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中国历史上什么水平

 我来答
刚阳文化
2022-10-27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19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1万
展开全部

曹操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幸的人物了,原本英雄盖世,后世却骂名不断,这是中国政治因素和《三国演义》的误导所致。

曹操这么一位鼎鼎大名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评议不断。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武帝纪》末评道“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鲁迅评价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毛主席也曾评价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易中天先生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更是详细地评价道“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从这几个评价来看,至少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确实是一位英雄,但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曹操,本姓夏侯,父亲曹嵩是夏侯睿的二儿子,因夏侯睿为官清廉,养不起一家人,就把曹嵩过继给好友大宦官曹腾。

而曹仁、曹纯的父亲曹炽是曹腾的侄子,曹炽的父亲曹褒与曹腾是兄弟,所以曹仁、曹纯和曹操是异姓堂兄弟;夏侯惇、夏侯渊的父辈和曹嵩是兄弟,所以曹操和这两位是真正的堂兄弟。

文治武功,文成武德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本籍沛国谯郡人(今安徽亳州)。

少年时放荡不羁,喜好飞鹰走狗,读书打猎。

因此曹操的名声很不好,又因为是宦官养子的儿子,更加被人瞧不起。

但惟独太尉桥玄和南阳名士何颙非常看重曹操,曹操年方二十时曾去拜访桥玄,桥玄对他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踏入仕途后,不畏权贵,整饬官场、民间不良风气。

董卓作乱,曹操首倡义兵,开始声名远播。

公元196年,迎汉献帝到许县。

其后以天子名义出师征伐各路诸侯,先后打败、消灭了,张绣、吕布、袁术、袁绍、乌丸、刘表、马超、韩遂、张鲁各路军阀及地方势力,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从而奠定北方霸业。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

历史上武功赫赫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虽然武功卓著,但文采稍逊;萧纲、萧绎、李煜、赵佶虽然在文学艺术领域造诣颇深,但治国用兵一塌糊涂。

纵观曹操一生,文韬武略,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项殊荣于一身,且三方面都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佼佼者,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东汉末年的腐败朝局之下,曹操在洛阳北部尉任上,棒杀当红太监蹇硕之叔蹇徒,京师震惊;议郎任上,上书为清流窦武、陈蕃鸣冤;在济南相任内,上任之初一次在十几个县里罢免八个县令、县长,“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董卓作乱,曹操第一个起兵讨伐董卓;在董卓劫掠天子、焚毁宫室,西逃长安时,当诸路联军都各怀鬼胎、不肯进军之际,曹操以五千人马就敢独自向西追击董卓;当天子流离失所、衣食无靠时,各路诸侯坐视不管,惟独曹操迎奉天子到许县,皇帝百官才免于饥荒。

这样的做法,恐怕不是奸雄、奸臣所为,而是如许劭所言“治世之能臣”。

从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208年,北方持续战乱动荡二十多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公元196年,曹操任用枣祗、任峻、韩浩等人开始屯田,给大批无地农民分地及耕牛农具,按比例收租,后来又在整个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北方农业生产极大恢复。

曹操征张绣时严令军马兵士不得践踏农田,否则斩首论处,最后自己触犯命令割发代首。

其他诸如免除长期战乱之地百姓租税,由 *** 出钱赡养孤寡老人、孤儿残疾,简直可以看做最早的国家社会保障政策,有些1800年后的今天我们都还没做到。

曹操的这些举措,大大恢复了北方经济,百姓开始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唯才是举,任人唯贤

汉朝的察举制度,在发展中演变成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特权通道,政治上、道德上弄虚作假、舞弊成风,世家大族势力膨胀以至于出现袁绍家族那样“四世三公”,人才任用腐败荒唐造成“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现象。

曹操生活于这个时代,深知它的弊端危害,名实不符的现象极其严重。

而曹操是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不会不明白人才对完成自己霸业的重要性,所以从建安八年到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本着“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方针,先后下达《论吏士行能令》、《求贤令》、《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和《举贤勿拘品行令》四道诏令招揽人才。

整个东汉末世,曹操帐下各方面人才都是最多的。

如此多的人才前来投奔,曹操并没有良莠不分,混淆一气。

而是真正了解每个人才的长处和缺点,真正做到知人善任,如陈寿《三国志》所云“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的用人连不喜欢他的人都不敢矢口否认,洪迈的《容斋随笔》是一部对曹操很不友好的书,但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大力褒扬,洪迈评价曹操用人说道“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

