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的歌曲有哪些?
展开全部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俗姓李,初名息,留日时名岸,壮岁名婴;字叔同,又字息霜,号晚晴老人。世以字行。生于清光绪六年(一八八0年),少以诗文名,兼擅书画。二十六岁东度日本,习西洋美术。三十一岁返国,任教职,其间歌曲创作极多。三十九岁出家,专研律宗。卒于一九四二年,世寿六十三,僧腊二十四。他多才多艺,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华横溢的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大师。《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根据美国歌曲作词编配而成的。早在二十年代就在我国广泛流传。是一首典型的学堂乐歌。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迭,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
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整曲《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曲谱借用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装己酒,写成了中国诗味极浓的校园歌曲。那种痴情,那种哀怨,那种眷恋,统一于《送别》的歌吟中,珠联璧合,画意诗情,相得益彰。全词韵字——边、天、山、寒,即an韵,皆读平声韵,声音亮丽。第二节开头两句,换一个uo韵,无呆板之感,和谐优美。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永远让人沉湎惦恋的惜别的旋律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俗姓李,初名息,留日时名岸,壮岁名婴;字叔同,又字息霜,号晚晴老人。世以字行。生于清光绪六年(一八八0年),少以诗文名,兼擅书画。二十六岁东度日本,习西洋美术。三十一岁返国,任教职,其间歌曲创作极多。三十九岁出家,专研律宗。卒于一九四二年,世寿六十三,僧腊二十四。他多才多艺,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华横溢的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大师。《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根据美国歌曲作词编配而成的。早在二十年代就在我国广泛流传。是一首典型的学堂乐歌。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迭,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
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整曲《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曲谱借用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装己酒,写成了中国诗味极浓的校园歌曲。那种痴情,那种哀怨,那种眷恋,统一于《送别》的歌吟中,珠联璧合,画意诗情,相得益彰。全词韵字——边、天、山、寒,即an韵,皆读平声韵,声音亮丽。第二节开头两句,换一个uo韵,无呆板之感,和谐优美。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永远让人沉湎惦恋的惜别的旋律哟……
展开全部
歌曲:送别 长亭外歌手:李叔同作词:李叔同作曲:约翰·p·奥德威歌词: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多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扩展资料《长亭外》是李叔同写的一首歌曲,曲调取自于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类型的美国歌曲在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李叔同留学日本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参考资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那些花儿》2、《祝你一路顺风》3、《 朋友》4、《放心去飞》 5、《朋友别哭》6、《一生有你》7、《栀子花开》 8、《青春纪念册》9、《祝福》10、《我们的纪念册》 11、《十年》12、《青春无悔》13、《一路顺风》 14、《毕业生》15、《童年》16、《心愿》 17、《相逢是首歌》18、《中学时代》19、《我的未来不是梦》 20、《朋友首日封》拓展资料:
《离别》作曲者,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降A大调练习曲《离别曲》,是一首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离别曲是萧邦在一八二七年所做的十二首练习曲中的第三首。起初,练习曲并没有被冠上离别之名,在一次古德曼演奏此曲时,萧邦突然激动的感念祖国而得离别曲之名。
《离别》作曲者,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降A大调练习曲《离别曲》,是一首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离别曲是萧邦在一八二七年所做的十二首练习曲中的第三首。起初,练习曲并没有被冠上离别之名,在一次古德曼演奏此曲时,萧邦突然激动的感念祖国而得离别曲之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小柯(柯肇雷) 《送别2022》
道个别吧
深一脚浅一脚的一年
让你哭笑不定的一年
悲喜重叠的一年
道个别吧
永记得永不想回的一年
让你闲忙不定的一年
疲惫不堪的一年
那突如其来的感动再见
再也不见
那矗立风中的冬天
那竭尽全力的日夜再见
再也不见
那如刀绞心的留言
道个别吧
这应该在小说里的一年
这阴晴不定的一年
猝不及防的一年
那滚滚如流的青春再见
再也不见
那慌张无奈的流年
深爱的离开的人啊再见
再也不见
那魂无定所的挂牵
那突如其来的感动再见
再也不见
那矗立风中的冬天
那竭尽全力的日夜再见
再也不见
那如刀绞心的留言
那滚滚如流的青春再见
再也不见
那慌张无奈的流年
深爱的离开的人啊再见
再也不见
那魂无定所的挂牵
道个别吧
深一脚浅一脚的一年
让你哭笑不定的一年
将要结束的一年
道个别吧
深一脚浅一脚的一年
让你哭笑不定的一年
悲喜重叠的一年
道个别吧
永记得永不想回的一年
让你闲忙不定的一年
疲惫不堪的一年
那突如其来的感动再见
再也不见
那矗立风中的冬天
那竭尽全力的日夜再见
再也不见
那如刀绞心的留言
道个别吧
这应该在小说里的一年
这阴晴不定的一年
猝不及防的一年
那滚滚如流的青春再见
再也不见
那慌张无奈的流年
深爱的离开的人啊再见
再也不见
那魂无定所的挂牵
那突如其来的感动再见
再也不见
那矗立风中的冬天
那竭尽全力的日夜再见
再也不见
那如刀绞心的留言
那滚滚如流的青春再见
再也不见
那慌张无奈的流年
深爱的离开的人啊再见
再也不见
那魂无定所的挂牵
道个别吧
深一脚浅一脚的一年
让你哭笑不定的一年
将要结束的一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