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区域应该投放什么材料
展开全部
在小班的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它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就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复杂性体现在既要满足小班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他们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作为幼教工作者,如何投放和利用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是值得我们当前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材料丰富但无须过多。
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材料自身应附着多种教育因素。如:小班穿珠游戏中的珠子可以是有色、有形、有孔、有大小、有质地区别的,且数量充足,以保证幼儿通过对材料的充分操作,获得某些感知和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其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神毁谨多越好。有些老师为了丰富活动区材料,倾其所能,聚其所有,投放的材料可谓五花八门。其实,多则滥,滥则泛。小游基班幼儿注意力尤其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投入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花眼,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弄片刻——丢弃——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
例如在穿珠游戏中,我们就充分考虑到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把游戏分成了三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分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在幼儿刚入园时,我们只投放了红色的圆珠和绿色的方珠,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时对材料进行补充,增加其它颜色和形状的木珠。
二、材料要美但无须有价。
根据《幼儿心理学》中“一切鲜明、具体、生动的形象和新异多变的刺激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教育活动中的玩教具必须是颜色鲜明,形象生动,新颖多变。”许多教师会让家长不惜花钱购买一些漂亮的玩具来园,如“变形金刚”、“钓鱼”玩具、木质拼图等,或者不惜加班加点制作一些逼真的玩具,投放到活动区中。
精美的材料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这一点无可非议。然而,我们更应注意材料自身是否会有促进幼儿学习、探究等活动的价值,绝不能仅看其外表。如果只是好看,幼儿拿着玩玩,厌之而后弃之,那么,再精美的玩具又有什么用呢?正如有些老师反映的,自己辛辛苦苦地制作了逼真的包子、漂亮的厨具等,却几乎没有孩子玩,即使有也只是呆坐或机构地摆弄。因为孩子面对这些精美的玩具,无需自己再做什么协商、讨论、创造,只简单地分个角色,全家一起吃个饭就行了。看起来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想象与创造的操作平台,也就失去了材料投放的价值。
事实上,一些其貌不扬的原始材料,如卫生纸筒,在孩子们的手中,可能会是望远镜、花瓶的制作原材料,或娃娃家的无需任何装饰的小电筒、擀面杖或卷发筒等等。
由此可见,要使投放的材料具有价值,应尽量少提供一些成品材料,多研究开发一些半成品材料或原始材料(如各式纸盒、橡皮泥、废旧毛线等),以及有助于“检验”幼儿想法的材料。
三、材料需要层次性、操作性、动态性。
首先,区域材料要有层次性,并且经常更新。只有新的知识才会带来新的发展、新的提高。所以区域里应定时有新的材料投入,这些材料有的是教育活动的延伸和升华,有的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精心制作的。例如:小班“学习3以内的数”这一活动后,我在益智区投放了“分类盒”和“给圆点宝宝找朋友”两件材料,其中“给圆点宝宝找朋友”加深了些难度,适合已掌握的幼儿玩;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完全掌握的幼儿可以通过“分类盒”继续巩固,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不同,因此材料投放要兼顾每个层次幼儿,不能都简单,也不能都复杂,要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和成功的条件。比如美术区操作材料、益智区的拼图等都应该体现层次性。
其次,要选用操作性强的材料,充分发余渣挥材料的吸引力,使幼儿在半个小时的区域活动中不感到乏味。“操作区”的“拼汽车”就是很好的一例。幼儿在拼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挫折,然后经过观察、思考、反复拼贴,直到成功为止。在这过程中幼儿的判断智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汽车完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有的小朋友一次能拼成很多辆汽车,那种成功后的喜悦更是不言而喻了。
