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由来
人体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于表述它的词汇也纷繁多样。如古代希腊有“体操”、“竞技”、“赛会”等;中国古代有“养生”、“养形”等。东西方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的不同,在人体运动的方式及其表述上,均呈现出明显差异。
但有一个共同点,即早期都没有使用“体育”这一词语。这条词语最早出现在1762年出版的卢梭的《爱弥尔》一书中。意思是身体的教育。以后,又有德国、丹麦、瑞典的号称体育之父的先驱者们,著书立说,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体操”练身体系。
1868年,日本从欧洲引进了“体操”一词,1878年近滕镇三正式使用了“体育”一词。戌戊变法前后,中国派大批学生到日本,“体育”一词便通过留日学生传入中国,最初见于文字的是1902年《杭州白话报》上所刊载的译文。
在我国,“体育”这个词最早见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在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中提到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说:“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上也提到:“体育功夫,体操发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
在我国,最早创办的体育团体,是1906年上海的“沪两士商体育会”。1907年我国着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绍兴也创办了体育会。同年,清皇朝学部的奏折中也开始有“体育”这个词。辛亥革命以后,“体育”一词就逐渐用开了。
1930年上海的《政艺通报》刊登的《无锡体育会简章》正式使用了“体育”这个词语,并立即为社会接受。于是,“体育”一词便在我国安家落户。
扩展资料
体育发展:
体育运动是对于所有有组织或无组织参与,通过使用、维持或改进体能,为参与者提供娱乐的竞技性身体运动的总称。世界上共有上百种体育运动,其形式千差万别,有的只需要两人便可完成,有的则需要多人组队完成。
体育运动通常被认为包含所有以体育家精神或身体协调能力为基础的活动,诸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只允许满足此定义的体育运动进入,诸如欧洲议会等其他组织也把一些不含身体运动要素的活动排除出体育运动的概念中去。
但是有一些具有竞技特点,但缺乏身体运动的活动也被认为属于运动,如脑力运动(mindsport)。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将国际象棋和桥牌都认定为是“真正的”体育运动,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SportAccord则将5种无身体运动的项目认定为体育运动,不过被认定为体育运动的脑力运动仍然为数不多。
体育运动会有一系列的规则或传统,用以保证公平竞争,确保对于胜负裁决的一致性。确定获胜与否的可能是某一物理事件,例如射门得分或是首先跨过终点线,也可以是由裁判根据表现客观或主观性指标打分确定。
在有组织的体育运动中,通常会有对于优秀表现的记录,一些热门项目中,这样的信息可能会在体育新闻中广泛报道。同时,体育运动对于非参与者来说也是一种娱乐方式,观赏性体育往往会吸引众多观众前往场馆观看,而且还通过转播触及到更广泛的受众。
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成为国家间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人民的体质水平、体育普及的程度、体育的科学理论水平和体育设施状况、运动技术水平和最好的运动成绩等。
体育可以分为大众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体育竞技等种类。包括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组织及体育科学等诸多要素。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