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报纸影响力的调查问卷?
假期实习,需要做一份关于《XX日报》影响力的调查,但是不在的调查问卷的问题怎么设计合理些,希望做做过类似调查问卷的朋友提供帮助,谢谢啊...
假期实习,需要做一份关于《XX日报》影响力的调查,但是不在的调查问卷的问题怎么设计合理些,希望做做过类似调查问卷的朋友提供帮助,谢谢啊
展开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定要全面,可从以下几个大方面筛选。
新闻分类
1.被动新闻:来源于外界的消息需要经过分析判断。一些读者报料、来信等只能看作是新闻线索,记者在得到线索之后不能原文照搬,必须进行实地调查。否则的话,这些“被动新闻”就成了“One—side—story”。那些最初对新闻线索进行判断的人实际上就是“新闻品尝员”。
2.主动新闻:记者调查、挖掘出来的新闻。英国一些报纸设有调查组,一般由6个人组成。调查组挖出来的新闻都是独家新闻,是报纸的卖点。英国报纸一般安排调查人员每周开一次会,汇报上次调查的结果,确定下一个计划。调查人员应该非常谨慎,一定要对事实掌握得很清楚之后才可以发表。另外,调查人员应有安全意识,不要做超越团队能力的调查。
3.可预测的新闻:做日记,对可预见的事件做出安排,提醒采编人员做好准备。
4.期待性新闻:指某阶段可能会发生的事件,要对该类新闻加强准备工作。
5.不可预测的新闻:即突发新闻。遇到这类事件,要想报道的深入,往往需要有“线人”的帮助,这就要求记者有很过硬的社会关系。另外,记者应对“线人”负责,即使记者本人面临牢狱之灾,也不能透露“线人”的情况。
?
四.报纸的图片(主讲人:Allen先生)
在过去几十年中,图片在报纸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图片被用在了报纸上,电脑技术的进步也使得新闻工作者处理起图片来越来越得心应手。
确实,在一些情况下,图片比文字更能准确地表达事实。正如有学员所说的,图片能直观、独立地表达信息,而且图片还可以美化版面。
Allen先生问学员:“谁能解释一下自由攀崖吗?”在整个课堂沉默了数分钟之后,Allen先生说:“为什么大家都在低头苦思冥想呢?”随即,他拿出一幅精美的照片说:“这就是自由攀崖”,照片上,一个勇敢的攀崖者正悬吊在峭壁着上。Allen先生说:“没有一个文字,这就是自由攀崖”。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图片往往比语言更能“有效”地传递信息。正如英国谚语所说的:“一图胜千文”。
随后,Allen先生又举了一个例子,他拿起一瓶矿泉水,问第一个学员,他手里拿的是什么,第一个学员回答说:“一瓶水”;Allen先生拧开瓶盖,一口气喝了半瓶,接着问第二个学员,他手里拿得是什么?第二个学员说:“半瓶水”;随后,Allen先生又问第三个学员道:“我手里拿得到底是半瓶水,还是半瓶空气呢?”第三个学员回答说:“既可以说是半瓶水,也可以说是半瓶空气”。Allen先生说,这个例子说明,我们在用语言描述一个事实时,实际上是自己先做了主观判断,而信息传递的对象又将根据你做出的主观判断再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将会离事实越来越远。而图片则不是这样,你只需要把那“半瓶水,或者说是半瓶空气”的照片放在那里,随读者自己去做判断就可以了。
如今的报纸,图片在“新闻产生”(Making news)的四个阶段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1.新闻搜集阶段:在你知道一个新闻线索,并打算把这个新闻写出来之前,你就得考虑,这条新闻的图片在哪里?
2.新闻价值判断阶段:在这一阶段,编辑将对手头稿件的重要性进行判断,在当今,越有精美的图片,那条新闻就越重要。
3.新闻展示阶段(组版):正如Ian老师将要在组版课中要讲到的,组版最关键的往往就是图片的运用。
4.新闻分销阶段:调查显示,翻开一个版面时,98%的读者首先看的是照片!
可以看出,图片可以使读者离新闻更近,使新闻更“好”。英国有句谚语说:“Tell me something, I’ll remember it; Show me something, I’ll never forget it(告诉我一件事情,我会将它记住;向我展示一件事情,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它)”。
随后,Allen先生再次强调了在着手写一条新闻之前就考虑“图片在哪里”的重要性。在报纸的财经新闻版面上,到处都是令人乏味的照片:千篇一律的两家公司的老板签定合同之后互相交换合同文本的照片;两个老板握手的照片;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正面照等等。为什么不能在写一条消息之前就考虑图片问题呢?Allen先生举例说,他在自己的报纸工作时,经常与那些年轻的财经记者发生冲突。因为他们经常跑来找他说;“某某公司40分钟之后将在某某五星级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他们的年报,能不能派个摄影记者去拍张照片回来,而拍回来的照片几乎总是该公司的CEO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站在讲台上的正面照,背后是这家公司的Logo。实际上,在这样的新闻发布会上,你能了解到很多信息,比如说公司销售额大幅度上升,但是一个站在讲台上的CEO的照片怎么表达出这一信息呢?实际上,记者应该在此之前就知道这类新闻发布会召开的大致时间,如果他能提前通知摄影记者去该公司的现场拍摄一些能反映公司目前经营状况的照片的话,效果会比那种令人心烦的CEO的正面照效果要好得多。
Allen还举了一个例子。一家石油公司赞助了一个歌剧院,在处理这条新闻的图片时,编辑和记者摆脱了俗套,他们没有去拍摄石油公司的老板和歌剧院的老板签署完协议后互相交换合同文本,握手言欢的照片。记者找到了歌剧院的一个女演员,在一个炼油厂的工地上面对一名炼油工人放声高歌,然后拍下了这一镜头。Allen先生说,无论如何,这张照片比握手言欢要强得多。(在这个问题上,有学员表达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我们的新闻理论强调要尽量去拍摄“新闻现场”的照片,在这个例子中,炼油厂不是新闻发生地,而双方交换合同文本的现场才是新闻发生地。另外,女演员在炼油厂唱歌的照片有很明显的“安排“的痕迹。)
Allen先生又举了一个例子。设想一个城市将要应用一种新的城市交通监控系统,那么这条新闻的图片在哪里呢?当然不能是去这套系统的中央控制室内去拍那些机器和电脑,你应该去拍能反映目前交通状况的图片。
Allen先生还以9.11事件为例,向学员们解释了如何在众多的来稿件中选择图片。
?
