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取暖方式有哪些
皇帝取暖还有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就比较无耻了,那就是用女人的身体取暖,皇帝手冷了,直接就伸进宫女的怀里,这项“伟大”的发明者就是唐朝的李隆基发明的,勘称奇思妙想,空前绝后。“寄语长安众年少,妓围不似猎围豪”,这诗句是宋朝著名词人陆游所写,里面提到的妓围就是唐朝皇帝取暖的一种方式。
普通人家,可能睡前多喝几碗热粥,就权当取暖了。然而,对于帝王家而言,不仅要达到生理上的取暖,还要取得精神上的愉悦,也就是享受取暖的整个过程。因为时代的不同,各个时期的帝王,他们取暖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秦汉时期的帝王,喜欢用可以调节的暖室取暖。明清时期也是如此。相对开放的唐朝,则喜欢用女人的身体取暖。当然,唐朝还是用火炉的多。
首先是第一种取暖方式:暖房。暖房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地暖。古代建筑材料多是木材,在室内烤火,容易二氧化碳中毒。所以,古代的工匠就通过在地板下,挖地下道的方式,将柴火放到里面,以达到取暖的目的。采用这样方式,相对安全。明清时期的皇室,就有专门的暖房,以供皇帝和妃子冬日里取暖。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叫“椒房”的取暖方式。据《汉宫仪》记载,“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此时的花椒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防寒材料。《世说新语》中,也有记载此暖房,西晋的大富豪石崇,住的便是这种椒房。
第二种取暖方式:“汤婆子”。这是宋朝独有的,有点类似于现代的热水袋。一般由锡或铜制成“南瓜状”的瓶子,将热水倒入其中,临睡前放进被窝就好了。汤婆子可谓是那个时代的“取暖神器”了。由于造价便宜,普通百姓家,也是可以使用的。帝王家的,无非更加精致一些,作用是相同的。
第三种取暖方式:用女人的身体取暖。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李隆基兄弟了。他们是这方面的发扬者,甚至是创始人。据历史记载,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喜欢用人体取暖。虽然唐朝已经发明了用于取暖的火炉,但他不喜欢被火烤的炙热感。他喜欢将手放在妙龄少女的手中,以体温取暖。甚至,唐玄宗的另一个弟弟还发明了“妓围”。
一到冬天,他就让一群女子围着自己。至于,穿不穿衣服,无从知晓。杨国忠更甚,冬日出门必带“肉阵”挡风。陆游曾用诗句形容李隆基兄弟,“寄语长安众年少,妓围不似猎围豪”。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取暖方式,比如:秦朝的“壁炉”,东汉的熏笼、穿貂皮大衣等等。古代皇帝的取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时代的改变,唐玄宗兄弟的取暖方式,也就成了现如今的情侣专用。这也算是人类进步的一种平等吧。
除了穿得更厚些更讲究些+手炉脚炉之类的用具以外。以清朝故宫为例。
冬季取暖主要靠:
地炕火道:
故宫在冬季取暖的重要方式之一即是地炕火道。烧火炕是北方农村民居传统的冬季取暖方式,在故宫则是将火炕建在整座宫殿的地下,称为地炕。
冬季寒冷的时候,将预先已经引燃的木炭倾入地炕口。木炭燃烧产生的热气就会顺着火道在地下流动,逐渐将室内的地板砖烤热,从而使室温更暖。
这种地炕的火道入口名为火膛,都被设置在室外,这样室内没有明火,不会产生烟气,又不占用空间,负责添火加炭的太监在室外就可操作,不会影响室内主人的正常生活。
为使热力循环畅通,火道的尽头都设有排烟孔,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人睡觉的炕下面,使得宫殿冬季不再寒冷,整个都沐浴在温暖如春的环境中。
炉火取暖:
在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有气象资料显示,清朝时,一年内北京约有150天是寒冷天气,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
在这样严寒的气候下,在清宫不住人的宫殿冬季则是用炉火取暖,或称为火盆、熏笼,如举办大典的太和殿等处。
这些采暖设备往往被制作的很精美,方配得上皇家的尊贵和奢侈,燃料一般都采用上等的木炭,燃烧持久,活力旺盛,无烟无味,不会污染室内环境。
另外,皇室成员还有专门的手炉、脚炉,用来暖手暖脚。手炉自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炉身外加罩,样式灵活多样,精巧别致;脚炉要比手炉大一些,用锡或者铜做成,用时里面灌装热水,可随身携带,可以用来暖脚,或者放入被窝中。
宫墙:
紫禁城内的建筑,通常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会有单独的围墙。这一道又一道的围墙,除了分隔空间的功能外,既可用来防火,同时又可抵御冬天的寒风。此外,紫禁城内的大部分宫殿都坐北朝南,这种设计本身就有利于依靠自然日照取暖。再者,大部分宫殿都建有厚厚的墙壁和屋顶,也可以达到较好的保暖效果。
还有一个避寒神器
你一定没想到,那就是!!
火锅:
紫禁城内的火锅可分为两种:
其一为组合式,由锅、炉支架、炉圈、炉盘、酒精碗五部分组成,可同时烧煮食物,也可单独用锅温热食品。
其二为锅中带炉,炉内烧炭火,把水烧开以涮煮食物,和我们今天吃的火锅类似。
此外,宫殿内的门帘、软硬博缝(用以填塞门窗缝隙,现在在故宫等处还能见到)等是宫内冬季必不可少的防寒保暖之物,在宫殿内用板壁隔出的套间称为“暖阁”也是因减小室内面积便于保暖而得名。
所以,在没有现在的暖气地暖的时候
古人还是聪明地想了许多东西避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