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阶层和之前有很大的区别,虽然说清朝也非常重视军事的发展,但是到了那个时候,长城的价值已经没有那么大了,要知道到了清朝时期,战争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争中火药武器被广泛使用,不能仅仅只是凭借着一堵墙就可以起到拒敌的作用。加上清朝的统治阶层都是游牧民族出身,意识深处就不会认为长城这样的防御设施有很大的价值。
首先是统治者的重视程度发生了变化,最在秦始皇修建长城是为了抵抗来自外面的游牧民族,典型的农耕民族的意识,清朝人本身就是游牧出身,他们号称自己是马上得来的天下,自然不会觉得长城这样的东西会有多么大的作用,而且清朝的八旗军队以骑兵著称,或许早清朝统治者的心里,长城这样的东西,不利于发挥其八旗勇士的优势。
其次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周边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了清朝,关外的游牧民族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威胁,而且统治者通过分封草原、大漠的一些部落首领,牢牢统治着这些地区,与此同时这些地区的人民,也已经习惯了清朝的统治,在他们的心里,清朝就是正统的统治阶层。自己也安居乐业,没有造反的动力。这也是得益于清朝对边境地区的统治政策。
第三,清朝的国土面积已经很大,这个时候在去修筑长城,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即使真的修成了,也不见得对边疆稳定能有多大的作用。
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康熙批评了秦始皇修长城,虽然工程浩大,费尽了民力,但是仍然没有保住天下。因此,他便改变了统治的策略,采取了所谓的“怀柔”政策,以拉拢蒙、藏各族的上层王公贵族,利用宗教信仰,用思想统治的办法代替了浩大的长城工程。这从康熙、乾隆时候在承德修建的避暑山庄和规模巨大的喇嘛庙宇以及在承德进行的各种“怀柔”性的政治活动中得到证明。这种性质的喇嘛庙和政治活动在北京、内蒙古各地也比比皆是。施行这样的政策,在当时曾起到了一定的安定团结作用,也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拥护。我们从康熙。乾隆过古北口长城的时候,臣子们的奉和诗中可以看出,如像“奉使蒙恬工力拙,过秦贾传论言该。当时北客难游牧,今日南人任往来”。“即论胜国何能守,说到秦人更可嗤。毕竟成城需众志,皇图巩固在于斯”等等。虽是臣子们盛饰华辞,奉承旨意。但从实践证明,清王朝所采取的这一罢修长城、“政治”统治的政策是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的。
清王朝虽然曾经在东北地区修筑这所谓的“柳条边”来限制牧民的活动,在个别地点利用或修缮过一些古长城来镇压过人民的反抗。但这些情况已与长城原来的作用与意义迥然不同了
康熙认为,秦朝修筑长城,汉朝,唐朝,宋朝都修筑过长城,但是边境之患时有发生。明朝末年,太祖皇帝率领军队长驱直入,包括长城在内的许多防线都瓦解了,长城还能阻挡什么呢?可见,要想保护国家,只有修德,叫人民生活安定。民心稳定了,国家才能茶馆之就按,边境就更加牢固,这就是所谓的众志成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