五.组版(主讲人:Ian先生)
当今社会,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是经过设计的,目的就是能更吸引人,卖得更好,报纸也不例外,报纸的设计就是组版。
?? 报纸组版有三个原则:1.便于读者阅读;2.有好的图片;3.区分“大”新闻和“小”新闻
与电视相比,报纸与电视相比有自己的优势。尽管电视画面能展现事件的整个过程,但不易保存,观众要想再重温画面,必须先把画面录下来,再反复倒带才行。而报纸则可以用一张或几张能体现事件“焦点”时刻(Focus moment)的图片来概括事件的全貌。
在报纸组版中,图片非常重要,好的图片能增强事件本身的重要性。
版面设计是报纸的“橱窗”,头版的版面设计更是重中之重。
右手版面重要性原则: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读者翻开报纸时目光首先落在右边的版面上。这种情况在大报中体现的更为明显。正因为如此,一份报纸最重要的版面是第一版,而次重要的版面是第3版,而第2版则是整张报纸最不重要的版面,因为读者往往翻开报纸浏览完第3版后就翻到后面去了。调查还显示,当翻过Middle page(一叠报纸最中间的两个版)之后,左手版面与右手版面在吸引读者目光的差距上就不再明显了。此时,左手版面与右手版面的重要性相仿。
左手版面与右手版面之间协调的重要性:好的新闻、好的图片应该放在右手版面上,但是应该让报纸两个相连的左手版面与右手版面上整体风格上协调。
模块式设计报纸的八个步骤:
好的设计对于报纸非常重要,它甚至能提高报纸的销量。模块式版面设计不但迅捷、简单、美观,而且避免版面布局的凌乱。有一点必须注意:美观的版面意味着必须有美观的图片。
1.点出头条新闻并认真阅读。它是否值得放大版面?它是否可以配上插图?
2.点出一幅非头条的图片(或者是一幅单独的新闻图片),仔细看这幅图,它够理想吗?它是否需要进行一些修剪来改善其视觉效果?
3.如果图片很有震撼力或者很抢眼,那么就把这幅图最先放在版面上,同时,整个版面就基本定型了。这时,问一下自己:这幅图需要配上几栏文字?如果这幅图非常好的话,就再多拉大一栏。
4.把头条新闻放上去(如果头条新闻没有好图片的话,就不一定非得配图片),然后决定这条新闻的面积大小和类型,以取得非常引人注目的效果。
5.在版面的最底部放上一则扁长的新闻(Stopper),以吸引读者的目光。
6.再把第二则主打新闻放上去。
7.这时,整个版面都定型了,其它新闻和次要图片则放在其他空位。
8.再整个看一下版面的全貌,看看间距空行是否得当,要留出足够的空白部分,这样,布局不至于太紧凑,太局促。图片或文字的边框不要显得太拥挤,在新闻标题与正文之间以及边框两边留下足够的空间。在模块设计中,我们强调水平排版,因此,每条新闻看上去都很整齐。
Allen先生的组版示范图
标题
正文 头条
图片
?
Stopper
Allen先生说,目前全世界大约1/4的报纸都采用这种模块化的组版方式。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一个研究机构使用了一种称为目光跟踪器的设备,对美国读者阅读报纸的习惯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几乎100%的读者翻开报纸时目光首先落在右边的版面上;
而看一个版面时,98%的读者会将目光首先落在照片上;
在所有读者中,80%会关注图片设计
75%读者会看照片
56%看头条
52%会看有图片的广告
29%看图片说明
读者只会读每四个报道中的一个,而且只读一半。(注:以上楷体字为原文照录培训教师提供的中文材料)
?
?
六.新闻价值判断
英国老师向培训班的学员们发了一份小试卷。试卷列出了一条新闻的20个信息点,要求学员们从中选出1个或几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信息点放在导语中。各信息点内容如下:
1.深圳市市长宣布净化城市空气的大型计划
2.市长今天于城市委员会会议宣布该计划
3.五年内深圳将成为华南最干净的城市
4.十年内将成为中国最干净的城市
5.市长号召全体市民为达目标作出最大努力
6.加快关闭旧的污染工厂
7.拨款将大型污染工厂移到市郊
8.在市内统一安装发电厂过滤器
9.北京已承诺中央政府将全面支持该“开创性”项目
10.深圳环保团体支持该大型计划
11.市民代表对市领导解决污染问题的意愿表示欢迎
12.分阶段执行开了十年以上的汽车进入市中心的禁令
13.城市内车辆(包括公交车)需达到新的排放标准
14.市领导用车换用最新无污染车型
15.向商用车辆征收财务说
16.向进入市中心的小汽车收费
17.增加全市个人所得税作为治理污染的经费
18.利用新监控系统来提供各区污染信息
19.新计划将于四月启动
20.市长说:“享用清新空气是每个公民的权利”
英国老师对回收的答卷进行统计的结果是:导语平均信息点数是5;导语平均字数是124字。这一数字让黑泽女士非常吃惊。因为在英国报纸中,一条新闻的导语中包含的信息点一般就是1到2个,而导语单词总数一般不超过25个。总之,导语是越精练越好。
导语里到底要包含什么信息?黑泽老师说,着手写一条新闻前,你应该首先想到你的读者是什么人?在这条新闻所包含的信息点中,他们最关注的是什么?然后将该信息点写进导语。
以问卷上列出的20个新闻点为例,18个学员中有12人将信息点1 “深圳市长宣布净化城市空气的大型计划”列入了导语中。黑泽女士认为,这无可厚非,因为以下的其他所有信息点都是由它所“引发”的。但是,如果这条新闻是在英国发生的话,编辑们肯定会将第17点“增加个人所得税作为治理污染的经费”列进导语中。因为税收在西方国家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会关注有关税收的变化。
对于有不少学员将第4点“五年内深圳将成为华南最干净城市”和第5点“十年内深圳将成为中国最干净城市”作为重要的信息点放进了导语中,黑泽女士表示了疑义。她认为,这两句话充其量只是一个“野心”(ambition),有什么根据可以证明深圳可以达到这一目标呢?深圳在实施改善环境的措施的同时,难道其他城市就止步不前吗?深圳市长的任期是多长?他如何保证在他任期结束之后依然还能实现到这一目标呢?
