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四章·道冲》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翻译与解读
道冲01,而用之或不盈02;渊兮似万物之宗03。挫其锐04,解其纷05,和其光06,同其尘07。湛兮似或存08。吾不知谁之子09,象帝之先10。
今 译
道体至虚,而用之不穷。深不可测,像万物之宗。磨损其圭角,解其纷扰,光而不露,齐同尘俗。微茫深缈,若有若无!不知是谁家之子,像是天地之先祖。
评 议
本章言道体至虚,若有若无,却用之不穷。老子说,道不知是谁家之子,像是天地的祖先,这是对道的描写和赞美。老子在描写道的文字中,采用了文学的拟人化和象征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道体至虚的朦胧意境。这对一些不谙文学艺术手法的学者来说,就难于理解。因此,高亨先生说:“谭献《读〈老子〉》、马叙伦《老子覈诂》均认为此处是衍文。按在此处,文章不合,当删去。”(《老子注译》)其实,则不然。《老子》是哲学著作,同时也是哲理散文诗,即有文学艺术之特点。所以,评论《老子》之书,就不能单纯地以哲学著作视之。诗人写诗,往往会突破逻辑思想的限制和逻辑叙事的约束,而采用拟人化的比喻象征手法,来描写和赞美所描写的对象。老子此四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先,同其尘”的诗句,正是对大道朦胧境界的描写和赞美。清代评论家刘熙载评论屈原的《离骚》曰:“《离骚》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艺概·赋概》)研读《老子》之书,亦当如是观之。
至于说本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四句,在《老子》第五十六章又重复出现,这并不难理解。《老子》书中重复出现的句子,并不只此四句。《老子》各章之主旨,并不尽相同。书中出现的重复句子,各有所用,不应视为衍文,或错简所致。重复句式在诗歌中出现,这是常见的现象。这也是哲理散文诗,与一般著作不同之处。
老子之道,深缈至虚,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具有神秘色彩。虽然如此,正如我们上章所说,老子的宇宙本体的道,具有物质属性,属于唯物主义。高亨先生说:“这一章是老子的宇宙论……这些也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表现。”(《老子注译》)高先生的此种看法,不符合老子论道的思想。
陈鼓应先生对本章的评论,言简意赅,颇能说明问题。援引如下,供读者参考。
道体是虚状的。这虚体并不是一无所有的,它却含藏着无尽的创造因子。因而它的作用是不穷竭的。
这个虚状的道体,是万物的根源。在这里,老子击破了神造之说。(《老子注译及评介》)
注释
01 道:谓宇宙本体。冲:虚。吴澄曰:“冲字,本作舆,器之虚也。”道体至虚,故谓“道冲”。
02 盈:穷也。林希逸曰:“冲,虚也。道体虽虚,而用之不穷。”
03 渊:吴澄曰:“渊,深不可测也。”宗:吴澄曰:“宗,犹‘宗子’之‘宗’。宗者族之统,道者万物之统,故曰‘万物之宗’。似者,亦不敢必之辞也。”句谓:道体至虚,深不可测,似万物之先祖。
04 挫其锐:林希逸曰:“挫其锐,言磨礲其圭角也。”锐,圭角也。
05 解其纷:解其纷扰也。林希逸曰:“解其纷,言其处纷扰之中而秩序有条也。”
06 和其光:含敛光耀。林希逸曰:“光而不露,故曰‘和其光’。”吴澄曰:“和,犹平也,掩抑之意。”
07 同其尘:林希逸曰:“无尘而不自洁,故曰‘同其尘’。此佛经所谓‘不垢不净’也。”按吴澄曰:“此四句,言道之用不盈也。”
08 湛:林希逸曰:“湛者,微茫而不可见也。若存若亡,似有而似无,故曰‘湛兮似若存’。即‘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也。”吴澄曰:“此一句,言道之体虚也。”
09 “吾不知”句:林希逸曰:“吾不知谁之子者,亦设疑辞以美之也。”
10 “象帝”句:林希逸曰:“象,似也。帝,天也。言其在于造物之始,故曰‘象帝之先’。曰‘象’,曰‘似’,皆以其可见而不可见,可知而不可知,设此语以形容其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