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三观有多大的影响
影响是很大的,有些小孩子长大后会是自家大人的缩影。小孩子的三观都是因为在父母的引导下不知不觉的形成的,如果父母的三观不正常的话,那么多半小孩子的三观也不正常。因为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导师,从小便和小孩子生活在一起,是小孩子最信任的人。
对于小孩子来说,因为小时候离开父母的话便会缺乏安全感。因为这时候的小孩子是及其相信自己的父母的,因此,父母无意间的举动或者是话语都会给小孩子带来影响。有时候大人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会给小孩子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所以,家长因为矛盾在吵架的时候,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因为这样很容易影响小孩子的内心,从而导致小孩子的三观有所改变。因此,为了给小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要在整个家庭中做好榜样。
小孩子在儿童时期的模仿力很强,因此家长做什么的话,小孩子出于对家长的信赖,也会跟着家长做出一样的动作或者是语言。因此,如果家长做出不好的事情的话,小孩子没有什么辨识力,所以也会跟着做出不好的事情。
而家长在小孩子的儿童时期要做好引导,以免孩子学会什么不好的东西,这样对小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久而久之,小孩子见家长没有阻止,便会认为这是对的,从而便会一直走下去。所以,家长在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做好一名导师的同时,还要对小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培养小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其中小孩子的性格也和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即便家长之间有矛盾,也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小孩子能够在很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父母对孩子的三观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父母教育问题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有一句话叫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这句话一点错都没有。孩子从出生后,每天见到最多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一切,那么他学习的一切也都是从父母身上得到的。所以父母的所作所为对于孩子的三观的形成非常的重要,毕竟他并不知道也不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
而且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依照着自己的三观去给孩子传递想法,孩子能够接收到的也就是父母三观里面的思想。当然孩子还小的时候,其实根本都不知道对错,在他的世界里面,只看到过父母的三观,父母说自己错,自己会受到惩罚,那么在孩子眼里这种做法就是错的。
当然如果父母的三观是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带领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但是如果父母的三观是错误的,那么很困难就会教给孩子错误的三观。以我自己为例,我的爸爸就是一个想到固执和霸道的人,在家里面就跟皇帝一样,只要他说的话,就算是错的,也要认为是对的。
所以在我的性格上就有了一点怯弱的性子,而且对于这种人特别的反感,甚至很讨厌男人。我认为这就是家庭带给我的负面的影响。虽然自己不知道,但是在心理上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和负担。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不仅影响三观,还影响婚恋观等等。
一个宽容自由的家庭可以培养一个更加有创新力的孩子,而且可以过得更快乐。但是一个沉重的家庭却会带给孩子很大的负担和压力,这是非常不健康的环境。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其实也需要自我反省。
影响生活态度
《无声告白》里有一段关于家庭的描写,印象很深:
“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就像下面这则泰国公益短片:
面对孩子“我们可以种豆芽吗”的请求,妈妈的一句“我们试试”,不仅让女儿成功种出了豆芽,也成功实现了梦想。
如果你是视频里的小女孩,当你向父母提出“我可不可以”的时候,父母会怎样回答呢?
有的父母也许会说,“好啊”。
也有的父母会说,“我们又不会”“好好读书才重要,别想些没用的”。
如果遇上第一种父母,那孩子大概就像视频里的小女孩一样,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大胆尝试生命里的每一种可能,努力实现人生每一个目标。
如果遇上第二种父母,那孩子可能这次会放弃种豆芽,下次会放弃喜欢的特长,下下次会放弃想学的专业,等到最后可能就会放弃原本最想要的人生。
也许很多人都曾这样想过吧:
如果当年能被更温柔地对待,如果性格里张扬肆意的东西能被保留住一些,如果面对生活能够更有个性和想法,如今是不是会活得更洒脱?