?
七.报道案例子(BT公司CEO辞职)
这条新闻的大致内容是:英国电信公司的CEO皮特.邦弗雷德爵士离任。以下是该公司向新闻界提供的“通稿”。
皮特.邦弗雷德爵士将于一月份退居二线。
邦弗雷德爵士今天宣布他已与英国电信公司董事会达成一致,他将于2002年1月底辞去英国电信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职务。
皮特爵士说:“该是时候宣布一点改变了,我们差不多已经完成了去年开始推行的非常激烈的转型计划,一系列及时的不良资产转让带来了利润,我们还发行了新股,这样使我们提前减少了债务,新的英国电信公司总部规模变小,分支机构有独立的管理权,新的英国电信已经为未来做好的准备。我想感谢所有的英国电信的员工,在过去6年里公司不断采取各种行动,而他们则一直大力支持我。我们曾一起成功,也曾分享失望,但我们已经看到公司发生了一些好的变化,并且已经完成了英国电信的转变。
英国电信公司的董事长布兰德爵士说:“皮特在英国电信担任CEO六年间作出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根据合约,皮特爵士将从2002年2月起拿到一年的工资(820万英镑),一年的目标绩效奖(615万英镑),外加车费、健康保险等其他福利(5万英镑),此外他还将额外获得一年的退休金。
黑泽女士说,拿到这样一份通稿,你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大公司的CEO离职而已,但是如果你仔细研究这条新闻的背景,你就会发现事情远不象通稿中所说的那样简单。
英国电信公司原为英国政府所有的公有企业,1996年开始,英国政府决定将其实行私有化,皮特从1996年初就任公司CEO,但是皮特上任后,管理无方,英国电信的股票价格一落千丈,迫于压力,皮特不得不于2002年月初宣布辞职。问题在于,就是这么一个无能的CEO在离职时还拿走了公司上千万英镑。
事情发生之后,英国各大报纸都进行了报道,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报道的共同特点就是观点鲜明。《泰晤士报》的报道劈头就是一句:“一个把他参与的所有事情都弄得一团糟的CEO离职后却拿走了股民们的上千万英镑”。在这个问题上,黑泽女士强调了“观点”的重要性。但是学员们就这一问题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许多学员认为,因为按照我们的惯例,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一般不发表自己的评论,而尽量让“事实说话”。
?
九.敬业的英国新闻工作者
Ian老师介绍了他自己在苏格兰一家晚报当编辑时遇到“洛克比空难”时的反应。
洛克比空难(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航班在苏格兰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发生之时,Ian老师正在参加圣诞晚会,接到报社打来的电话后,Ian立即赶回报社,并通知所有相关人员立即集合,布置采访工作。由于空难发生在晚上7点钟左右。当天的晚报早已出版,无法报道这一新闻。而第二天的日报则可以抢在晚报之前抓到这条新闻。尽管如此,Ian所在的报社还是决定派人奔赴现场。由于空难发生在晚上,日报的摄影记者拍到的只是在夜幕下的照片,画面极不清晰。而晚报的摄影记者则拍到了第二日天亮时,空难现场的照片,画面质量远远好过日报。而且,随着调查的进展,一些线索逐渐清晰,晚报的新闻内容日报丰富不少。本来晚报在时效上处于劣势,这样一来,劣势反而成了优势。Ian先生特意提到,为了充分报道洛克比空难,那家晚报第二天撤掉了所有广告!
黑泽女士也介绍了9.11事件发生时,她自己的亲身经历。
在电视上看到9.11事件发生之后,黑泽女士立即打电话告知了她儿子(黑泽女士的儿子在BBC的网站工作),当时她儿子正打算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之后,黑泽就再也联系不到她儿子了。事后,黑泽才知道,她儿子在接到她的电话之后立即赶到机场,准备乘飞机去美国。但是由于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禁止飞机在美国降落。黑泽的儿子只得在机场侯机室等了两天,但最终还是没能乘坐民航飞机去美国。最后,BBC租了一架飞机从伦敦飞到了加拿大,黑泽儿子一行人再从加拿大乘车赶到纽约。黑泽女士说,一个新闻记者遇到这种事,所有私人生活都得忘记。
?
10.如何遣词造句(主讲人:马丁先生)
写作原则:文章要短小、易读、简单、思路清晰,而且能让读者很快就能读完。因为现代社会,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有时间读长篇大论。几乎所有的编辑都在抱怨版面不够,马丁老师建议编辑们应大胆地删稿。
1.不要用无意义的、不必要的、复杂或是重复性的词语。
2.尽量不用被动式
3.简洁明白让新闻明白易懂。
4.切记:知识分子能理解长词,但受教育程度欠高的读者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
5.如果你能够想到一个日常的中文对应语,千万不要用外国词语、科技词语或是行话。
6.问问自己,这个词复杂吗?有没有一个更简单的替换语。这个短语可否重新排列以使其更清楚。
7.让每个词体现其价值。对待词语就象对待金钱一样。省一个词就好比省一分钱。
8.句子应由一个思想或一组相关信息组成。要一针见血。
9.不要使用暗喻、明喻或其他修辞手法,不过这一点许多报纸做得都不好。
10.宁愿打破以上任何规则,也不要写任何荒谬的语言。
马丁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他看到了一个文章的标题是“2 killed by one bullet(一颗子弹射杀两人)”,他认为这个标题就不如”One bullet kills two”好。因为毕竟第一个标题用了5个单词,而第二个标题只用了4个单词。
马丁老师说,英国报纸都不喜欢记者写长文章。如果一个人去报社求职的话,求职信写长了的话,肯定不会被聘用。
?
