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三十三章阐述了什么道理作业帮?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一章继续讲人之道,人生之道。可以说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最高智慧。“自知之明”“知足常乐”“知人善任”这几个后世成语都来源于这一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认识别人叫做聪明,能认识自己才算高明。一个人能够看清楚别人,能把任何人都认识清楚,就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历史上的好领袖、工商巨子都能“知人善任”。“知人善任”很难,但做到了就具有领袖资质。然而,“知人者智”还只是第一步,更进一步的是“自知者明”。能够自知才是一个明白人,一个高明的人。“知人”和“自知”不是截然分开毫无联系的,“自知”是“知人”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不能准确的了解自己,那么对别人的认知也会出现偏差。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只能证明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人生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自己的私欲、功利心、分别心以及思维习惯、心态模式等等。人能战胜自己,就必定是一个强大的人,就不会被别人打倒。修道就是要战胜自己的私欲妄念使自己强大。相反,一个坚强的人才能修道成佛。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但不能征服自己;征服天下易,征服自己难。有的英雄甚至把自己的烦恼痛苦建立在别人的头上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圣人是不把自己的烦恼痛苦放在任何别人的身上,而是想把天下的烦恼和痛苦都担在自己身上。这就是圣人与英雄的分别。
“知足者富。”知道满足就是富有。“知足常乐”就源于这句“知足者富”。一个懂得满足的人就会拥有快乐,快乐就是财富。不知足就是永远跟着欲望跑,而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也就永远生活在痛苦之中。知足的心态来源于参透人生的价值观,来源于悟道的思维方式。有了知足的心态,精神上、心灵上才能获得大富有。
“强行者有志。”顽强前进的人是有志者。把做不到的事情做到了就叫做有志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强行者”。“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就叫做有道之士,佛家称做菩萨。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本就能长久。“所”即处所,也就是位置、本分。人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本分,也就是守住“自知者明”的那个“明”,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该承担什么责任,不失自己的本位,才可以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死了但是没有亡,没有被遗忘,这才叫真正的长寿。佛家讲“涅槃”,就是不生不灭;道家讲形变但精神不死;世俗观念说“虽死犹荣”或“虽死犹生”,就是人虽然死了,但是功业留在人间,著作流传后世,就像老子和他的五千言。“死而不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人梦寐以求的。有形的一定会死,无形的才能长寿。
上面讨论的这一串问题,其实仍然是在“朴虽小”这一范围之内。“朴”所讲的是中道观,就是中庸的道理。而上面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知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些文字都是对等的,对等就是居中。所以“朴虽小”,但是如果能“守之”的话,“万物将自宾”。
这一章是上一章的延伸。篇幅虽短,但通篇都是格言,字字珠玑,而且充盈着辩证意识。
以上是对本章的简要解读,供大家参考,并请批评指正。
这一章继续讲人之道,人生之道。可以说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最高智慧。“自知之明”“知足常乐”“知人善任”这几个后世成语都来源于这一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认识别人叫做聪明,能认识自己才算高明。一个人能够看清楚别人,能把任何人都认识清楚,就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历史上的好领袖、工商巨子都能“知人善任”。“知人善任”很难,但做到了就具有领袖资质。然而,“知人者智”还只是第一步,更进一步的是“自知者明”。能够自知才是一个明白人,一个高明的人。“知人”和“自知”不是截然分开毫无联系的,“自知”是“知人”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不能准确的了解自己,那么对别人的认知也会出现偏差。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只能证明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人生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自己的私欲、功利心、分别心以及思维习惯、心态模式等等。人能战胜自己,就必定是一个强大的人,就不会被别人打倒。修道就是要战胜自己的私欲妄念使自己强大。相反,一个坚强的人才能修道成佛。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但不能征服自己;征服天下易,征服自己难。有的英雄甚至把自己的烦恼痛苦建立在别人的头上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圣人是不把自己的烦恼痛苦放在任何别人的身上,而是想把天下的烦恼和痛苦都担在自己身上。这就是圣人与英雄的分别。
“知足者富。”知道满足就是富有。“知足常乐”就源于这句“知足者富”。一个懂得满足的人就会拥有快乐,快乐就是财富。不知足就是永远跟着欲望跑,而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也就永远生活在痛苦之中。知足的心态来源于参透人生的价值观,来源于悟道的思维方式。有了知足的心态,精神上、心灵上才能获得大富有。
“强行者有志。”顽强前进的人是有志者。把做不到的事情做到了就叫做有志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强行者”。“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就叫做有道之士,佛家称做菩萨。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本就能长久。“所”即处所,也就是位置、本分。人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本分,也就是守住“自知者明”的那个“明”,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该承担什么责任,不失自己的本位,才可以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死了但是没有亡,没有被遗忘,这才叫真正的长寿。佛家讲“涅槃”,就是不生不灭;道家讲形变但精神不死;世俗观念说“虽死犹荣”或“虽死犹生”,就是人虽然死了,但是功业留在人间,著作流传后世,就像老子和他的五千言。“死而不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人梦寐以求的。有形的一定会死,无形的才能长寿。
上面讨论的这一串问题,其实仍然是在“朴虽小”这一范围之内。“朴”所讲的是中道观,就是中庸的道理。而上面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知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些文字都是对等的,对等就是居中。所以“朴虽小”,但是如果能“守之”的话,“万物将自宾”。
这一章是上一章的延伸。篇幅虽短,但通篇都是格言,字字珠玑,而且充盈着辩证意识。
以上是对本章的简要解读,供大家参考,并请批评指正。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