想起一位网友曾这样形容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就是自己特别想要逃离他们的控制和思路,却又惊恐的发现自己跟他们越来越像。”
不喜欢妈妈总是为了婚姻和家庭隐忍,天天劝她“过得不好不要忍”,可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也在忍;
不喜欢爸爸总是为了一点小事发怒,总是告诉他“不要发脾气”,可有一天突然被告知,原来自己也脾气很大。
要知道,几十年的耳濡目染,是比任何东西都要强大的力量。
它就像雨滴,一滴一滴落在我们身上,开始时总是难以发觉,发现时早已湿了衣裳。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不管我们想不想承认,基因就像是刻在灵魂深处的烙印,先是影响性格,继而影响生活态度,到最后可能就影响了整个人生。
02
影响人生格局
网友风浅霖曾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临近年关的时候,她和母亲逛街,看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
母亲拉住想要离开的她,从钱包里掏出了100块钱,递给了这位乞丐,说:“新年快乐。”
后来,母亲是这样解释的:
“竭尽所能地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从那以后,她自己也学会了与人行善。
这是父母对孩子人生格局的影响:
即便人世险恶,也要为善良行动,为正义发声。如果被伤害,尽管会懊悔,会不甘心,但绝不会愤世嫉俗,伤害别人。
再讲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个男孩子。
很小的时候,他和父亲一起去书店买书,看到一本很可爱的童话书,他很想买。
父亲看出了他的想法,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撕掉了最后一页的价签,迅速地把书塞到了他的口袋里。
他当时呆呆地站在原地,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
他长大以后,也会下意识做出类似的行为。比如趁着人多的时候逃公交票,或者逛商场的时候直接撕掉包装吃完想吃的食物。
直到有一次,他在逃票的时候被司机抓住了。
周围人的眼光火辣辣地投在他的身上,他趁着到站飞快跑下了车,在那条街上跑了很久很久。
这也是父母对孩子人生格局的影响:
他明知道有些做法不对,但还是会为了贪图小利去做,只有等到被揭发或者被伤害的时候,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格局,却都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
你看,人与人起点真的不一样。
03
影响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
电影《念念》的女主人公育美有一个不幸福的家庭。
妈妈总是和爸爸发生争执,还会遭到爸爸家暴,好不容易改嫁遇到对的人,却因为难产而死。
受到父母亲的影响,育美一方面极度渴望拥有自己的家庭,一方面又总是担心男朋友会不爱自己,每天都在纠结和痛苦中徘徊。
像育美一样的孩子,在凑合的夫妻关系下长大,见过了争吵、暴虐和残酷,对爱情失望,对婚姻厌恶。
他们不敢恋爱,不会结婚,更不愿意生孩子,因为害怕成为妈妈那样的女人,结婚后变得歇斯底里;更怕遇到爸爸那样的男人,婚前的誓言变成婚后的破口大骂和动手动脚。
因为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所以要花很多力气踢开那些糟糕的,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
可在幸福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是不一样的。
他们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拥有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很容易就往正确的方向跑。
总以为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仅仅存在于前半生,比如性格,比如思想。
等长大了才知道,原生家庭也影响了我们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影响了表达和接受爱的能力。
正因为如此,原生家庭也影响了我们后半生的选择,比如如何爱一个人,如何经营婚姻,如何对待孩子。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父母不光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也影响了我们下一代。
我们每个人,都是经由父母才来到这个世上。
我们最先接触的世界,就是父母为我们打造的小世界。
我们永远无法选择生于什么样的世界。如果有幸遇上好的,那就一边感恩,一边努力;如果遇上不够好的,那就在不幸中学会慈悲,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就像作家沈三废说的:
“我的原生家庭没有给过我安全感,谈不上有精神后盾,这让我成年后很容易把情感寄托在别人身上,像是附在他人身上吸取养料的怪物。这世界能靠的除了自己还有谁呢,当务之急还是要快快成长,自己给自己安全感。”
人生就是这样,如果开始时不够美好,就学着与生活和解。
把那些在自己看来不够正确的生活态度当成一面镜子,来督促自己;
去读更多的书,走更远的路,看更美的风景,努力形成自己的格局;
试着敞开心扉,试着学会爱与被爱,试着与爱人真心拥抱和互相取暖。
我们终此一生,不过是摆脱那些不好,再去遇见一些美好,直到找到真正的自己。
2019-10-19 · 一款帮你省钱省心买买买的APP
父母的三观,从来都是一个家庭的三观,它会彼此传染,会对孩子言传身教。
每一个孩子,在成年后,都会或多或少变成你的样子。
智商是一种天赋,品行却很可能是一种遗传。
你三观正确理性,成年后的孩子,才会善良且强大,温柔且独立。
虽然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但好的父母,一定是上进的,一定是内心强大、不断精进、用力生活的。
如果你自己都在混日子,你有什么底气,要求孩子有抱负?
如果你自己轻易就被生活打垮,你又怎能要求,孩子不放弃?
优秀的家庭,一定是始于陪伴,陷于教育,忠于三观。
董卿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去做什么样的人。未来,在他真正懂得的时候,他会对你有爱,也有尊敬。
不要去做那个浑浑噩噩的人,因为那是你对孩子的误导;不要去做那个每天无所事事的人,你的放纵,也是对孩子的伤害。
一切肆无忌惮的背后,藏着习惯性的力量。而在一切习惯性的动作背后,孩子成为最直接的参与者。
父母三观对孩子的影响不管后来怎么改变,依然会有来自原生家庭三观洗礼与植入。正如哲学家卢梭所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三流的父母,培养不出一流的孩子。努力的父母,才能让孩子出类拔萃。最好的亲子关系,不是让孩子独自起跑,而是你们共同上进,彼此成就。
老师,是孩子的老师,但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不是学校里面的老师,而是孩子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