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简记(1)
我们所说的"哲学的"人生观和世界管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
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神学是对那些我们一无所知,无法回答的问题给出一个他们自认为确切无疑的解答,
而科学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人类的权威,
介乎这两者之间,哲学即受到这两方面攻击的中间的无人之境
哲学之必要性在于
哲学开始于纪元前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罗马的灭亡,它就又浸没于神学当中
哲学第二个伟大的时期是自十一世起至十四世纪,除了像弗里德里希( Friedrich )二世那样极少数的叛逆者,这一时期以各种混乱而告结束,宗教改革就是这些混乱的最后结果
第三个时期,从十七世纪到今天,比起前两个时期,更受着科学的支配,传统的宗教信仰仍然占重要地位
在一切的时期中,社会团结和个人自由,像科学和宗教一样,总是处于一种冲突状态或者不安的妥协状态
希腊思想: 它的伦理体系是适应公民们的生活的,并且有着很大的政治成分在内
希腊人最初臣服于马其顿人,而后又臣服于罗马人的时候,这些概念就不能继续适用了,并且失去了生气
斯多葛派认为有德的生活乃是一种灵魂对上帝的关系,而不失公民对国家的关系
从亚历山大到君士坦丁的六个半世纪,社会团结前期靠的是军队的强力,后期靠的是行政机构的强力
没有什么是可以归功于罗马哲学的,因为根本没有什么罗马哲学
基督教把一个早已为斯多葛派学说所包含了的,然而对古代的一般精神缺失陌生的重要见解给普及化了,那就是 一个人对上帝的责任要更加必要于对国家的责任
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后这个见解一直维持了下来,因为早起基督教徒的皇帝们都是阿利乌斯教派
当皇帝变成正统的教徒的时候,这种见解就中断了,但是在拜占庭帝国却仍然潜存着,比如后来的俄罗斯帝国
宗教忠贞应由于政治忠贞的思想保存了下来,并且迄今依然保存着
基督教所带来的对上帝的责任和对国家的责任这两者的冲突,采取了教会和国王之间的冲突的形式
教会与国家的冲突,不仅是一场教士与俗人的冲突,同时也是一场地中海世界和北方蛮族之间的冲突
世俗的权利掌握在条顿血统的王侯们的手中,尽力保持着种种制度,然而这却和绝对的权力格格不入
所有的武装力量都在国王,可是教会还是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统治者和人民都深深相信教会掌握着升天堂的钥匙的权利
大约五十年后,但丁成就了一套综合,并且给整个的中古观念世界做出了唯一的一套均衡的发挥
后来,宗教大分裂,宗教大会运动以及文艺复兴最终导向宗教改革
知识分子中,人们开始厌倦理论体系,更喜欢去发现新的东西,政治上也发生了秩序的崩溃,在十五世纪,教皇和皇帝都失去了自己的重要性
十六世纪以后,欧洲思想史便以宗教改革占主导地位,宗教改革大体上是北方民族对于罗马东山再起的统治的一种反抗
天主教教会有三个来源:
宗教改革大大加强了犹太的成分,摒除了其余的成分,并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自己解释圣经,真理只能求知于圣经
近代哲学起源于笛卡尔,他基本上说肯定为可靠的就是他自己和他思想的存在,外在世界是由此推出来的
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和哲学上的主观主义携手并进,早在路德在世的时候,就有一种再洗礼的学说,有一个时期统治了闵斯特城
这一学派摒弃所有的法律,认为好人是有圣灵始终引导着的,而圣灵是不受任何条件公式所束缚的
主观主义一旦脱缰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而没有任何的界限,这里由于有力的习惯和风俗的约束,个人主义的信徒们在伦理上仍然是按着传统的道德方式行动的,维持着一种不大稳定的平衡
十八世纪的"感性"崇拜开始破坏了这种平衡,一种行为之受到赞美,是因为它有那种把它激发起来的情操
浪漫主义运动,在政治,文学,艺术方面都是和主观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即不把一个人当成集体的成员,而是当作美感上的愉悦的观照对象
针对近代主观主义的比较不健康的形式,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
首先是一种折中妥协的学说,即 自由主义学说 ,它企图给政府和个人指定其各自的领域,这种学说的近代形式是从洛克开始
另一种是比较彻底的反抗,导致了国家崇拜的理论,这种理论把天主教说给予教会,甚至有时候给予上帝的那种地位给了国家
自从公元前600年到今天这一全部的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可以分成希望加强社会约束的人与希望放松社会约束的人
每一个社会都受到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方面是由于过分讲纪律和追求传统而产生的僵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主义和个人独立性的增长从而使合作变成不可能,因而造成解体或者是对外来征服者的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