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为什么那么快的灭亡了?
元朝的寿命确实比较短,从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开始算起,到明军大将徐达攻占元大都为止,元朝前后共经历了97年,国祚尚且不足百年。
对于元朝的灭亡,蒙古贵族的压迫,吏治的腐败是躲不开的问题。但仔细想想,元朝并非中国最短命的王朝。对比一下,秦朝的国祚是14年(大一统时期),西晋的国祚是50年,隋朝的国祚仅为38年,相比之下元朝的国祚还算是说得过去。
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异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的建立并非依赖贤德之名,而是完全通过武力征服天下。
(元朝版图)
在元朝建立后,蒙古贵族制定了许多不公平的法律。例如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只能报官,但官府都是由蒙古人控制的,汉人自然处于劣势。而蒙古贵族如果打死汉人也不用偿命,只需出一些丧葬费即可。这种赤裸裸地歧视,就连清朝也不敢这样。
清代的法律虽然同样是偏袒满族统治者,遵循着“同罪不同罚”理念,旗人犯罪受到的处罚要比民人轻,但罪名起码是一样的。而元朝直接就是对汉人单独执行一套带有严重压迫性质的法律,这更加容易激化民族矛盾。
除此以外,元朝贵族也不善于治理国家,他们似乎并没有拿关内当作自己的家,元朝贵族的生活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对人民是极力地压榨和搜刮,大有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的架势。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元朝对汉人建立了极为严苛的控制,像是地方官员的正职一般都是首选蒙古贵族出任。如果蒙古人数不够,则优先考虑色目人,最后才是汉人。而军队中,汉人通常也只能出任副职,很少有汉人担任军队中的一把手。即便是有特例,这种特例也是很少见的,否则就不叫特例了。
并且相比于之后的清朝,元朝统治者也不热衷于汉化。元代所有的皇帝都没有汉名,元朝皇帝的汉学造诣也普遍不深。元朝政府同样不太在乎汉族知识分子,元代开科取士的次数屈指可数,这导致大量的知识分子无法通过科举制度出人头地,因此对于元朝的归属感也不强,这一点比起清朝差远了。
(忽必烈是元朝汉学最好的两个皇帝之一,另一个皇帝则是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
清朝是非常重视拉拢读书人的,对汉人的洗脑战略也是非常成功的。在清朝晚期,面对着太平天国和西方的入侵,有许多汉人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保护清帝国,例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董福祥之流。如果没有这些汉人,清朝肯定坚持不到1911年,早在太平天国时期就歇了。而反观元朝,在元末天下大乱之时又有几个汉人为了大元挺身而出呢?
当然,凡事无绝对,元末也是有一些汉人愿意为元廷而战的。例如平定福建亦思巴奚兵乱的陈友定,他就是一个元朝的忠臣,陈友定与柏帖木儿、迭里弥实并称”闽三忠“。最后他是不敌朱元璋,被明军擒获处死。
说道元朝的忠臣,肯定还有人提到元末第一奇男子王保保。正是由于这个人的存在,彻底覆灭了朱元璋征服蒙古高原的希望,他曾在漠北多次击败明军,成功地保住了北元。
对于王保保的民族身份,历来争论不断。早在元末,民间就一直流传王保保是河南沈丘的汉人,因为他忠心护元,所以元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 。而朱元璋在《谕中原檄》中也曾以“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来讽刺王保保。
但在1990年,河南洛阳出土王保保的父亲赛因赤答忽的墓葬,根据赛因赤答忽的墓志铭记载,王保保家族并非汉人,他们是蒙古伯也台部人,扩廓帖木儿是王保保的本名,不是赐名,其家族的先祖是跟随忽必烈平定河南时留在这里的。
作为元朝最后的顶梁柱,原先人们还曾以为王保保是一个效忠于元朝的汉人,但最后综合所有的证据才发现,王保保就是个蒙古人。元末为了朝廷奋战的汉人真的很少很少,起码比清末少多了。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的伏笔,才导致一场大水就“挑动黄河天下反”,一时之间海内大乱,整个关内都反了。
(红巾军起义形势图)
在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元廷不思全力镇压农民军,反而在内部搞起来勾心斗角,不团结,导致元军错过了镇压起义的最好时机。虽然在王保保等人的努力下,元军消灭了中原地区的红巾军。但此时朱元璋已经基本统一了南方,实力已经超越元廷。最后明军只花了不到一年时间就攻克了元大都,北伐成功,元顺帝北逃蒙古高原,元朝在关内的统治宣告结束。