11.案例(英国报纸如何组织报道政府公布年度财政预算案主讲人:黑泽女士)
在英国,政府每年都要公布该年度的财政预算,而财政预算关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比如说是否要加征某项税等等。英国的一些大报每年都要对这一事件进行大规模的报道,当日,报纸将空出大量版面专门做预算案的报道。报纸一般都会知道政府公布财政预算的大致时间,在此之前,他们将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在公布财政预算的当天,一般都是由财政部长向议会宣读年度财政报告,报告一般在下午3点钟开始。电视台一般都会进行现场转播,并有人进行现场评论。报纸要想在竞争中胜过电视,必须在深度上做文章。为此,报纸大都调动大批记者预先联系各阶层人士,在预算案公布的当天,记者将对这些人士进行现场采访,让被访者谈自己对有关政策的看法。尽管预算案公布的政策不会涉及到预先约定要采访的所有人士,但是准备工作必须面面俱到,因为在预算案公布之前,谁也无法预料到预算案的具体内容。这样做会导致一些记者做无用功,他们的一些采访最终不会见报。但是,英国报纸的绩效体系与我们的完全不同,他们的记者不像我们的记者有具体的每月要发稿多少条的任务。
除了采访各界、各阶层人士之外,报社还会组织人员撰写评论,或者约专家撰写评论。
?
12.如何做到财经报道人性化(主讲人:黑泽女士)
在财经报道中,人们经常见到的是枯燥的数字和图表,这就需要作者想方设法使得新闻变得生动一些,使用人性化的手法则是方法之一,黑泽女士举了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问题。
在英国,一二十年前,大多数已婚妇女呆在家中操持家务而不是去公司上班,而现在情况正好相反,大多数已婚妇女不再只是带孩子、做家务,而是去公司上班。英国的一家调查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目前大约有80%的已婚妇女参加工作。20年前,呆在家里的妇女大都说自己希望能有份工作,而如今,参加工作的妇女们不得不在工作和照顾家庭两头奔波。现在,她们又渴望回家。
《每日镜报》报道这一调查结果时进行了人性化的处理。他们访问了一个家庭,妻子大约30岁左右,丈夫是一名军人,家里有两个孩子。妻子是一家公司的营销人员,每天下班回家后安顿好两个孩子后,10点钟左右才能与丈夫匆忙弄点饭吃,完了还要处理工作,一般要到12点以后才能睡觉。
这篇报道的标题就是《她们想回家》,文章在开头出点出了那家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之后,就把笔墨放在了描写那个被访问的家庭之上,并详细描写了那个家庭的日常生活。而且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引用了那名家庭主妇的言辞。更为重要的是,摄影记者拍摄了一张非常生活化的照片——那名漂亮的家庭主妇正在照料两个年幼的孩子吃东西。
另外一个例子说的是联合利华公司为自己的员工设立了一笔养老基金,这笔基金被委托给了一家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该笔基金亏损。为此引发了联合利华公司养老基金与那家基金管理机构之间的官司,案件的标的为1亿3千万英镑。
《每日镜报》(似乎还是这家报纸)的记者在访问时发现,联合利华公司养老基金的负责人是一名女性,而那家基金管理机构的老板也是一名女性。记者意识到,两个女人之间的一场“战争”远比两家公司之间的官司要吸引人的多。为此,《每日镜报》在交代过这场官司的来龙去脉之后,把主要笔墨集中在了这两个女人的身上。报纸上登出了这两个女人的大幅照片(从她们的着装上就一样能看出两个人的差别来),照片的旁边分别介绍了她们俩的收入、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的情况、爱好、口音、着装打扮等。
相比之下,《金融时报》就要严肃得多,他们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了案件本身,没有像《每日镜报》那样把主要笔墨放在两名女主角的身上。
?
?
13.如何搞好后续报道(主讲人:黑泽女士)
报纸上几乎所有的新闻都可以被继续用于一篇新闻、一个特写、一张照片、或其他形式用于第二天、下个周、下个月、甚至下一年。
1.第二天早晨:当天报纸重大新闻的继续篇,描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2.另一面:故事的另一个层面。
3.固定日期:新闻日记中记录的特定日期所发生的事件。
4.开场戏:某一重大事件发生前的先行的新闻,通常写于这一事件发生的前一天或多天前。
5.长期的:用特写的形式来检查过去的预测是否发生。
6.本地的角度:从本地的角度来分析其它城市、其它地区、其它国家发生的新闻事件
7.特写:某些新闻可被用来做深度特写的素材,而这些特写有时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8.流言(小道消息):某一新闻中关于某个人的闲言碎语。这样的题材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索。
9.图片:需要文字的描述或注解。
10.广告:某一广告是否有它的背景?(比如一个产品做了减价广告,它为什么要减价呢?)
新闻分类
1.被动新闻:来源于外界的消息需要经过分析判断。一些读者报料、来信等只能看作是新闻线索,记者在得到线索之后不能原文照搬,必须进行实地调查。否则的话,这些“被动新闻”就成了“One—side—story”。那些最初对新闻线索进行判断的人实际上就是“新闻品尝员”。
2.主动新闻:记者调查、挖掘出来的新闻。英国一些报纸设有调查组,一般由6个人组成。调查组挖出来的新闻都是独家新闻,是报纸的卖点。英国报纸一般安排调查人员每周开一次会,汇报上次调查的结果,确定下一个计划。调查人员应该非常谨慎,一定要对事实掌握得很清楚之后才可以发表。另外,调查人员应有安全意识,不要做超越团队能力的调查。
3.可预测的新闻:做日记,对可预见的事件做出安排,提醒采编人员做好准备。
4.期待性新闻:指某阶段可能会发生的事件,要对该类新闻加强准备工作。
5.不可预测的新闻:即突发新闻。遇到这类事件,要想报道的深入,往往需要有“线人”的帮助,这就要求记者有很过硬的社会关系。另外,记者应对“线人”负责,即使记者本人面临牢狱之灾,也不能透露“线人”的情况。
?
