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好不好
我是转专业学计算机的,而且我们学校只有大二的时候才能转。所以在大一的时候我就很惶恐,害怕编程太难,而我以前是个数学不好,物理不好,逻辑一般的逃避型文科生,所以我尝试让自己真正了解编程究竟是什么后,再做这种重大决定。
这时候就要给你推荐一本书了,python从入门到实践。首先是简单的Python,网上铺天盖地的广告,浙江的初中生就是学这个语言。
非常傻瓜式,而且因为这本书太经典了。很多一些在科班看来弱智的问题在网上也有相应的提问与解答,专家盲区这种现象在这本书上很少出现。所以从零开始去读这本书是没什么没问题的。
接下来就是努力去了解,扒上井沿看一看。
但是我想提醒你一点,要尝试就要专注,每天至少两小时,早一点窥探这个世界,如果你磨磨蹭蹭,只会丧失最开始的好奇心,剩下的只有疲惫。
所有事情都要趁着自己还有热情的时候大量投入,我自己觉得这个前期的激情能让一个人飞快的在这个领域成长,以后再有这种状态也是等到在这个领域颇有心得的时候了。
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自己前期的努力,不要浅尝辄止,一定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否则真的会很浪费,这种状态是不多的。
说了这么多,到现在我也没有确切的告诉你,到底难不难,希望你有耐心看到这里。因为难不难实在太相对了,我真的不敢告诉你很难,也不敢告诉你不难,这毕竟影响一个人的前程,一个巨大的因果。
所以自己去尝试吧,还是那句话,努力去了解,扒上井沿看一看适不适合自己,Python是个很好入门的编程语言,希望你能尽快熟悉吧。
再多说一句,真的希望你能听进去,虽然我当初是没听进去,如果你想进互联网的那些大公司,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很重要的,不只是编程。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都是刚开始的在线笔试里就会出现的内容,到了后期的面试会更加深入,所以要好好的学。
我已经后悔没有好好学了,真入行了,希望你不要重蹈覆辙。
至于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设置,现在主要分3种
1,计算机系统结构,就是俗话说的硬件。其实不限于硬件。主要搞网络体系结构,网格技术,计算机嵌入式结构,计算机结构,甚至是计算机CPU结构设计。其实这些专业,主要是编程,出来以后,除了搞CPU结构设计的,大多数还是做软件工程师去了。真正的硬件工程师,大多数是学电子的人做的。
2,计算机软件理论。这个主要是搞数据库,操作系统,网络软件,中间件,数据挖掘什么的,出来以后肯定是软件工程师。
3,计算机应用。这个什么都有,肯定是偏软件。还有一些所谓的计算机图象处理,计算机识别,专家系统什么的。
现在很多学校还开始了一个叫 网络安全 的二级学科。
其实我告诉你,我是国内一个重点大学计算机本科出来的,本科的时候,你要是用心学,自学比较勤奋,确实能学到东西,甚至很牛。要是很着混,也能毕业,毕业了什么都不会,对计算机狗屁都不是。大多数人是混,反正我们学校是这样,那些不如我们学校的估计也是。比我们学校好的,我不知道。能好些吧。
要是研究生,好一些,会点具体的技术。但是也看你学校,看你水平。
很大一部分学计算机的人毕业以后,做的是和计算机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活。或者如上面2个老兄说的,做什么修理电脑,或者卖电脑,网管,替人做网页,这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
但是如果你真的有本事,学到东西,主要是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编程技巧,还有英语,那么不管你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华为,中兴,大唐,甚至微软,NEC,通用电气这些极其牛的研究型公司就会要你。那就不光是一个工资的问题了,你得到的是一分前途。
计算机还是前景很好,就业比其他专业都容易。其实我觉得不一定非要上计算机专业,我个人认为,现在最好的专业是微电子,就是所谓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就是IC。是IT业最赚钱的行业。我觉得计算机本科学东西,编程机会少,所以软件学不到什么,硬件又接触不上,也没有硬件知识。不如学电子信息工程,极其实用。
好了,差不多就这样。如果你是一个高考的学生,那么我今天打这么多字就算没有白打,我高考的时候就是什么都不明白。哎。无论学校好坏,只要你大学好好学,都能学出来。关键看你自己。专业很重要,比学校重要,专业决定你一生,而学校只是4年的事情。毕业了还可以考研究生。当年我是太在意学校了。最后学校也垃圾,在学校里面呆的也不开心,学习也没有学好。
如果你报志愿,有一个千万不能报,就是生物学科。出来没有工作,即便你是复旦毕业的也一样。
如果你学习特别好,且不说清华,你要是能考上浙江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华中科大这些工科学校,我建议你报电子科学与技术,就是微电子。因为这个专业一旦你日后上研究生,出来了前途无量。
如果你学习一般,为了以后就业考虑,报电子信息工程就不错,或者计算机也可以。好好学,出来了总有一份1500元以上的工作等你。研究所,高新企业什么的,很多地方需要电子类人才。
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中国IT行业已经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家有目共睹的IT发展及其迅猛,每年的IT人才缺口人数都高达百万以上。
在我们的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无不存在和使用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事实说明,互联网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IT技术服务市场需求空缺会越来越大。精通一门编程语言,掌握一种IT技术将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行业人才需求量也在逐年扩大。据国内权威数据统计,未来五年,我国信息化人才总需求量高达1500万—2000万人。