所以曹操帐下人才济济,谋臣如云,猛将如雨,谋臣方面名重一时、智谋超群的就有荀彧、郭嘉、荀攸、程昱、贾诩、司马懿、刘晔、陈群、蒋济、满宠、钟繇、董昭、毛玠、崔琰等,武将方面勇冠三军、冲锋陷阵的有典韦、许褚、夏侯惇、夏侯渊、庞德、李典、牛金等,统军在外、独挡一面的将军有曹仁、曹洪、曹彰、曹纯、夏侯尚、曹真、曹休、张辽、徐晃、张郃、于禁、乐进、文聘等。

而这些人才的到来,除了曹操的个人魅力和光明的事业前途的吸引,很大原因是这些打破虚浮、迂腐的人才政策,真正做到了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除了曹家本家人马,一些人是慕名而来,一些人是舍高求低、改换门庭,一些人是敌营降将,不论如何,曹操都一律量才授用。

程昱、刘晔、满宠、毛玠、李典、乐进、于禁都是仰慕曹操威名前来投奔的,曹操礼贤下士;荀彧、郭嘉、贾诩、庞德都是从敌营来的,荀彧、郭嘉更是在袁绍势力如日中天的时候来投奔实力微弱的曹操,曹操礼遇有加,委以重任;朱灵是袁绍帐下被派来执行任务的客将,后来就留下来帮助曹操了,当时的形势是袁强曹弱;张辽、徐晃、张郃都是敌营降将,曹操用人不疑、坦诚相待;甚至于对于叛变之后又来投降的,曹操也能不计前嫌、信任如故。

夏侯惇、许褚、典韦、李典等勇猛无敌,曹操就任命为先锋,冲锋陷阵;曹仁、张辽、徐晃、张郃等智勇双全,曹操就让他们独自领军作战,镇守一方;荀彧有见识,为人正派,曹操就让他主持朝廷行政工作;郭嘉、荀攸、贾诩智谋过人,作随军参谋,参与军事决断;毛玠、崔琰清廉正直,去主管人事工作;任峻、枣祗、韩浩,任劳任怨,认真负责,去负责屯田。

曹家本家的人,更是对曹操的支持无以复加。

公元190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去追击西逃的董卓,被董卓大将徐荣伏击而大败,曹操坐骑受伤是曹洪让马给他,曹操才得以生还,当时最危急的时刻,曹洪对曹操说:“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这是多么的赏识与敬佩,能豁出性命相保,足见曹洪对曹操的认同与支持,这也足以看出曹操不是小说家言的奸雄。

试想,曹操如果是个图谋不轨、一心谋私的政治野心家,曹洪可是个大富豪,良田美宅、歌儿 *** ,何等逍遥快活,经济地位、政治地位都有,他没事儿会跟着一位品行不好、奸诈残忍的野心家去吃尽苦头乃至于舍命相保?

浪漫诗人,风流不羁

正是有了如此多的人才帮忙处理政务、出谋划策、领兵打仗,曹操才有空去在文学领域大展雄才。

曹操童年少年时代博览群书,为日后的文学才能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加上那种放荡不羁的个性,大大促使他成长为一代诗人。

建安文学,首推三曹父子和建安七子,但实际上的文坛领袖就是曹操。

曹丕、曹植是儿子,自幼受到父亲文人性情的熏陶和文学上的教导,可谓师承曹操。

其他陈琳、阮瑀、王粲、孔融、刘祯、徐干、应玚这班邺下文人集团,都是曹操幕僚,深受曹操影响。

曹操的文坛领袖地位不仅仅得益于上下尊卑关系,他那独擅一时的四言诗水平才是独秀于林的资本。

曹操身上有着文人气质,自己又通音律,在三国这段历史中,遍观主要的风云人物,曹操算是最有生活情趣的人了,刘备业余爱好是编草鞋、织席子,孙权喜欢射虎、打猎和喝酒,诸葛亮出山前还能吟啸吐纳于山林之中,出山后正值壮年就累死了,估计没时间玩。

曹操则不然,少年的时候就喜欢和夏侯惇、夏侯渊打猎,“秋夏读书,冬春射猎”(《让县自明本志令》),即便身居丞相高位,依然看到曹操建铜雀台,召集文人吟诗作赋,这等闲情雅致最能体现领导人的胸襟和情怀。

《观沧海》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更是一种吞吐天下、包藏宇宙的宏大胸襟和气势;《短歌行》作于赤壁之战紧张时刻,也最能显现出曹操作为军事家政治家身上特有的浪漫诗人情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流露出一代贤君对人才的渴望;《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把晚年曹操壮志犹在、宝刀未老的英雄气概淋漓尽致的烘托出来了,长坂坡时54岁的曹操还亲自率领5000骑兵马不停蹄地追赶刘备。

