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第六单元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 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
1.地理位置:
① 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② 亚洲的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厂的大洲。③ 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亚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大小: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地理分区:习惯上把亚洲分为6 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各个地区和国家如下表所示:
地区 国家
东亚 中国、蒙占、朝鲜、韩国、日本等
东南亚 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尼、东帝汶等
南亚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
西亚 土耳其、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等
北亚 俄罗斯的一部分
4.地形:
① 地形特点: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而起伏很大,既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玛峰(8844米),也有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低地—— 死海(一400 米),是世界上地面起伏最大的大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② 亚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咸水湖:里海;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最长的运河:京杭运河)
5.河流:亚洲大河受地势影响,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主要河流如下表奔流人海:
河流 流向 特征 注入海洋
长江 自西向东 长度、流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太平洋
黄河 自西向东 长度5500千米,中国第二长河 太平洋
湄公河 自西北向东南 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太平洋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自南向北 位于亚洲北部,纬度较高,冬季河流冰期较长 北冰洋
恒河 自西向东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印度、孟加拉国 印度洋
印度河 自北向南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巴基斯坦 印度洋
二、复杂的气候
1.气候特点:
①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海洋,西南深人到亚欧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②季风气候显著:亚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推异十分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手风气候都有分布,其中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惟独亚洲有分布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几乎占亚洲的一半):亚洲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夏季内陆升温快,冬季降温也快,因此冬冷夏热;由于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2.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在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也较少。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使农作物得以旺盛生长,但常受不稳定的夏季风影响而发生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
精讲:( l )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占61% 。
①世界各大洲或地区按人口数的多少排序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和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排序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
②世界上人口超过l 亿的国家共有10 个,其中有6 个位于亚洲:东亚的中国、日本,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③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2.多样的地域文化: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如:日本的抗震建筑、沙特阿拉伯的帐篷和长袍。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业平原(两河流域),因其适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别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经济发展旅异:亚洲除日本是发达国家外,其余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国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经济发展较快。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问题一、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
1、领土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4个大岛、3900多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
2、主要城市沿海分布,如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长崎等。
3、地形特点: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少,分布在沿海地区。关东平原为日本最大的平原。
4、多优良港湾:海岸海曲折,多优良港湾,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为最好,这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神户和横滨是两个最要的对外贸易港。
5、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每年有感地震达1500多次。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日本最高的山——富士山就是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第一高山,日本人民奉为“圣岳”。
6、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ºN——46º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
问题二、日本的经济
1、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和有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但日本也有发展经济的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管理效率高。
2、“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大量进口原料、燃料,然后依靠高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高品质的工业产品,再销往世界各地,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
3、近年来,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和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像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好处:①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4、工业分布特点及原因: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5、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问题三:东南亚的位置,河流与城市
1、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中南半岛的南部又称马来半岛。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尤其是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
2、东南亚的国家:东南亚共有11个国家。其中与中国陆地接壤的是:缅甸、老挝、越南;惟一的内陆国是老挝;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被称作“千岛之国”。
3、河流与城市的关系: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问题四:印度自然环境特征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人口居世界第二位。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印度政府推选计划生育政策。
2、位置:①大部分位于10ºN——30º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②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南部,印度洋以北,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
3、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由西北向东南注入孟加拉湾。
5、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印度自推行“绿色革命”以来,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主要家产品为水稻和小麦,水稻主要分布在恒河平原及沿海平原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恒河上游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6、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多,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干旱少雨,为旱季。印度水旱灾害频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风的不稳定造成的(一盘西南季风风力弱,来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灾;反之,则形成水灾)。
问题五:俄罗斯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
1、位置:俄罗斯纬度较高,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跨亚欧两洲,也跨东西半球。西临波罗的海,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南临黑海,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主要邻国西有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南有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国土辽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2、地跨亚欧两洲的欧洲国家:欧洲部分虽然面积只占1/4,但人口占3/4,工业、农业、首都、主要城市都位于欧洲,历史上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历来被公认人欧洲国家。
3、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大河和山脉成为地形区的重要分界线。