四.报纸的图片(主讲人:Allen先生)
在过去几十年中,图片在报纸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图片被用在了报纸上,电脑技术的进步也使得新闻工作者处理起图片来越来越得心应手。
确实,在一些情况下,图片比文字更能准确地表达事实。正如有学员所说的,图片能直观、独立地表达信息,而且图片还可以美化版面。
Allen先生问学员:“谁能解释一下自由攀崖吗?”在整个课堂沉默了数分钟之后,Allen先生说:“为什么大家都在低头苦思冥想呢?”随即,他拿出一幅精美的照片说:“这就是自由攀崖”,照片上,一个勇敢的攀崖者正悬吊在峭壁着上。Allen先生说:“没有一个文字,这就是自由攀崖”。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图片往往比语言更能“有效”地传递信息。正如英国谚语所说的:“一图胜千文”。
随后,Allen先生又举了一个例子,他拿起一瓶矿泉水,问第一个学员,他手里拿的是什么,第一个学员回答说:“一瓶水”;Allen先生拧开瓶盖,一口气喝了半瓶,接着问第二个学员,他手里拿得是什么?第二个学员说:“半瓶水”;随后,Allen先生又问第三个学员道:“我手里拿得到底是半瓶水,还是半瓶空气呢?”第三个学员回答说:“既可以说是半瓶水,也可以说是半瓶空气”。Allen先生说,这个例子说明,我们在用语言描述一个事实时,实际上是自己先做了主观判断,而信息传递的对象又将根据你做出的主观判断再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将会离事实越来越远。而图片则不是这样,你只需要把那“半瓶水,或者说是半瓶空气”的照片放在那里,随读者自己去做判断就可以了。
如今的报纸,图片在“新闻产生”(Making news)的四个阶段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1.新闻搜集阶段:在你知道一个新闻线索,并打算把这个新闻写出来之前,你就得考虑,这条新闻的图片在哪里?
2.新闻价值判断阶段:在这一阶段,编辑将对手头稿件的重要性进行判断,在当今,越有精美的图片,那条新闻就越重要。
3.新闻展示阶段(组版):正如Ian老师将要在组版课中要讲到的,组版最关键的往往就是图片的运用。
4.新闻分销阶段:调查显示,翻开一个版面时,98%的读者首先看的是照片!
可以看出,图片可以使读者离新闻更近,使新闻更“好”。英国有句谚语说:“Tell me something, I’ll remember it; Show me something, I’ll never forget it(告诉我一件事情,我会将它记住;向我展示一件事情,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它)”。
随后,Allen先生再次强调了在着手写一条新闻之前就考虑“图片在哪里”的重要性。在报纸的财经新闻版面上,到处都是令人乏味的照片:千篇一律的两家公司的老板签定合同之后互相交换合同文本的照片;两个老板握手的照片;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正面照等等。为什么不能在写一条消息之前就考虑图片问题呢?Allen先生举例说,他在自己的报纸工作时,经常与那些年轻的财经记者发生冲突。因为他们经常跑来找他说;“某某公司40分钟之后将在某某五星级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他们的年报,能不能派个摄影记者去拍张照片回来,而拍回来的照片几乎总是该公司的CEO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站在讲台上的正面照,背后是这家公司的Logo。实际上,在这样的新闻发布会上,你能了解到很多信息,比如说公司销售额大幅度上升,但是一个站在讲台上的CEO的照片怎么表达出这一信息呢?实际上,记者应该在此之前就知道这类新闻发布会召开的大致时间,如果他能提前通知摄影记者去该公司的现场拍摄一些能反映公司目前经营状况的照片的话,效果会比那种令人心烦的CEO的正面照效果要好得多。
Allen还举了一个例子。一家石油公司赞助了一个歌剧院,在处理这条新闻的图片时,编辑和记者摆脱了俗套,他们没有去拍摄石油公司的老板和歌剧院的老板签署完协议后互相交换合同文本,握手言欢的照片。记者找到了歌剧院的一个女演员,在一个炼油厂的工地上面对一名炼油工人放声高歌,然后拍下了这一镜头。Allen先生说,无论如何,这张照片比握手言欢要强得多。(在这个问题上,有学员表达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我们的新闻理论强调要尽量去拍摄“新闻现场”的照片,在这个例子中,炼油厂不是新闻发生地,而双方交换合同文本的现场才是新闻发生地。另外,女演员在炼油厂唱歌的照片有很明显的“安排“的痕迹。)
Allen先生又举了一个例子。设想一个城市将要应用一种新的城市交通监控系统,那么这条新闻的图片在哪里呢?当然不能是去这套系统的中央控制室内去拍那些机器和电脑,你应该去拍能反映目前交通状况的图片。
Allen先生还以9.11事件为例,向学员们解释了如何在众多的来稿件中选择图片。
?