再次,材料的提供要有动态性,不能一成不变。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兴趣易分散,不可能长时间地对一种活动材料感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需要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如教师发现在《亲亲热热一家人》主题中备受幼儿喜爱的语言区无人问津了,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语言区域里的图书、全家福照片等因投放时间长,造成破损严重和内容陈旧。于是,教师同时,根据近期主题《美丽的春天》的目标有目的地投放相一些花草、动物图片或实物,并动员幼儿把家里的新图书带到幼儿园一起分享,果然,语言区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非凡,孩子们相互讲述自己在散步、春游时的发现,介绍自己的新书。
材料的动态性还体现在平行班之间的互动上,各班教师应及时沟通、交流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到材料的互补,资源共享,让材料真正地为活动提供服务。
四、材料的利用需要教师的沟通和替代。
幼儿越小,越是对动作本身感兴趣,需要教师与其不断地简单对话,了解幼儿发展的可能,并及时调整、变化材料促其发展。一天宇宇小朋友拿着一个塑料袋,不断地往里放、取水果、蔬菜。我过去问他:“你在干什么?”他想了一 会儿说:“我在买菜。”为了鼓励幼儿想象、模仿,我又准备了几个小篮子。小朋友们游戏时,有的往篮子里装面包,有的往篮子里装衣服,嘴里还不停地叨叨:“我给娃娃买吃的”,“我给娃娃买衣服”。变化的材料,使幼儿从单纯的对动作感兴趣,引发了想象活动的参加,我们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
小班幼儿能力有限,教师不可能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立刻置身于游戏之中,采取“紧急”措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有一天,婷婷和涵涵两个小朋友玩“娃娃家”,这时“娃娃”病了,要马上打车到医院去看病,可是没有“车”,急得婷婷直叫:“老师,怎么办?”这时,我马上拿来几个能拼插的玩具赶制一辆“小车”,系上一根绳子,婷婷拉着小车把娃娃送到了“医院”。还有一次,小朋友都在玩炊具,佳佳小朋友对我说:“老师,我要洗洗盘子,帮我挤点洗涤灵好吗?”当时班上没有可代替的比较形象的洗涤灵瓶子。我灵机一动,到柜子里拿来班上搞卫生的洗涤灵瓶子,假装挤了一下,佳佳认真地刷起来。看着孩子们满意的神态,我想,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替代的游戏材料,人们的想象就会中断,兴趣就会转移,甚至会终止他们的游戏。由此可见,教师应在与幼儿的共同游戏中,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不断丰富、调整游戏环境与游戏材料,才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获得长足的发展。
以上是本人对于小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一点认识和简单看法,还有很多值得大家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有待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挖掘和讨论,以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最终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一、 材料丰富但无须过多。
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材料自身应附着多种教育因素。如:小班穿珠游戏中的珠子可以是有色、有形、有孔、有大小、有质地区别的,且数量充足,以保证幼儿通过对材料的充分操作,获得某些感知和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其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神毁谨多越好。有些老师为了丰富活动区材料,倾其所能,聚其所有,投放的材料可谓五花八门。其实,多则滥,滥则泛。小游基班幼儿注意力尤其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投入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花眼,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弄片刻——丢弃——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
例如在穿珠游戏中,我们就充分考虑到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把游戏分成了三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分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在幼儿刚入园时,我们只投放了红色的圆珠和绿色的方珠,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时对材料进行补充,增加其它颜色和形状的木珠。
二、材料要美但无须有价。
根据《幼儿心理学》中“一切鲜明、具体、生动的形象和新异多变的刺激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教育活动中的玩教具必须是颜色鲜明,形象生动,新颖多变。”许多教师会让家长不惜花钱购买一些漂亮的玩具来园,如“变形金刚”、“钓鱼”玩具、木质拼图等,或者不惜加班加点制作一些逼真的玩具,投放到活动区中。
精美的材料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这一点无可非议。然而,我们更应注意材料自身是否会有促进幼儿学习、探究等活动的价值,绝不能仅看其外表。如果只是好看,幼儿拿着玩玩,厌之而后弃之,那么,再精美的玩具又有什么用呢?正如有些老师反映的,自己辛辛苦苦地制作了逼真的包子、漂亮的厨具等,却几乎没有孩子玩,即使有也只是呆坐或机构地摆弄。因为孩子面对这些精美的玩具,无需自己再做什么协商、讨论、创造,只简单地分个角色,全家一起吃个饭就行了。看起来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想象与创造的操作平台,也就失去了材料投放的价值。