4、河流与湖泊:俄罗斯有四大河流,“母亲河”伏尔加河位于东欧平原,自北向南注入里海,是欧洲最长的河,也是著名的内流河。它流量丰富,水流平缓,航运价值很高。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主要湖泊有: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5、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由于纬度高,冬季漫长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
问题六:俄罗斯的资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1、资源:俄罗斯自然资源种类丰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主要矿产地有:库尔斯克铁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
2、工业:重工业发达,消费品制造业发展缓慢,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四大工业区:①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②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③乌拉尔工业区;④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3、交通运输:俄罗斯交通运输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管道运输均很发达,以铁路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网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主要有西伯利亚大铁路(亚欧大陆桥)。
4、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圣彼得堡(第二大城市)、摩尔曼斯克(终年不冻港)、符拉迪活斯托克(海参崴)、伏尔加格勒(伏尔加河河港)。
第八章 东半球的其它国家和地区
一、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热点问题的原因
1、重要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中东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周围被里海(世界最大的咸水湖)、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地中海与黑海,因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2、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这也是一些大国争夺的原因。
①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埃及等国家;
②中东的石油,大部分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③石油输出路线:a: 运向日本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B:运向西欧、美国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曼德汉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美国
C:运向西欧、美国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
3、匮泛的水资源:是战争的导火线,是本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中东地处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和内部,终年炎热干燥,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仅在地中海沿岸分布着狭小的地中海气候。匮泛的水资源对中东各国的生产以至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4、文化差异: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但多数民族在这里汇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中东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它宗教。
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这些国家被叫做“阿拉伯国家”。犹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犹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主人信仰伊斯兰教。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城。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
二、欧洲西部的国家、工业和旅游业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占欧洲的一半左右,这里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本区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即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形成了。它有25个成员国,都有是经济发达国家。欧盟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工业发达,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欧洲西部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很高。工业中心多,面布密集,呈“十”字形分布。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工来密集地带。
3、繁荣的旅游业:欧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南欧阳光灿烂的地中海海边风景区和沙滩浴场,北欧曲折、幽深的峡湾,引人入胜;中部高耸的阿尔卑斯山,是登山和滑雪运动的好场所;独特的风土人情,古老的城堡,庄严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使欧洲西部成为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成为欧洲著名的三大旅游国。
三、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与农业
1、地形: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平原分布在中部,以莱茵河为界,以西为西欧平原,以东为波德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半岛上。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有利于大西洋暖湿流深入内陆。
2、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3、三者之间的关系:
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多汁牧草、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
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区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度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地势东部和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
2、本区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因此是很多热带经济作物的故乡,如咖啡、可可;此外,本区很多矿产资源在世界中占有有重要地位,如金刚石、铜。
3、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①概念:过分依赖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生产的经济;②弊端: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工业制成品价格昂贵,制约了本国经办济的发展;③形成原因:长期受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④出路:发展多样化农业,振兴民族工业。
4、本区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地区。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粮食及经济增长速度,己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和控制,本区科学技术落后,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粮食始终不能自给。而人口增长过快,需要更多的粮食和肉类,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保护自然环境。
五、澳大利亚
1、地形: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形不同。东部有自北向南纵贯的大分水岭。全国最大的河流墨累河,从大分水岭西则发源,向西南注入印度洋。东北部沿海有世界著名的大堡礁。西部广阔的低矮高原,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左右。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势最低处有艾尔湖。平原上河流很少,但地下水丰富,在平原中部地势低的地区凿井,地下水可以自动流出地面,成为自流井,因此人们也把那里叫做“大自流盆地”。
2、地形与农牧业:西部海拔不足1000米的广阔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肉食动物,适合露天围栏放牧。
3、气候与农牧业: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草原气候区,较为干燥,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地区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样的气候特点既适宜畜牧业也同样适宜耕作业,因此这些地区发展了混合农业。
4、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5、澳大利亚养羊地区差异大的自然原因:澳大利亚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地带,其它广大地区放养的羊只相对较少。因为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地形较为平坦,西南部地区气候适宜,降水相通对于其它地区较为丰富,东南部地区虽然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但引水灌溉可以满足其小麦种植和畜牧业的利用,因此这个地区发展混合农业比较有利。
6、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同其它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动物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特有的动物有:袋鼠、鸸鹋、树袋熊、鸭嘴兽等。
7、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矿产资料十分丰富,许多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如西部的铁矿;东部沿海的煤矿和东北部的铝土矿。澳大利亚矿产品的开采和出口也是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 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
1.地理位置:
① 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② 亚洲的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厂的大洲。③ 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亚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大小: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地理分区:习惯上把亚洲分为6 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各个地区和国家如下表所示:
地区 国家
东亚 中国、蒙占、朝鲜、韩国、日本等
东南亚 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尼、东帝汶等
南亚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
西亚 土耳其、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等
北亚 俄罗斯的一部分
4.地形:
