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暗示效应
心理效应--暗示效应
所谓的 暗示 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 暗示效应 ”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抽象诱导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
“暗示效应”的核心是主导“暗示”。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其实经常使用着暗示,或暗示别人,或接受别人的暗示,或进行自我暗示。
“暗示效应”的目的是诱导人们的心理从而对行为产生影响。通过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谋求被暗示者的思想、行为向暗示者期望的目标靠拢。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
因此,“暗示效应”具有双向属性,既可达到积极效果,也可诱致消极目的。
“暗示效应”的内容因其目的内涵广泛而丰富多彩,如有“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信誉暗示”、“情境暗示”、“表情暗示”,“动作暗示”等等。
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多的是“语言暗示”。也是间接“暗示”中比较直接的方法。
“暗示效应”的“语言暗示”既可采用显性语音语言,也可采用肢体语言。
积极的“语言暗示”原理是利用积极的语言激发积极的.思想,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修复消极的心态,养成积极的习惯,修成积极的行为准则。
积极的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心态,如热情、激励、赞许或对他人有力的支持等等,使他人不仅得到积极暗示,而且得到温暖,得到战胜困难的力量。
反之,消极的心态,如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则会使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使人承受的不仅仅是暗示带来的压力与痛苦,而且还会波及到人的身体健康。
“语言暗示”所利用的人性基础是:不自信,好轻信他人,好借助外力。
如教师在集体场合对个体同学进行好行为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
也可以有意识地用“你真聪明”“你一定行”等语言为孩子打气,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鼓励,比如:我很棒!你很棒!你也行!我也行!
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肢体语言暗示是暗示中比较间接的方法。
肢体语言暗示如“动作暗示”,“表情暗示”,“行为暗示”等等是采用肢体行为间接地表达需要表达的语言。
肢体语言暗示所利用的人性基础是:人性善于 “归纳--总结--推演”。
当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如果发现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时,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尽量使他人接受积极的、适度的暗示,防止因为暗示而导致他人心理甚至行为方面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当我们感觉到来自他人的暗示,甚至已经因此而导致自己身心发生改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暗示的来源、原因以及对自己的作用,尽量做到接纳积极暗示,摒弃消极暗示。
例如在心理诊所里,催眠医疗师拿起一颗水晶球来吸引被催眠者的注意力,并慢慢地说:“你开始睡吧!”经过反复暗示,被催眠者闭上眼睛,逐渐进入昏睡状态。昏睡者并非真正地睡着了,仍然保持一点清醒,来接受催眠者的暗示。
再例如美国心理专家对F1赛车手进行催眠暗示,将比赛的实际路线与技巧在催眠中让车手暗示自己,例如在弯道控制方向,变成一种下意识的动作,结果大幅度提高了车手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