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危害大,如何预防水稻二化螟?
二化螟又称钻心虫和蛾类螟虫,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幼虫主要对水稻有害。2龄前叶鞘簇导致水稻叶鞘枯萎,3龄后散食入水稻茎秆,出现心枯、虫损植物、穗枯等症状。近年来,二化螟种群呈上升趋势,危害加剧,给水稻稳产高产带来巨大挑战。
二化螟复发的主要原因
种植方式单一,多为稻麦连作,秸秆机械收割还田,促进螟虫越冬基数增加。原因是被覆盖的稻茬腐烂后,螟虫爬到秸秆上越冬,增加了第一代螟虫的危害。幼苗早期移栽有利于一代二化螟产卵和幼虫存活。在一些地区,大麦收获很早,水稻收获后立即用机器种植。返青后,水稻长得快,植物长得又高又茂盛。而二化螟成虫喜欢在高大茂盛植物的叶子或叶鞘上产卵,第一代幼虫吃叶鞘,导致叶鞘枯萎。如果此时稻田水层较深,初孵幼虫先啃食叶片,吃掉叶片的中脉,对该地区水稻造成严重危害。
不合理施肥。一般地块施氮标准不应超过105kg/h㎡。但部分农户为了增产而盲目增加氮肥施用量,不注意磷、钾、微肥的合理搭配,使部分水稻前期杂草丛生,造成二化螟集中产卵危害,加重了一代二化螟的危害。长期使用同类药物会使二化螟产生抗药性,降低其防治效果。
二化螟发生为害高峰期明显延长。据调查,2013年之前二化螟主要危害世代只有15 ~ 20天,2013年以来长达30天,给防治带来很大困难。第六,近年来极端高温天气多,水稻种植密度高,导致二化螟发育加快,成活率高,化学防治效果差,危害严重,水稻产量损失大。有些稻田经常因缺水而间歇灌溉,造成土壤干燥,秧苗瘦弱,不适合二化螟取食,二化螟经常危害植物,导致干心率增加。
二化螟的防治措施
农业措施;
减少插花。在单双季稻混种区,提倡集中连作,尽量避免插花种植,减少二化螟的桥田。适时播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单季稻区应适当推迟播期,以减少二化螟落卵。种苗集中繁育。推广种苗集中繁育,做好带药到田,减轻田间控制压力。稻堆处理提倡低茬收割,晚稻收割时尽可能降低稻堆高度。有条件的地区组织稻堆粉碎,减少越冬虫的数量。
浇水杀死蛹。根据当地监测情况,在二化螟越冬代的化蛹高峰期(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对冬闲田和绿肥田进行翻耕,将残留的稻堆和稻草翻入土壤,进行淹水(低茬收割或碾压的稻田,或直接深水,淹水的稻堆),保持7-10天,杀死越冬代蛹,减少种群基数。在垄上推广种植大豆、芝麻等开花作物,并饲养天敌控制二化螟。
化学控制措施;
抓住重点。狠抓水稻秧苗的防治;双季稻要以一、三代为主,重点地区也要以二、四代晚熟早稻的防治为主;一季稻以二代和三代最为重要,水稻大面积发生时,分蘖期和穗期二化螟的防治应并重。坚持根据防控指标及时用药。分蘖期防治二化螟,枯鞘株率达到3%或枯鞘丛率达到5%;为防治水稻二化螟穗期,上一代亩产残虫500多只。当代种蛋孵化高峰期与水稻休眠期(亩产种蛋达到50粒)重合时,从种蛋孵化高峰期开始就要用药物控制(氯虫苯甲酰胺和氟铃脲要提前到种蛋孵化高峰期)。
选择好的控制剂。早稻一代二化螟推荐使用阿维菌素、甲氧虫酰肼、乙基多杀菌素、三唑磷、毒死蜱等化学药剂。当世代重叠严重时,建议增加氟铃脲等杀卵活性强的杀菌剂。提倡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合理轮换混合,避免同一药剂在一季水稻中多次使用,禁止使用含拟除虫菊酯的农药,慎用有机磷农药。有机硅、d-柠檬烯和其他添加剂可以添加到液体药物中,以增强药物的粘附、扩散和渗透性,提高疗效,并减少农药的用量。
2024-11-03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