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 矣,是则上过
译文:
鲁国有一对父子提起诉讼,康子想要杀掉他们。孔子说:“不能杀。老百姓不了解父子之间打官司不符合道义这种情况由来已久,这表明执政者失道。如果执政者有道,这样的人就会没有了。”打官司的父子听到这些话后,请求不再打官司。
康子说:“治理百姓要依靠孝道。杀掉一个不孝之人,来羞辱那些缺少孝行的人,不能这么做吗?”
孔子说:“不是这样。不事先教化百姓,却听凭他们接受刑罚惩处,这是在杀害无罪之人。如果三军大败,就不能杀死(逃跑的士兵)。如果刑狱议罪的法令还没制定好,就不能(对百姓)用刑。(如果)执政者把道理告诉老百姓,先让他们信服,那么百姓就会像原野上的草一样,紧相追随。
(如果百姓还是)行为邪恶又不听从教导,此后再用刑罚惩治他们,那么百姓就知道自己所犯的罪行了。一仞高的墙,百姓跨不过去;(可是)百仞高的山,小孩子也能攀登上去:这是因为山坡平缓的缘故啊。
现在仁义逐渐衰微时间已久,能对百姓说不要攀爬吗?从前执政者引导百姓,不让他们心志迷乱,因此(法度)有威严,刑罚就可以搁置不用。所以(现在)(执政者)应该展现出他们所追求的仁义,重视对百姓进行教导的方式,让百姓的眼睛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让百姓的耳朵能够清晰地听到它们,让百姓的心里能够清晰地懂得它们,那么道义就不会迷失,百姓的心志也就不会迷乱了。
所以,道义如果不够平实易懂,百姓便不会追随;礼乐教化如果不够明白晓畅,老百姓就就有可能视而不见。《诗经》上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这是在说(道义、礼乐)应该是平易的。‘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这是在说(道义、礼乐)应该是清晰、明白的。‘睠言顾之,潸焉出涕’这是百姓在哀叹自己没有听到过礼仪教化,却要接受刑罚甚至是失去生命。所以说:(这对父子)不能杀。
“从前先王用礼来管理百姓,可以用驾车来打个比方。刑罚,就像是驾车时用的鞭子。而现在就像是没有缰绳和嚼子,只凭鞭子指挥马去驾车,想要马前进就鞭打它的尾部,想要马后退就鞭打它的前部。车夫因此劳累不堪,马也多受伤害。
鲁国现在的情况也是如此,执政者忧虑、劳苦,百姓也遭受了很多刑罚。《诗经》上说:“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我们,执政者不懂得礼,就不能免除祸患;百姓不懂得礼,就不能免受刑罚;执政者和百姓都不懂得礼,那就都快要灭亡了!”康子离席起立,拜了两拜,说:“我虽然不聪明,也听懂您这些话的意思了。”
孔子退朝后,学生子路诘难他说:“父子之间打官司,难道符合道义吗?”孔子说:“不符合。”子路说:“既然如此,那么先生您为什么用君子的姿态来赦免他们呢?”孔子说:“对百姓不加申诫就要成效,这叫做伤害;起先怠慢,突然限期完成,这叫做暴虐;不加教导却忍心杀死(他们),这叫做残害。君子想要治理天下,就应该避免这三种情况出现。”
不孝就诛杀,这就虐杀了无辜的人了。军队打了败仗不能诛杀,司法处理不当不能动刑。施政者将道理讲出再先履行,那么百姓就跟从这种风气。亲自做不到而用刑罚处理做不到的人,那么百姓就只知道刑罚了。
战士打了败仗,不能杀了他们;法令例律不公允,就不能随便处罚!(如果)朝廷先告诫并教导百姓而使他们信服,那么他们就会效仿这种风气,身体力行却不效仿而后再施以刑罚,那么老百姓就认识到自己的罪行了!
满意的话,给个采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