① 地形特点: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而起伏很大,既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玛峰(8844米),也有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低地—— 死海(一400 米),是世界上地面起伏最大的大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② 亚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咸水湖:里海;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最长的运河:京杭运河)
5.河流:亚洲大河受地势影响,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主要河流如下表奔流人海:
河流 流向 特征 注入海洋
长江 自西向东 长度、流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太平洋
黄河 自西向东 长度5500千米,中国第二长河 太平洋
湄公河 自西北向东南 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太平洋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自南向北 位于亚洲北部,纬度较高,冬季河流冰期较长 北冰洋
恒河 自西向东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印度、孟加拉国 印度洋
印度河 自北向南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巴基斯坦 印度洋
二、复杂的气候
1.气候特点:
①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海洋,西南深人到亚欧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②季风气候显著:亚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推异十分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手风气候都有分布,其中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惟独亚洲有分布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几乎占亚洲的一半):亚洲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夏季内陆升温快,冬季降温也快,因此冬冷夏热;由于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2.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在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也较少。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使农作物得以旺盛生长,但常受不稳定的夏季风影响而发生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
精讲:( l )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占61% 。
①世界各大洲或地区按人口数的多少排序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和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排序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
②世界上人口超过l 亿的国家共有10 个,其中有6 个位于亚洲:东亚的中国、日本,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③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2.多样的地域文化: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如:日本的抗震建筑、沙特阿拉伯的帐篷和长袍。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业平原(两河流域),因其适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别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经济发展旅异:亚洲除日本是发达国家外,其余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国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经济发展较快。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问题一、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
1、领土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4个大岛、3900多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
2、主要城市沿海分布,如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长崎等。
3、地形特点: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少,分布在沿海地区。关东平原为日本最大的平原。
4、多优良港湾:海岸海曲折,多优良港湾,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为最好,这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神户和横滨是两个最要的对外贸易港。
5、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每年有感地震达1500多次。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日本最高的山——富士山就是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第一高山,日本人民奉为“圣岳”。
6、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ºN——46º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
问题二、日本的经济
1、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和有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但日本也有发展经济的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管理效率高。
2、“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大量进口原料、燃料,然后依靠高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高品质的工业产品,再销往世界各地,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
3、近年来,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和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像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好处:①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4、工业分布特点及原因: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5、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问题三:东南亚的位置,河流与城市
1、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中南半岛的南部又称马来半岛。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尤其是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
2、东南亚的国家:东南亚共有11个国家。其中与中国陆地接壤的是:缅甸、老挝、越南;惟一的内陆国是老挝;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被称作“千岛之国”。
3、河流与城市的关系: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问题四:印度自然环境特征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人口居世界第二位。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印度政府推选计划生育政策。
2、位置:①大部分位于10ºN——30º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②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南部,印度洋以北,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
3、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由西北向东南注入孟加拉湾。
5、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印度自推行“绿色革命”以来,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主要家产品为水稻和小麦,水稻主要分布在恒河平原及沿海平原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恒河上游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6、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多,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干旱少雨,为旱季。印度水旱灾害频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风的不稳定造成的(一盘西南季风风力弱,来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灾;反之,则形成水灾)。
问题五:俄罗斯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
1、位置:俄罗斯纬度较高,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跨亚欧两洲,也跨东西半球。西临波罗的海,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南临黑海,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主要邻国西有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南有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国土辽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2、地跨亚欧两洲的欧洲国家:欧洲部分虽然面积只占1/4,但人口占3/4,工业、农业、首都、主要城市都位于欧洲,历史上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历来被公认人欧洲国家。
3、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大河和山脉成为地形区的重要分界线。
4、河流与湖泊:俄罗斯有四大河流,“母亲河”伏尔加河位于东欧平原,自北向南注入里海,是欧洲最长的河,也是著名的内流河。它流量丰富,水流平缓,航运价值很高。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主要湖泊有: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5、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由于纬度高,冬季漫长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
问题六:俄罗斯的资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1、资源:俄罗斯自然资源种类丰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主要矿产地有:库尔斯克铁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
2、工业:重工业发达,消费品制造业发展缓慢,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四大工业区:①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②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③乌拉尔工业区;④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3、交通运输:俄罗斯交通运输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管道运输均很发达,以铁路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网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主要有西伯利亚大铁路(亚欧大陆桥)。