五.组版(主讲人:Ian先生)
当今社会,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是经过设计的,目的就是能更吸引人,卖得更好,报纸也不例外,报纸的设计就是组版。
?? 报纸组版有三个原则:1.便于读者阅读;2.有好的图片;3.区分“大”新闻和“小”新闻
与电视相比,报纸与电视相比有自己的优势。尽管电视画面能展现事件的整个过程,但不易保存,观众要想再重温画面,必须先把画面录下来,再反复倒带才行。而报纸则可以用一张或几张能体现事件“焦点”时刻(Focus moment)的图片来概括事件的全貌。
在报纸组版中,图片非常重要,好的图片能增强事件本身的重要性。
版面设计是报纸的“橱窗”,头版的版面设计更是重中之重。
右手版面重要性原则: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读者翻开报纸时目光首先落在右边的版面上。这种情况在大报中体现的更为明显。正因为如此,一份报纸最重要的版面是第一版,而次重要的版面是第3版,而第2版则是整张报纸最不重要的版面,因为读者往往翻开报纸浏览完第3版后就翻到后面去了。调查还显示,当翻过Middle page(一叠报纸最中间的两个版)之后,左手版面与右手版面在吸引读者目光的差距上就不再明显了。此时,左手版面与右手版面的重要性相仿。
左手版面与右手版面之间协调的重要性:好的新闻、好的图片应该放在右手版面上,但是应该让报纸两个相连的左手版面与右手版面上整体风格上协调。
模块式设计报纸的八个步骤:
好的设计对于报纸非常重要,它甚至能提高报纸的销量。模块式版面设计不但迅捷、简单、美观,而且避免版面布局的凌乱。有一点必须注意:美观的版面意味着必须有美观的图片。
1.点出头条新闻并认真阅读。它是否值得放大版面?它是否可以配上插图?
2.点出一幅非头条的图片(或者是一幅单独的新闻图片),仔细看这幅图,它够理想吗?它是否需要进行一些修剪来改善其视觉效果?
3.如果图片很有震撼力或者很抢眼,那么就把这幅图最先放在版面上,同时,整个版面就基本定型了。这时,问一下自己:这幅图需要配上几栏文字?如果这幅图非常好的话,就再多拉大一栏。
4.把头条新闻放上去(如果头条新闻没有好图片的话,就不一定非得配图片),然后决定这条新闻的面积大小和类型,以取得非常引人注目的效果。
5.在版面的最底部放上一则扁长的新闻(Stopper),以吸引读者的目光。
6.再把第二则主打新闻放上去。
7.这时,整个版面都定型了,其它新闻和次要图片则放在其他空位。
8.再整个看一下版面的全貌,看看间距空行是否得当,要留出足够的空白部分,这样,布局不至于太紧凑,太局促。图片或文字的边框不要显得太拥挤,在新闻标题与正文之间以及边框两边留下足够的空间。在模块设计中,我们强调水平排版,因此,每条新闻看上去都很整齐。
Allen先生的组版示范图
标题
正文 头条
图片
?
Stopper
Allen先生说,目前全世界大约1/4的报纸都采用这种模块化的组版方式。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一个研究机构使用了一种称为目光跟踪器的设备,对美国读者阅读报纸的习惯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几乎100%的读者翻开报纸时目光首先落在右边的版面上;
而看一个版面时,98%的读者会将目光首先落在照片上;
在所有读者中,80%会关注图片设计
75%读者会看照片
56%看头条
52%会看有图片的广告
29%看图片说明
读者只会读每四个报道中的一个,而且只读一半。(注:以上楷体字为原文照录培训教师提供的中文材料)
?
?
六.新闻价值判断
英国老师向培训班的学员们发了一份小试卷。试卷列出了一条新闻的20个信息点,要求学员们从中选出1个或几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信息点放在导语中。各信息点内容如下:
1.深圳市市长宣布净化城市空气的大型计划
2.市长今天于城市委员会会议宣布该计划
3.五年内深圳将成为华南最干净的城市
4.十年内将成为中国最干净的城市
5.市长号召全体市民为达目标作出最大努力
6.加快关闭旧的污染工厂
7.拨款将大型污染工厂移到市郊
8.在市内统一安装发电厂过滤器
9.北京已承诺中央政府将全面支持该“开创性”项目
10.深圳环保团体支持该大型计划
11.市民代表对市领导解决污染问题的意愿表示欢迎
12.分阶段执行开了十年以上的汽车进入市中心的禁令
13.城市内车辆(包括公交车)需达到新的排放标准
14.市领导用车换用最新无污染车型
15.向商用车辆征收财务说
16.向进入市中心的小汽车收费
17.增加全市个人所得税作为治理污染的经费
18.利用新监控系统来提供各区污染信息
19.新计划将于四月启动
20.市长说:“享用清新空气是每个公民的权利”
英国老师对回收的答卷进行统计的结果是:导语平均信息点数是5;导语平均字数是124字。这一数字让黑泽女士非常吃惊。因为在英国报纸中,一条新闻的导语中包含的信息点一般就是1到2个,而导语单词总数一般不超过25个。总之,导语是越精练越好。
导语里到底要包含什么信息?黑泽老师说,着手写一条新闻前,你应该首先想到你的读者是什么人?在这条新闻所包含的信息点中,他们最关注的是什么?然后将该信息点写进导语。
以问卷上列出的20个新闻点为例,18个学员中有12人将信息点1 “深圳市长宣布净化城市空气的大型计划”列入了导语中。黑泽女士认为,这无可厚非,因为以下的其他所有信息点都是由它所“引发”的。但是,如果这条新闻是在英国发生的话,编辑们肯定会将第17点“增加个人所得税作为治理污染的经费”列进导语中。因为税收在西方国家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会关注有关税收的变化。
对于有不少学员将第4点“五年内深圳将成为华南最干净城市”和第5点“十年内深圳将成为中国最干净城市”作为重要的信息点放进了导语中,黑泽女士表示了疑义。她认为,这两句话充其量只是一个“野心”(ambition),有什么根据可以证明深圳可以达到这一目标呢?深圳在实施改善环境的措施的同时,难道其他城市就止步不前吗?深圳市长的任期是多长?他如何保证在他任期结束之后依然还能实现到这一目标呢?
?
