是朱元璋就是这样的一个逻辑。事实上,这甚至不是朱元璋个人的逻辑,这是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逻辑。
朱元璋甚至考虑到其他的勋贵集团,会给年幼的朱允炆带来的威胁,所以不惜一切代价,找各种理由,诛杀了很多开国的勋贵。但是他忽略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会有一天反目。
但是朱元璋考虑不到的问题,朱允炆却考虑到了。所以朱允文一上台之后,便立刻立刻大动干戈,将几个叔叔撤藩削军。考虑到这个问题的,不单单是朱允文,还有朱棣。但是在一个皇帝和死人之间抉择?他还是无法下定决心造反的。但是道衍和尚帮他发掘出了一个朱元璋留下的bug,那就是当皇帝受到胁迫的时候,藩王有权力带兵进京勤王。这就给他发掘了一个造反的合法途径。
都说李景隆就是头号间谍,但是谁又考虑到他是勋贵的后代呢?朱允炆没上台就死了那么多勋贵,朱允炆上台以后勋贵们还有活路吗?
所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朱元璋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把未来规划的太细太细了,以至于”沉没成本”实在太大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