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宿建德江》赏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景寄寓客愁乡思。诗人很自然地摄取适于表达旅途孤寂、飘泊之感的眼前景物,采用白描的手法,着墨轻淡地写来,却传达出了真切的情意。
这首诗通过细致传神的景物描写,揭示出客观事物的特殊联系,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诗人先描绘暮霭迷蒙的江边洲渚,指出夜宿建德江的时间、地点。接着,更具体地描写泊舟烟渚上所见的江天景色。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层次分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很精彩的景句。因为原野空旷,视野广阔,以致造成远天低于近树的错觉,因为江水清澈,月影浮荡在江中,人在船上,江月仿佛和人更接近了。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景致,诗人只以十个字,便细致、逼真地描绘出来了。没有锐敏的观察力和白描传神的表现力,就不可能把由于野旷和江清而引起的天与树、月与人的关系变化,描绘得那么准确、生动。
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诗人不只是一般地融情于景,而是把所要抒写的思乡之情,有层次地、逐层深入地通过景物揭示出来。旅客遇到秋天,最容易触动愁思,这是第一层;这第一层诗人没有正面表现,而是从“野旷”、“江清”中透露的。在暮色苍茫中泊舟江渚,因为日暮而引出新愁,这是第二层。野旷造成天远的感觉,使旅人感到乡关万里,归程辽远;又因为野旷,万籁俱寂,更使行客觉得旅途孤寂凄凉,这是第三层。由于江水清澈,益觉明月近人,见明月而倍加思念故乡,这是第四层。诗人由远及近地描写景色,却把自己的羁旅愁情由淡而浓、由浅入深地传达出来。
从章法结构来看,绝句要写得好,必须在结句收束得住,创造出完整的意境,不能使人读后感到有始无终,所以一般人写绝句都是采用一起二承三转四合的章法,把转折点放在第三句。但这一首章法很特别,它以三、四两句作对结束,却把转折放在第二句末三字。诗人巧妙地借“客愁新”三字点出了题旨,犹如画龙点睛般点出了诗眼,三四句只是以景烘衬这三个字。这样,到了对结的三、四句,诗的旨意都表达清楚、完整了。
整理:zhl201612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景寄寓客愁乡思。诗人很自然地摄取适于表达旅途孤寂、飘泊之感的眼前景物,采用白描的手法,着墨轻淡地写来,却传达出了真切的情意。
这首诗通过细致传神的景物描写,揭示出客观事物的特殊联系,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诗人先描绘暮霭迷蒙的江边洲渚,指出夜宿建德江的时间、地点。接着,更具体地描写泊舟烟渚上所见的江天景色。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层次分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很精彩的景句。因为原野空旷,视野广阔,以致造成远天低于近树的错觉,因为江水清澈,月影浮荡在江中,人在船上,江月仿佛和人更接近了。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景致,诗人只以十个字,便细致、逼真地描绘出来了。没有锐敏的观察力和白描传神的表现力,就不可能把由于野旷和江清而引起的天与树、月与人的关系变化,描绘得那么准确、生动。
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诗人不只是一般地融情于景,而是把所要抒写的思乡之情,有层次地、逐层深入地通过景物揭示出来。旅客遇到秋天,最容易触动愁思,这是第一层;这第一层诗人没有正面表现,而是从“野旷”、“江清”中透露的。在暮色苍茫中泊舟江渚,因为日暮而引出新愁,这是第二层。野旷造成天远的感觉,使旅人感到乡关万里,归程辽远;又因为野旷,万籁俱寂,更使行客觉得旅途孤寂凄凉,这是第三层。由于江水清澈,益觉明月近人,见明月而倍加思念故乡,这是第四层。诗人由远及近地描写景色,却把自己的羁旅愁情由淡而浓、由浅入深地传达出来。
从章法结构来看,绝句要写得好,必须在结句收束得住,创造出完整的意境,不能使人读后感到有始无终,所以一般人写绝句都是采用一起二承三转四合的章法,把转折点放在第三句。但这一首章法很特别,它以三、四两句作对结束,却把转折放在第二句末三字。诗人巧妙地借“客愁新”三字点出了题旨,犹如画龙点睛般点出了诗眼,三四句只是以景烘衬这三个字。这样,到了对结的三、四句,诗的旨意都表达清楚、完整了。
整理:zhl201612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