4、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圣彼得堡(第二大城市)、摩尔曼斯克(终年不冻港)、符拉迪活斯托克(海参崴)、伏尔加格勒(伏尔加河河港)。
第八章 东半球的其它国家和地区
一、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热点问题的原因
1、重要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中东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周围被里海(世界最大的咸水湖)、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地中海与黑海,因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2、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这也是一些大国争夺的原因。
①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埃及等国家;
②中东的石油,大部分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③石油输出路线:a: 运向日本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B:运向西欧、美国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曼德汉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美国
C:运向西欧、美国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
3、匮泛的水资源:是战争的导火线,是本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中东地处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和内部,终年炎热干燥,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仅在地中海沿岸分布着狭小的地中海气候。匮泛的水资源对中东各国的生产以至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4、文化差异: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但多数民族在这里汇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中东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它宗教。
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这些国家被叫做“阿拉伯国家”。犹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犹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主人信仰伊斯兰教。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城。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
二、欧洲西部的国家、工业和旅游业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占欧洲的一半左右,这里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本区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即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形成了。它有25个成员国,都有是经济发达国家。欧盟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工业发达,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欧洲西部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很高。工业中心多,面布密集,呈“十”字形分布。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工来密集地带。
3、繁荣的旅游业:欧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南欧阳光灿烂的地中海海边风景区和沙滩浴场,北欧曲折、幽深的峡湾,引人入胜;中部高耸的阿尔卑斯山,是登山和滑雪运动的好场所;独特的风土人情,古老的城堡,庄严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使欧洲西部成为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成为欧洲著名的三大旅游国。
三、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与农业
1、地形: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平原分布在中部,以莱茵河为界,以西为西欧平原,以东为波德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半岛上。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有利于大西洋暖湿流深入内陆。
2、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3、三者之间的关系:
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多汁牧草、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
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区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度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地势东部和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
2、本区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因此是很多热带经济作物的故乡,如咖啡、可可;此外,本区很多矿产资源在世界中占有有重要地位,如金刚石、铜。
3、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①概念:过分依赖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生产的经济;②弊端: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工业制成品价格昂贵,制约了本国经办济的发展;③形成原因:长期受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④出路:发展多样化农业,振兴民族工业。
4、本区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地区。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粮食及经济增长速度,己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和控制,本区科学技术落后,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粮食始终不能自给。而人口增长过快,需要更多的粮食和肉类,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保护自然环境。
五、澳大利亚
1、地形: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形不同。东部有自北向南纵贯的大分水岭。全国最大的河流墨累河,从大分水岭西则发源,向西南注入印度洋。东北部沿海有世界著名的大堡礁。西部广阔的低矮高原,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左右。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势最低处有艾尔湖。平原上河流很少,但地下水丰富,在平原中部地势低的地区凿井,地下水可以自动流出地面,成为自流井,因此人们也把那里叫做“大自流盆地”。
2、地形与农牧业:西部海拔不足1000米的广阔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肉食动物,适合露天围栏放牧。
3、气候与农牧业: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草原气候区,较为干燥,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地区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样的气候特点既适宜畜牧业也同样适宜耕作业,因此这些地区发展了混合农业。
4、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5、澳大利亚养羊地区差异大的自然原因:澳大利亚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地带,其它广大地区放养的羊只相对较少。因为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地形较为平坦,西南部地区气候适宜,降水相通对于其它地区较为丰富,东南部地区虽然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但引水灌溉可以满足其小麦种植和畜牧业的利用,因此这个地区发展混合农业比较有利。
6、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同其它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动物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特有的动物有:袋鼠、鸸鹋、树袋熊、鸭嘴兽等。
7、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矿产资料十分丰富,许多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如西部的铁矿;东部沿海的煤矿和东北部的铝土矿。澳大利亚矿产品的开采和出口也是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全部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 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 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 课本27页1题33页生物圈2号
▲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的图要掌握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3-44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注意课本52页图叫什么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 多莉羊的例子p55,
▲ 57页1题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P65题3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草履虫见课本70页图,71页2题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本84页表和85页图,课本88页2题
▲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植株的生长
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花的结构(课本102)
▲传粉和受精(课本103-104)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课本105页1题
▲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根的结构
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气孔
▲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最后)
▲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
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场所是叶绿体,具体部位是叶绿体的细胞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 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 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 课本27页1题33页生物圈2号
▲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的图要掌握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3-44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注意课本52页图叫什么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 多莉羊的例子p55,
