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吗???

 我来答
爱创文化
2022-10-22 · TA获得超过995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4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0万
展开全部
Q: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吗??? A:最早纪录有关《论语》作者为谁,就是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可见在汉朝,就一般认为《论语》非出自孔子之手笔,而是在其死后,由门人编整修录孔子之语而成。 ************************ 另外这可考究于《论语》之成书年份: 《论语·泰伯》中记载了曾子(孔子弟子曾参)临死前,孟敬子受教的事情: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因此根据孟敬子的生年和曾子的卒年,我们大致确定《论语》成书时间不应早于前436年。该书成书之时间上限在曾子去世之后,当然没有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论语》成书时间的下限。 从《论语》中的句子被传世文献引述看,时间较早的是《孟子》,而且其中多次征引,这样,《论语》的结集时间可以初步定于曾子已死之后、孟子既生之前,具体时间大致在西元前四三六年至西元前三七二年间的不到六十年中。 但近代《郭店楚墓竹简》的发现,使学者可继续思考《论语》结集时间的下限。 《郭店楚墓竹简》研究证明,其中的儒家著作属于久已佚失的《子思子》(子思就是孔伋,孔子之孙,曾子之徒,孟子之师),同时也证明《隋书·音乐志》引沈约所云“《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是有根据的。 取自《子思子》的《礼记·坊记》中,已经出现了“论语”之名,《坊记》曰: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欢。’ 《坊记》现为《礼记》中的一篇,但《礼记》确实是直接汇聚原有典籍而成,《坊记》也当为戴圣取自子思之书。西汉时期,孔子后人,孔安国的孙子孔衍曾经上奏朝廷,希望重视《孔子家语》。孔衍的奏言中说:“戴圣皆近世小儒,以《曲礼》不足,而乃取《孔子家语》杂乱者,及子思、孟轲、荀卿之书以裨益之,总名曰《礼记》。今见其已在《礼记》者,则便除《家语》之本篇,是为灭其原而存其末也。”孔衍所说,其言不虚。 《坊记》中明引《论语》,而且《坊记》与包括《成之闻之》在内的郭店楚简许多篇章明显属于《子思子》,则子思生活的时代《论语》已经成书。 另外,郭店楚简的《语丛》中也引述了《论语》中的句子。例如: 《语丛三》第五○、五一简,据研究,可以隶定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段话,明显与《论语·述而》一致。在《论语》中,这是孔子的话。《语丛》与《论语》句子完全相同,可以说明《语丛》亦有取自《论语》。 看来,战国时的楚国不仅有《子思子》流传,也有《论语》的流传。 《郭店楚墓竹简》中有不少语句与其他文献记载的孔子言语相近,情况大致都是如此。出土郭店楚简的古墓,其年代约在西元前三○○年左右,墓葬中的书籍成书应在其前。这就意味着西元前三○○年以前,《论语》已经在南方的楚国流传,也证明子思在其著作《子思子》中引述《论语》不成问题。 据研究,子思在世的时间约为西元前四八三年~前四○二年,则《论语》成书的下限当在西元前四○○年以前。所以,《论语》编成书的具体时间可以限定在西元前四三六年至西元前四○○年间的三十多年中。 在这段时间,孔子已死了,连门人曾子也死了,可见没有可能是孔子之作。 ************************ 近代就一般认为《论语》之成书,是由曾子或由其门人子思(孔伋)等所主导编辑,理由如下: (一)《论语》都隐含着强烈的曾子风格,贯穿着重礼、重行证的精神内涵——克己复礼、忠恕。 (二)《论语》中对子张、子夏在不少地方都隐有批评的用意。相反,对颜渊、曾子等人,评价都非常正面。故不可能如汉魏学者所提出之说,如:东汉经学家郑玄云:「仲弓、子游、子夏等撰」; 魏宋均附注的《论语崇爵谶》说:「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以事素王。」 难道子夏会著书骂自己??) (三)曾子是孔子最年轻的弟子之一,又是在“一以贯之”之道上获得过孔子印证的人,这符合曾子在《论语》中出现的场合、身份、时间、重要性等等事实。《论语》中,曾参自始至终尊称“曾子”,曾子的语录也很多,而且非常重要。 (四)从各篇顺序与孔子《周易·序卦传》内容的吻合上看,《论语》编辑者曾仔细研究过孔子以《周易》论证道、德的内容,但《论语》内文谈诗谈礼谈乐,却刻意回避谈《周易》,可见此编辑者不是《周易》的正传,于《易》不精,而曾子也颇符合这一特点。 (五)从已知的史料看,曾子死于公元前436年,《礼记·坊记》中子思曾引用《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思死于公元前402年,所以《论语》成书当不早于公元前436年,不晚于公元前402年,此时间点与曾子主导编辑《论语》并不矛盾。 (六) 曾子之门生如子思等亦应有参与编书当中。 在《论语》中,孔子称弟子皆称字号,唯曾参被称为「曾子」,故书中内容就被认为可能是曾子弟子所集。且曾子为孔门弟子中年纪较轻的弟子,晚年定居鲁国整理、领导儒家,故曾子弟子所集的可能性很大。 而曾子死后之主导编辑者,很可能为孔伋(子思)。子思为孔子之孙,在孔门之中地位尊隆,而且是曾子门人。所以他能使众曾子弟子将材料汇聚到一起,最后由其进行整理、选辑、编订。 booker/BIG5/5293402 202.194.177.8/Article/ShowArticle?ArticleID=8
