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来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从内容上看,教师职业道德比一般职业道德更具全面性、先进性
首先,从社会的角度看,教师是在遵照社会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因此,教师的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时,必须首先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科学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正确认识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自觉忠诚于、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其次,从教师具体的劳动场所看,教师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教师的劳动其实是一种集体劳动,因为任何一个学生的成才都是教师集体协作劳动的结果。这就要求个体教师要发扬合作精神,在工作中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社区的沟通和支持,教师必须积极诚恳地协调与家长、社区其他人员的人际关系。因此,合作、团队精神、关心、关爱、责任感等优良品质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当然内容。最后,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来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爱国主义等教育时,其内容不但要体现全民性道德建设的要求,更要体现先进分子道德建设的要求,因而教师就必须把道德建设的广泛性和先进性在意识上统一起来,才能较好地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任务。很显然,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教师道德的内容具有更全面,更先进的特性。
(二)从影响空间看,教师职业道德比一般职业道德更具广泛性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影响不仅指向学校里的学生,而且还通过学校和学生影响到周围的社区,甚至扩散到更大的范围以至于整个社会。今后,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开放,随着教育信息传输渠道的日益快速和便捷,教师与外界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联系面越来越广,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也将越来越多地直接作用于社会。同时,由于教师从事的是塑造人的灵魂、培养健康人格的事业,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下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发展程度,进而也影响到整个社会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因此,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素质相比,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更受社会公众的关注。
(三)从影响深度和时间上看,教师职业道德比一般职业道德更具深远性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通过物化为教育手段,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终生,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未来。所以,很多钦佩教师给自己带来终身教诲的学生在毕业离校多年之后,仍然盛赞自己的老师。比如,毛泽东在给他的老师徐特立先生的信中就说到这样一段感人的话:“你是我二十年前的老师,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鲁迅同他的老师藤野先生分别多年以后,依然怀念他,依然铭记他的谆谆教诲。反之,一个缺乏职业道德素质的教师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英国哲学家洛克对此曾经指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视。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错第二次,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洗刷不掉的。”可见,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对人、对社会的影响程度非一般职业所能比及。
(四)从道德行为的结果看, 教师职业道德不产生直接的功利效益
教育工作总体来说是一种间接的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活动。教育通过培养人才进入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才能给社会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教育工作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与经济利益难以直接挂钩。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结果对教师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而不是直接的金钱和物质利益。但有些职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好坏的确与劳动者最终获得的经济回报的多少存在着密切关系。也就是说,主体的职业道德素质越高,劳动者获得的物质报酬就越多。比如,一个诚信的个体经营者可以招揽更多的顾客;一个重质量、守信誉的企业可以为自己开拓广阔的市场,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种对比和反差并不说明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就失去了价值。相反,这更说明了教师职业的高尚和伟大,教师更能从自己的职业中获得高层次的享受。只不过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更依靠教师的自我修养,其基本的驱动力不是外在的物质利益,而是无私的献身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
(五)从行为条件看, 教师职业道德对劳动者心理品质有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将自己的道德信念付出实施时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教师的心理品质的好坏关系到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最终结果。这也就是说,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实施对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心理品质也因此被赋予了丰富的道德意义。对于一般人来说,心理品质中的许多内容并无明显的道德意义,也就是说涉及不到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等价值判断问题。比如对于工人或农民来说,其兴趣是否广泛、性格是否开朗对于他自身的职业劳动,对于社会和他人都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别人对他的这种特点也无可厚非。然而,教师职业的情况就不同了,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教师的爱心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以及自身的学识、语言、行为、情绪等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在观察教师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人格中每一细小的、美好的品质表露,都会使他们感到由衷的欣喜和激动;学生也由此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相反,教师的每一个无意的失误和微不足道的瑕疵,都会使学生感到无比的惊讶和失望,甚至会给学生留下难以消除的坏印象。
首先,从社会的角度看,教师是在遵照社会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因此,教师的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时,必须首先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科学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正确认识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自觉忠诚于、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其次,从教师具体的劳动场所看,教师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教师的劳动其实是一种集体劳动,因为任何一个学生的成才都是教师集体协作劳动的结果。这就要求个体教师要发扬合作精神,在工作中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社区的沟通和支持,教师必须积极诚恳地协调与家长、社区其他人员的人际关系。因此,合作、团队精神、关心、关爱、责任感等优良品质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当然内容。最后,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来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爱国主义等教育时,其内容不但要体现全民性道德建设的要求,更要体现先进分子道德建设的要求,因而教师就必须把道德建设的广泛性和先进性在意识上统一起来,才能较好地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任务。很显然,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教师道德的内容具有更全面,更先进的特性。
(二)从影响空间看,教师职业道德比一般职业道德更具广泛性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影响不仅指向学校里的学生,而且还通过学校和学生影响到周围的社区,甚至扩散到更大的范围以至于整个社会。今后,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开放,随着教育信息传输渠道的日益快速和便捷,教师与外界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联系面越来越广,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也将越来越多地直接作用于社会。同时,由于教师从事的是塑造人的灵魂、培养健康人格的事业,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下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发展程度,进而也影响到整个社会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因此,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素质相比,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更受社会公众的关注。
(三)从影响深度和时间上看,教师职业道德比一般职业道德更具深远性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通过物化为教育手段,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终生,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未来。所以,很多钦佩教师给自己带来终身教诲的学生在毕业离校多年之后,仍然盛赞自己的老师。比如,毛泽东在给他的老师徐特立先生的信中就说到这样一段感人的话:“你是我二十年前的老师,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鲁迅同他的老师藤野先生分别多年以后,依然怀念他,依然铭记他的谆谆教诲。反之,一个缺乏职业道德素质的教师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英国哲学家洛克对此曾经指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视。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错第二次,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洗刷不掉的。”可见,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对人、对社会的影响程度非一般职业所能比及。
(四)从道德行为的结果看, 教师职业道德不产生直接的功利效益
教育工作总体来说是一种间接的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活动。教育通过培养人才进入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才能给社会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教育工作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与经济利益难以直接挂钩。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结果对教师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而不是直接的金钱和物质利益。但有些职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好坏的确与劳动者最终获得的经济回报的多少存在着密切关系。也就是说,主体的职业道德素质越高,劳动者获得的物质报酬就越多。比如,一个诚信的个体经营者可以招揽更多的顾客;一个重质量、守信誉的企业可以为自己开拓广阔的市场,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种对比和反差并不说明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就失去了价值。相反,这更说明了教师职业的高尚和伟大,教师更能从自己的职业中获得高层次的享受。只不过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更依靠教师的自我修养,其基本的驱动力不是外在的物质利益,而是无私的献身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
(五)从行为条件看, 教师职业道德对劳动者心理品质有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将自己的道德信念付出实施时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教师的心理品质的好坏关系到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最终结果。这也就是说,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实施对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心理品质也因此被赋予了丰富的道德意义。对于一般人来说,心理品质中的许多内容并无明显的道德意义,也就是说涉及不到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等价值判断问题。比如对于工人或农民来说,其兴趣是否广泛、性格是否开朗对于他自身的职业劳动,对于社会和他人都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别人对他的这种特点也无可厚非。然而,教师职业的情况就不同了,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教师的爱心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以及自身的学识、语言、行为、情绪等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在观察教师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人格中每一细小的、美好的品质表露,都会使他们感到由衷的欣喜和激动;学生也由此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相反,教师的每一个无意的失误和微不足道的瑕疵,都会使学生感到无比的惊讶和失望,甚至会给学生留下难以消除的坏印象。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