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草木皆兵”一词出自哪里?
成语“草木皆兵”与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和前秦王 苻坚 有关。
一,淝水之战简介。
发生在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前秦向东晋南部发起的一系列侵略兼并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在肥水(今安徽寿县东南)作战,最后东晋只用八万大军就打败了八十多万前。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斗案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朝输给了东晋,国家因此衰落灭亡。北方各民族都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成几个由后秦和后燕统治的政权。而东晋则利用这次北伐,将边界线推到黄河边上,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东晋也没有外来侵略。
二,“草木皆兵”成语的由来。
是指描写人们在非常害怕的时候认为草是兵,紧张的吓死了。它经常描述失败者的恐惧,描述恐慌时多疑的人。
据说在淝水之战中,前秦王傅坚得知战败,晋军来到寿阳。他大惊失色,立即带着傅容登上寿阳城头,观察金军渡河淝水的动静。当时是隆冬,多云。从远处看,水面上是灰色的。傅坚望塔,只见对岸晋军营寨排列整齐,手持刀枪的晋军士兵来回巡逻,阵容齐整,威武有力。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依稀不知有多少金兵。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金兵,只是傅坚心虚,眼花缭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成了金兵。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摇曳的植被就像无数的士兵在运动。傅剑突然惊恐地转向荣蓉,说道:“金兵是强敌。怎么能说是弱兵呢?”
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的出处。消息来源:《晋书苻坚载记》:“剑、进城望,见阵势整齐,精兵强将;北望八公山草林,皆似人样,顾曰:‘此亦强敌,何少?’但是有恐惧。”又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中有风,草木皆兵”。
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