七.报道案例子(BT公司CEO辞职)
这条新闻的大致内容是:英国电信公司的CEO皮特.邦弗雷德爵士离任。以下是该公司向新闻界提供的“通稿”。
皮特.邦弗雷德爵士将于一月份退居二线。
邦弗雷德爵士今天宣布他已与英国电信公司董事会达成一致,他将于2002年1月底辞去英国电信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职务。
皮特爵士说:“该是时候宣布一点改变了,我们差不多已经完成了去年开始推行的非常激烈的转型计划,一系列及时的不良资产转让带来了利润,我们还发行了新股,这样使我们提前减少了债务,新的英国电信公司总部规模变小,分支机构有独立的管理权,新的英国电信已经为未来做好的准备。我想感谢所有的英国电信的员工,在过去6年里公司不断采取各种行动,而他们则一直大力支持我。我们曾一起成功,也曾分享失望,但我们已经看到公司发生了一些好的变化,并且已经完成了英国电信的转变。
英国电信公司的董事长布兰德爵士说:“皮特在英国电信担任CEO六年间作出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根据合约,皮特爵士将从2002年2月起拿到一年的工资(820万英镑),一年的目标绩效奖(615万英镑),外加车费、健康保险等其他福利(5万英镑),此外他还将额外获得一年的退休金。
黑泽女士说,拿到这样一份通稿,你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大公司的CEO离职而已,但是如果你仔细研究这条新闻的背景,你就会发现事情远不象通稿中所说的那样简单。
英国电信公司原为英国政府所有的公有企业,1996年开始,英国政府决定将其实行私有化,皮特从1996年初就任公司CEO,但是皮特上任后,管理无方,英国电信的股票价格一落千丈,迫于压力,皮特不得不于2002年月初宣布辞职。问题在于,就是这么一个无能的CEO在离职时还拿走了公司上千万英镑。
事情发生之后,英国各大报纸都进行了报道,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报道的共同特点就是观点鲜明。《泰晤士报》的报道劈头就是一句:“一个把他参与的所有事情都弄得一团糟的CEO离职后却拿走了股民们的上千万英镑”。在这个问题上,黑泽女士强调了“观点”的重要性。但是学员们就这一问题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许多学员认为,因为按照我们的惯例,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一般不发表自己的评论,而尽量让“事实说话”。
?
九.敬业的英国新闻工作者
Ian老师介绍了他自己在苏格兰一家晚报当编辑时遇到“洛克比空难”时的反应。
洛克比空难(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航班在苏格兰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发生之时,Ian老师正在参加圣诞晚会,接到报社打来的电话后,Ian立即赶回报社,并通知所有相关人员立即集合,布置采访工作。由于空难发生在晚上7点钟左右。当天的晚报早已出版,无法报道这一新闻。而第二天的日报则可以抢在晚报之前抓到这条新闻。尽管如此,Ian所在的报社还是决定派人奔赴现场。由于空难发生在晚上,日报的摄影记者拍到的只是在夜幕下的照片,画面极不清晰。而晚报的摄影记者则拍到了第二日天亮时,空难现场的照片,画面质量远远好过日报。而且,随着调查的进展,一些线索逐渐清晰,晚报的新闻内容日报丰富不少。本来晚报在时效上处于劣势,这样一来,劣势反而成了优势。Ian先生特意提到,为了充分报道洛克比空难,那家晚报第二天撤掉了所有广告!
黑泽女士也介绍了9.11事件发生时,她自己的亲身经历。
在电视上看到9.11事件发生之后,黑泽女士立即打电话告知了她儿子(黑泽女士的儿子在BBC的网站工作),当时她儿子正打算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之后,黑泽就再也联系不到她儿子了。事后,黑泽才知道,她儿子在接到她的电话之后立即赶到机场,准备乘飞机去美国。但是由于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禁止飞机在美国降落。黑泽的儿子只得在机场侯机室等了两天,但最终还是没能乘坐民航飞机去美国。最后,BBC租了一架飞机从伦敦飞到了加拿大,黑泽儿子一行人再从加拿大乘车赶到纽约。黑泽女士说,一个新闻记者遇到这种事,所有私人生活都得忘记。
?
10.如何遣词造句(主讲人:马丁先生)
写作原则:文章要短小、易读、简单、思路清晰,而且能让读者很快就能读完。因为现代社会,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有时间读长篇大论。几乎所有的编辑都在抱怨版面不够,马丁老师建议编辑们应大胆地删稿。
1.不要用无意义的、不必要的、复杂或是重复性的词语。
2.尽量不用被动式
3.简洁明白让新闻明白易懂。
4.切记:知识分子能理解长词,但受教育程度欠高的读者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
5.如果你能够想到一个日常的中文对应语,千万不要用外国词语、科技词语或是行话。
6.问问自己,这个词复杂吗?有没有一个更简单的替换语。这个短语可否重新排列以使其更清楚。
7.让每个词体现其价值。对待词语就象对待金钱一样。省一个词就好比省一分钱。
8.句子应由一个思想或一组相关信息组成。要一针见血。
9.不要使用暗喻、明喻或其他修辞手法,不过这一点许多报纸做得都不好。
10.宁愿打破以上任何规则,也不要写任何荒谬的语言。
马丁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他看到了一个文章的标题是“2 killed by one bullet(一颗子弹射杀两人)”,他认为这个标题就不如”One bullet kills two”好。因为毕竟第一个标题用了5个单词,而第二个标题只用了4个单词。
马丁老师说,英国报纸都不喜欢记者写长文章。如果一个人去报社求职的话,求职信写长了的话,肯定不会被聘用。
?
11.案例(英国报纸如何组织报道政府公布年度财政预算案主讲人:黑泽女士)
在英国,政府每年都要公布该年度的财政预算,而财政预算关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比如说是否要加征某项税等等。英国的一些大报每年都要对这一事件进行大规模的报道,当日,报纸将空出大量版面专门做预算案的报道。报纸一般都会知道政府公布财政预算的大致时间,在此之前,他们将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在公布财政预算的当天,一般都是由财政部长向议会宣读年度财政报告,报告一般在下午3点钟开始。电视台一般都会进行现场转播,并有人进行现场评论。报纸要想在竞争中胜过电视,必须在深度上做文章。为此,报纸大都调动大批记者预先联系各阶层人士,在预算案公布的当天,记者将对这些人士进行现场采访,让被访者谈自己对有关政策的看法。尽管预算案公布的政策不会涉及到预先约定要采访的所有人士,但是准备工作必须面面俱到,因为在预算案公布之前,谁也无法预料到预算案的具体内容。这样做会导致一些记者做无用功,他们的一些采访最终不会见报。但是,英国报纸的绩效体系与我们的完全不同,他们的记者不像我们的记者有具体的每月要发稿多少条的任务。
除了采访各界、各阶层人士之外,报社还会组织人员撰写评论,或者约专家撰写评论。
?
