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美国全国数学管理者大会(NCSM)把解决问题定义为: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况的过程。这一理念用在解决数学问题上,就是指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方法灵活运用于解决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但小学生受年龄所限,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均不丰富,我们该如何培养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
一、培养问题意识——善于提问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问题意识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并随时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提问行为、怀疑和批判精神等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使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学会正确审题——精准分析
众所周知,“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解决问题的难度是由问题的情节和数量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要想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就得认真审题。审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题意,即理解问题的情节部分,知道问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已知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进一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读、找、圈、想、算”五步解题法,即
一、培养问题意识——善于提问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问题意识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并随时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提问行为、怀疑和批判精神等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使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学会正确审题——精准分析
众所周知,“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解决问题的难度是由问题的情节和数量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要想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就得认真审题。审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题意,即理解问题的情节部分,知道问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已知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进一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读、找、圈、想、算”五步解题法,即
展开全部
一、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
审题是基础,应用题教学必须在审题上狠下功夫.审题就是理解题意,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前,至少用心地将题目读三遍,然后从题目中的关键词、句入手,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如:五(一)班有男生20人,女生是男生的80%,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食堂每天烧煤0.5吨,一星期共烧煤多少吨?题里包含了什么隐藏条件?一张桌子80元,是一条凳子的160%,一套课桌多少钱?一幅圆形画框用了1.8米木条,这幅画的直径、面积分别是多少?“1.8米”表示这个画框的什么?……用这样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又快又准确地解决问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另外,验算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后一步,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抓好简单应用题的教学
解答简单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打好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会分析简单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然后能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运算方法.
三、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地选择解法,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从条件入手,通称综合法.如:“草地上有34只公鸡,比母鸡少25只,母鸡有多少只?”应指导学生分析哪个是较大数?(母鸡),哪个是较小数?(公鸡),哪个是相差数?(25只),要求什么数?(较大数),用什么方法?(用加法),用文字叙述列出关系式为:公鸡的只数(较小数)+25只(相差数)=母鸡的只数(较大数).另一种是从问话入手,通称分析法.从条件入手比较容易掌握,但其缺点是学生往往看到前面相邻的两个已知条件就进行计算,而忽略后面的已知条件,未从整体考虑.提出的中间问题不一定是解这道题所需要的.从问题入手稍难一些,但能使学生从整体出发,根据所解的问题提出所需的条件,从而较正确地确定中间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开始教学解两步应用题,宜于从条件入手.但即使采取了这种分析方法,也还会有部分中、差生难以提出中间问题,需要经过一段训练逐步掌握.但是逐步要转到训练学生从问题入手,这对提高学生解多步应用题的分析能力很有帮助.至于学生自己解题时用哪种方法分析,不必加以限制.考虑到进行分析需要一定的训练时间,课堂上解应用题时要给学生口头分析的机会,除了教师指定某个学生分析外,可以让同桌的学生互相练习分析.不宜过早地让学生书面分析,这样费时间,会减少解答应用题的数量.学生有了口头分析的基础,可在课外安排少量的书面分析作业.另外,订正练习时也应重视让学生进行口头分析.
四、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作题材
应用题本身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实际生活.所以,教学时,不一定照搬例题或课后练习题,而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出发,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也有趣味,通俗易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具体操作中,选择例题和习题内容时,都要考虑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素材.例如:学习完《百分率》后,我让同学们先看看班上当天缺席几个人,再让他们求出缺勤率和出勤率各是多少,最后,我问大家:“假如今天我们班同学全到了,出勤率应是多少?出勤率能大于100%吗?”同学们对这些熟悉的内容可感兴趣了,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五、练习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
每节新授课中,为了巩固新知,练习都应恰到好处,检查学生能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否把所学知识用到变化了的情境中去,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创意性.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应有层次性,有适当的坡度,有一定弹性,因为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提高能力,需要一个逐步内化的的过程.如,教学《小数乘法》后面的应用题后,我设计的练习题依次是:买4枝钢笔多少钱?”再出示“一枝钢笔4.2元,王老师带了20元钱买4枝钢笔,应找回多少钱?”最后出示“一枝钢笔4.2元,王老师带20元钱买5枝钢笔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钱?”.这样由易到难地训练,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
总之,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要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重点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抓住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举一反三,精讲多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审题是基础,应用题教学必须在审题上狠下功夫.审题就是理解题意,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前,至少用心地将题目读三遍,然后从题目中的关键词、句入手,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如:五(一)班有男生20人,女生是男生的80%,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食堂每天烧煤0.5吨,一星期共烧煤多少吨?题里包含了什么隐藏条件?一张桌子80元,是一条凳子的160%,一套课桌多少钱?一幅圆形画框用了1.8米木条,这幅画的直径、面积分别是多少?“1.8米”表示这个画框的什么?……用这样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又快又准确地解决问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另外,验算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后一步,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抓好简单应用题的教学
解答简单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打好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会分析简单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然后能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运算方法.
三、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地选择解法,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从条件入手,通称综合法.如:“草地上有34只公鸡,比母鸡少25只,母鸡有多少只?”应指导学生分析哪个是较大数?(母鸡),哪个是较小数?(公鸡),哪个是相差数?(25只),要求什么数?(较大数),用什么方法?(用加法),用文字叙述列出关系式为:公鸡的只数(较小数)+25只(相差数)=母鸡的只数(较大数).另一种是从问话入手,通称分析法.从条件入手比较容易掌握,但其缺点是学生往往看到前面相邻的两个已知条件就进行计算,而忽略后面的已知条件,未从整体考虑.提出的中间问题不一定是解这道题所需要的.从问题入手稍难一些,但能使学生从整体出发,根据所解的问题提出所需的条件,从而较正确地确定中间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开始教学解两步应用题,宜于从条件入手.但即使采取了这种分析方法,也还会有部分中、差生难以提出中间问题,需要经过一段训练逐步掌握.但是逐步要转到训练学生从问题入手,这对提高学生解多步应用题的分析能力很有帮助.至于学生自己解题时用哪种方法分析,不必加以限制.考虑到进行分析需要一定的训练时间,课堂上解应用题时要给学生口头分析的机会,除了教师指定某个学生分析外,可以让同桌的学生互相练习分析.不宜过早地让学生书面分析,这样费时间,会减少解答应用题的数量.学生有了口头分析的基础,可在课外安排少量的书面分析作业.另外,订正练习时也应重视让学生进行口头分析.
四、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作题材
应用题本身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实际生活.所以,教学时,不一定照搬例题或课后练习题,而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出发,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也有趣味,通俗易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具体操作中,选择例题和习题内容时,都要考虑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素材.例如:学习完《百分率》后,我让同学们先看看班上当天缺席几个人,再让他们求出缺勤率和出勤率各是多少,最后,我问大家:“假如今天我们班同学全到了,出勤率应是多少?出勤率能大于100%吗?”同学们对这些熟悉的内容可感兴趣了,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五、练习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
每节新授课中,为了巩固新知,练习都应恰到好处,检查学生能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否把所学知识用到变化了的情境中去,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创意性.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应有层次性,有适当的坡度,有一定弹性,因为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提高能力,需要一个逐步内化的的过程.如,教学《小数乘法》后面的应用题后,我设计的练习题依次是:买4枝钢笔多少钱?”再出示“一枝钢笔4.2元,王老师带了20元钱买4枝钢笔,应找回多少钱?”最后出示“一枝钢笔4.2元,王老师带20元钱买5枝钢笔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钱?”.这样由易到难地训练,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
总之,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要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重点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抓住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举一反三,精讲多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