其中“软件开发”、“网络工程”、“电脑美术”等人才的缺口最为突出。以软件开发为例,我国软件人才需求以每年递增20%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需求近百万。
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IT业以其超强的发展势头,成为目前最具前景的高薪行业之一,诸如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影视动画设计师等IT人才必将成为职场紧缺人才,发展前景好,薪资水平也水涨船高。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IT行业是目前平均收入最高的行业,其从业人员平均年薪已逾十万元,有经验的IT工程师平均年薪一般在12万元以上。
扩展资料:
计算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运算速度快。计算机内部的运算是由数字逻辑电路组成的,可以高速准确地完成各种算术运算。当今计算机系统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万亿次,微机也可达每秒亿次以上,使大量复杂的科学计算问题得以解决。
例如:卫星轨道的计算、大型水坝的计算、2 4小时天气预报的计算等,过去人工计算需要几年、几十年,如今用计算机只需几天甚至几分钟就可完成。
计算精确度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高度精确的计算。计算机控制的导弹之所以能准确地击中预定的目标,是与计算机的精确计算分不开的。一般计算机可以有十几位甚至几十位(二进制)有效数字,计算精度可由千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是任何计算工具所望尘莫及的。
逻辑运算能力强。计算机不仅能进行计算,还具有逻辑运算功能,能对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计算机能把参加运算的数据、程序以及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保存起来,并能根据判断的结果自动执行下一条指令以供用户随时调用。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事先设计好运行步骤与程序,计算机十分严格地按程序规定的步骤操作,整个过程不需人工干预。
2022-06-13 · 汽车新能源、机电维修、钣喷美等培训学校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计算机类专业里面,最常见的两个,如果非要把两个专业做一个对比,那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的宽,软件工程学的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更适合深造,软件工程更适合直接走入就业市场。
以上是从专业所学本身的分析,如果从就业市场的招聘来看,多数企业对于两个专业对应岗位进行招聘时,基本上要求的专业范围是:计算机类,也就是说,两个专业都可以。
如果从做科研的角度来看,显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更加合适,毕竟在学习过程中,他涉及的基本原理更多,而软件工程呢,偏应用的软件开放学习的更多。
二、网络工程&信息安全
比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和信息安全开设的院校更少,招生数量更少,也不像前两者的知名度那么高,可是他们的就业率还真是实打实的高,原因在于他们学的够“精”。所谓的“精”,指的是他们所学够垂直。
网络工程所学比较偏硬件,虽然刚进大学校门的时候,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所学课程基本一样,但是高年级就看得出区别了。这个专业真的非常多孩子去考公务员,刚就业的初级岗位,很多集中在网络管理和维护。
信息安全研究的是网络攻击和安全防范,一面是黑客,一面是反黑客,很多研究杀毒和网络安全的公司都喜欢招聘这个专业的学生。也真的有不少孩子,会从事网络警察的工作。
三、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物联网工程的研究方向,是把物体通过传感设备(比如说射频、传感、红外、激光等技术手段)连接到一起(互联网)。
你应该看得出来,他算是一个交叉专业,涉及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相关知识,还包含了通信、电子、测控、开发等方面的知识。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概念,比如说“智慧交通”、“智慧医疗”、“AI教育”、“智能家居”等等,都跟物联网紧紧相关。
数字媒体技术,跟游戏开发、创意设计、影视后期等等都是相关的,未来就业很多孩子走向媒体、广告、互联网或者游戏公司。
总结一下,在计算机类所有专业里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总括专业,学习比较泛、理论比较强,深造比较好,其他的专业都有很明确的细分方向
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的宽口径专业,通过基础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人才;
计算机学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发展迅速按一级学科培养基础扎实的宽口径人才,体现在重视数学、逻辑、数据结构、算法、电子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系统软件方面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前两年半注重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拓宽面向,后一年半主要是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加可选性、多样性、灵活性和方向性,突出学科方向特色,体现最新技术发展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