我想是他的弟子是论语的编辑 弟子们都不是作者
说这些话是孔子 孔子不是作者
他都没说要把他的话记录下而出版成书
参考: 自己想的
孔子生前没有写过书,他死后,他的学生把记录下来的孔子言行,编成《论语》一书。 《论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两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必读的书。全书大约收录了500则有关孔子言论、思想、和行事的记载,分为20篇,每篇用首句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如《学而》、《公冶长》等。 《论语》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来记载,语句虽然简单,却包含许多人生道理,例如「温故而知新」、「欲速则不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至理名言,都成为我们读书、做事、为人的座右铭。
是孔子的弟子所改篇的 论语 战国初年出现,全书二十篇,一万三千多字,多从每篇首句二、三字作题名 集哲学、政治、道德、教育、伦理等于一生的儒家学术著作
 孔子(公元前551年─ 前479年)本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曾经当过司空和大司寇,于56岁时辞了官职并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则边教学边整理文献典籍,73岁时逝世。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有「万世师表」之称,直至今天,他的思想学说仍受中外人士的重视 。孔子生前没有写过著作,只是在他逝世后,他的学生才把他的言行和教诲辑录成《论语》一书。2
500多年来,《论语》中很多言论已经成为我们熟悉的格言或成语,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就连一些旅游区所用的欢迎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出自《论语》一书呢!
参考: chiculture/12011201d31/1201d31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南宋时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论语》共计20篇,1.2万字。 目录 [隐藏] 1 内容 2 外部链接 3 参考文献 4 参见 [编辑] 内容 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统计,在《论语》中,孔子讲「仁」的地方共109次,讲「礼」的地方共75次。孔子的「仁」意义很广泛,几乎包括做人的全部道理。他说有五种品德算是仁:「恭、宽、信、敏、惠。」又解释:「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在春秋时期的战争不断的环境中,孔子致力于恢复「礼乐制度」,以便使社会平稳地过渡到一个新的「天下有道」的社会。他的学生问他什么是「仁」,他回答说:「爱人。」(《阳货》)又如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他还认为,行仁是义不容辞的,应该「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孔子的「仁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尚贤」。 [编辑] 外部链接 论语 全文-汉文会馆 [编辑] 参考文献 de Bary
Theodore (ed.)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Vol. 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金谷 治 (訳注); 《论语》,岩波文库,1999年 ISBN 4-00-332021-2 杨伯峻,《论语和孟子》,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ISBN 7563339388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7042201490
这书的作者应该是孔子本人的
论语的作者是孔子 该是孔子本人
参考: 我认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