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是如何在夺嗣之争打败才子曹植的 ?
曹植和曹丕都是卞皇后所生,一个妈生的,按说应该要亲一点,谁曾想,在夺嗣之争中,两人却变的水火不容。
曹操其实最喜爱的孩子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曹冲(小学课本里有曹冲称象的故事,说明这个小孩是非常聪明的),可惜他13岁就去世了。
于是,曹操在选那个儿子继承他的事业的时候,就犯了难。
曹植呢,在当时是著名的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在文学上,冠绝一方啊,后来有人用才高八斗来形容他,说全天下人加一块,也不过一斗,曹植就这么牛。曹操喜欢聪明的孩子,曹植按理说占尽了优势。但是他后来却在夺嗣之争败了,为什么呢?
当然了,说起曹丕,在三国,文学水平也是有一号的, 曹操,曹丕,曹植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高将他们合称为“三曹”。但是和曹植这个弟弟比,还是差远了。
那么,才华不够的曹丕是如何在夺嗣之战中,获胜的呢?
首先是两人的选军师问题。
两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小团队,然后大臣们也开始选边站,找潜力股。曹植因为才华横溢,所以找军师的时候,找了同样才华满贯的杨修。可惜的是,从后来的结果上看,杨修文学才华确实不错,智商很高,但情商或者说政治头脑,却差了许多。而曹丕就不同了,他的才华一般,所以找军师的时候,找的是实用主义派的吴质。从后来的结果上来看,曹丕选择的吴质,无疑在政治水平,人情世故上,比杨修要高出一大截子啊。
曹植和曹丕两人的交锋也是两个军师之间的交锋。
第一战是“竹篓事件”,
吴质当时在外地,曹丕想讨教点事情,他不太好跑去找吴质,而吴质无召过来,同样是个麻烦事。要知道私下让自己的谋士进京,那不是授人以柄吗?想来想去,曹丕想出个自以为不错的主意——把吴质即藏在马车上的竹篓里,混进宫中,共商对策。
但此事被杨修发现并报告了曹操。曹操当然十分生气了。消息被其他人透露给曹丕,曹丕吓坏了,但吴质却说,没事,你这样这样办。给曹丕出了一个更妙的主意。并且告诉曹丕,这种招数,当年你爹曹操也玩过。很好用。
吴质当晚悄悄溜出城去,曹丕呢,假装不知道这回事,第二天继续让装有竹篓的大车来宫里。但这次,吴质却不在其中。
果然被吴质猜中,大车第二天被曹操派来的人按下搜查。结果是, 哪还有什么吴质?
生性多疑的曹操认为杨修为打击政敌虚报诬陷,心里甚为不爽。杨修失去了曹操的信任。
第二次是“邺城门事件”
当时的曹操,是比较忌讳谋士们站队自己的儿子的。之前的竹蒌事件,已经让曹操作杨修不爽了。他于是准备试一试杨修,杨修是曹操身边的秘书,所以曹操假装不知情的对身边的杨修说,他要令考验曹丕曹植哥们一次。让俩人各出邺城一次,然后再暗地里却密告城门令,在没有他本人手令的前提下,不是允许任何人出城的,看看他们两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如何处理。
杨修自以为得计,他把曹操的意图以及如何行事都告知了曹植,还很聪明的指导曹植,你出门时,强出即可。
结果,曹丕不知情遇到阻拦,没奈何回去找曹操去了。
而曹植却是很强势的杀掉城门令强行出了城门。
杨修站队曹植不言而喻,曹操对他完全失去了信任。后来曹操更是借鸡肋事件,说杨修谎报军情,借机杀掉了。
第三次兄弟二人争锋是“送父出征”事件
曹操要出征,大家一同去送,饯行宴上,曹植先发言,人家是当世最大的才子,那文学水平,那诗词歌赋。张口就来,为父歌功颂德那是把曹操拍得心花怒放。
见此情形,曹丕懵了。自己的水平,在老三曹植面前,一文不值啊。如果这时,自己也上去作一首诗,和曹植的一批,那不就是想露脸,结果露了个屁股出来吗?怎么办呢?这时,军师的作用又显现出来了,吴质悄悄地和曹丕说,你啥也别干,就哭就行了。
于是,曹丕席上一言不发,然后就开始哽咽。到了曹操上路时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而几欲哽噎。曹操老了,多年的征战,早已磨平了自己英雄和棱角,今天忽然亲情感情,他是感动得眼眶湿润,哀叹不已。看来,还是曹丕这个儿子更疼他爹我啊。
再接下来就是个人处理政事的能力问题
前边的较量,更多的是体现在用人上,体现在军师水平上,曹植不行。但还没让曹操最后拿定主意。但是后来,因为曹植个人比较的“作”,曹操终于决定放弃他。曹操发现,曹植才华虽高,但是在政事上,却真的是不堪大用。
一件是“醉酒误事”,那年关羽在荆州大杀四方,曹仁被关羽围困,军情危殆,曹操于是令曹植带兵前去解救。但当军令送到曹植处时,曹植干啥呢,正酩酊大醉,根本无法出征。喝酒误事啊!曹操火冒三丈,恼怒又失望。
再就是是“司马门之事”,说的是曹植因为才华横溢,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那是非常的狂妄,无视父亲的禁令,无视国家的法度。司马门是宫城重要之门,非有紧急情况,不得随意出入。但是曹植无视此令,自由出入,我行我素,曹操大怒,把门官等直接杀了。虽然曹操没有愤怒到把曹植也杀掉,但这事导致曹操在择嗣的天枰上不再犹豫,果断地选择了曹丕。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
较之冷酷凶残、沉默寡言却工于心计的曹丕而言,任性而为、嗜酒如命的曹植并不善于带兵打仗和处理公务,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更是“门外汉”。这就注定了曹操在立嗣的关键人选上圈定了曹丕,也就注定了曹植后来的悲惨命运。
后来曹植的七步诗,虽然在后世广为流传,但是大多数历史学家却认为,这是没有事情,诗也是后世的托名伪作。并且曹植后来比曹丕活得还长,就是日子苦点。
后来的曹植,虽然也被曹丕封了王,但实际上,曹丕却从来没放过他,对他严加防范,数次徙封。在后面几年的日子里,曹植一直过的就是流放生活。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曹叡继位,曹植一度以为自己会好过一些,但是曹叡对这个步步的打击和限制比之前更厉害。曹植依然过着是迁封流放的生活。
到了公元232年,曹植最后的封地在陈郡(现在的河南东南部及安徽西北部),在那里,在抑郁和孤寂中死去,年仅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看来,要想干成一番事业,除了要找一个好帮好,自己也要踏实努力的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