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是怎么化妆的?都用些什么?
第一步:敷铅粉
铅粉是重金属,虽然涂在脸上会增白,但长期使用会让皮肤发青、发黄,妙龄少女最后变成黄脸婆。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
不过这也吓不跑爱美的女性,她们在铅粉中添加辅料调和使用:唐人燃银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第二步:抹胭脂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来语。因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中提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胭脂带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饰面。张骞带回胭脂之后,中原女子稍作改良,加入了牛骨髓制作成粘稠的红色脂膏,装于金玉陶瓷等材料的器皿中。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胭脂的制作工艺更趋成熟,既有便携式纸片状的“金花胭脂”,即将胭脂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还有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的“棉胭脂”,类似现在的腮红液,工艺已非常现代。
第三步:画黛眉
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女子们就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也有一种是用青色的柳枝点着稀释后的颜料画眉。
第四步:点额黄
这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形状有圆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鸟、鱼、蝴蝶、鸳鸯等,颜色主要是红、启并绿、黄三色。
第五步:画面靥
面靥妆始于宫廷,起初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一种特殊的标记。当某个后妃来例假时,不能被帝王临幸,又羞于启齿,就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红点,女史见了不会列名安排侍寝。后来,面靥逐渐成为一种装饰,流传到了民间。
第六步:描斜红
斜红始于南北朝,是在眼角两旁用胭脂各画一条红色的月牙形,涂抹的深浅、粗细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宫廷中颇受女性欢迎。
第七步:点口脂
唐人以蜂蜡代替前人的动物脂膏,又掺以朱砂、紫草,终于调试出红色、粉红、红褐色等不同色号的口脂。古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为了达悄段迹到这种效果,女孩子们先用白色打底以覆盖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画出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