事实上,一些其貌不扬的原始材料,如卫生纸筒,在孩子们的手中,可能会是望远镜、花瓶的制作原材料,或娃娃家的无需任何装饰的小电筒、擀面杖或卷发筒等等。
由此可见,要使投放的材料具有价值,应尽量少提供一些成品材料,多研究开发一些半成品材料或原始材料(如各式纸盒、橡皮泥、废旧毛线等),以及有助于“检验”幼儿想法的材料。
三、材料需要层次性、操作性、动态性。
首先,区域材料要有层次性,并且经常更新。只有新的知识才会带来新的发展、新的提高。所以区域里应定时有新的材料投入,这些材料有的是教育活动的延伸和升华,有的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精心制作的。例如:小班“学习3以内的数”这一活动后,我在益智区投放了“分类盒”和“给圆点宝宝找朋友”两件材料,其中“给圆点宝宝找朋友”加深了些难度,适合已掌握的幼儿玩;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完全掌握的幼儿可以通过“分类盒”继续巩固,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不同,因此材料投放要兼顾每个层次幼儿,不能都简单,也不能都复杂,要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和成功的条件。比如美术区操作材料、益智区的拼图等都应该体现层次性。
其次,要选用操作性强的材料,充分发余渣挥材料的吸引力,使幼儿在半个小时的区域活动中不感到乏味。“操作区”的“拼汽车”就是很好的一例。幼儿在拼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挫折,然后经过观察、思考、反复拼贴,直到成功为止。在这过程中幼儿的判断智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汽车完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有的小朋友一次能拼成很多辆汽车,那种成功后的喜悦更是不言而喻了。
再次,材料的提供要有动态性,不能一成不变。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兴趣易分散,不可能长时间地对一种活动材料感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需要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如教师发现在《亲亲热热一家人》主题中备受幼儿喜爱的语言区无人问津了,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语言区域里的图书、全家福照片等因投放时间长,造成破损严重和内容陈旧。于是,教师同时,根据近期主题《美丽的春天》的目标有目的地投放相一些花草、动物图片或实物,并动员幼儿把家里的新图书带到幼儿园一起分享,果然,语言区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非凡,孩子们相互讲述自己在散步、春游时的发现,介绍自己的新书。
材料的动态性还体现在平行班之间的互动上,各班教师应及时沟通、交流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到材料的互补,资源共享,让材料真正地为活动提供服务。
四、材料的利用需要教师的沟通和替代。
幼儿越小,越是对动作本身感兴趣,需要教师与其不断地简单对话,了解幼儿发展的可能,并及时调整、变化材料促其发展。一天宇宇小朋友拿着一个塑料袋,不断地往里放、取水果、蔬菜。我过去问他:“你在干什么?”他想了一 会儿说:“我在买菜。”为了鼓励幼儿想象、模仿,我又准备了几个小篮子。小朋友们游戏时,有的往篮子里装面包,有的往篮子里装衣服,嘴里还不停地叨叨:“我给娃娃买吃的”,“我给娃娃买衣服”。变化的材料,使幼儿从单纯的对动作感兴趣,引发了想象活动的参加,我们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
小班幼儿能力有限,教师不可能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立刻置身于游戏之中,采取“紧急”措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有一天,婷婷和涵涵两个小朋友玩“娃娃家”,这时“娃娃”病了,要马上打车到医院去看病,可是没有“车”,急得婷婷直叫:“老师,怎么办?”这时,我马上拿来几个能拼插的玩具赶制一辆“小车”,系上一根绳子,婷婷拉着小车把娃娃送到了“医院”。还有一次,小朋友都在玩炊具,佳佳小朋友对我说:“老师,我要洗洗盘子,帮我挤点洗涤灵好吗?”当时班上没有可代替的比较形象的洗涤灵瓶子。我灵机一动,到柜子里拿来班上搞卫生的洗涤灵瓶子,假装挤了一下,佳佳认真地刷起来。看着孩子们满意的神态,我想,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替代的游戏材料,人们的想象就会中断,兴趣就会转移,甚至会终止他们的游戏。由此可见,教师应在与幼儿的共同游戏中,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不断丰富、调整游戏环境与游戏材料,才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获得长足的发展。
以上是本人对于小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一点认识和简单看法,还有很多值得大家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有待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挖掘和讨论,以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最终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