曹操的这些优秀的四言诗,上承《诗经》传统,下启陶渊明,为板滞僵化的四言体注入了新活力。

曹操的乐府诗也很优秀,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既有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又有深刻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所以钟嵘在《诗品》中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曹操的那首《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种对下层人民苦难的真实反映,又出自一位官宦子弟的手中,足以见其胸怀天下、兼济苍生的悲悯之心,这大概也是他大力屯田、安抚民生的原因之一。

由于有曹操的倡导,邺下文人集团名噪一时,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人集团之一,“三曹”和“建安七子”也自然而然彪炳青史。

曹操除了文学领域独树一帜,在音乐、书法等方面也有造诣。

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将汉末著名音乐家桓谭、蔡邕和曹操并举,可见曹操在音乐方面确实很有水平;同样在这本书中,张华认为曹操是仅次于张芝、张昶、崔瑗、崔蹇的书法家,而上述四人都是汉末书法大家,史学界对曹操书法评语是“魏主笔墨雄瞻”、“尤工章草,雄逸绝伦”。

曹操个人武艺高强,善于舞戟;曹操也善于工程营建,酿酒,研究饮食文化,并著有《四时食制》。

知行合一,一代名将

汉末天下大乱,要平定乱世,自然要靠军事力量去荡平四海,这是曹操所深刻清醒认识到的。

曹操喜爱读书,经常是行军打仗也手不释卷,尤其喜欢兵书,这种精神和兴趣,首先从理论上把他培养成了一位杰出的军事理论家。

曹操注释过古代兵书,据史料记载,曹操注解了《太公阴符三卷》、《司马法注》、《孙子略解三卷》、《集解注孙子一卷》、《兵书按要十卷》,甚至把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写成书,这就是《续孙子兵法二卷》、《兵书十三卷》(即《孟德新书》)两部,现今只存《注孙子》一书。

《孙子兵法》是中国兵学经典,从问世到东汉末年,曹操是第一位给它做注解的,诠释非常具有权威性,而且成了历代给它做注解的范本。

在战场上,曹操也名副其实的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大的战役如兖州剿灭黄巾军之战、兖州徐州抵御袁术之战、徐州攻打陶谦之战、兖州回援击退吕布之战、下邳剿灭吕布之战、徐州攻打刘备之战、官渡之战、仓亭之战、白狼山之战、潼关之战,小的战役如白马延津之战,都打得相当出色,虚实变化,攻防自如,运用之妙,深得兵法精要。

作为一名最高统帅,曹操非常重视军事参谋的作用,帐下的军事参谋也很优秀,荀彧见识高远,程昱、贾诩、荀攸多智谋,郭嘉善决断、出奇策,曹操知人善任,把他们分派到相应岗位发挥长处。

进攻张绣时,有荀攸的料敌于先;进攻下邳时,有荀彧、郭嘉献奇策;官渡之战,有荀彧写信给曹操分析形势稳定军心,郭嘉分析敌我态势以供决策,刘晔献抛石机图纸;攻打荆州,荀彧做好了战略规划,贾诩提前预见孙刘联盟;潼关之战,贾诩献离间计;樊城之战,董昭、刘晔、司马懿献计瓦解孙刘联盟,瓦解关羽军心等等这些在战争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曹操非常重视对领兵作战、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的培养与选拔,“八 *** ”(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曹真、曹纯、夏侯尚)和“五子良将”(于禁、乐进、张辽、徐晃、张郃)就是明证。

于禁宛城之败军纪严明、行伍不乱,延津以少量兵力对战绝对优势袁军;赤壁战后,曹仁在南郡、襄阳率新败之军,抵御周瑜、刘备;张辽、乐进合肥之战以七千人击败孙权十万大军;徐晃潼关之战夜渡蒲坂津切断西凉军后路,救援樊城大败关羽主力;张郃汉中之战力挽狂澜,魏军避免一败涂地,街亭之战切断蜀军咽喉,迫使诸葛亮退兵;等等,这都是三国史上的名将功业。

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如此人物,但生活中的曹操也许更为陌生。

曹操是个圆脸胖子,身材不高,相貌也不英俊。

《世说新语·容止》就记载,匈奴使者谒见,曹操自惭形秽,认为自己矮小的形貌“不足雄远国”,就让相貌俊伟的崔琰假扮自己接见匈奴使者,自己扮成侍者佩刀站在胡床边,接见完了,曹操派人问使者觉得魏王怎么样,结果匈奴使者说魏王固然“雅望非常”,但是床头佩刀的那是真英雄。

