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战争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孔子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者。当齐国发生内乱,陈恒杀了齐桓公,他认为臣弑君是乱臣贼子破坏礼制的行为,如果破坏了礼制,天下就没有和平安宁,齐、鲁是结盟的国家,所以他向鲁国和执政大臣要求出兵讨伐,用战争方式平息叛乱。他认为是应该进行的正义战争。
孔子对战争又给予严格的限制,即“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战争决定权归于天子,各国诸侯不能擅自发动战争;这样可以避免诸侯间的混战厮杀,减少人民因战争蒙受的苦难。“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是由诸侯发动的不义战争,都不应该发生。孔子对战争持非常慎重的态度:
子之所慎:齐(斋)、战、疾。(《述而》第十三章)(孔子所慎重的事有三种:斋戒、战争、疾病。)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这里有问号)”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第十一章)(子路说:“你率领军队,要谁与你在一起?”孔子说:“徒手和老虎搏斗,不坐船而泅水过河,这样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在一起。一定要和临事小心谨慎,善于谋略而完成任务的人在一起。”)孔子不绝对反对战争,是不反对正义的战争。战争,就要流血,就有牺牲,就有庞大的物质消耗和对已有建设的破坏。所以,孔子对战争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孔子的谨慎表现在不感情冲动,不逞一时的血气之勇(不为暴虎冯河);主张妥善谋划,掌控全局(好谋而成),用我们现在的术语,就是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孔子还论述,在战争中领导和指挥战争的人,必须慎重地看待士兵的生命,尽量减少伤亡,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路》第二十九章)(孔子说:善人训练百姓七年,就可以派他们去作战了。)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子路》第三十章)(孔子说:用未经训练的百姓作战,等于是白扔他们的生命。)“善人”即有善良之心爱护救助他人的人,“七年”是个概数,指长时期,“即戎”即当兵作战。“不教民”指没有经过教育训练的民众。孔子认为有仁者之心的人,要对来当兵的老百姓进行长期的教育和训练,才能用他们作战,让没有受过教育和训练的老百姓去作战,等于让他们去送死。士兵都是从老百姓之中来的,由老百姓成为士兵要有一个过程,最起码的要求是必须懂得为什么作战和怎样作战,如何在战斗中保护自己和消灭敌人;不然的话,上前线也是白送命。送士兵去当炮灰,是仁者所不为的。同时,不经过充分教育和训练的士兵没有战斗力,用这样的兵去作战,一定打败仗,这也是智者所不为的。
孔子关于战争和和平的学说,话不多,但包含不少真理。我们把其中落后的礼制思想去掉,真理的光辉就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