▲ 57页1题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P65题3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草履虫见课本70页图,71页2题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本84页表和85页图,课本88页2题
▲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植株的生长
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花的结构(课本102)
▲传粉和受精(课本103-104)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课本105页1题
▲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根的结构
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气孔
▲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最后)
▲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
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场所是叶绿体,具体部位是叶绿体的细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笔记
第一章
一亚洲及欧洲
1、亚洲:亚细亚 欧洲:欧罗巴
2、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称亚欧大陆。
3、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4、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东半球和北半球。
5、亚洲地形的三大特征:
A.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是除南极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
B.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C.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6、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岛。由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而此地区地壳不稳,多火山、地震。
7、亚洲气候特征:
A.复杂多样,各地气温差别显著。
B.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干湿差异悬殊。
C.季风气候显著,尤其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8、冬季风:源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气温降低,降水不多。
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丰沛的水汽和大量的降水。
9、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10、亚洲河网分布的两大特点:
A.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B.内流区面积广大。亚洲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注入咸海,是世界上两条著名的内流河。
1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占全球的60%。
12、冰川作用造成的地形:
A.挪威沿海幽深曲折的峡湾
B.芬兰成千上万的湖泊
C.东欧平原上波状起伏的低丘
D.阿尔卑斯山脉挺拔的峰峦
13、欧洲形成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的原因:
A.三面临海,形似亚欧大陆向西凸出的“大半岛”。
B.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漫长曲折,绝大部分地方距海不远。
C.大部分位于北纬40°~60°之间,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
D.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使西北部沿海地区显著升温。
E.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平原广阔,连成一片,有利于大西洋上的暖湿空气长驱直入。
14、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是欧洲。
15、多瑙河是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它和莱茵河是欧洲著名的国际河流,伏加尔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
16、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这样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1天。
17、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很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笔记
第一章
一亚洲及欧洲
1、亚洲:亚细亚 欧洲:欧罗巴
2、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称亚欧大陆。
3、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4、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东半球和北半球。
5、亚洲地形的三大特征:
A.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是除南极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
B.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C.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6、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岛。由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而此地区地壳不稳,多火山、地震。
7、亚洲气候特征:
A.复杂多样,各地气温差别显著。
B.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干湿差异悬殊。
C.季风气候显著,尤其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8、冬季风:源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气温降低,降水不多。
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丰沛的水汽和大量的降水。
9、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10、亚洲河网分布的两大特点:
A.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B.内流区面积广大。亚洲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注入咸海,是世界上两条著名的内流河。
1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占全球的60%。
12、冰川作用造成的地形:
A.挪威沿海幽深曲折的峡湾
B.芬兰成千上万的湖泊
C.东欧平原上波状起伏的低丘
D.阿尔卑斯山脉挺拔的峰峦
13、欧洲形成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的原因:
A.三面临海,形似亚欧大陆向西凸出的“大半岛”。
B.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漫长曲折,绝大部分地方距海不远。
C.大部分位于北纬40°~60°之间,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
D.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使西北部沿海地区显著升温。
E.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平原广阔,连成一片,有利于大西洋上的暖湿空气长驱直入。
14、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是欧洲。
15、多瑙河是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它和莱茵河是欧洲著名的国际河流,伏加尔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
16、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这样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1天。
17、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很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笔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笔记 第一章 一亚洲及欧洲 1、亚洲:亚细亚 欧洲:欧罗巴 2、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称亚欧大陆。 3、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4、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东半球和北半球。 5、亚洲地形的三大特征: A.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是除南极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 B.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C.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6、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岛。由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而此地区地壳不稳,多火山、地震。 7、亚洲气候特征: A.复杂多样,各地气温差别显著。 B.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干湿差异悬殊。 C.季风气候显著,尤其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8、冬季风:源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气温降低,降水不多。 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丰沛的水汽和大量的降水。 9、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10、亚洲河网分布的两大特点: A.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B.内流区面积广大。亚洲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注入咸海,是世界上两条著名的内流河。 1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占全球的60%。 12、冰川作用造成的地形: A.挪威沿海幽深曲折的峡湾 B.芬兰成千上万的湖泊 C.东欧平原上波状起伏的低丘 D.阿尔卑斯山脉挺拔的峰峦 13、欧洲形成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的原因: A.三面临海,形似亚欧大陆向西凸出的“大半岛”。 B.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漫长曲折,绝大部分地方距海不远。 C.大部分位于北纬40°~60°之间,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 D.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使西北部沿海地区显著升温。 E.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平原广阔,连成一片,有利于大西洋上的暖湿空气长驱直入。 14、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是欧洲。 15、多瑙河是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它和莱茵河是欧洲著名的国际河流,伏加尔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 16、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这样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1天。 17、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很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