曹操是一个多情深情的人,所到之处、处处留情,好听一点儿叫风流,不好听一点儿叫好色,损一点儿叫滥情,当然这也没什么标准,全看怎么用词;再一点就是曹操是个诗人,情感丰富一点儿,爱美之心过分一点儿,对于诗人而言也无可厚非,李白、白居易、王实甫、纪晓岚等大批文人都是风流才子,更何况曹操是身居王位、比皇帝更皇帝的强腕人物呢,哪个皇帝不是三宫六院;至于深情,从曹操遗嘱中足以看出,曹操原配丁夫人因曹昂之死与曹操不睦,回娘家去了,曹操将死之际,回忆平生,最惦记的竟然是那个让他生气的原配夫人,这种一往情深恐怕大大出人意料。

曹操对老百姓的爱护,除了重视农业,还有一起典型的例子。

众所周知,刘备逃跑时喜欢带着百姓,不知道曹操也带百姓。

白马之战后,曹操沿黄河西撤,为了避免袁绍在白马屠城,曹操带着百姓往西南撤,此时文丑、刘备率兵追来,兵力十倍于曹操,曹操带着自己的卫队六七百人殿后,让百姓先走;反观刘备,从樊城往江陵撤退的时候也带着十几万百姓,五千曹军追来,刘备军一两万溃败,刘备带着张飞、赵云、诸葛亮等狼狈逃窜,根本无暇顾及百姓,某种程度上讲,刘备是借机收揽人心,曹操才是真的爱护百姓。

生活中的曹操除了读书、吟诗作赋、处理政务、打猎之外,也喜欢猜字谜、喝酒等,生活情趣十足。

不惧权贵,飞来骂名

至于史上的骂名,也无非三点原因,第一曹操篡汉,第二曹操狡诈,第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我就在此澄清一下。

第一点关于篡汉,天下是汉朝还是魏朝,是刘家的天下还是曹家的天下,其实无所谓,从秦朝建立到清朝灭亡,中国都是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政治制度本质没有区别,所以谁当皇帝没有关系;曹操、曹丕毕竟比汉末那些无能皇帝要强很多倍,更能给天下百姓带来和平幸福,这样的君主当政对百姓有好处;王朝更迭自古皆然,为何曹魏取代刘汉就是不合法,那照这个理,所有新王朝的建立合法性都值得怀疑;最后曹操一生都在维护汉室,没有称帝。

所以篡汉纯属某些利益集团的污蔑,没必要做道德上的批判。

第二点狡诈,兵不厌诈,曹操身处乱世,要搞政治军事斗争,怎么着都得运用一些谋略,但是谋略和阴谋诡计的区别仅仅在于口头表述而已;汉语一向讲究褒贬,敌人运用智谋就是狡诈、阴险,自己搞点儿小聪明就是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这种从私心出发的有区别的表述似乎很难让人信服;《三国演义》是对曹操的奸诈做了放大处理的,不可信。

所以狡诈这一条值得讨论。

第三点“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的政敌攻击他时说的,不可信;曹操自己一方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从曹操的举动来看,奉的程度更大;标榜复兴汉室的刘备最后都僭越称帝了,说别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不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吗?所以这一条不需讨论,自可明白。

当然这些攻讦曹操的理由都是上得了台面的,真正让曹操受到攻讦的其实是他的人才政策和改革措施,对众多利益集团的侵害。

同时,这也是中国政治的一大特色,攻击对手总得先把自己打扮成道义的维护者,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对敌人的过失、不光彩的地方肆意渲染扩大,即便自己内心比敌人更肮脏龌龊,但是攻击的理由绝对是人间正义的呐喊,让世人觉得他们高尚的一尘不染,纯洁的全无半点私心,伟大的比珠峰还高一寸。

大略总结一下,除了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之外,曹操还应该是个好领导、好父亲,有一大批顶尖人才愿意跟着他去一展抱负,培养出优秀政治家皇帝曹丕、优秀诗人曹植和名将曹彰三个儿子。

在央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四川三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沈伯俊先生对曹操有个评价“雄才大略,超世之杰”,“雄才大略”是班固对汉武帝的评价,“超世之杰”是陈寿对曹操的评价,吴先生兼取二者的评价,足见评价之高。

一个英雄存在的意义,首先是他平生的作为对社会的极大贡献,其二就是他的光辉形象会成为后人疏阔胸襟、谋定志向、见贤思齐的精神动力和人生导师。

我坚信,曹操就是这样的人。

大人物,当不断提升思想力,拥有更高的智慧谋略、更广的胸襟气度、更大的济世情怀;小人物,至少学会那种洒脱豁达,生活的更乐观,学会那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活的更真实。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