12.如何做到财经报道人性化(主讲人:黑泽女士)
在财经报道中,人们经常见到的是枯燥的数字和图表,这就需要作者想方设法使得新闻变得生动一些,使用人性化的手法则是方法之一,黑泽女士举了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问题。
在英国,一二十年前,大多数已婚妇女呆在家中操持家务而不是去公司上班,而现在情况正好相反,大多数已婚妇女不再只是带孩子、做家务,而是去公司上班。英国的一家调查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目前大约有80%的已婚妇女参加工作。20年前,呆在家里的妇女大都说自己希望能有份工作,而如今,参加工作的妇女们不得不在工作和照顾家庭两头奔波。现在,她们又渴望回家。
《每日镜报》报道这一调查结果时进行了人性化的处理。他们访问了一个家庭,妻子大约30岁左右,丈夫是一名军人,家里有两个孩子。妻子是一家公司的营销人员,每天下班回家后安顿好两个孩子后,10点钟左右才能与丈夫匆忙弄点饭吃,完了还要处理工作,一般要到12点以后才能睡觉。
这篇报道的标题就是《她们想回家》,文章在开头出点出了那家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之后,就把笔墨放在了描写那个被访问的家庭之上,并详细描写了那个家庭的日常生活。而且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引用了那名家庭主妇的言辞。更为重要的是,摄影记者拍摄了一张非常生活化的照片——那名漂亮的家庭主妇正在照料两个年幼的孩子吃东西。
另外一个例子说的是联合利华公司为自己的员工设立了一笔养老基金,这笔基金被委托给了一家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该笔基金亏损。为此引发了联合利华公司养老基金与那家基金管理机构之间的官司,案件的标的为1亿3千万英镑。
《每日镜报》(似乎还是这家报纸)的记者在访问时发现,联合利华公司养老基金的负责人是一名女性,而那家基金管理机构的老板也是一名女性。记者意识到,两个女人之间的一场“战争”远比两家公司之间的官司要吸引人的多。为此,《每日镜报》在交代过这场官司的来龙去脉之后,把主要笔墨集中在了这两个女人的身上。报纸上登出了这两个女人的大幅照片(从她们的着装上就一样能看出两个人的差别来),照片的旁边分别介绍了她们俩的收入、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的情况、爱好、口音、着装打扮等。
相比之下,《金融时报》就要严肃得多,他们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了案件本身,没有像《每日镜报》那样把主要笔墨放在两名女主角的身上。
?
?
13.如何搞好后续报道(主讲人:黑泽女士)
报纸上几乎所有的新闻都可以被继续用于一篇新闻、一个特写、一张照片、或其他形式用于第二天、下个周、下个月、甚至下一年。
1.第二天早晨:当天报纸重大新闻的继续篇,描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2.另一面:故事的另一个层面。
3.固定日期:新闻日记中记录的特定日期所发生的事件。
4.开场戏:某一重大事件发生前的先行的新闻,通常写于这一事件发生的前一天或多天前。
5.长期的:用特写的形式来检查过去的预测是否发生。
6.本地的角度:从本地的角度来分析其它城市、其它地区、其它国家发生的新闻事件
7.特写:某些新闻可被用来做深度特写的素材,而这些特写有时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8.流言(小道消息):某一新闻中关于某个人的闲言碎语。这样的题材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索。
9.图片:需要文字的描述或注解。
10.广告:某一广告是否有它的背景?(比如一个产品做了减价广告,它为什么要减价呢?)
论文大师兄
2024-11-18 广告
2024-11-18 广告
结合开源架构预训练及微调,研发学术之星4.0学术模型,面向超7000万有写作论文、书籍、报告需求的高知人群。 从读写论文需求切入,开发工具提升用户的写作效率,为广大学术研究者提供了论文开题、写作、答辩及就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基于提供的学科和...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论文大师兄提供
展开全部
首先调查问卷的版式要新,一看上去就很清新的感觉,比如用绿色字体代替黑色字体等等,另外你可以设一些小奖品,比如调查回答得越详细就会有奖品,为了调查良好,你必须要牺牲一些的。问题设置首先就必须要引起调查对象的兴趣,比如第一个问题可以是“您常看报纸么”,要搞得像扯家常一样。
我有一份比较具体的问题提纲:
1您经常看报么?
2您一般什么时间看报?(有早报、午报、晚报之分的,可以对送报时间做调整)
3您喜欢看什么报纸或者哪一类型的报纸?为什么?您对哪一方面的新闻最感兴趣?
4您订或者买报纸主要是看内容还是品牌?
5您听说过我们这份XX日报么?如果听说过,您对它印象如何?如果没有听说过则欢迎订阅或者购买。
设置的问题绝对不可以太多,否则没有一个人能够耐心地配合调查。就这些了,祝你好运!
我有一份比较具体的问题提纲:
1您经常看报么?
2您一般什么时间看报?(有早报、午报、晚报之分的,可以对送报时间做调整)
3您喜欢看什么报纸或者哪一类型的报纸?为什么?您对哪一方面的新闻最感兴趣?
4您订或者买报纸主要是看内容还是品牌?
5您听说过我们这份XX日报么?如果听说过,您对它印象如何?如果没有听说过则欢迎订阅或者购买。
设置的问题绝对不可以太多,否则没有一个人能够耐心地配合调查。就这些了,祝你好运!
参考资料: 不过首先要明确你是现场调查还是书面调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除了上面兄弟说的外
如果是书面调查
最好不要有太多文字回答题
选择就可以了
调查对象会讨厌的
如果是书面调查
最好不要有太多文字回答题
选择就可以了
调查对象会讨厌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